海南省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推動自貿港高質量發展
打造一流國際化營商環境既是推進自貿港建設的有力手段,也是自貿港建設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多次向世界宣示擴大海南自由貿易港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鮮明決心,并就重大問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經中央批準,海南于2022年12月成立了營商環境建設廳,隨即設立市縣營商環境建設局,全省形成貫通上下,緊密融合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數據共享、社會信用于一體的營商環境建設新格局,海南營商環境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快速優化的新階段。
自貿港建設核心任務是“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動”(即投資、貿易、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來往五個方面的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和“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即對特定進口商品免征關稅、對鼓勵類產業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和高端緊缺人才的個人所得稅減按15%征收,并啟動直接稅為主體的國際化的簡稅制改革)。圍繞這一目標,海南聚焦貿易投資、法治環境、企業服務等領域,打造更具自貿港特征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一、錨定最高開放水平,促進貿易投資更加自由便利。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圍繞落實RCEP,深入推進20條行動措施,與RCEP成員國貨物貿易實現兩位數增長,服務貿易總額實現翻番。圍繞對接CPTPP,在認證認可,經營主體登記等領域先行先試。圍繞對接DEPA,啟動編制數字貿易發展規劃,全年數字貿易總額超140億元。實施最短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27項限制措施,比全國版更加開放。實施中國首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先行先試27條特殊開放政策?!耙回搩烧绷汴P稅清單實施以來,累計進口貨值195.7億元。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累計內銷貨值46.7億元。促進“三大境外消費回流”。連續舉辦三屆消博會,實施離島免稅“擔保即提”“即購即提”,離島免稅店銷售額同比增長19.3%;新引進國際創新藥械86種,醫療旅游人數增長60.1%;獲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8個、在校師生超兩千人。持續完善優化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單一窗口”。面向全球投資者提供240項跨部門、跨平臺、跨場景融合辦理的投資相關業務服務,線下設置了27個專業服務點,構建外商投資事項“一窗辦理”新模式。進一步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推動“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制度和通關便利化措施擴區??诎哆M口和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為31.04小時、0.89小時,優于全國平均水平。用足用好第五第七航權、59國免簽等政策,打造國際航空中轉樞紐,開通2條第五航權航線,恢復和新開境外客貨運航線50條,新開通集裝箱班輪航線11條。
二、聚焦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建設國際化法治環境。加快完善可預期的配套法規體系。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依照立法授權,創新性地將公平競爭條例、“承諾即入制”等列入地方立法,先后頒布約30部營商環境相關法規。構建多元化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設立海南第一、二涉外民商事法庭,在???、三亞設立國際商事調解中心,海南國際仲裁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納入第二批“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仲裁機構。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設立知識產權法院,加快建設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知識產權特區,打造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海南樣板”。
三、解決經營主體急難愁盼,強化外商外企便利服務。加大招引力度。出臺支持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總部基地和境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總部基地“兩個基地”建設15條核心政策舉措。發起全球自由貿易區(港)伙伴關系倡議,成員達30家。創新支持政策。制定出臺新版自貿港高層次人才分類標準,創新推進外國人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兩證”合一。上線“一站式政策查詢解讀平臺”和“海易兌”,發布惠企政策14000余條,累計兌現資金超27億余元。建立服務體系。成立高層級外資工作專班,建立外企圓桌會議制度。暢通外企問題投訴渠道,出臺《海南省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辦法》和《海南省外商投資企業投訴指南》,外企可隨時通過“單一窗口”、12345熱線、全球投資服務熱線等平臺反應訴求。
廣東省建設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匯聚全球高端資源要素“引力場”
近年來,廣東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深化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持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企業高水平“引進來”、高質量“走出去”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一、推進粵港澳重大平臺建設,深化與港澳規則機制“軟聯通”
一是深化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改革創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3月1日正式封關運行,經“一線”橫琴口岸通關人數超101萬人次、車輛超10.3萬輛次;稅收政策紅利惠及粵澳兩地。南沙落地期貨、航運、數據三大交易所,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揭牌運作。橫琴、南沙放寬市場準入措施發布實施。前海出臺全國首部投資者保護條例,積極推進與香港開展金融和法律等現代服務業合作,全國首家“雙牌照”境外銀行順利落戶。河套與香港園區共同聚焦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三大領域,形成若干科創平臺及產業集群。
二是市場一體化水平逐步提高?!盀硡^社保通”“港澳藥械通”“跨境理財通”“政務服務跨境通辦”等標志性事項落地實施。圍繞食品、中醫藥、養老等領域制定發布183項“灣區標準”。自“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實施以來,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澳單牌車突破200萬輛次。
三是要素跨境流動更加高效便利。率先實施人才往來港澳簽注便利化舉措,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間。橫琴積極探索構建金融“電子圍網”系統,推動合作區金融市場開放。深入實施簡化科研樣本出入境等5條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先行先試政策。
二、支持企業“引進來”“走出去”,促進外資外貿提質增效
一是支持企業高質量“引進來”。出臺“招商引資20條”“制造業外資17條”,根據廣東省產業布局編制新型儲能、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招商地圖,為各地科學招商引資、錯位發展提供指引。舉辦中國-海合會經貿合作論壇、世界粵商大會等重大活動,2023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項目859個、總金額2.24萬億元。依托省領導聯系跨國企業直通車機制,加強對重點外資項目的服務保障,幫助外資企業解決用地保障、環評審批等實際問題,推動跨國企業在粵投資項目加快落地見效。
二是助力企業高水平“走出去”。出臺“穩外貿8條”“加工貿易13條”等政策,舉辦高交會、中博會、“粵貿全球”等系列展會,廣交會出口成交額440億美元、展覽總面積和參展企業數量均創歷史新高。六大進口基地首批32個項目建設全面啟動,商品集散和資源配置能力進一步增強。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建立中歐班列業務快速協調機制,2023年,中歐班列共發運1269列、增長31.2%。
三是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推進“組合港”“一港通”拓點延線至57條,實現廣州、深圳“樞紐港”港口和大灣區內河碼頭“支線港”間信息互聯互通、海關監管互認,平均壓縮貨物堆存期超60%,降低物流成本近20%。在全國首創跨境安檢前置,出口企業在東莞 “一站式”辦理海關通關和安檢手續,通過海運直接運輸到香港機場,全流程縮短至1天內,通關等綜合成本降低30%。根據高精尖設備、科研用特殊物品、供澳冰鮮水產品等各類商品特點,量身定制便利化通關措施。2023年,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突破8000億元、占全國超1/3。
三、完善涉外糾紛解決機制,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法治保障
一是健全跨境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出臺《廣東自貿區跨境商事糾紛調解規則》,規定當事人可自愿選擇國際公約、慣例及域外法律調解商事爭議。聯合港澳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法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工作委員會,發布大灣區跨境爭議調解示范規則,推動出臺統一的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員名冊,超過80名律師成為特邀調解員。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深圳市涉外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等平臺。
二是優化涉外法律服務體系。打造橫琴、前海、南沙國際法律服務區,吸引國際高端法律資源,目前前海已集聚六大類172家法律服務機構,橫琴國際仲裁中心、橫琴國際商事調解中心揭牌運行。大灣區累計落地21家粵港澳聯營律所,超過380名港澳律師領?。ɑ浉郯拇鬄硡^)律師執業證書,為企業提供“一站式”跨境綜合法律服務。開展內地與香港跨境破產協作試點,依托“深破通”平臺,實現深港兩地破產管理人在線交流、境外投資機構在線查閱破產投融資需求信息。
三是加強知識產權海外保護。打造案件監測、預警分析、應對指導、能力提升海外維權工作體系,實時監測歐美日韓等熱點地區和重點行業的案件動向,聚焦互聯網、軟件、智能終端、機器人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預警發布海外高頻原告知識產權布局及過往訴訟情況,強化企業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常態化開展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培訓,幫助企業防御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