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記者從在山東省臨沂市舉辦的2024年世界地球日主場活動上獲悉:中國基本形成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體系,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有序推進。截至目前,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大熊貓國家公園、上海崇明東灘國際重要濕地等近百個重點區域相繼登簿,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已覆蓋自然保護地、森林、濕地、草原、河流、湖泊、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海域、無居民海島等各類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是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一項基礎工作,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近年來,自然資源部陸續研究出臺了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相關技術標準,建設了全國統一的登記信息系統,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制度和工作體系全面建立實行。

  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局長胡善順說,自2023年初首批3個重點區域自然資源實現登簿以來,經過各級登記機構不斷努力,目前已完成登簿的重點區域近百個,涉及的登記單元類型也從最初的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逐步拓展到森林、濕地、河流、湖泊、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無居民海島等各類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有了“戶口簿”,產權明晰、權責明確。

  隨著一批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相繼登簿,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逐步實現落地見效:明晰產權主體和權屬邊界,維護資源資產權益。通過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劃清邊界、確認權屬,明確自然資源資產“誰所有”“由誰管”,為所有者“主張所有、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落實權益”提供產權依據。

  夯實生態保護責任,服務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劃定的既是生態權益邊界,也是生態安全邊界。登記簿記載自然資源權屬狀況、自然狀況,同時關聯“三區三線”等公共管制要求,登記結果具有公示公信效力,接受社會監督,為自然資源有效監管、嚴格保護和所有者權益行使,為保護自然生態空間、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提供產權支撐。

  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和不動產登記的融合銜接,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保護體系。統一登記制度實施以來,確權登記的范圍從土地、房屋,到林地、草原、海域,逐步擴大到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濕地、水流等自然資源,進一步豐富完善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保護體系。

  胡善順介紹,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繼續深化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完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制度規范。今年,國家層面將選擇一批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點林區開展自然資源公告登簿,推進太湖等水流確權登記,指導地方探索開展京津冀北運河、長三角滁河跨省水流確權登記,穩步拓展登記范圍,基本實現各類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全覆蓋。同時,積極探索登記成果應用。在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領域找準切入點,積極探索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成果應用的內涵、場景和路徑,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