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土壤,直接關系著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動力。當前陜西省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顯得尤為重要。
“三化”是營商環境的內在要求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各類因素和條件的總和。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是營商環境的內在要求,“三化”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其中市場化是基礎,法治化是保障,國際化是方向。
市場化重在公平競爭。市場化是營商環境的基礎。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要實現公平競爭,就必須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破除行業壟斷、準入壁壘、地方保護等,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各類要素自由流動。打造市場化營商環境,有利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在區域聚集。
法治化重在平等保護。法治化是營商環境的保障。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治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行的根本保障。它要求用“規則”規范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并確?!耙巹t”明晰、透明,把平等保護貫徹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它要求各類市場主體在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方面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對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營造依法合規經營的法治氛圍、穩定市場預期等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國際化重在統一規則。國際化是營商環境的方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主動對接國際經貿慣例、規則和標準,建立符合國際慣例和WTO規則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規則。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有利于推動各類要素在國際上自由流動,充分挖掘和運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著力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亟須解決四方面難題
近年來,陜西省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深化“營商環境突破年”建設,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優化取得顯著成效。一是辦事效率不斷提高。統計顯示,陜西省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分別壓縮到一個、三個工作日辦結。社會投資工業、住宅和政府投資房屋建筑等三類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為85個工作日。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時間壓縮至法定時限一半以上。二是市場主體數量大幅增長。2023年新登記各類經營主體99.06萬戶,經營主體同比增長20.6%。其中,企業數量占經營主體總數26.9%。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5萬家,有效期高新技術企業1.85萬家,“四新經濟”企業占43.7%。三是重點改革持續推進。加快“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供應工業“標準地”3.6萬畝,實施“交地即交證”項目676個;國際商事巡回審判庭在西安國際港務區揭牌,“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調解室設立,極大提高了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效率。
雖然陜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成效明顯,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一是相關體制改革滯后。如部分職能部門審批事項改革不徹底,存在已進駐政務服務中心的單位授權不充分的問題,導致“一次辦”“跑一次”尚未全面落實。二是政策精準性有待提高。調研發現,各級在制定相關政策時,組織相關市場主體參與不深,導致一些政策措施的精準性不夠、針對性不強。三是要素保障不夠完善。個別企業反映依然存在用氣、用電、用地等問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依然突出,流動資金缺乏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四是法治環境需要不斷優化?!岸囝^執法、重復執法”“重執法、輕普法”等現象依然存在。部門協同監管有待進一步加強。一些地方和單位拖欠企業賬款問題時有發生。
努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對標先進地區,緊盯重點領域,補齊短板弱項,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以推行競爭中性為重點,打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競爭中性,即政府部門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中立,對不同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為此,一是進一步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深入推進“一次辦”“跑一次”“證照分離”、食品經營許可證等改革。嚴格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實行“非禁即入”,促進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營、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平等競爭。二是提升監管執法效能。健全跨部門、跨區域執法聯動協作機制,完善信用評價和分級分類監管機制。三是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暢通政企溝通渠道,主動服務、靠前服務,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建立健全政府行為負面清單,規范政商交往行為,切實做到“親而有度”“清而有為”。
以強化平等保護為核心,打造公正穩定的法治環境。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需要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協同發力。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及時做好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加快推動地方立法及相關政策措施出臺。二是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健全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制度,細化裁量范圍、種類、幅度等規定,實現同類事項同標準處罰。嚴格執行依法規范、包容審慎、預防為主原則,全面落實中央關于柔性執法要求。全面實施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持續推進市場監管執法規范化建設,加強涉企收費常態化、規范化監管。三是扎實踐行公正司法。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知識產權。加大對合同詐騙、金融詐騙、職務侵占、挪用資金、涉企索賄受賄以及侵犯企業合法權益黑惡勢力犯罪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四是營造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加強社會信用體系、中小企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推進企業信用監管制度改革,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推進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杜絕政府失信行為,下氣力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探索建立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抓手,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圍繞企業所需所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優化發展環境。一是進一步簡化審批辦理程序。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對標發達地區做法,努力實現“一網通辦”。二是加強對企業的扶持幫助。針對融資難、創新難、轉型難等問題,推進金融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專項支持民營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健全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和社會化信用體系。健全風險投資體系,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解決中小創新型企業抵押擔保不足等問題。三是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建立健全覆蓋省市縣的數據共享平臺,提升數據共享水平。
以強化制度創新為支撐,打造投資便利高效的國際化營商環境。聚焦“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加大自主開放力度,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一是提升政務服務質效。以“放管服”改革為抓手,圍繞市場主體訴求,深化“證照分離”改革,簡化管理事項和流程。二是推動自貿區改革創新。對標國際經貿規則,持續深化制度創新,努力形成更多可以復制的創新案例。探索建立健全國際區域合作機制,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三是提升開放平臺能級。完善“陸、空、網”立體交通樞紐。依托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東盟博覽會、廣交會等重大經貿平臺,進一步暢通開放通道,支持市場主體建設海外倉,不斷拓寬國際經貿市場。四是探索建立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建立健全功能性平臺,吸引更多外企落戶陜西。(作者單位:商洛市委黨校)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