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今年以來我國各省市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帶動全國掀起發展未來產業的良好勢頭。
天津:發揮優勢培育創新沃土
今年以來,天津市深挖科教資源、培育創新沃土,以天開園等為載體和抓手,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動能加快形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不竭動力。為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天開園,天津市在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規劃用地保障和引導創新資源聚集等方面匹配多項政策措施,在內容上聚焦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創業孵化3類創新服務;面向高校學生、大學老師、高校校友3類創新主體;構建“政府引導、共建共享、市場化運營”3種機制。為破解企業發展缺資金、缺人才、缺配套等問題,天津市建立項目優選、梯度培育、診斷分級、融通發展、賽馬比拼、轉出成長六項機制,打造政務、科創、金融、商務、知識五類高品質服務,探索形成具有天開特色的生態模式。同時,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天津正加快構建“1+3+4”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提供產業支撐。全面梳理八大產業34個領域134項支撐“國之重器”的核心技術,累計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77家;打造了國家級“芯火”雙創基地、天津藥研院等一批產業創新平臺,國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達11家。推動“天河天元”“海河諦聽”等大模型產品落地應用,試點“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通過“1+N”模式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以人工智能賦能原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工信部門圍繞圖譜聚焦重點鏈群,積極對接北京科創資源,通過補鏈強鏈和集群培育,落地一批項目、形成系列成果、打造一批應用場景,為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支撐。(經濟日報)
江蘇:多點發力厚植新質生產力
立足既有科創、產業、市場等優勢,江蘇別開生面,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不斷厚植新質生產力。升級傳統產業。江蘇持續深入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針對冶金、建材、紡織等重點行業制定專門方案,開展工藝裝備、產品技術、業態模式等煥新行動。同時,大力推進“智改數轉網聯”(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近兩年累計實施改造項目約5萬個,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免費診斷覆蓋率近65%,企業發展新優勢加速形成。壯大新興產業。江蘇不斷深化“1650”(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50條重點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推動集群筑峰計劃,實施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專項行動,加快打造新型電力裝備等5個世界一流、新材料等5個國際先進、航空航天等6個全國領先的“556”集群方陣。目前,江蘇已有10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態初顯。培育未來產業。江蘇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布局未來人才培養,厚植新質生產力基礎。南京大學啟動“未來拔尖創新人才”項目,致力塑造富有科學素養、具備跨學科理解力和領導才能的未來領軍人物;蘇州大學設立未來校區,緊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數字經濟核心關鍵領域發力人才培養;西交利物浦大學將專業、行業、管理三類教育融合,培養能夠站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肩膀上的未來人才……近年來,江蘇每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者人次、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入選人次,均占全國1/10。(新華社)
廣東:建強全過程創新鏈
近年來,廣東積極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堅持把創新落在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一方面,凝聚戰略科技力量,全力打造一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王牌軍”。目前,廣東已初步構建起以深圳、廣州兩大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為支撐的多層次實驗室體系。另一方面,廣東持續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廣東實踐”,推進“廣東強芯”、核心軟件攻關、“璀璨行動”等工程,同時面向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完善從源頭創新、技術攻關到產業應用的創新支撐體系。此外,一年來,廣東已陸續出臺為科研人員“松綁”、科技項目管理模式等重大改革舉措,使人才金字塔更堅實、企業創新主角地位更穩固、市場作為創新“加速器”的動能更強。(經濟日報)
黑龍江:成果落地生金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
2023年,黑龍江著力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服務產業體系的整體效能,制發落實《黑龍江省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案》《新時代龍江創新發展60條》《黑龍江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2023—2026年)》等系列政策,全面激活創新驅動力。為增強黑龍江省基礎研究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引領性研究能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創新突破,支撐產業創新,黑龍江省在基礎研究、科技攻關等方面持續加大支持力度。圍繞解決產業需求的科學問題,2023年組織實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20項,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29項,獲資助經費8990萬元,資助額度創歷史新高。聚焦“4567”現代產業體系,2023年省科技廳完善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組織管理體系,精準支持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產品研發、試驗推廣,支持石墨規?;?、大豆種質資源創新、冷水魚預制研發等“揭榜掛帥”項目32個,在研72個項目研發新技術、新產品200余項,帶動企業新增營收4.2億元。2023年,全省科技成果產業化行動效果突出。舉辦“匯智龍江”成果路演推介202場,對接項目2305項(次),轉化重大科技成果589項,新增收益99.22億元。此外,黑龍江還積極在科技與產業之間架設科技金融橋梁。推動哈爾濱農商行成立科創企業金融服務中心,逐一對接省內創投機構,為省內科技型企業融資提供支撐。(黑龍江日報)
山西: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山西堅持將創新“置頂”,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去年,推出《科技創新平臺支撐服務山西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全省服務貿易開放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今年年初,《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正式出臺,省政府辦公廳出臺《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科創團隊及企業入駐支持政策措施等5個配套政策》,旨在聚焦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創新聯合體。同時,山西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持續深化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構建特色優勢現代化體系。2023年以來,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省級技改資金支持28個項目5.9億元;大力提升技術創新水平,新培育52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戶企業進入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公示名單。加快推進150項關鍵技術和130個關鍵項目,累計建成5G基站超9.3萬個,提前兩年完成“十四五”建設任務。全省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申報獲批達到16個,其中8個與國家頂級節點實現對接,算力綜合指數和算力規模均位列全國第七。近年來,對新興產業和前沿技術的追求、對兩者深度融合的求索,使得山西在新質生產力的破題上愈加胸有成竹。(山西經濟日報)
重慶:系統性推進制造業重塑
當前,重慶正從創新賦能、結構優化、數字化轉型等多個維度,系統性推進制造業重塑,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迭代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在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積極培育衛星互聯網、生物制造、元宇宙、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集群,高能級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加速形成,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聚力打造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積極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16個重要戰略領域,構建“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加快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除了布局建設實驗室,重慶還積極創建輕金屬、衛星互聯網應用、頁巖氣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布局企業牽頭、產學研協同的17個市級技術創新中心,形成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引領、4個國家高新區帶動、12個市級高新區支撐的發展格局。重慶還積極營造協同高效、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動優質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兩江協同創新區營造了“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不斷完善共享平臺服務、科創服務、孵化育成服務等多個配套服務體系,打通科技、產業、金融、人才連接通道;璧山區打造總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的創新生態社區,為企業提供科研、孵化、中試、辦公等服務,構建起資源集聚、要素完善的科技創新生態閉環。(經濟日報)
呼和浩特: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打造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平臺先行。近年來,自治區與呼和浩特市兩級政府加大在重大創新平臺的布局,拿出“真金白銀”支持龍頭企業創建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與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2023年,呼和浩特市以“蒙科聚”科創“一張網”作為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石,積極建好平臺的總窗口,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創新的政策,持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提升創新能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通過廳市聯動,成功匯聚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多元要素,并積極培育服務全區的技術轉移體系,實現常態化對接,為全區的技術轉移體系培育和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持。為解決企業與項目的孵化慢、落地難等問題,呼和浩特市構建“立體聯動”孵化機制。依托北部科技城的研發區、中部科創中心的孵化區以及南部和林格爾的產業化示范區,建立了從眾創空間到產業園區的全程孵化體系。同時,從北京引進簡耘科技等3家后備上市企業,形成了北京與呼和浩特之間的聯動孵化模式。2023年呼和浩特市政府與高校、企業合作,組建了政校企創新聯盟,充分利用全市優質的高校院所、企業等創新資源優勢,建立“以演代評”的轉化機制,推動25項新技術成果轉化落地,預計年均新增經濟收益億元。(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
大連:創新引領,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大連市堅持用好科創資源優勢、產業數字化的場景資源優勢和數字產業化的數據資源優勢,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需求和場景牽引,推動科創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積極搶占新賽道,塑造新動能。強化創新引領,加強創新體系建設。2023年,全市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組建大連市氫燃料電池創新中心,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達到10個;新獲評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新認定24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新獲評2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總數達到6家。成功入選國家首批30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名單。新獲評國家級智能工廠3家,實現零的突破。新增10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總數達到32個,數量全省第一;“長征云”獲評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今年,大連市確立實施新質生產力培育行動,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清潔能源等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要達到14%。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大連市圍繞新一代人工智能、元宇宙、第三代半導體及柔性電子、深海開發等領域,超前謀劃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加快實現技術產品化、產品產業化,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掌握發展先機和主動。(遼寧日報)
南京:培育新質生產力,壯大發展新動能
過去一年,南京市啟動實施2023年市級重大科技專項申報,圍繞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技術領域累計立項17個,持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去年以來,南京市圍繞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建立校地、校企和院地常態化對接機制,搭建工程化轉化平臺,南京市有效期內高企突破1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0億元、增長16%。產業集群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形成。南京市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聚焦南京“4266”產業體系構建,統籌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放大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特色優勢,開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新增長點,實現增長動能有接續、產業集群新提升。此外,南京市還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企業聚焦細分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深耕細作、創新發展,加快成長為“單打冠軍”,不斷提升制造業綜合競爭力。今年,南京市將圍繞形成“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數字賦能、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鏈條,通過集成政策、集中力量,構建多元主體高效協同、各類要素集聚融通的產業創新生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更好環境。(南京日報)
蘇州:以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蘇州把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重要路徑。今年1月3日,蘇州召開“新年第一會”——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力爭形成4個萬億級主導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達5萬億元,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緊隨其后,蘇州各區市紛紛拿出一攬子政策舉措,部署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比如,昆山啟動實施新一輪“智改數轉網聯”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傳統制造向研發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制造轉型。作為開放大市,蘇州積極發揮對外開放優勢,用好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看家本領”,掀起新一輪“項目潮”,快人一步“擁抱”新質生產力。同時,蘇州緊抓創新引領的“牛鼻子”,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支持企業牽頭建設創新聯合體,聚力解決一批“卡脖子”難題。當前,蘇州正依靠55家市級大企業研究院、120家市級創新聯合體、超30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攻關600余項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孕育出新的動能。為了讓企業核心地位更加凸顯,蘇州還大力實施科技戰略平臺能級提升、創新主體培育壯大、產業技術攻堅突破等科技創新“八大工程”,持續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全要素協同創新,讓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從而激發更強勁的創新活力。今年起,“蘇州智造”強基提質行動全面實施,鎖定“1030”產業體系,支持鋼鐵、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提質煥新,推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助力儲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此外,蘇州還超前布局,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率先尋找適合“本土體質”的產業賽道,加快催生新質生產力,形成更多新增長點。(新華日報·交匯點客戶端)
福州:以傳統產業技改為引擎,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福州全力以赴抓好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推動企業追高逐新、向綠前行,奮力開創新型工業化新局面。福州加快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深度應用,開展提質增資擴產攻堅突破行動,形成規模效益。去年,全市新增國家級數字化或智能制造業示范項目14項、省級48項,省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2個,“智改數轉”正成為廣大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近年來,福州實施工業節能與綠色化改造升級,引導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淘汰、改造高耗能落后設備,實現節煤、節電、余能回收利用、高效儲能,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園區;推動鋼鐵、有色、汽車零部件、裝配式建筑等產業再生產、再制造,實現循環發展。福州還加大技改項目政策支持力度,增強企業獲得感。在全省率先出臺技改項目貸款貼息政策,年化貼息利率達3%,期限2年,合作銀行達19家。深入實施“工業提振”三年專項行動,落實市、縣兩級領導掛鉤服務重點項目工作,摸排項目建設困難問題,給予企業指導和幫助;積極利用產業投資基金和專項債,促進優質項目加快落地;開展工業園區低效閑置用地摸排處置,力爭項目早日達到開工條件,切實推動技改項目早開工、快建設、早投產。(福州日報)
青島:持續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范式,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科創引領
青島一直在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范式。在頂層設計上,不斷出臺給予“實實在在”獎補的政策,鼓勵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根據各自特色、凸顯各自優勢,在產出優質成果的同時實現“就地轉化”;在關鍵環節上,青島以應用為導向,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這一“長鏈條”中的每個節點順暢銜接、高效協同,讓單個環節各自的“沖刺跑”轉化成各個環節之間的“接力跑”;在模式上,青島推出了“碩果金”、云端研發中心、全國海洋科技大市場等“全國首創”的嘗試,為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更加高效的路徑。(觀海新聞)
廣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一線觀察
廣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用新技術、新模式,為傳統產業注入新動能。建設“燈塔工廠”,在順應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的趨勢中,實現生產組織模式的變革和效率提升。推動建筑行業等傳統產業向綠色降碳轉型,推進傳統產業華麗轉身。2024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開展“四化”賦能專項行動,推動100家企業“四化”改造升級,促進紡織服裝、皮具箱包、美妝日化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廣州大力發展新技術,催生新產業新動能。目前,廣州市委市政府正在全面布局產業發展,推動出臺《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規劃》《廣州市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針對低空出行商業化基礎設施不足等瓶頸問題,全力推進廣州低空數字空域和智聯網建設。另外,近年來,廣州致力于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完善“企業出題、科技界答題”的科研成果供給機制,通過市場化決策“領投”科研項目,建設研究院培養“技術經理人”,從機制變革到實踐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牽引,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廣州日報)
深圳:生產要素高效流通,創新引擎動能澎湃
當下,深圳正在努力打通一切制約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卡點、堵點,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保障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中心順暢流動?!扒昂H蚍丈逃媱潯币M落地151家全球頭部服務商、港澳專業人士在前海備案執業范圍增加到22類、“深港聯合政策包”28條、河套開展便利跨境科研資金流動“科匯”試點……多項創新政策的加持,使生產力各要素的高效率配置實現質的飛躍。近年來,深圳不斷強化空間要素保障能力,堅持產業用地集約、節約、高效利用,積極穩妥推進“工業上樓”。統籌布局先進制造業空間和科技創新空間,編制《深圳市戰新與未來產業空間布局規劃暨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保障指引》,深化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布局,統籌20大科技創新園區布局,識別可釋放工業用地潛力范圍,確定工業用地供給“基本盤”,制定釋放“時間表”,繪制釋放“路線圖”,引導各區通過在庫儲備供應、土地整備、城市更新、產業項目提容等路徑實施。去年,深圳出臺實施新一輪人才政策《關于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進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人才引進、培養、開發、使用、服務等五個方面發力,突出人才引用“不唯地域、不問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遺余力”的鮮明態度,使人才強市建設邁上新臺階。此外,深圳推出頂尖人才計劃,主要面向來自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9個領域的全球頂尖人才,為他們提供科研經費、團隊支持、生活保障等一攬子“政策包”,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贏得主動和先機。(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
成都:向“新”而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成都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智能制造、探索制造業轉型發展新模式,專項制定《成都市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認定管理辦法》。2023年,成都開展市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認定,最終認定智能工廠35個、數字化車間73個。同時,成都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已形成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集群、成都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裝備集群等9個國家級產業集群。2023年,為了提升企業數字化改造意愿,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組織為450余家工業企業開展免費數字化咨詢診斷服務。另外,成都還推動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天府實驗室等重大平臺,布局了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2023年,成都新增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7家,總數達146家。(新華社)
銀川:以新質生產力“鏈”起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銀川市加快鏈式布局,以“鏈主”推動產業建圈強鏈,撬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助推新興產業向“新”發力,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催生更多新產業、新動能。圍繞聚力發展“三新”產業,打造“三都五基地”發展目標,制定《銀川市建設“中國新硅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方案》《銀川市智能終端材料和半導體材料生產基地三年行動方案》以及加快推進新材料、高端裝備、輕工紡織產業等分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精準化補鏈條、集群化聚產業、多元化促協同。在全區首推產業群鏈推進機制,制定印發《關于建立銀川市重點產業鏈長及鏈主工作包抓機制的通知》《提升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水平 構建產業鏈式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文件,構建“3+9+N”產業群鏈。堅持產業“鏈式”突破、“群式”提升,加快推進縱向延伸、橫向配套。印發《銀川市產業鏈重點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率先在全區開展產業鏈“鏈主”企業和供應鏈“標桿”培育認定。去年以來,市工信局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等行業協會作用,分產業鏈梳理100家行業領軍和頭部企業清單并發出邀請函,為招商引資提供精準方向和詳實信息;強化銀川經開區、蘇銀產業園、寧東基地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招商,研究出臺產業基金、綠電園區、產業鏈發展方面支持政策,壯大“三新”產業集群。(銀川日報)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