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服務是高校管理和服務的發展趨勢,也是信息化服務概念的延伸和信息化助力校務改革和發展的具體表現。復旦大學在十多年信息化校園建設成果的基礎上,根據用戶類別和業務周期重新規劃信息化業務流程,基于數據集中實施數據分析和利用,整合跨部門業務,抽取共性服務,建立適應用戶習慣和新媒體的門戶應用,形成了一個集信息服務、應用服務和綜合統計服務“三位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
整體架構
信息化“一站式”服務的框架主要包括數據集成、服務管理、業務整合和服務門戶等幾個部分,如圖1所示。

圖1 “一站式”服務框架
數據集成
數據集成的作用是為整個“一站式”服務框架建立基礎的、權威的數據源。數據集成依托信息化校園數據中心,采用數據交換工具,將運行過程中逐步積累的數據整合、抽取和同步置入綜合服務數據庫,并通過數據篩選、轉換,將來源于業務系統的數據按業務流程或職能分工組織改變為以人、財、物等主題組織,形成完整、獨立的主題數據庫,讓師生能夠方便地使用與自己相關的個人綜合業務,讓院系能夠方便地查詢自己部門的人事、教學、科研等綜合情況,并為跨部門業務提供數據封裝和應用接口。
服務管理
服務是信息化“一站式”服務模式下的最小業務單元。服務管理依據不同角色用戶的業務生命周期,建立服務模型,將用戶需求歸納為信息服務、應用服務和綜合服務。信息服務是針對個人提供的校園網信息推送和獲取服務,以個人用戶可獲得的信息為服務對象,實現統一的封裝、推送和獲取等功能;應用服務是對傳統管理業務的封裝,既含傳統業務系統提供的教學、科研、人事、資產等類型業務,也包括招生、迎新、離校等需要多個業務部門和系統配合的跨部門業務;綜合服務則是在其他服務的基礎上,為了簡化服務流程、提高用戶滿意度和體驗感的綜合類型服務,如統一申報服務、綜合數據查詢與分析服務等。對于一些具備共性的、可獨立為其他系統提供支撐的服務,被抽取出來整合成服務平臺,可通過標準和通用的服務接口直接向用戶或其他系統、應用提供服務和支撐。
業務整合
“一站式”服務的設計往往會涉及多個部門的多項業務,為保障服務中心各項業務的順利流轉,需要多部門協同處理。業務整合的目標是通過底層數據的流轉,實現跨多個部門的業務流程合理整合?!耙徽臼健狈罩行牡臄祿粨Q模式為部門協同提供了實施基礎,在業務流轉過程中,無需變更各部門的工作流程,上一步驟的結果數據利用數據集成技術交換到下一步驟的輸入數據,實現信息和流程的無縫對接。
涉及到多個業務部門和系統的數據流轉和業務整合一般作為服務的后端處理,需要相關各部門所使用的業務系統都正??煽康倪\行,數據真實、實時有效。
服務展現
服務展現在服務碎片化和內容重組的基礎上,通過服務門戶體現。服務門戶是“一站式”服務面向用戶的統一界面,集成信息服務、綜合服務和應用服務的使用界面,不僅包含以信息個性化分類、采集、推送和展示等為主的傳統信息門戶的職能,還包含面向“一站式”服務的申報、反饋、查詢、報表等綜合業務功能,有支持大并發、穩定可靠、時效性強、用戶體驗要求高等特點。此外,移動門戶也應成為服務門戶重要的組成部分。
建設成果
基礎數據服務
數據交流和分析利用是“一站式”服務建立長效機制,推動學校各項業務變革的重要手段,加強數據的分析應用是堅實管理基礎的必然趨勢,為校領導的科學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復旦大學在基礎數據服務方面的工作,可以從建立統一、權威的基礎數據平臺和數據管理及利用幾個方面來闡述。
1 基礎數據平臺
基礎數據平臺建設以數據集中、信息整合、業務貫通和服務統一為指導思想,以“共享數據庫”模式主導統一數據中心(U-IDC)建設,依據代碼標準管理,著力建立各業務系統與共享庫的數據交換機制,維護統一、權威的集成中心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綜合業務數據庫、全局數據庫、歷史數據庫和數據倉庫,面向“一站式”服務模式提供各種服務應用的主題數據統計和分析服務,如圖2所示。

圖2 集成中心庫數據架構
目前,基礎數據平臺支持學校絕大部分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同步,并已經與25個核心業務系統完成了對接。
2 數據利用服務
做好基礎數據的采集、歸類、轉換僅僅是第一步。積累的大量數據只有充分利用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數據服務的工作重心是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數據梳理,建立面向服務的跨越傳統應用的主題數據庫與專題視圖,完善“業務系統-共享數據庫-服務主題庫”的數據平臺,為傳統業務的交叉和數據分析利用奠定基礎。
數據利用服務以專題數據分析和綜合數據展示兩種方式提供服務。
?。?)專題數據分析服務
綜合利用學校各類資源,實現學校精細化管理。對全校的各類數據進行綜合分析,通過縱向對比(與本校歷來的數據相比較)和橫向對比(與其他同類院校的數據相比),發現學校自身的不足和進步,同時通過數據分析及時發現學校管理中的一些問題,采取相應處理措施,輔助學校的管理決策,提高學校管理水平。
?。?)綜合數據展示服務
綜合分析服務向職能部門提供自定義或預設主題的查詢和展示服務。依托第三方數據展示工具,根據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發展規劃處、上海醫學院、文科科研處、圖書館、資產處和校黨政辦的數據需求,建成了涵蓋教職工與本??粕?、研究生的6大類17小類的主題數據展示系統,主要包括人員信息類(教職工綜合信息統計、學生綜合信息統計、本??粕拘畔⒉樵?、教職工基本信息查詢、研究生基本信息查詢)、科研類(文科科研數據分析、教師學術表現)、教學類(研究生成績分析、招生數據分析、本科生生命周期數據分析)、綜合服務類(一卡通分析、圖書館客流分析、綜合校情展示、其他信息)、資產類(宿舍數據統計、宿舍使用情況統計、資產設備統計)、報表相關類(教育部高基報表)等主題。
綜合數據展示系統接入學校統一身份認證服務,職能部門通過身份認證賬號登錄后使用相應的數據主題。主題數據所需的數據源由信息化部門預先設置,用戶只需在界面上通過拖拽圖表等方式選擇條件范圍,即可查詢需要的數據統計情況,并以多種圖表組合的方式顯現。
業務協作服務
在信息化建設初期,業務系統往往只支撐單個部門的業務管理,業務過程中的數據已經實現部分共享,但學生、教師依然擔負著部門間文件傳遞的任務;對個人來講,同一個業務的不同環節分布在不同的業務系統中,在不改變現有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亟需一個明確的方案支持業務協作流程的變革。
信息化建設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覆蓋范圍逐步拓展,延伸到了業務協作的每一個環節,因此通過數據層的貫通來促進業務流程重組是現階段可行的解決方案。這種方案并未真正改變業務部門的職責及權利,僅通過信息化手段將業務流程實現了無縫連接,滿足日益透明化的基于數據的各項服務。
在業務流程層面,復旦大學針對用戶在校管理服務的生命周期,做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職工的生命周期的業務梳理,優化管理環節,以“一站式”服務的形式規劃了若干業務場景,包括將同質化服務進行歸并,如成績單、在職證明、戶籍證明等各類公證證明的打印,合并辦理本科生與研究生的獎、勤、助、貸、補的申請與發放;按業務特定人群劃分服務群,如出國出境事務、迎新、就業、離校等服務的集中辦理等。對歸并后的服務基于底層數據進行整合,根據屬性信息分發到不同業務系統、不同環節中進行后續管理實現流程的優化,其重點是簡化個人的工作,改善部門間的協同方式。在數據整合層面的設計中,面對異構的數據源,通過ETL抽取、數據同步、跨庫視圖、數據導入等數據同步機制將數據以統一的標準和表結構進行重組,適應業務協作流程的需要。
基于數據層的業務協作服務方案確立之后,逐步實現了多項業務流程的改進。如本科生/研究生四、六級考試,從報名、付費、準考證打印、照片導出、統一報名等全部網上完成等。
通過數據層的貫通,逐步支持業務流程的變革,可有效地規避學校管理職能梳理的難題,將分散在各系統的業務串聯起來,弱化和簡化管理的觀念,強化服務優先的理念,在全校范圍內形成新的業務協作模式,提升效率,推動改革。
個人數據服務
在信息化過程中,信息化管理部門關注數據的整合過程。然而,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是最終用戶與信息庫之間存在著信息獲取、信息處理和信息提供方面的巨大矛盾,用戶始終游離于數據產生和交換的信息化過程之外,這反映了信息化初期信息化部門普遍存在的對服務對象方面的關注度不夠的問題。要提供個人數據,師生需登錄各個業務系統的相應模塊,業務系統越多,與“人”相關的數據種類就越多,對師生或者院系管理者而言,要全面獲取這些數據的難度就越大。為了提升個人數據服務質量,復旦大學提出建設個人數據中心的方案。
在方案設計中,個人數據中心按照用戶角色分為教師數據中心和學生數據中心。教師數據中心包括個人基本信息、科研信息、資產信息、教學信息、生活信息等,如圖3所示。

圖3 教師數據展示模型
學生數據中心包括個人基本信息、財務信息、學習培養信息、住宿信息、生活信息等。
在此基礎上,復旦大學抽取了與“人”相關的各類信息,除信息化部門自主維護的系統外,還通過多種方式共享了由業務部門獨立建設的業務系統中的數據,建立了以“人”為核心的個人數據中心,主要功能包括數據展示、數據填報、數據下載等服務。同時,還規劃在個人數據中心基礎之上逐步建立、完善校級的統一填報中心,將填報服務與管理流程分離,使所有基礎數據對師生可見,減少重復上報,達到數據的高效利用。
公共服務平臺
建設信息化“一站式”服務中心,需要對服務的屬性進行統一的規劃,所有服務有規范的接入標準,在服務中心進行統一的注冊和管理。復旦大學在服務組件的設計上注重標準化、組件化、層次化和平臺化,將大大小小的業務職能和支撐功能抽象成不同層次的服務,每項服務無論粒度粗細都封裝了一定的業務邏輯,對外暴露的僅是數據的輸入和效果的輸出,這種封裝方式使得服務的新增、升級、替換都相對簡單,服務模塊的利用率和易用性都很高,管理簡單易行。門戶支撐組件為“一站式”服務提供了標準的公共服務平臺接口。
用以支撐各類用戶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可以分為四類:
1 消息通訊類服務平臺
消息通訊類服務平臺主要解決服務與門戶、服務與服務之間的消息通訊問題。平臺所包含的服務包括Email群發、短信服務、校園日歷、日程服務、即時通訊等,這是公共服務平臺中最基本的服務單元。
2 業務協同類服務平臺
業務協同類服務平臺主要解決組織機構、實驗室、項目管理、班級、社團等群組間的工作、學習協同問題。從成員的管理機制上,群組分為三種:動態群組,根據某一用戶屬性進行成員的自動調整;半公開群組,根據特定規則初始化群組成員,其他用戶可申請或受邀加入該群組;全公開群組,由管理員創建群組后,所有成員均是通過個人申請或管理員邀請加入群組。在群組內部成員進行文檔存儲、知識分享、版本控制、論壇、答疑、作業、項目里程碑、文檔庫等各類與協同相關的服務。
3 基礎業務類服務平臺
基礎業務類服務平臺包含許多學校業務流程中比較獨立的、可重復使用的功能,這些服務單元既能對外獨立提供服務,也以接口的形式為其他服務提供支持。如學校統一收費系統、視頻點播直播系統、通用注冊系統、網上預約系統等。
4 運行管理類服務平臺
運行管理類服務平臺主要為服務的運行管理提供支撐,如提供服務上線等通知發布、提供知識庫的自助服務、各類IT服務的申請、故障處理的跟蹤等,為“一站式”服務門戶中注冊的所有服務提供運行管理的基礎平臺。
用戶服務門戶
用戶服務門戶是服務面向用戶的窗口。與傳統的門戶系統相比,用戶服務門戶是“一站式”服務面向用戶的統一集成界面,不僅包含以信息個性化分類、采集、推送和展示等為主的傳統信息門戶的職能,還包含面向業務流程的申報、反饋、查詢、報表等綜合業務功能。服務門戶更注重對服務系統的抽象與展現。
服務門戶與信息門戶和應用門戶相比,最大的轉變是對服務的整合,如圖4所示。按照服務的屬性,可以分為基于門戶自身功能的個人服務,如我的郵件、我的待辦、我的訂閱等;經過業務梳理后形成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如教師服務、生活服務、學生服務、IT服務等;以信息聚合為目的的資訊服務中心,如抓取后歸并的校園公告、講座信息等;以團隊成員為對象的協作服務中心,如好友、投票、討論區等。對服務更精細的劃分、更標準化的管理、更有目的性的聚合都體現了“服務”的核心地位,這也是服務門戶區別于以往的門戶最顯著的特征。

圖4 服務門戶結構
用戶服務門戶提供了資訊類、業務類和協作類的服務集群。用戶服務門戶還提供了以不同角色的用戶在學校期間整個生命周期視角去組織服務的獨特方式。根據不同角色用戶的生命周期劃分類別是一種有益的服務設計嘗試,將大量的服務歸屬于用戶在學校整體業務中的不同階段的需要,一方面便于用戶檢索和使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業務部門和信息化管理者對業務過程的服務設計,不留空白區域。
用戶服務門戶除了適合傳統PC終端顯示和使用的版本,還提供了智能移動終端版本——“i復旦”移動門戶。與服務門戶不同,“i復旦”移動門戶主要著眼于信息推送和方便師生用戶查詢信息類的服務集成,而摒棄了復雜的業務服務?!癷復旦”移動門戶首期主要完善了一卡通消費查詢、會務查詢、班車查詢、校園日歷、黃頁、消息中心、新聞、概況、移動圖書館、移動迎新、課程表、成績查詢、空余教室查詢、講座預告、失物招領等應用,于2011年正式上線提供服務?!癷復旦”移動門戶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隨時隨地了解校園動態及個人信息的窗口,支持Android、iPhone和Web終端訪問方式,有效地改善了現有學習和生活模式,促進了校園生活的移動化,更有利于提高校園支撐服務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優化校園服務的質量。
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通過在數據、業務和服務等層面的梳理、貫通、整合與重組,復旦大學正逐步展現一個便捷、高效、融合和完整的符合信息化支撐學校發展的“一站式”信息化平臺,以直面師生用戶的特點,建立體現以人為本的信息化服務體系。在“一站式”服務過程中,復旦大學重視信息化的數據管理與服務,強調服務的個性化、規范化、標準化和平臺化,在決策主導服務、建立數據循環機制、體現個性化和創新模式設計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ㄗ髡邌挝粸閺偷┐髮W信息化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