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剛剛過去的一年,扶貧工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黨中央不斷強調扶貧、脫貧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釋放出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信號。
《決定》提出到2020年實現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既定目標,為此,要使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5000萬人左右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支持、醫療救助等措施實現脫貧,其余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同時,要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合力推進脫貧攻堅。對此,我們深感中央脫貧決心之大,工作之細。
扶貧、脫貧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也是一個具有長期性的工作。因此,扶貧,特別是圍繞農村的扶貧工作,應該建立起長效性的機制。結合長期從事農業信息化的技術與市場實踐,我認為,應該加快建設四個“互聯網+”農業扶貧的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之一:推動農業資產的市場化
中國農業的市場化程度很低,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問題就在于農業生產資料要素的市場化很低,自給自足式的規模小、散以及區域性顯著,成為中國農業市場的典型特征。
當前,我國正在針對農業用地開展確權工作,拉開了農業生產資料要素市場化的大幕。2018年之前,要全部完成農村土地的確權頒證。土地確權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將農業用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強化了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同時也根據當前的中國現狀,推動農民所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為農民創造了一定的“資產性收入”。
目前,農村土地的確權重點還在耕地上,但僅僅是耕地的確權流轉還不夠,要借助這次機遇,更進一步推動中國農業建設用地,如宅基地和集體用地等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進一步擴大農民的“資產性收入”?!百Y產性收入”將是減少城鄉收入剪刀差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保障農村剩余勞動力沒有后顧之憂地進入城市、融入城市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還須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市場管理機制,堅決貫徹好經營權有序流轉、以農民為主體、嚴格用途管制、嚴禁以租代征或將耕地非農化的精神,做好有一定條件的市場化,推動農村土地資產市場的規范化、法制化,這也是實現農業資產市場化的重要保障。
中國的農村市場非常復雜,基層農村組織的運行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往往偏離市場機制、公平機制;人為的限制因素,往往制約了農業相關資產和資源的流通。比如,個別村委會就能強制性地集中土地資源、強制性地限制農資流通。針對這些問題,必須通過改革和創新的辦法,推動農村市場的規范化和法制化,推動農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和資源流動。
在這一過程中,最關鍵的技術核心是“互聯網+”,即以信息、數據以及信息數據的流動來形成管理機制,對農業資產的市場化提供有力的支撐和規范化保障。
首先,借助土地確權以及農村要素市場化改造的歷史機遇,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為依據,建立全國性的包含土地屬性、三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乃至更廣泛的涉農信息為基礎的農村土地數據庫,并以這個數據庫為中心,采用符合標準規范、農民群眾認可的技術方法,實現全國農村土地資產的數據化以及數據資產的云服務化,奠定公平正義的農村市場化機制的基礎。
其次,建立健全土地確權和經營權流轉的信息應用平臺,以及圍繞流轉而形成的資源服務體系,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咨詢等服務,既方便群眾查詢、利于服務管理,又能利用流轉的市場機制,用數據說話,讓土地資產保值、增值,優化農業資產配置,推動農業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
第三,進一步依托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絡,建立土地流轉監測制度,加強土地流轉用途管制,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嚴禁借土地流轉之名違規搞非農建設。
長效機制之二:實現農產品的品質化、品牌化
實現農產品的品質化、品牌化,是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扶貧工作的重要路徑。
我國的農耕土地較為分散,主糧和經濟作物種類較多,具備大面積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的農耕土地有限,更多的是分散的山地、丘陵耕地。因此,美國式的依靠規?;霓r產品收入模式,在中國不具有普適性,要增加農產品的收入,就必須從品質化、品牌化入手。通過品牌化的工作,使農產品單價具有高附加值和競爭力,進而提高農民的農業活動收入。
今天,隨著人們健康、環保意識的提升,對綠色、無公害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農產品品質化、品牌化的市場基礎已經存在。我考察過西北、西南、華北等多地區的貧困地區,這些地區由于工業落后,交通不便,反而形成了當前較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具備把當地優質經濟作物品牌化的條件。
要實現品質化、品牌化,就必須實施精準農業,通過對種子、土壤狀況、田間管理、流通整個過程的追溯和數據化,為品牌與品質提供保障。這些數據的積累和可持續的追溯跟蹤,是建立消費者信賴和消費信息的基礎,更是農業產品品牌化的技術基礎。如果把扶貧、信息化、品牌化、農業電商工作結合在一起,打造“一縣一品牌”,形成“互聯網+”的新農模式,不僅能提升貧困農民的收入,為社會提供更豐富的消費產品,更可以推動縣域經濟的改善,形成圍繞品牌產品的農業相關服務產業的發展,比如旅游業、食品加工等。
因此,依托物聯網技術增強農產品數據采集和農產品溯源管理,讓農業電商融入農產品產業鏈中,是推動品牌化的關鍵措施,也是推動農業活動附加值提升的重要基礎。
長效機制之三:建立農業大數據基礎,釋放農業大數據價值
在貧困的農業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低、老齡化是一個主要現狀,這些農民仍然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經營習慣。今天,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從種子到耕種方式,到農產品的交易流通,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今,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移動互聯技術在農村的快速普及,為農業服務以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更新換代創造了條件。
今天的現代農業,已經不是機械化、自動化的基礎概念,而是農業生產數據采集、大數據挖掘管理與農作物精細管理的現代農業模式。這一模式依托農地大數據、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形成的農業生產數據的采集整合,通過云服務的模式,將種子、農資、農技服務資源、金融信貸服務整合在一起,形成數據生產與交易管理體系。
在這一體系中,土地經營者可以通過云服務和金融信貸服務,獲取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源,并通過專家的在線農技服務和農作物監控指導,實現新模式的農業生產。通過農業大數據平臺和數據價值的釋放,指導和幫助貧困農民實現現代農業生產,降低貧困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的門檻,并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推動農業活動附加值的增加,進而實現長效扶貧。
與此同時,大數據也可成為指導農業生產、流通的依據,推動農業生產的規?;?、體系化、從小而散走向集約與高效。
長效機制之四:圍繞農業構建二三產業服務圈
有一個關于美國農業的數據讓我們感到巨大的差距:在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僅占0.9%,但是圍繞農民、農業形成的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達到了16.7%。美國許多的品牌連鎖化的工廠,緊密地圍繞在規?;r田邊上,這邊收割,那邊就立刻進廠加工,迅速地變成了各類深加工的農產品,通過貨運通道流通到各大消費市場,農產品從生產到加工成商品,再進入流通體系,是“一體化”過程。
反觀我國的農業,其與第二、第三產業的緊密程度相對分散,農民與農產品加工商之間的關系是松散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加工商往往更強勢,許多農民的產品無法有效進入到加工和流通環節。
我們常常在農村看到這樣的現象,豬價漲就一哄而上,豬價跌就一哄而散,這種隨意性和盲目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需求和供給的脫節,使得生產者無法有效地了解需求,需求方也無法有效預測供給的多寡,這就形成農業生產的波動,給農民的增收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我們經??吹睫r民辛苦一年生產的糧食,賣不出去,爛在地里,經??吹轿⑿?、微博等互聯網轉載這類“救急”的信息,倍感建立一體化農業生態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近年來,國家由上而下地推動農業電商的發展,但是,農業電商如果只是停留在叫賣、交易的低層次上,仍然不能形成長效的農業發展機制。
今天,正在興起的農業大數據服務,是增強圍繞農業的三產融合的重要契機,通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生成的數據,不僅能夠實時快速地推送給相關利益方,而且通過對持續積累的大數據分析挖掘,還能夠形成對產業鏈的預測和決策,不斷優化提升三產融合各環節的生產效率和商業價值。
只有圍繞農業產業的相關制造業和服務業(流通與銷售)的緊密耦合得以實現,農民才能解決好種什么、怎么種、如何賣的問題,才會形成穩定的市場供給模式,實現長久的增收與脫貧。(文/郭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