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還有什么行業是“互聯網+”涉及不到的?幾乎沒有!但任何行業“互聯網+”的核心都不是互聯網,而是行業本身。比如,過去醫療信息化喊了很多年也沒有解決的號販子的問題,“互聯網+”能行嗎?

 
  去年9月,北京協和醫院推行手機APP掛號,但消息剛剛傳出,微博上就有人感慨“與其要一個醫院的APP,還不如多存兩個號販子手機號實在”。近年來,醫院和管理部門沒少借助網絡平臺和通信平臺解決掛號問題,比如北京市預約掛號統一平臺和114掛號平臺,以及醫院的官方APP,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去年有媒體探訪發現,醫院APP掛號一經推出,便出現一堆專業用APP搶號源的黃牛黨。
 
  可謂“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在醫院掛號問題上,互聯網似乎失去了所謂的顛覆能力。相反,北京22家市屬大醫院取消現場放號,推廣預約就診,成為大家期待的良方。
 
  為何“互聯網+”在醫療領域里常常會顯得力不從心?
 
  我們看到,醫療資源就像春運的火車票一樣,不單單是稀缺商品,更是在現有的醫療體制下被定義成為的公共福利品。被認定“人人有份”的公共福利,而在老板姓的心里公平就是至高原則。醫療資源本應該是人人都享有且公平想享有的,但優質的醫療資源不僅僅稀缺且高度集中,必然會催生了尋租空間。
 
  “互聯網+”所能顛覆的,只能是傳統行業中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問題,以共享型的經濟和信息架構來解決掉多余環節。在醫院里掛到專家號是明明是作為一個公民手中的權利,實際上黃牛的存在把這最普通的權利化為其手中的利益?;ヂ摼W很難趕走黃牛,最大的原因是資源不對等。資源不對等,是體制性的深層弊端,僅僅依靠互聯網的外部顛覆,很難達成實質性改變。別忘了,優質的資源永遠是稀缺的,人類的欲望會永無止境地膨脹。
 
  資源稀缺作為不可更改的本質,很多人早已默認,遇見插隊、走后門的現象也只能默默地接受。但他們未必會容忍這種結構里滋生出來的尋租鏈條,時間久了遇上積怨,就足以變成洶涌民意。
 
  互聯網對醫療行業的改變應該起到的是推動和優化的作用,其本質還是要保證醫療行業鏈條內部的完整性,做到“好無節于內,不陷誘于外”。醫療機構本身更應秉要執本,越是封閉性的頂端資源結構,越需要更嚴苛的監管。專家號雖少,但對資源分配的各環節進行嚴格設計和監督,保證起碼的機會均等,依然重要。
 
  “互聯網+”與醫改共鳴要把握體制創新的方向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除了技術創新,更需要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理念創新。而當前正在逐步推動著醫療體制機制的變革,首先表現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上。當前醫改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不管是看病過程中的信息化服務,還是分級診療體系建設等,我們都期待“互聯網+”這種思維工具能夠為醫改提供切實可行的一些辦法。
 
  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信息化建設,既是政府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也為統籌推進其他各項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目前,醫療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在醫療資源配置、醫療服務模式轉變、增強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運營績效諸多方面也都面臨著新的挑戰,互聯網技術應該首先針對醫改難點,發揮自身價值,有所突破。
 
  分級診療制度是提高醫療整體效益、牽動供需雙方、解決人們看病就醫困難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當前,不少地區都開始探索,逐步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這也就要求患者的健康和診療信息能夠在各個醫療機構之間及時流動,讓醫師能夠對患者健康信息進行全面全程跟蹤,并提供連續性的整合服務,在這一方面,互聯網技術能夠更好地實現數據共享和醫患互通。
 
  公立醫院改革也是醫改的一個重要內容,建立新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醫院管理則是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ヂ摼W技術應該進一步推進醫院精細化管理,優化流程,提供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改善患者就醫感受。更重要的是,需要互聯網技術在加強對醫院整體績效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應用,強化公立醫院監管和評價,通過對服務行為、財務會計和醫療費用等大數據的及時獲取和分析比較,來提高監管能力,為精準制定相關政策決策,引導公立醫院改革提供技術支撐。
 
  更有,如何幫助醫務人員開展精準、規范的慢性病治療和管理,提高醫患雙方溝通互動,推動和方便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庭來開展自我管理,為醫務人員在應對疾病譜變化、診療環境變化、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擴展更好的學習途徑等,互聯網技術也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然,“互聯網+”依舊是一個新興的概念,與醫改共鳴要把握方向,規范推進。對比之前的例子,在推廣網上掛號服務時,要統籌大小醫院、上下聯動,引導公眾更多到基層看病就醫,而不能只是單純地讓大醫院看病越來越方便。在互聯網與醫療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相關行為和服務還應符合醫學發展的基本規律,遵守相應的醫療服務管理的法律法規,更好地保障醫療服務的安全和質量。
 
  互聯網+醫改的多角度突破值得期待
 
  醫療方面的問題不斷發生,相關的政策出臺,醫院的行動大家也都是有目共睹的,改來改去,大家都統一口徑說由于市場環境問題,沒法根本解決。但這是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加上互聯網可能會在幾個角度上有所突破:
 
  第一,解決中國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讓人民均等享受到醫療衛生服務資源,互聯網給醫療領域帶來了它的分享性,因為互聯網的天性就有一種打擊壟斷的共享性,這一點應該給我們討論的問題帶來新的曙光。
 
  第二,分級診療推不動,其中一條是許多患者對基層的醫療衛生服務不信任,還有基層衛生資源不夠優質,很多情況下醫生也不稱職,問診也只是草草了事?;ヂ摼W的信息分享能力從技術上給我們帶來新的突破,也就是可以利用互聯網解決分享醫療衛生中人力資本、優質資源的能力,這是互聯網本性所在,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第三,因為既得利益集團格局已經形成,所以醫療改革在很多方面受到牽制,互聯網的開創性質有利于打破既得利益群體,在互聯網中信息不再是壟斷的,不能壟斷信息就難以保持壟斷地位及其造成的原有的利益格局。
 
  第四,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成本的表現方式,其實是用成本作為一種不作為和不突破的借口?;ヂ摼W本身是一個具有邊際成本為零的性質,這個性質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參加進去,同時也可以顯著的降低信息費用和交易費用。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真實降低了醫療成本,另一方面至少不能以成本為借口妨礙改革,醫藥分開的障礙也是和信息不對稱,信息壟斷,以及所謂的監督成本是有關的。
 
  結語
 
  理論上,解決“號販子”這一問題的出路,在于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當專家號不再稀缺,患者就不需要徹夜排隊,號販子自然也就沒了機會。不過這個過程注定一路漫長。而客觀來講,即使醫療資源供給總量充足,優質醫療資源也注定永遠稀缺。
 
  當前醫改面臨諸多有待解決的難題,不管是看病過程中的信息化服務,還是分級診療體系建設等,我們都期待“互聯網+”這種思維以及工具能夠為醫改提供切實可行的一些辦法?;颊咭獙<姨柸ブ我呻y雜癥,相關部門也可以讓“智囊團”去治黃牛;對于號販,集思廣益總會開出一個標本兼治的良方,不讓看患者病這件事比醫生治病還要困難。讓互聯網企業的外部努力和治療黃牛的內部對接,做到真正的“里應外合”,才能促進互聯網醫療的超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起來。
 
  醫療行業不同于其他的傳統領域,它與互聯網的結合中有更多的人文因素含在里面。在整個產業鏈條、社會關系之中,貫通首尾的始終是人,是健康,是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就互聯網+醫療的價值論而言,我們既希望通過它改變環節,也希望通過它改變一些人心。
 
 ?。ㄎ?考拉)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