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現在越來越成為網民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眾多網友都是路見不平網上來曬。今年以來,昆明市的領導干部和相關職能部門也越來越重視網絡民意,滇管局、西山區公安局、車管所、昆明市創衛辦……都相繼在昆明信息港彩龍論壇專貼回復網友提問,并感謝網友們的監督、邀請網友繼續提建議。首先要說,這是個好現象,說明網絡民意得到了極大的重視,但需要注意的是網絡監督不能成為政民互動的全部。
接受網民監督,積極與網友互動,是一種值得肯定的開放、積極的姿態。但我疑惑的是,那些原有的官方監督、政民互動渠道為什么沒有聲音呢?相信他們應該是依然在運行的吧?這些已有的渠道必然要努力發揚廣大,不能放棄。網民監督只是政民互動中的一部分,另外,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網民,這是一個龐雜的群體,來自網民的聲音也是五花八門的,甚至是非理性的。
網絡輿論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從“周老虎”到“俯臥撐”到“躲貓貓”再到最近的“做噩夢”,網友的能量在無意之間被放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相關部門的決策,這或許是網民的監督權逐步得到重視的一個緣由。但相關部門卻有把網絡監督當作一種護身符來對待的趨勢,似乎有了網民的監督就是公平公開公正的,就可以堵住眾人悠悠之口。
之所以造成如上現象,或許是因為網民隱藏在馬甲之后,隨時可以給你一悶棍,所以不能不防。相比之下,作為個體的自由人,作為共和國的公民,我們的權利和義務卻被自己和相關部門給忽視了。因為個人或者說個體的哪怕是群體的公民,畢竟是立于眼前的可以察知的具體的社會的人,就要考慮個人和家人的安全。因此,在重視網絡監督的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還要建立更為科學、完備的制度,來保證相關監督渠道的暢通,拓展更多的監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