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關于深刻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決策部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8號)、《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現提出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實施意見如下:

  一、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夯實監管責任,健全監管規則,完善監管方式,加快構建權責明確、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簡約高效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努力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全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ǘ┗驹瓌t。

  1.依法依規。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依法依規厘清各部門的監管職責,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履行監管責任,促進監管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

  2.公正透明。規范權力運行,確保市場主體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依法公開監管的事項、方式、程序、結果等,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3.分級分類。對不同領域、類型市場主體,量身定制差異化監管措施,提升事中事后監管精準化水平。對新興產業實施包容審慎監管,促進新動能發展壯大。

  4.科學高效。充分運用大數據先進技術,加強數據共享,實施智慧監管,努力做到監管效能最大化、監管成本最優化、對市場主體干擾最小化。

  5.協同共治。落實市場主體責任,發揮平臺監管和行業自律作用,推進多層次、全領域的社會監督,努力實現以社會協同共治為導向的監管格局。

  6.系統集成。針對重點行業、領域開展監管場景建設,圍繞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創新監管機制,集成應用各類監管方式,形成監管閉環,堅決守住質量和安全底線。

 ?。ㄈ┕ぷ髂繕?。力爭用2-3年時間,事中事后監管理念進一步強化,政府堅守底線、市場主體自律、行業規范自治、社會共同參與、法治保障健全的監管格局基本形成,以綜合監管為基礎、行業監管為支撐、社會協同監管為依托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體系更加完備,風險防范化解能力全面提升,市場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富活力。

  二、夯實監管責任

 ?。ㄋ模┟鞔_監管對象和范圍。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三定”規定明確的監管職責和監管事項,依法對市場主體進行監管。除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外,各審批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對負責審批或指導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負責事中事后監管。對已經取消審批的事項,主管部門負責事中事后監管;對審批改為備案的事項,主管部門要加強核查、指導和規范;對于采取虛假承諾或違背承諾取得審批的,審批部門應依法予以查處;對下放審批權的事項,同時調整監管層級,確保審批監管權責統一;對沒有專門執法力量的行業和領域,或轉移的行政審批事項,建立依法委托執法、聯合執法機制,相關綜合執法部門應予支持。

 ?。ㄎ澹├迩灞O管主體職責。進一步完善監管清單制度,各部門依法依規明確本部門的監管職責,在國務院部門監管事項目錄清單基礎上,結合本市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等,進一步梳理各自職責范圍內的監管事項,建立健全標準規范,明確監管主體、監管對象、監管方式等,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根據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情況、機構職能變化情況等,對監管事項進行動態調整。對涉及面廣、重大復雜的監管領域和監管事項,主責部門發揮牽頭作用,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

  三、完善監管方式

 ?。娀髷祿夹g應用,深入推進“互聯網+監管”。依托“互聯網+監管”系統,推動各部門監管業務系統互聯互通,加強監管信息歸集共享和應用。推行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等非現場監管,為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分類監管、信用監管、聯合執法等提供支撐。把“互聯網+監管”納入“一網統管”,統籌建設、協同推進,強化態勢感知、智能預判、資源統籌等功能共享應用。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探索動態監測、智能預警、快速處置、跟蹤反饋的“互聯網+監管”模式。

 ?。ㄆ撸┌l揮信用基礎作用,推進實施信用監管。發揮信用在創新監管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信用承諾制,制訂告知承諾行政許可清單,擴大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以市數據交換共享平臺為樞紐,推進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對政府部門掌握的信用信息“應歸盡歸”。研究探索對市場主體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推動各領域實施行業信用評價,為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提供依據。依法依規開展信用獎懲,健全加強信用修復機制。支持臨港新片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立公共信用評價體系,開展信用等級評價。

 ?。ò耍┩晟撇町惢O管機制,精準實施分類監管。以分類監管信息為依據,科學評價和確定監管類別,對市場主體實施差異化監督管理。對實施分類監管的事項,制訂公布分類監管實施細則,明確分類監管信息、評價指標、分類標準、監管類別、評價周期、監管措施等。推動針對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地方金融、民辦教育、民防等領域市場主體的分級分類監管,建立完善的分類監管制度體系。對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等特殊重點領域,研究建立重點監管清單制度,嚴格控制重點監管事項數量,確定重點監管對象,規范重點監管程序,依法依規實行全覆蓋重點監管。

 ?。ň牛嫿L險防控體系,強化實施風險監管。充分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加強對風險的分析研判和跟蹤預警。梳理監管業務涉及的風險點,規范風險預警線索發現、核查、處置和反饋工作流程,建立針對高危行業、重點工程、重點領域、重要商品的風險監測評估、預警跟蹤、防范聯動機制,防范區域性、行業性和系統性風險。聚焦市場監管、藥品、建設、交通、應急等重點領域,構建若干風險預警模型。支持臨港新片區依托一體化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建立全面風險管理制度,打造全面風險防控體系。

 ?。ㄊ┘訌姴块T聯動協作,推進實施協同監管。建立健全審批、監管、執法、司法相互銜接的協同監管機制,推動履職信息互聯互通,實現跨部門、跨區域監管執法聯動響應。建立健全審批與監管部門數據互通、銜接配套工作機制。依托“互聯網+監管”系統,建立聯合監管清單,明確聯合監管程序規則,推進跨部門聯合監管。加強監管執法與司法的銜接,建立監管部門、公安機關、檢察機關間案情通報機制,完善案件移送標準和程序。探索長三角跨區域協同監管,建立區域一體化溝通協調和對接合作制度。在浦東新區深化“六個雙”政府綜合監管機制創新。

 ?。ㄊ唬┩晟婆涮坠ぷ鳈C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將“雙隨機、一公開”作為市場監管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除特殊重點領域外,原則上所有涉企行政檢查都應通過“雙隨機、一公開”的方式進行,并推進在其他各部門工作中廣泛運用。制訂完善隨機抽查事項清單,針對同一檢查對象的多個檢查事項,應合并或者納入跨部門聯合抽查范圍。著力規范計劃制定、名單抽取、結果公示、數據存檔等各項抽查檢查工作程序,做到全程留痕、責任可追溯。將隨機抽查的比例頻次、被抽查概率與抽查對象的信用、分類、風險程度掛鉤。原則上依托“互聯網+監管”系統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部門自建監管系統的,要與“互聯網+監管”系統信息共享、互聯互通。

 ?。ㄊ┏掷m優化制度供給,落實包容審慎監管。營造創新氛圍,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留下足夠空間;注重引導規范,及時糾正企業首次輕微違法行為;堅持底線思維,將主觀故意的嚴重違法違規、影響惡劣的市場主體清除出市場,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加強對新生事物發展規律研究,分類量身定制監管規則和標準,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統一執法標準和尺度。探索建立“沙盒”監管機制,實行“觀察期”管理,給予市場主體“容錯”“試錯”的空間。審慎行使行政處罰裁量權,拓展輕微違法免罰清單覆蓋范圍,明確輕微違法違規行為的具體情形,并依法不予行政處罰。

  四、構建社會共治格局

 ?。ㄊ┮龑髽I自律,強化市場主體首負責任。建立健全市場主體首負責任制,促使市場主體加強自我管理,在安全生產、質量管理、營銷宣傳、售后服務、信息公示等各方面切實履行法定義務。規范企業信息披露以及企業年報公示制度。推行“自我聲明+信用管理”模式,推動企業開展標準自我聲明、服務質量公開承諾。落實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制度,切實保障公眾知情權。

 ?。ㄊ模┨剿餍袠I自治,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作用。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建立健全行業經營自律規范、自律公約和職業道德準則,規范會員行為。支持制訂發布行業產品和服務標準,將行業協會商會的意見建議作為制訂政策法規、地方標準、行業規劃及評估執行效果的重要參考。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在權益保護、糾紛處理、資質認定、行業信用建設和信用監管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業協會商會開展或參與公益訴訟、專業調解工作。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收費、評獎、認證等行為。

 ?。ㄊ澹┩七M社會監督,完善社會約束、懲戒機制。建立“吹哨人”、內部舉報人等制度,對舉報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和重大風險隱患的有功人員予以重獎和嚴格保護。探索政府監管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雙向流動機制,深化政府與平臺企業、征信機構合作監管模式。發揮市場專業化服務組織的監督作用,在監管執法中更多采信會計、稅務、法律、資產評估等專業機構的鑒定意見。利用新媒體等手段,暢通公眾監督投訴渠道,及時收集社會反映的問題,曝光典型案件,震懾違法犯罪行為,提高公眾認知和防范能力。

  五、提升監管規范性和透明度

 ?。ㄊ┙∪巹t標準。健全行政執法自由裁量基準制度,合理確定裁量范圍、種類和幅度,嚴格限定裁量權的行使。加強對關系國計民生、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等領域的規則和標準建設,明確市場主體應當執行的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安全標準、產品標準等。

 ?。ㄊ撸┐_保公開透明。聚焦行政執法的源頭、過程、結果等關鍵環節,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按照“誰執法、誰公示、誰負責”的原則,通過“中國上?!遍T戶網站、“信用中國(上海)”網站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海)等,公示有關監管執法信息。通過文字、音像等記錄形式,對行政監管執法全過程進行記錄和歸檔保存,做到監管執法全過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落實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未經法制審核或者審核未通過的,不得作出決定。

  六、提高監管效能

 ?。ㄊ耍┨嵘O管執法能力。積極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統籌配置行政處罰職能和執法資源,推動行政執法權限和力量向基層街鎮延伸下沉,減少執法層級,逐步實現基層一支隊伍管執法。加快建設高素質、職業化、專業化的監管執法隊伍,定期開展人員業務培訓。推進人財物等監管資源向基層下沉,開展執法裝備標準化建設。引入第三方技術合作,提高現代科技手段在執法辦案中的應用水平。

 ?。ㄊ牛┮婪ㄩ_展案件查辦。對監管中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綜合運用行政強制、行政處罰、聯合懲戒、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等手段,依法進行懲處。對情節輕微、負面影響較小的苗頭性問題,在堅持依法行政的同時,主要采取約談、警告、責令改正等措施,及時予以糾正。對情節和后果嚴重的,要依法責令下架召回、停工停產、撤銷吊銷相關證照或取消相關資格,涉及犯罪的要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建立完善違法嚴懲制度、懲罰性賠償和巨額罰款制度、終身禁入機制,讓嚴重違法者付出高昂成本。

 ?。ǘ┩七M監管效能評估。建立事中事后監管效能評估體系,圍繞工作效率、社會效果、管理效益等方面,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效能評估,對監管制度設計與實施運行的有效性進行評價,提出改進監管工作的對策措施。通過“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渠道,發現部門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研究解決,形成工作閉環。建立健全“互聯網+監管”系統派發任務的分派和督辦機制,強化對部門監管工作的監督。將監管效能評估結果納入各區、各部門績效考核體系。

  七、加強組織保障

 ?。ǘ唬┳ズ秘熑温鋵?。各區、各部門要建立健全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工作的領導和協同機制,綜合運用各類監管方式,制訂完善分行業、分領域、分市場事中事后監管辦法,科學配置監管資源,細化實化監管措施。營商環境建設牽頭部門要將各區、各部門公正監管水平納入本市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市政府辦公廳要加強對本實施意見落實情況的跟蹤督促,統籌制訂年度監管重點任務清單。

 ?。ǘ┙∪M職免責、失職問責制度。各部門要加快研究建立監管執法領域盡職免責辦法,對嚴格依據法律法規履行監管職責、監管對象出現問題的,在創新探索中出現失誤或偏差但依照有關規定決策、實施的,且勤勉盡責、未牟取私利的,不作負面評價,予以免責或者減輕責任。對未履行、不當履行或違法履行監管職責的,嚴肅追責問責;涉嫌犯罪的,移送有關機關依法處理。

 ?。ǘ┘訌姺ㄖ伪U?。按照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的要求,根據監管工作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推進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立改廢釋工作,為事中事后監管提供健全的法治保障。加強對事中事后監管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