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局、天津市政務服務辦、黑龍江省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湖南省編辦、重慶市政府電子政務辦、貴州省政務服務中心、云南省投資項目審批服務中心、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寧波市住建局、青島市電政信息辦、青島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大連市營商環境建設局、廈門市政務中心管委會、廈門市建設局: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部署,更好依托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以下簡稱“在線平臺”)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投資主體服務,加強和改進事中事后監管,國家發展改革委征集并評選出浙江、北京、青海、四川、重慶、河北等6省市在線平臺創新應用典型經驗,現予以全國推廣,并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強化審批數據共享,加快實現“一網通辦”
實現投資審批“一網通辦”是深化投資領域“放管服”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投資審批職能轉變的重要舉措。各地要嚴格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代碼管理制度,并依托在線平臺投資審批管理事項統一名稱和申請材料清單,明確投資審批數據共享路徑和機制,加大在線平臺與相關審批系統的對接和數據共享力度,加強“電子證照”推廣使用,尤其對投資項目審批、核準的前置要件等申報材料,探索實行“電子證照互認,網上統一流轉”,進一步減少企業重復提交、部門重復核驗,不斷提升投資審批服務便利化水平。
二、著力優化審批服務,不斷改進事中事后監管
服務好投資主體是在線平臺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實現在線平臺深化應用的基礎。各地要以典型經驗為借鑒,堅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結合本地實際,不斷創新和拓展在線平臺建設應用的路徑,大力提升在線平臺在宣傳法規制度、支撐企業投資決策、提供咨詢服務、助力企業融資、加強項目調度和監管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和監管的精準性,將在線平臺打造成為涵蓋投資決策、項目調度、建設實施、投資服務的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的綜合服務平臺。
三、健全工作機制,持續深化在線平臺創新應用
各地要以本次宣傳推廣在線平臺創新應用做法為契機,完善本地區在線平臺應用工作機制,加大部門協調力度,督促各應用管理部門依法使用在線平臺,并通過在線平臺及時組織填報項目審批、開工建設、建設進度、竣工等基本信息,加快推動本行政區域內投資審批權責“一張清單”、審批數據“一體共享”、審批事項“一網通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政策指導和督促檢查,持續總結各地在線平臺創新應用成果,及時予以宣傳推廣;對建設應用在線平臺重視不夠、工作不力的地方,將予以通報。
附件:浙江、北京等6省市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創新應用典型經驗.pdf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
2020年12月30日
浙江省依托在線平臺優化審批服務不斷提升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
提升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是浙江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以下簡稱“在線平臺”)建設的改革初心和最終檢驗標準。浙江省深入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堅持整體智治、高效協同、主動服務理念,持續迭代建設在線平臺3.0版本,最大程度“減事項、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減費用”,最大程度創新提升服務投資主體水平。
一、整體智治:建設省市縣一體化在線平臺,為全省企業提供最普惠便利服務
(一)實現一個系統審批。堅持“先立后破”,除保留6個省級3個國家統建系統與在線平臺3.0實時對接外,對其他123個(包括11個市工程建設審批系統在內)數量眾多、技術規范不一、孤立的審批系統,集成優化為“一個系統”;嵌入自然資源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全省施工圖聯審系統,支撐帶圖審批功能,實現了“一個政府”整體對外審批服務,突破了地方和部門“各自為政、數據分割”的局面。目前,省市縣16個條線已經全覆蓋,全省共有1921個審批部門、約1.5萬名審批人員、超25萬家企業用戶,共同應用在線平臺3.0進行項目申報和審批。
(二)實現一張清單管理。為配合“一個系統”審批,浙江省統一了全省投資項目的審批事項、審批流程、報批材料的標準,形成全省統一的審批事項清單,明確全省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圖和統一辦理材料。
?。ㄈ崿F“兩個包”全程共享。規范應用項目代碼,通過“一項一碼”關聯項目全流程辦理材料,應用“三個電子”(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歸檔)。將政府出具批文統一歸納到證照包,將業主申報材料統一歸納到材料包,“材料+證照”全程共享,實現“兩個不得”(即凡是政府部門出具的文件,不得要求項目單位另行提交;凡是項目單位提交過一次的材料,不得要求項目單位重復提交)。從辦件情況統計,政府部門已共享批文42153份次。
二、利民為本:簡化投資項目審批流程,為企業提供最優化服務
?。ㄒ唬┌凑铡按竽懱剿鳌崩砟?,先行先試低風險小型項目“一表”審批。基于在線平臺3.0框架,對標世行標準,在杭州、寧波、金華、衢州等四個地區上線低風險小型項目審批模塊,探索20個工作日內即可完成的“極簡審批”。低風險小型項目每個階段企業只需填報一張申請表,提交一次材料,實現“一表審批”。
(二)按照“數字賦能”理念,大力推廣應用“標準地”數字地圖。聚焦“標準地”信息不對稱、傳播渠道少、市場主體參與面窄等企業關注的問題,大力推廣應用浙江省“標準地”數字地圖。面向全社會提供工業項目“標準地”準入要求、出讓成交信息等服務,實現政府“帶標招商、一次告知”和企業“看圖下單、一圖打盡”,構建“不見面、菜單式”“標準地”招商新模式?!皹藴实亍睌底值貓D企業訪問量累計達6.3萬余次,已推介工業項目“標準地”1376宗、7.86萬畝。
?。ㄈ┌凑铡盃幭葎搩灐崩砟?,率先探索“親清在線”新型審批模式。銜接在線平臺3.0,杭州市按照“最少企業填報、最簡審批流轉、最短審批時限”的要求,對工業項目全流程審批進行流程再造,先行先試智能化審批新模式。構建數字化的流程規則,逐項引導企業辦理;企業與平臺交互的事項以“三證一表”(備案表、用地規劃許可證、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為代表,7類事項由“企業申報辦”變為“政府內部辦”;加強業務優化整合和并聯處理,將原來全流程審批的31個工作日,壓減到6天9個半小時;協同范圍向前延伸至土地招拍掛信息和履約監管協議,向后延伸至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信息。
三、精準便利:有效支撐投資項目快速落地,助力企業便利化融資
一方面,按照“巧用活用善用”理念,湖州德清實現投資項目服務優質、高效、精準、主動。湖州市德清縣依托在線平臺3.0,在項目服務、審批流程、數據協同應用上改革創新,深化“一窗服務”代辦員制度,打造項目經理+鎮(街道)代辦模式;搭建網上審批快速路,限時辦理審批手續,全力提高企業滿意度。截至目前,已有1740個項目進行網上申報辦理,一般工業項目審批速度提速率達50%以上。
另一方面,按照“一階段一件事”服務理念,寧波海曙全面實施投資項目100%“階段申報”,加快助力企業融資。推行“階段申報”。從賦碼到驗收分四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部門牽頭、一張清單、一次性收件,并聯辦理,限時辦結,大大減少辦理時間。探索“模擬審批”。項目單位可同步開展方案論證、勘察、設計等前期工作,極大縮短了項目前期審批時間,加快助力企業融資。浙江省依托在線平臺開展利企便民服務取得明顯成效,“浙江省優化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大幅壓縮審批時間”作為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截至目前,全省投資項目審批事項目錄精簡10.6%;審批申報材料減少50%以上、審批環節減少20%以上、中介費用減少30%以上,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從賦碼到竣工驗收審批“最多80天”實現率為100%。
北京市著力提升投資審批效能全力打造固定資產投資審批“一網通辦”
北京市堅持以“便利企業辦事”為目標,聚焦企業辦理固定資產投資審批事項過程中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結合發展改革部門業務屬性和企業需求,依托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全力打造北京市發展改革系統網上政務服務大廳,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審批“全覆蓋、全流程、全在線”的“一網通辦、全程網辦”,為企業辦事減成本、提效率、優環境。
一、堅持以改革為突破口,有效提高投資審批效能
?。ㄒ唬p時間。優化提升內部審批流程,對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方案核準等涉企審批事項的辦理時限,在法定時限基礎上總體壓減近70%,大幅提升投資審批辦事效率。
(二)減材料。利用數據共享方式,匯集各類電子證照和基礎信息,實現對規劃選址意見、用地預審等投資審批前置要件的電子證照復用,對法人和自然人身份等基礎信息在線核驗,大幅精簡辦事申報材料。其中,涉企高頻事項申請材料精簡效果尤為突出,如“城建類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申請材料由此前的97份減少至2020年底的12份。
(三)減環節。在北京亦莊新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三城一區”等試點區域,推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等事項的“承諾制”改革,企業可通過承諾方式直接獲取項目批復文件,大幅提升審批效率,有效提升企業獲得感。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提升投資審批便利度
?。ㄒ唬┤叹W辦,切實做到企業辦事“零跑腿”。實現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政府投資審批等固定資產投資審批事項全網通辦、全程網辦、網上深辦;全面打通接件、受理、辦理、反饋、送達、電子證照下載等全過程在線辦理環節,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審批“全覆蓋、全流程、全在線”,極大縮短了企業群眾辦事的時間,降低了企業“跑腿”成本,讓企業群眾“足不出戶辦審批”。
?。ǘ┩茝V應用電子印章,不斷提升網辦深度和辦事便利度。通過制作涵蓋固定資產投資、行政審批服務等領域的電子印章,完成與北京市電子印章系統對接,率先將電子印章調用、電子證照下載和復用、政務數據共享等功能應用到北京市發展改革系統網上政務服務大廳,企業在辦理固定資產投資審批過程中可在線即時下載電子證照,有效減輕企業多次重復提交材料的負擔。
?。ㄈ┱粕仙陥?、免費認證,持續拓展延伸“一網通辦”服務鏈。為應對新冠疫情,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堅持以“減少人員聚集,保障項目審批”為目標,推出全市發展改革系統網上政務服務大廳微信小程序“北京發改政務掌上辦”,為企業群眾提供線上咨詢、申報、查詢、辦理、送達的全流程“掌上辦”服務,并將逐步借助手機盾身份認證技術,為企業群眾辦事提供“一鍵登錄”“免費認證”服務。
三、堅持以在線審批為主線,持續優化投資審批服務
?。ㄒ唬┮跃€上辦事為原則,深化“互聯網+”審批服務模式應用。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依托發展改革系統網上政務服務大廳,積極推行以“線上辦事為原則,線下辦事為例外”的理念,讓企業辦事更高效。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依申請辦理的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備案、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等事項年度網上辦理率已占全部涉企投資審批項目的91%;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審批事項年度網上辦理率已占全部政府投資審批項目的94%。
?。ǘ┏浞掷闷髽I辦件數據分析,刻畫企業肖像提供定制化服務。依托大數據分析,面向企業提供集辦事引導、智能咨詢、消息提醒、在線互動、政策推送、文件管理于一體的立體化“云服務”,切實便利企業辦事。構建基于企業“肖像”的定制化“云空間”,為企業提供查詢、應用、獲取、保存所需政策信息及相關電子證照的服務,有效解決企業群眾多頭、重復提交申報材料等痛點問題。
?。ㄈ┨剿骼蟊忝穹招履J?,運用AI手段為企業群眾提供智能化服務體驗。創新應用AI智能識別技術,找準投資審批服務的堵點問題,全面梳理發展改革系統行政職權事項,將“權力清單”與企業群眾需求建立起對應關系,優化事前咨詢服務,通過提取高頻需求關鍵詞,精準獲知企業群眾辦事需求和咨詢內容,自動推送“全流程”事項辦理方案,打造AI智能小助手。
青海省以在線平臺為主抓手深入推進投資“審批破冰”工程
近年來,青海省以《政府投資條例》《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等法規制度為基礎,以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以下簡稱“在線平臺”)為主抓手,以“清單之外無審批、平臺之外無審批”為核心理念,深入推進投資“審批破冰”工程,創新打造青海優化營商環境和投資環境的升級版。
一、圍繞“清單之外無審批”,健全改革政策體系
一方面,加強頂層制度設計。推動出臺《青海省政府關于深入實施投資“審批破冰”工程的意見》,以此為核心,同步印發“投資項目審批事項清單、對應材料清單、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并提出了“審批標準化、報建簡便化、平臺規范化、服務便民化、監管常態化”,以及“統一審批事項清單、審批材料清單、規范審批流程、壓減審批時限、實行并聯審批”等“五化”“五統一”改革要求。
另一方面,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動出臺統一申報材料模板、批復文件模板,以及規范“先建后驗”、承諾制、技術審查、強制性評估、“一次性補正”、審批流程等方面的9個配套政策文件,搭建起支撐改革的“四梁八柱”。同時,為推動政策落實落細,青海省成立了省長牽頭抓、常務副省長具體抓、其他副省長配合抓的領導體制,省發改委組建專班,印發臺賬,按月調度,年終兌現獎懲,緊盯改革措施落實落地。
二、依托在線平臺創新應用,破解投資審批“中梗阻”
?。ㄒ唬┨剿魅萑睂徟?。推動出臺投資項目“容缺+承諾制”審批改革試點意見,對政府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等29個審批事項實行“容缺+承諾制”改革,依托在線平臺提供“容缺辦理”服務,倒逼審批部門提升效率。
?。ǘ╅_展集中審批。將每月第2周作為重大項目“集中審批周”,依托在線平臺開展集中并聯辦理,實時調度跟蹤項目辦理情況,大幅提升審批效能。截至2020年底,集中審批了城鎮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生態環保等領域79個重大項目。
(三)壓減審批時間。采用“兩分法”壓減審批時限,一方面,區分行政審批和技術審查、強制性評估,分別明確辦理時限。另一方面,就行政審批,區分主線、支線審批事項,采用“主線串聯審批、支線并聯審批”方式,優化審批流程、壓減審批時間。
三、推動在線平臺迭代升級,矢志攻堅“平臺之外無審批”
?。ㄒ唬┩苿釉诰€平臺迭代升級。2020年4月,新版在線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全面實現項目智能申報、審批協同聯動、線上下達簽批等核心功能,互聯互通國家在線平臺、省信用平臺、統一身份認證平臺、電子證照庫等系統,開發上線在線評審、中介管理、手機APP等模塊。目前,全省發改系統已率先開展在線審批,徹底結束了線下審批的歷史。
(二)對接聯通其他審批系統。按照“一網通辦、全程在線、一個入口”原則,采取在線平臺與各審批系統充分交互、多方共享的模式,重點與其他投資審批專業系統實現對接。目前,已實現對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自然資源“一張圖”綜合監管平臺、環評申報審批系統、農業建設項目管理平臺、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審核審批等管理系統,初步實現數據推送,打通了信息“孤島”。
?。ㄈ┏掷m加強平臺應用服務。組建在線平臺服務中心,開通“96301”熱線,實時開展項目預審、業務咨詢、技術服務等工作,全方位加強平臺應用。各級發改部門固定1—2名專職人員開展平臺應用,上下協力共同支撐“審批破冰”??傮w看,青海省投資“審批破冰”工程穩步推進,初步實現了預期目標。審批事項有效精簡,先后取消調整37項行政審批事項,104項政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審批時間大幅壓減,審批時間由改革前的平均230個工作日壓減至80個工作日;在線審批穩步推進,截至目前,全省共在線辦理審批事項3728項,已辦結3412項,辦結率91.52%;數據堵點有序打通,實現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的融合對接,以在線平臺為統一入口、統一出口、一網聯辦、信息共享,實現了審批全周期閉環管理。
四川省依靠數字賦能推動投資審批、監管、服務全方位改革
四川省準確把握數字化轉型大趨勢,突出需求導向,堅持“以創新為動力、以應用促發展”,積極探索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以下簡稱“在線平臺”)創新運用,依靠“數字化”賦能,加快構建投資審批“全流程一張網”,實現投資審批、監管、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一、依靠“建制度”,推進投資審批數字化轉型
四川省以辦成項目審批“一件事”為目標,推進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將項目審批外部流程與內部流程全部納入平臺“一網辦理”,引領投資審批工作“數字化轉型”。
一方面,推動事項流程精細化。全面梳理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政府投資項目審批事項,明確法定依據、受理范圍、申請條件、審批標準、申請材料、辦理程序及時限等審批要素。將招投標事項核準、委托咨詢評估、征求部門意見、批文制發等審批業務內部辦事環節全部納入平臺辦理流程。
另一方面,實現運行制度規范化。制定投資審批運行標準流程及操作規范,實現投資項目審批網上辦件、流轉,實行審批精準計時、全程督辦,形成一套完備的運行規則和業務制度配套;編制權限內投資項目審批事項清單、辦理工作手冊及批復文件格式文本。
二、著力“強技術”,支撐投資審批“網上辦理”
四川省不斷完善在線平臺功能,圍繞投資審批網上辦理,不斷加強技術支持。
(一)構建完整“網上辦”路徑。打通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在線平臺和機關協同辦公平臺,全面覆蓋項目單位、中介機構、審批部門,形成業務前后協同、數據聯通共享的網絡服務體系。
?。ǘ娀獭翱勺匪荨惫δ?。發揮全流程無紙化在線辦公系統的網上協同能力,新增OA系統自動產生辦件代碼、自動歸集辦件進度和自動出文歸檔功能,杜絕線下辦理、補錄辦結,結合督查督辦系統開展時限管理和跟蹤督辦。
(三)升級信息“即時傳”服務。通過審批業務的全程在線,實時推送辦件進度、溝通反饋辦件信息,實現對項目單位的個性化服務;通過網上批復文件主要信息的自動識別與共享,實現對投資項目基本信息的自動維護,確保項目審批信息自動實時更新。
三、對標“新需求”,織造數字發改一張網
以投資項目全生命周期為主線,以整體業務數據為基礎,建立起涵蓋項目規劃、項目儲備、事項審批、投資計劃、開工建設、實施進度監管、竣工驗收、投資綜合等功能的“投資項目一張網”。
一方面,根據各方需求建立數據標準清單。在建立發展改革系統內部需求清單和企業、政府部門等外部需求清單的基礎上,建立了“數據標準清單”,對業務需求進行綜合歸納,厘清各項要素指標,形成業務數據標準,確保數據唯一性、準確性、共享性。
另一方面,推動全周期數據的共享應用。以“一張網”為框架,以建立多維度數據庫為基礎、以中臺技術為支撐擴展業務數據應用場景,在最廣泛范圍內推動各方數據匯聚。同時,借助大數據、云搜索等先進技術,做好數據支撐和指標建模技術支持,建立統一的數據資源中心,實現數據“好找、好用、好看、實時和共享”。
四、拓展“新功能”,投資審批服務取得新提升
依托在線平臺,不斷拓展新功能、實現新目標,為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提供了動力支持。
一方面,審批效率取得新提升。四川省依托在線平臺推進企業投資項目審批事項“最多跑一次”改革,審批質效提升初見成效。截至2020年10月底,省發展改革委共辦結“最多跑一次”事項308件,平均辦結用時47.5個自然日(含轉外咨詢評估時間)。
另一方面,支撐保障取得新進展。四川省依托在線平臺打造新基建項目庫,5G基建項目、特高壓項目、大數據中心項目、人工智能項目、工業互聯網項目等分類入庫。截止2020年10月底,共入庫項目數量1349個,合計總投資6千億元。
重慶市加快“智能”“多維”平臺建設運用大數據強化投資項目事中事后監管
重慶市堅持服務優先,立足政府、業主、中介等各類投資主體,以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以下簡稱“在線平臺”)為抓手,全面深化各類業務應用場景。特別是,重慶市聚焦項目審批核準備案、重大項目調度、政府投資計劃管理等關鍵領域,創新拓展平臺功能,實現了“智能”“多維”的數據化事中事后監管。
一、堅持用數字思維融合數據資源,助力政府“高效管”
堅持用數據治理思維,將審批、資金、計劃等投資管理行為解構形成標準化數據顆粒,利用信息化技術重新排列組合,構建更加高效、協同的管理場景,實現投資項目“要素化管理”。
一方面,積極與財政預算對接,強化資金要素監管。重慶市發展改革委會同行業部門,依托在線平臺編制形成政府投資三年滾動規劃和年度投資計劃項目清單,實現與財政預算安排系統的有效對接。過程中,發展改革部門統籌項目建設時序和要素保障的“輕重緩急”,形成項目建設的任務目標,行業部門復核確定項目建設規模、功能條件等技術指標,財政部門明確政府出資責任對應預算指標。通過年初“發改定目標、部門定指標”,年中對投資計劃執行與預算資金支付系統實行聯動監管,進一步統籌好“項目池”和“資金池”對接平衡。2018年以來,已統籌編制財政性資金投資計劃6000億元,有效保障了項目建設需求。
另一方面,積極與規劃用地對接,強化空間要素監管。打通在線平臺和“多規合一”系統,將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等33個圖層信息接入在線平臺,指導項目單位帶圖申報政府投資計劃,提前了解“三線一單”等紅線要求。通過將項目與圖層疊合到一個應用場景,變項目業主線下多頭跑為行政部門線上聯合審,采取空間協同方式,將項目用地選址、征地拆遷等遇到的困難盡可能提前化解,掃清項目“梗阻”。目前,市級政府投資三年滾動規劃約560個項目的空間分類復核已完成,有利于推動項目加快實施。
二、堅持用數據技術提升管理水平,助力項目“智能管”
為強化監管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實效性,重慶市堅持站在企業視角設計對話場景,將管理要求內化為系統程序,企業填報項目基本情況后即可由平臺自動識別、辦理。
一方面,建立常見問題的智能化處理機制。為更加有效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重慶市將用地、規劃、設計等手續辦理,以及征地征拆、管線遷改、渣土處置等建設事項協調常見問題進行全面梳理,明確事項、內容、責任單位、協辦單位等核心要素,內化為程序、形成27類處理模型。項目單位通過平臺提出需協調解決事項后,平臺即可以數據自動比對分析代替傳統人工核查,自動分派給對應責任單位限時辦理代替人工分解。平臺將于每月25日自動發送短信提醒反饋工作進展,實現重大項目分級分類數字化調度,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
另一方面,強化關鍵時期的智能化調度手段。強化重大項目“云調度”,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在線平臺及時掌握、動態保障重大項目勞動力、材料設備、防控物資等需求,按周調度重大項目復工、人員到崗、材料設備到位等情況,有效打消了企業復工復產顧慮,為全市重大項目在20天實現全面復工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在線平臺的有力支撐下,資源要素投放更加高效,重大項目建設更加規范,投資運行更加平穩。2020年1—11月,重慶市重大項目已完成投資3475億元,達到年度計劃的101%,較去年同期提高14.3個百分點,為加快投資恢復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堅持用大數據創新監管,促進治理“現代化”
重慶市依托在線平臺持續加強改進投資項目事中事后監管,不斷完善以大數據技術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服務體系,持續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方面,加強行政審批數據共享共用。充分用好部門項目統一代碼,根據項目代碼由系統對各部門已辦理行政許可事項進行自動關聯,形成項目審批數字檔案,實現全過程監管。
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平面審批工作機制。推動各部門將線下審查、審批的關注重點聚合到線上一個平面,既方便部門第一時間掌握不同部門的管理和進度要求,形成監管工作合力,又方便企業實時掌握項目前期辦理情況和審批要求,積極配合部門加快審批服務,提高工作效能,實現規范管理。
河北省搭建在線“金融廣場”助力投資主體便利化融資
河北省堅持把建設應用好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以下簡稱“在線平臺”)作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關鍵舉措。一直以來,河北省積極完善在線平臺功能、拓展應用領域,特別是為推動金融機構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利用在線平臺搭建“金融廣場”,有效解決投資主體和金融機構對接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得到銀企雙方一致認可。
一、搭建銀企對接新渠道,促進銀企高效對接
?。ㄒ唬┐罱ㄆ髽I資金需求發布區。企業通過在線平臺填寫項目基本信息時,如有資金需求,平臺將切換至相應頁面,企業可按需要填寫資金需求金額、擔保方式、貸款期限等基本信息,提交后項目信息和需求信息將自動轉至企業資金需求發布區。如需進一步推介,平臺會將信息精準推送給金融機構。
(二)搭建金融機構信息發布區。金融機構可通過“金融廣場”發布金融產品和案例,介紹信貸政策、產品特點、適用范圍、申請條件等。平臺自動對金融機構發布的產品按照額度、期限、擔保要求等進行分類,方便企業查詢,并快捷選擇適合的金融產品。
(三)搭建智能查詢區。將在線平臺18萬個項目按照行業、投資額、投資主體、項目類型、批復進度等精細化分類,將“大盤子”變為“小格子”,對金融機構特別關注的省重點項目、市重點項目、PPP項目、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以及重點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高技術企業等進行身份標注。金融機構可按照平臺對項目的分類,實時查詢項目基本信息、法人信息、批復和信用信息、項目進展等,更加精準、便捷地找到項目。
(四)搭建在線洽談區。在線平臺可自動為企業和金融機構匹配金融需求,及時向雙方推送定制化信息,企業在瀏覽金融產品時,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在線聯系金融機構進行線上洽談,并對金融機構的服務進行評價。
二、拓展在線平臺服務領域,推動解決融資難問題
“金融廣場”上線一年多以來,得到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廣泛關注和應用,為解決融資難問題提供了路徑支持,建設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聚焦項目融資痛點問題。為解決“金融機構找項目難,企業找融資產品難”這一難題,“金融廣場”精準發力,為銀企雙方搭建起一座“信息橋梁”。金融機構普遍認為“金融廣場”為金融機構展示自身產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將有效解決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到處找項目”,銀企雙方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體現了主動服務、數據共享的開放精神。
(二)建立銀企雙方便捷對接渠道。“金融廣場”充分發揮在線平臺數據資源優勢,為各類市場主體與金融機構順利對接,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平臺。截至2020年底,在線平臺共入駐金融機構82家,發布金融產品26個,推介項目293個,總投資1860億;促成企業與金融機構線上對接214次;發布推介PPP項目143個,總投資2858.07億元,簽約率79%。
(三)拓展在線平臺應用領域和空間。隨著在線平臺建設的不斷深入,河北省在線平臺已具備在線審批、監管、調度、虛擬指揮、視頻采集、智慧項目APP、中介超市、民間投資推介、大數據分析等功能。其中,“金融廣場”不僅方便企業和金融機構對接,同時又進一步擴大了在線平臺的影響力。2020年2月,河北省委書記王東峰同志、省長許勤同志到省發展改革委調研時,對在線平臺積極創新應用功能、拓展應用場景等給予充分肯定。
三、繼續完善平臺功能,為銀企雙方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河北省將繼續圍繞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在線平臺數據資源,不斷完善“金融廣場”功能。
?。ㄒ唬┏掷m調研銀企雙方需求。利用在線平臺“微信服務號”,定期向在冊企業和金融機構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各方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的線上產品。
(二)持續匯聚數據資源。利用在線平臺項目信息的集聚優勢,進一步匯聚市場監管、土地、住房、稅務、社保等行業領域信息,為銀企雙方順利對接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撐。
(三)持續優化和完善線上體驗。繼續優化“金融廣場”在線發布、精準推送、線上互動等功能,通過大數據和智能化分析,讓銀企雙方線上體驗變得更加順暢、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