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數據治理“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16日

 ?。ù思_發布)

重慶市數據治理“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

  數據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加快推進數據治理工作是保障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數字化發展的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創新,全面推進我市數據治理工作,根據《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精神,結合重慶數據治理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發展現狀及形勢

  “十三五”期間,全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創新實施“云長制”,著力挖掘大數據商用、政用、民用價值,數據“聚通用”取得積極成效,有力支撐了“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

  (一)發展基礎。

  數據治理制度體系初步建立。成立市政府直屬機構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專職推動數據資源建設管理,促進數據“聚通用”。全面實施“云長制”改革,建立健全“云長制”組織體系和統籌協調機制,全市“管云、管數、管用”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出臺《重慶市政務數據資源管理暫行辦法》等政府規章,有序推進依法治數,初步實現政務數據全面規范管理。出臺《重慶市公共數據開放管理暫行辦法》《重慶市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加快推進數據有序共享實施方案》等,分類分級厘清數據共享、開放責任,政務數據匯聚共享、公共數據開放應用等制度體系初步建立。出臺《重慶市大數據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2年)》,成立重慶市大數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西南數據治理聯盟、西南大數據法律研究中心,全市數據治理技術支撐、標準規范、法律研究等工作協同推進。

  數據共享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以推動數據“大集中、大融合”為路徑,初步建成數字重慶云平臺、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重慶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等支撐載體,政務信息化系統遷云上云、整合接入,數據匯聚治理等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依托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科學謀劃“2+4+N+N”數據治理架構,市政務數據共享系統升級擴容,市公共數據開放系統上線運行;自然人、法人、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電子證照4大基礎數據庫、68個部門數據資源池實現集中部署,優化營商環境、精準扶貧等4個主題數據庫加速建成。截至2020年底,建成“國家—市—區縣”三級政務數據共享體系,實現7個國家部委、76個市級部門、38個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及兩江新區、萬盛經開區等政務數據共享互聯;川渝政務數據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協同應用;市、區縣兩級共享政務數據突破10000類,較“十二五”末增長300%;向社會開放市發展改革委、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等40個部門20個領域近900類數據。

  數據服務應用效率顯著提升。以應用為核心,聚焦“云聯數算用”全要素群、“住業游樂購”全場景集,分類分級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促進“數盡其用”。建成重慶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推動市級部門、區縣政務信息系統接入,初步實現“一屏、一鍵、一網”管理城市運行。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優化升級“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公開“最多跑一次”“網上辦”事項1875項,全面推進“多證合一”“證照分離”,用戶突破2100萬人;根據優化營商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需要,及時推出“重慶市企業融資大數據服務平臺”“渝康碼”等應用場景。特別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渝康碼”極大地方便了市民生產生活,“亮碼出行、一碼通行”成為生活常態、深入人心。依托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圍繞重點領域開展數據融合創新應用,啟動建設“住業游樂購”應用場景50個,建成智慧名城重點應用、“小切口、大民生”等30個典型應用場景;完成“5G+智能交通”“5G+智慧教育”等10個5G融合應用示范項目建設。重慶獲評“2019年全國新型智慧城市典型地區實踐”“2020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等稱號。

  數據要素市場培育步伐加快。依托西南數據治理聯盟等相關行業組織及相關數字經濟園區,積極培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產業,聚焦數據要素市場產業鏈,在數據采集、存儲、加工、分析、流通等領域落地落戶一批技術型企業,培育發展數據抽取、清洗、加工、編目、轉換等基礎性專業服務。大力推進聯邦機器學習、安全多方計算、數據沙箱等隱私計算技術的應用,初步形成數據要素市場可信的技術環境。推動“政產學研”聯動,積極開展政務數據開放共享、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等大數據國家標準宣貫應用和試點示范。積極參與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渝樞紐節點建設,持續加大數據匯聚沉淀力度。推動組建西部數據交易中心,積極探索政務數據運營、數據交易中介服務、數據權屬確認、數據價值評估等制度體系,全市數據要素市場培育初現雛形。

  成渝數據合作穩健起步。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數據協同發展要求,川渝兩地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大數據協同發展工作協調小組,制定聯席會議和情況通報制度,建立大數據協同發展長效工作機制,協同解決重大突出問題。推動川渝政務數據共享系統互聯互通,加快跨地域政務數據、公共數據、社會數據融合,實現兩地省級共享系統跨域聯通、目錄互掛(重慶市共享目錄3534類,四川省共享目錄1646類)。聯合發布川渝通辦事項清單,首批210項政務服務事項已全部實現通辦。推動四川等地接入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專用數據通道,共同探索推進數據跨境流動。

  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深入實施《重慶市政務數據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在政務數據共享、公共數據開放過程中,嚴格落實數據安全保護責任。研究起草《重慶市大數據發展管理條例》《重慶市數據安全管理辦法》,按照誰收集誰負責、誰持有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確定數據安全責任,探索實行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責任;推動建立數據安全協作監管機制。落實國家建立數據安全分類分級保護制度要求,推動出臺《重慶市公共數據分類分級指南(試行)》,指導推動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加強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工作。

 ?。ǘ┌l展短板。

  數據治理規則尚不完善。全市數據治理統籌協調、分類推進機制不健全,碎片化、分散化治理現象一定程度存在,數據融合應用、協同治理、安全管控等相關政策法規、標準規范仍需進一步深化,與數據要素市場的高效流動性相適應的新型監管模式亟待建立。

  數據“聚通”尚不充分。數據共享匯聚尚不充分,部分政務部門以及醫療、教育、供水、供電、供氣等公共企事業單位,還未按照“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實現數據共享。數據開放效果尚不明顯,開放數據的類型、數量、可用性尚不能滿足企業數據運用需求。已共享開放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時效性、可用性等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數據治理應用尚有差距。應用倒逼數據治理的成果不顯著,基于應用需求推動業務流程再造、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不足,跨部門、跨行業、跨系統的應用場景較少,運行監測、預測預警、實時調度、輔助決策等智能應用作用發揮還不夠。

 ?。ㄈ┌l展形勢。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以數字化生產力為主要標志的數字時代,數字重新定義一切、云計算服務一切、網絡連接一切、AI賦能一切,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廣泛滲透到經濟社會各領域,世界各國都已將大數據作為重要戰略任務。隨著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縱深推進,抓住數據這一關鍵要素,充分釋放數字化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是重慶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的關鍵。

  從國內看,我國已成為全球數據量最大、數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數據日益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人民生活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等系列重要文件,對大數據發展管理作出全面部署。深入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有利于我市立足“四個優勢”、發揮“三個作用”,更加扎實有效地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在形成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

  從重慶自身看,大數據智能化創新方興未艾,重慶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大數據發展管理,充分發揮數據的基礎性戰略資源支撐作用,既有利于重慶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又有利于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縮小城鄉區域數字鴻溝,助推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堅持加快數字化發展指引,健全數字規則,保障數據安全,以數據匯聚治理為核心,全力攻堅數據“聚通用”,充分挖掘大數據商用、政用、民用價值,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打造數字政府、數字營商環境,構建數字社會,讓大數據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

 ?。ǘ┗驹瓌t。

  堅持統籌規劃。強化總體設計、創新引領、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構建聯通國家、輻射區域、覆蓋全市的一體化數據協同治理體系。

  堅持依法治數。持續深化數據資源體制機制改革,以大數據發展管理立法為契機,建立健全大數據法規制度和標準規范體系,全面提升數據治理體系建設的法治化、專業化水平。

  堅持應用牽引。以“住業游樂購”全場景集的應用需求為牽引,打造“三融五跨”智能化應用場景,促進數據共享開放、業務互聯互通,切實提升數據治理能力,助力城市運行管理智能化。

  堅持融合發展。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促進新技術、新模式、新服務、新業態融合創新,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深化數據要素市場配置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大數據應用發展良好生態。

  堅持安全底線。統籌發展與安全,按照合法正當必要、誰收集誰負責、誰持有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原則,全面落實數據安全責任,開展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實行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保護。

 ?。ㄈ┌l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市數字規則及法治基礎不斷完善,數據共享開放質量顯著提升,數據治理與利用能力持續增強,數據“聚通用”發展水平大幅提升,一體化數據協同治理與安全防護體系全面建成。全面融入全國一體化大數據創新發展體系,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持續優化大數據應用發展生態,積極打造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數據集聚洼地、數據利用高地,推動數字化高質量發展。

  ——數字規則體系日臻完善。以《重慶市大數據發展管理條例》為基礎,以數據共享、數據開放、數據質量、數據安全、數據運營、數據交易、數據要素市場培育等政策法規、標準規范為補充,構建全方位、專業化的數字規則體系,數據治理體系建設的法治化、規范化再上新臺階。

  ——數據聚通效能大幅提升。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全面建成,全市數據圖譜與城市信息模型基本建成;數據匯聚率不低于90%;政務數據共享數量不少于20000個,公共數據開放數量不少于5000個;數據的準確性、時效性、可用性持續提升,數據共享開放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數據融合應用即時高效。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全面建成,數據疊加、建模、分析等數據治理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推動數字化應用全業務覆蓋、全流程貫通、跨部門協同,實現“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網調度、一網治理”。在城市運行、政務服務、基層治理、交通出行等領域,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智慧應用新范例。

  ——數據要素市場規范發展?;緲嫿嘭熐逦臄祿厥袌龌渲靡巹t、組織架構和監管機制。數據要素市場規范有序發展,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面建成,數據要素配置科學合理,數據要素市場主體持續活躍,數據治理服務相關產業集聚能力顯著增強。

  ——數據安全管控保障有力。數據安全法規制度更加健全,數據安全管理平臺全面建成,數據共享開放、融合應用、跨境流通的數據安全風險管控能力顯著增強,數據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形成規范有序、高效流通、安全可控的數據治理體系。

  三、重點任務

 ?。ㄒ唬┙∪C合全面的數字規則。

  1.制定數據治理與管理制度規則。建立健全數字規則,圍繞數據“聚通用”、要素流通,推動數據管理、數據安全等規則建設。深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推動出臺大數據發展管理地方性法規,實施數字規則意見,開展大數據發展管理領域立法先行先試,全面建立數據收集、匯聚、共享、開放、應用、交易、安全、執法監管等制度。推動出臺數據安全管理辦法,深化落實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健全完善全市數據安全體系,提升數據安全保障水平。

  2.健全公共數據治理與管理規則。深入實施《重慶市政務數據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和《重慶市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加快推進數據有序共享實施方案》,完善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縱深推進政務數據“三清單”制度,加快推進數據有序共享。深入落實《重慶市公共數據開放管理暫行辦法》,規范數據開放渠道,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和創新應用。推動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醫療、教育、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環境保護、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事業單位數據采集、匯聚、共享、開放、利用等納入公共數據管理體系。

  3.建立行業數據治理與管理規則。建立行業主管部門與大數據主管部門協調配合機制,推進行業數據聯合治理、管理常態化。推進工業、交通、衛生健康、教育、金融等行業主管部門制定符合本行業特點的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制度,依法依規加強行業數據全生命周期監管。發揮行業協會組織協調作用,推動行業數據相關自律規范、自律公約建立,規范會員行為。積極推動無人駕駛、數字金融、在線醫療、APP數據采集等領域的規則制定。

  4.構建數據要素市場管理規則。構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制度規則,制定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提高數據要素市場配置效率,促進數據要素健康有序流動。推動出臺政務數據運營管理辦法,探索建立政務數據運營制度,開展政務數據授權運營試點。推動出臺數據交易管理辦法,加快數據交易中介服務、數據權屬確認、數據價值評估、數據交易收益分配等配套制度建設,探索建立數據產品和服務進場交易機制。

  5.優化完善數據標準規范。深入實施《重慶市大數據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2年)》,制定數據地方標準,加快推動數據開放、數據安全、數據治理、行業應用、質量評級等標準建設。聚焦基層治理、民生服務、城市治理、政府管理、產業融合、生態宜居等應用領域,推動制定一批地方、團體、企業標準和規范,鼓勵相關標準規范試點示范和應用推廣,持續推進大數據標準體系建設。貫徹國家大數據綜合標準規范,推動《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DCMM)貫標試點。積極參與制定大數據領域國際規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二)建設一體化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

  1.深化基礎平臺建設。持續深化“2+N”架構的數據資源匯聚體系建設(2即共享系統和開放系統,N即N個部門/區縣數據資源池、N個基礎數據庫、N個主題數據庫),推動政務數據向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高效匯聚,提升數據應用效能。深化基礎數據庫建設,推進法人、自然人、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電子證照、信用、物聯感知等數據歸集。建設主題數據庫,構建重點領域業務模型,建立跨領域自動化、語義一致化的主題數據庫共建共享架構。推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與工程建造技術深度融合應用,構建高精度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

  2.強化數據目錄管理。構建全市“數據圖譜”,開展全市政務數據普查摸底,梳理各部門、各行業非涉密數據數量、類型、更新周期、產生來源、支撐應用等情況,分行業、分地域構建覆蓋人、企、事、車、地、物等主體的數據圖譜,形成全市數據“一張圖”。堅持應用導向,強化政務服務與數據共享協同,建立政務服務事項目錄與數據目錄關聯機制,實現“數”盡其用。堅持需求導向,深入實施“三清單”制度,梳理數據共享需求,落實數據共享責任,完善數據目錄,實現數據應享盡享。

  3.加強數據共享匯聚。持續完善“國家—市—區縣”三級政務數據共享體系建設。全面對接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推動國務院部門數據按需調取和落地。開展市、區縣政務數據協同共享,推進市級政務數據下沉和區縣數據按需采集上報,推動市、區縣兩級政務數據的雙向流動。廣泛應用增量同步技術,基本實現數據實時匯聚。探索統籌購買社會數據,形成同級大數據發展主管部門統一采購社會數據的集約化模式。

  4.推進公共數據開放。依法推動公共數據最大限度開放,構建各部門公共數據開放清單,定期更新公共數據開放目錄,持續拓展公共數據開放廣度。完善市公共數據開放系統,擴展數據服務功能,支撐數據開發利用。鼓勵和支持利用開放的公共數據開展科學研究、咨詢服務、產品開發、數據加工、數據服務等活動,引導各類社會力量開展公共數據應用創新,發揮數據資源效益。

  5.打造數據治理能力中臺。持續提升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數據處理和治理能力,建成集數據可視化、地理信息系統(GIS)集成展現、數據疊加、數據沙箱、隱私計算、區塊鏈、數據脫敏工具等技術和控件庫、服務庫的數據治理能力平臺,為全市數據開發應用提供共性技術、業務協同等支撐。推動各區縣、市級各部門以需求為導向,加強元數據管理、數據生命周期管理、數據交換與共享管理、數據安全管理等,提升數據治理能力。梳理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大數據應用共性需求,強化集約化、組件化應用支撐,持續豐富數據中臺服務能力,為各區縣、市級各部門及相關開發者提供數據接口、數據挖掘、數據建模、數據分析等服務。

  6.持續提升數據質量。建立數據質量閉環管理制度,明確數據采集、匯聚、存儲、共享等各環節數據質量和職責要求。開展數據標準化巡查、清洗、去重、校驗、修復等質量提升工作,推進覆蓋政務數據、公共數據、社會數據的數據清洗和比對加工。建立跨部門的數據質量糾錯反饋機制,按照“一數一源”原則,對各部門共享的數據進行規范性檢查、前后一致性比對、綜合校驗。構建數據質量評估指標體系,開展數據質量監測評估,建立政務數據疑義、錯誤快速校核機制,提升政務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時效性和可用性。

  專欄1一體化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工程

  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升級政務數據共享交換系統,完善數據目錄管理、供需對接、交換等功能。升級公共數據開放系統,完善目錄發布、指引發布、便捷檢索、統計分析、應用展示等功能。建設數據中臺,利用建模、映射、對標檢查、同態加密、數據標簽或水印等技術,開發數據元管理、數據模型、數據標準、數據質量、數據安全及審計等工具。

  城市信息模型(CIM)。以三維空間數據底座為核心,匯聚融合建筑、道路、軌道、隧道、橋梁、水體、地下空間等基礎設施,以及資源調查、規劃管控、公共專題、工程建設項目、物聯感知等數據,統籌建設時空基礎數據庫、資源調查數據庫、規劃管控數據、工程建設項目數據庫、公共專題數據庫、物聯感知數據庫等主題數據庫,形成融合共享、開放協同的“GIS+BIM+IoT”數據資源體系。

  “山城鏈”建設工程。圍繞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產品溯源、數據共享以及數字身份、數據存證、城市治理、公共資源交易等領域,建設模塊組件化、松耦合設計、多底層、容器化封裝、高易用的區塊鏈公共服務平臺,融入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樞和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一體化部署。采用云服務方式無償將區塊鏈技術框架、開發資源提供給有關政府部門或者應用企業,對內納管市內各類區塊鏈平臺,對外提供星火鏈網、BNS、蜀信鏈等區塊鏈生態統一接入服務。

 ?。ㄈ┩苿訑祿Y源融合應用。

  1.建設全面感知的智能中樞。依托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搭建“CIM+”多場景應用,構建全面感知、數據匯集融合、智能分析計算、統籌決策的城市智能中樞,推動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推動遷移上云“應遷盡遷”、系統整合“應合盡合”、系統接入“應接盡接”、數據匯聚“應聚盡聚”和能力共享“應享盡享”,實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應急管理“一網調度”、基層服務“一網治理”,全面提升城市運行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構建數字技術輔助政府決策機制,提高基于高頻大數據的精準動態監測預測預警水平。

  2.建立協同高效的數字政府。加快推動政府履職數字化重塑,建設統一政務服務、政府辦公平臺,推進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推動全流程一體化在線辦理,實現政府履職數字化應用全業務覆蓋、全流程貫通、跨部門協同。加快電子證照、電子合同、電子簽章、電子發票和電子檔案應用,推出一批在線開具證明服務,實現零材料提交、零跑動辦理。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互聯網+監管”、信用監管數據協同,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強化數字技術在公共衛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應對中的運用,全面提升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3.構建智慧便捷的數字社會。圍繞交通、醫療、養老、撫幼、就業、教育、旅游、文體等重點領域建設主題數據庫,打造智能化公共服務應用場景,提升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水平。聚焦“住業游樂購”全場景集,推動購物消費、居家生活、旅游休閑、交通出行等各類場景數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生活。深化“三農”大數據應用,提升“三農”大數據服務能力,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推進以社會保障卡、居民身份證為載體的“一卡一碼”集成應用,在政務服務、衛生健康、疫情防控、交通出行、文化旅游、信用服務、金融服務、財政補貼等領域推行“一卡通用、一碼通行”。推進智慧停車建設,提升停車設施智能化水平,優化停車信息管理,推廣智能化停車服務,鼓勵停車資源共享。

  4.培育廣泛深入的應用環境。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規范化和制度化,以衛生健康、社會保障、交通、科技、通信、企業投融資、普惠金融等領域為重點,探索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創新政務數據服務模式,推進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深度融合應用。鼓勵通過政策引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資本引入、應用模式創新、數據應用競賽、優秀案例推廣等方式促進政府和企業的數據融合,營造數據融合應用良好氛圍。鼓勵掌握數據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與政府開展合作,提高數據開發利用水平。

  專欄2數據融合應用工程

  “一網統管”數據融合應用工程。建立綜合性城市管理主題數據庫,匯聚行業全領域、全過程實時數據,共享規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公安、交通、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等行政管理部門和燃氣、電力、通信等公共服務單位的相關城市管理信息資源,整合市、區縣、街道三級城市管理網格數據資源,打造城市管理地理信息“一張圖”,實現對城市管理與運行狀態的自動實時感知,指導工程組織實施、應急處置。

  “一網通辦”數據融合應用工程。強化“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匯聚人口、法人、自然資源與空間地理、社會信用、宏觀經濟、電子證照等多種數據,實現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渠道“一網通達”、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綜辦”。

  “一網調度”數據融合應用工程。建立消防安全、道路運輸安全、城市運行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等安全專項整治專題數據庫,建立洪旱災害防治、地質地震災害防治、森林草原火災防治、氣象災害防治等專題數據庫,匯聚應急、公安、交通、民政、水利等多個部門的風險監測預警、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自然災害綜合防治等領域數據資源,實現應急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化、數據化、智能化。

  “一網治理”數據融合應用工程。建立公共服務、便民服務、物業服務、養老服務等領域基層治理主題數據庫,匯聚整合公安、民政、衛生健康、基層黨建等業務系統數據,推動基層治理數字化。

  智慧監管數據融合應用工程。建立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數據鏈,加快匯集市場監管業務全量數據資源,完善市場監管基礎數據庫,實現市場主體全集畫像和空間可視、監管對象精準推送和監管工作留痕可溯及全程監督。建立重慶特種設備數據資源庫,支撐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特種設備檢驗檢測、事故防范和應急處置等工作有效開展。

  智慧交通數據融合應用工程。集中管控交通管理外場設備,匯聚整合道路交通管理相關數據資源,強化對城市交通的全域實時感知。推進公共停車場智能化設施設備改造,建立停車設施基礎信息數據庫,持續更新停車設施建設、管理、布局及停車泊位使用、收費標準等數據,增強城市公共停車在線監管和智能調度能力。建設重慶市交通綜合信息主題數據庫,匯聚交管、交運、停車等綜合交通數據及相關空間信息,實現交通綜合信息共享服務。

  智慧醫療數據融合應用工程。推動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信息、檢查檢驗等數據上云,整合公安、民政、醫保、藥品流通等領域業務數據,建設健康醫療主題庫,實現健康醫療大數據全面匯聚和標準化、衛生健康數據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共享、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醫療衛生全流程智能服務。

  “三農”數據融合應用工程。匯聚農田土壤墑情數據、農村土地權屬數據、農村產業數據、農村相對貧困戶數據、農民征信數據、農村科技能手和鄉賢數據、農業“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相關數據,支撐農情分析、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產業監測服務、農產品和農資信息服務、農技推廣服務、農業在線教育服務。

 ?。ㄋ模┡嘤龜祿厥袌?。

  1.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加快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及配套數據交易服務機構,推動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主體在西部數據交易中心開展數據交易,培育數據要素交易市場。搭建數據交易平臺,建立第三方數據交易認證機制,鼓勵發展數據集成、數據經紀、數據合規性評審、數據審計、數據公證、數據資產評估、交易定價服務、交易爭議仲裁、人才培訓等專業性中介服務機構,規范開展數據要素市場流通中介服務,逐步完善數據要素市場生態體系。鼓勵數據密集型企業基于自身優勢開展業務轉型,成為數據資源生產企業和數據要素提供企業,參與數據交易服務。

  2.健全數據流通制度。研究制定數據交易管理辦法,建立健全數據權益、交易流通和安全保護等基礎性制度規范,明確數據主體、數據控制方、數據使用方權利義務,保護數據主體權益。探索政務數據運營與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對接機制,健全數據市場定價機制,以數據應用需求為導向,完善數據市場流通環境,精準對接市場供給。建立數據交易協同監管機制,構建數據流通監管平臺,加強數據交易流通全過程安全監管,確保數據流通過程可追溯、使用范圍可明確、合法合規可審計、安全風險可防范、法律責任可追訴。

  3.營造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生態。加強大數據產業協同創新統籌協調,引導和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加強協同攻關,共同開展數據交易流通、數據基礎前沿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支持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分析等企業做大做強,帶動大數據產業發展。依托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專用數據通道,推動西部?。▍^、市)對接東盟國家,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數字貿易通道。發揮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F根鏡像節點、區塊鏈超級節點功能,加快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區域分中心和行業分中心,積極創建工業大數據創新示范區。重點推動電子、汽車行業數字化發展,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推動重慶市數字經濟(區塊鏈)產業園創建國家級區塊鏈先行發展示范區。

 ?。ㄎ澹U展數據跨域跨境流通。

  1.打造國家級數據流通服務中心。積極參與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試點,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成渝樞紐。建設國家級數據流通服務中心,推進國家“數據長城”行動計劃,推動跨層級、跨地域、跨行業數據聯動和數據融合應用。建設國家級“數據靶場”,基于各類應用場景進行建模、數據治理和分析,有效支撐公共衛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基層治理等各領域應用。全面融入國家“數網—數紐—數鏈—數腦—數盾”協同創新體系。

  2.促進數據跨省跨域流通。積極探索數據共享交換和開發利用等一體化創新路徑,促進數據跨省跨地域流通。依托全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以部門跨省業務需求為導向,依托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建設川渝共享專區,推動川渝政務數據共享系統互聯。探索建立統一的區域數據共享和開放目錄清單,梳理跨省跨地域共享數據資源數量及種類,推動跨省跨地域數據共享開放。推動“渝快辦”與“天府通辦”對接,擴大“跨省通辦”“跨省聯辦”服務范圍,推進社保、醫保、公積金等“跨省通辦”事項高頻使用證明的電子化,推進跨省跨地域互認共享、在線核驗。

  3.探索推動數據跨境流動。聯合新加坡加快建立數據跨境流動分類分級管理和風險評估政策體系,積極爭取中新跨境服務貿易與跨境數據流動試點示范。探索簽訂數據保護互認備忘錄,制定渝新跨境數據流動實施方案。依托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專用數據通道,推動重慶、新加坡跨境數據安全有序流通,加速匯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跨境數據,打造“數字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圍繞國際金融、國際物流等領域策劃實施一批示范項目,創新推動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專用數據通道應用。

  專欄3數據流通擴大開放工程

  國家級“數據靶場”。構建集自然語言處理、視頻圖像解析、數據可視化、語言智能問答、多語言機器翻譯、數據挖掘分析等功能的大數據通用算法模型庫和控件庫,定期開展“數據演習”,建設面向公共衛生、自然災害、國防戰備等重大突發事件處置的國家級“數據靶場”,為重大突發事件開展決策研判和調度指揮提供支撐。

  國家級交易服務中心。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推動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主體在西部數據交易中心開展數據交易,規范數據入場交易,培育數據要素交易市場。建設涵蓋數據資產評估、登記確權、交易撮合、評估定價、可信流通等方面的全流程數據要素流通交易平臺和數據授權存證、數據溯源和數據完整性檢測平臺,提供數據交易、結算、交付、安全保障、資產管理等綜合配套服務。

  (六)強化數據安全管理。

  1.完善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明確數據采集、匯聚、存儲、共享、開發利用等各環節安全責任主體和具體要求。建立數據安全監測預警制度,對安全監測信息、監督檢查信息和通報信息進行分析研判和風險評估,發布安全風險預警。建立數據安全評估制度、安全責任認定機制和重大安全事件及時處置機制,完善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措施。編制數據安全應急預案,明確應急處置的組織機構及其職責、安全事件分級、應急響應程序、處置措施等。

  2.強化數據安全防護。開展數據安全技術創新研究和數據安全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安全可靠技術和產品推廣應用,增強數據安全預警和溯源能力,持續提升數據隱私保護水平,確保數據安全自主可控。提升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安全防護能力,開展數據安全評估、應急演練,確保重要數據基礎設施運行安全穩定。建設安全領先、整體合規的密碼基礎設施和密碼服務體系,加強國產瀏覽器、國產閱讀器等軟件推廣應用,實現密碼在網絡安全等級保護三級及以上政務信息系統、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等重要網絡和系統中的全面應用。健全數據安全宣傳培訓制度,開展數據安全法規標準宣傳貫徹、教育培訓和技能考核,提升數據安全從業人員數據安全防范意識和防護能力。

  3.加強個人信息保護。貫徹落實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個人信息授權許可制度,完善個人信息統一授權機制,通過單獨授權、明示授權等多種方式切實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常態化開展互聯網平臺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治理,嚴格規范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行為,強化數據采集、分析、存儲、使用等方面的安全防護舉措,完善個人信息保護長效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個人信息違法違規行為聯合執法機制,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管理。推進個人信息保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第三方評估、認證工作,形成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的工作格局。

  4.落實數據安全監管。建立數據安全常態化監管工作機制,建設全市數據安全監管平臺,加強數據資源、數據流通、跨境數據流動安全監管。研究建立獨立合規評估規則和工具,提供數據流通合規過程證明存證及專家支持服務,加強對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西部數據交易中心、互聯網平臺等數據流通載體監管。探索監管“沙盒機制”,支持數據流通創新實踐在安全可靠和風險可控的環境中先行先試,形成數據流通溯源體系。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對數據運營合規及成效進行評估,輔助監管機構有效開展管理。

  四、保障措施

  加強規劃有效實施的各類資源要素保障,著眼數據“聚通用”,著力激活數據、深度挖掘數據、充分利用數據,加快形成數據要素高效集聚、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良好局面。

 ?。ㄒ唬┘訌娊M織協調。

  依托“云長制”工作協調領導小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大數據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建立健全數據治理統籌協調和推進機制,加強跨地域、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聯動,研究數據治理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協調解決數據治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確保相關工作扎實有效推進。市大數據發展局組織做好規劃的貫徹實施,加強綜合協調和督促落實。各區縣、市級各部門根據規劃確定的發展思路、發展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要求,結合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扎實推動數據治理工作有效開展。

 ?。ǘ娀瞬胖?。

  支持和引導全市高等院校、職業學校開設數據治理相關專業,優化專業、課程設置,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型、應用型、融合型人才。引進高層次、高學歷、高技能以及緊缺人才,完善人才引進、培育、評價、激勵機制。支持各區縣、市級各部門加強對數據治理用工服務的指導,保障從業人員合法權益。

  (三)做好資金保障。

  各區縣、市級各部門應當統籌設立大數據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推動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數據治理等相關工作,完善投融資服務體系,拓寬融資渠道,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重點支持數據治理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和重點企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數據要素市場主體提供貸款、融資擔保等金融服務的支持力度。

 ?。ㄋ模﹪栏裨u估監督。

  充分發揮監督評估導向作用,客觀公正評估數據治理成效,形成良性工作機制。圍繞全市數據治理工作,研究制定數據資源管理工作情況評價辦法,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定期組織開展第三方機構評估,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各區縣、市級各部門要建立相應的考核評估機制,提高數據治理管理工作成效。

  附件:名詞解釋

  附件

名詞解釋

  數據治理:指按照數據標準和規范,通過比對、清洗、加工等技術手段,在部門內部統一數據資產管理,統一數據調度,解決數據歸集、數據資源建設、數據共享和數據應用等各種問題的政策和流程。本規劃中的數據治理主要指對政務數據、公共數據、社會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的綜合治理。

  政務數據:指國家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組織(政務部門)在依法履行職責過程中制作或者收集的各類數據。

  公共數據:指政務部門、公共企事業單位在依法履職或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和管理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文字、數據、圖像、音頻、視頻等各類數據資源。

  行業數據:指工業、交通、水務、電力、燃氣、電信、衛生健康、教育、金融業等行業相關單位在日常生產、經營、服務活動過程中產生或獲取的數據。

  社會數據:指除政務部門以外,由行業協會、學會、商會、企業等組織在開展活動中依法收集的各類數據及其衍生數據。

  數據建模:指對現實世界各類數據的抽象組織。一般分為業務理解、數據理解、數據準備、模型搭建、模型評估和模型發布6個階段。

  感知數據:指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治理技術,通過內容特征的分析,對特定范圍數據集進行感知,從海量數據中找到一定的數據規律,結合專家判斷和機器學習,對數據進行深度理解。

  數據溯源:指原始數據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從產生、傳播到消亡)的演變信息和演變處理內容。

  數據運營:指從事數據采集、清理、分析、策略等工作,支撐整個運營體系朝精細化方向發展。

  一網統管:指基于互聯互通、高效協同的城市運行系統,實現“一鍵、一屏、一網”統籌管理城市運行。

  一網通辦:指依托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渝快辦”),通過規范網上辦事標準、優化網上辦事流程、搭建統一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總門戶、整合政府服務數據資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推動企業群眾線上辦事只登錄一次即可全網通辦。

  政務數據“三清單”:指通過匯聚市級各部門的目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