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教育局、平潭綜合實驗區社會事業局,各高等學校,省屬中職學校、中小學,廳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我省一季度“開門穩”“開門紅”工作方案,強化教育保障支撐作用,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助力全省經濟工作開好局起好步,更好服務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全面加快新發展階段新福建建設,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以優質教育為營商環境賦能增效。優質教育是優良營商環境重要衡量指標和有力支撐保障。各地各校要把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人民群眾對享有更加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優良營商環境提供教育服務保障,努力在新發展階段新福建建設中貢獻教育力量、展現教育作為。

  二、持續擴大優質基礎教育資源供給。各地要堅持“早謀劃、早布置、早實施”原則,加大力度推進公辦幼兒園建設、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項目,加快項目規劃、建設、驗收等各環節工作進度,持續擴大學位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入學需求,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加快改造照明衛生標準不達標的公辦中小學校教室,為孩子們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有序向社會開放,為群眾休閑健身提供更多場所。

  三、持續深化推進“雙減”工作。各地要將“雙減”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深化校外培訓治理,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加大對隱形變異培訓查處力度,有效減輕學生和家長負擔。優化課后服務形式和內容,健全課后服務保障機制,拓寬課后服務資源渠道,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根據實際需要,因地制宜探索開展假期托管服務,按照學生自愿參加原則,多途徑、多形式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假期托管服務,幫助家長解決假期看護難題。

  四、切實保障每個孩子受教育權利。各地要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鞏固拓展“控輟保學”成果,嚴格落實過渡期內“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教育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確?!安蛔屢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要優化簡化入學轉學手續,讓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等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要“一人一案”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加強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教室)建設,推動特殊教育向兩端延伸發展。

  五、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各地要以實施省級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為抓手,建設一批引領改革、對接產業、支撐發展的職業院校和專業群。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建設計劃,加快打造一批引領產教融合改革的標桿行業,加快培育一批行業領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和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各職業院校要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加快培育建設一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創新職業教育培訓服務供給,引導職業院校與工業(產業)園區共建職業技能提升中心,開展企業員工職業技能培訓。強化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引導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助力中小微企業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

  六、加快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高校要聚焦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等重點產業,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調整優化專業布局結構,構建與產業人才需求精準對接的專業體系。加快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重點產業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積極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加快布局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學科專業,加大海洋高新、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人才供給,加快補齊公共衛生和健康領域人才短板。職業院校要圍繞發展社會服務產業需要,加強家政、養老、托育等民生領域緊缺人才培養。

  七、推動高??萍紕撔录俺晒D化。高校要加強科技協同創新,加大力度推動高校間、高校與企業間開展重大技術供需對接,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聚焦我省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優化資源配置,突出特色優勢,加大力度建設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培養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推動重大科技任務與高層次人才緊密對接。要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引進國(境)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在閩開展合作,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教育交流合作。

  八、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創業就業。高校要完善市場化社會化就業促進機制,強化線上線下招聘市場建設,優化校地企合作模式,匯聚更多就業資源和就業機會。鞏固擴大“百校走千企”行動成果,積極參與“全國中小企業人才供需對接大會”等活動,引導中小微企業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加大力度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健全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激勵政策,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大學科技園、大學創業園、創客空間等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更好服務。

  九、加大高層次人才育引力度。高校要多形式多渠道引進國(境)內外優秀高層次人才,對符合條件的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 (團隊),按照“一事一議、一人(團隊)一策”原則給予支持。加快引進一批“留得住、用得好”學科領軍型人才和青年學術英才,打造若干高水平創新型團隊、教學團隊和研究生導師團隊。對于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要按照有關規定落實子女就學教育優待政策。

  十、科學精準抓好校園疫情防控。各地各高校貫徹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針對疫情防控形勢,吃透上級政策要求,結合本地本校實際,科學精準抓好校園疫情防控。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準確掌握師生員工健康狀況和行程軌跡,健全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的進出校門管理機制,方便師生員工進出校門、有序流動,最大限度減少對師生學習生活和經濟社會的影響。

  福建省教育廳

  2022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