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遼寧省推進“一圈一帶兩區”區域協調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遼寧省人民政府
2022年1月31日
?。ù思_發布)
遼寧省推進“一圈一帶兩區”區域協調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實現新突破,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履行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著力補齊“四個短板”、扎實做好“六項重點工作”、繼續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堅持改革開放創新協同發力,發揮沈陽、大連“雙核”牽動輻射作用,堅持陸海統籌、內外聯動,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合理分工、優化發展,形成各展所長、協同共進的“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為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重要支撐。
?。ǘ┗驹瓌t。
——尊重規律,發揮優勢。提高經濟發展優勢區域承載能力,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促進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提升沈陽、大連“雙核”發展能級,增強輻射帶動作用。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引領、完善空間治理、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作用,增強區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
——統籌推進,協同發展。堅持戰略協同,加快推進區域產業創新協同共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數據資源融合共享、對外開放攜手共贏、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市場體系統一高效,因地制宜培育和激發發展動能。
——補齊短板,改善民生。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強弱項、守底線,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ㄈ鹇远ㄎ?。
——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我國北方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現代化都市圈協同創新樣板區,打造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引領區。
——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先導區和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區、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和海洋經濟發展合作區,打造國家開放合作新高地。
——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建設東北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協作區、京津冀遼綠色生態安全屏障,打造遼寧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遼東綠色經濟區。建成重點生態功能區、綠色產業集聚區、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區。
?。ㄋ模┌l展目標。
經過三年努力,“一圈一帶兩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高質量發展的板塊支撐體系和動力系統基本形成,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沿海與腹地良性互動,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沈陽現代化都市圈。1小時交通圈基本建成,一批具有引領性超千億特色產業集群基本形成,一體化水平邁入全國先進行列,引領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核心增長極作用顯著增強。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30%。沈陽市中心城市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輻射帶動更加有力,城市競爭力、影響力和美譽度大幅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15%,城鎮化率超過85%。
——遼寧沿海經濟帶。對外開放新前沿建設邁出新步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成為引領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35%,實際利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力爭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大連市海洋強市建設成效顯著,進入全國創新型城市第一方陣,亞太對流樞紐功能顯著增強,開放創新之都、浪漫海灣名城特質更加彰顯,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實際利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力爭超過全國計劃單列市平均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
——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與京津冀地區梯級聯動、協調互補、互利共贏格局初步形成,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清潔能源供給地、旅游休閑目的地基本建成,對全省高質量發展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更加健全,農產品加工能力顯著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5%,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50%以上。
——遼東綠色經濟區。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顯著提升,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遼寧綠肺”作用日益顯現,“遼寧水塔”功能不斷增強,生態安全屏障重要地位更加穩固,綠色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全域旅游知名度顯著提升,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森林蓄積量增長7.7%,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達到100%,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旅游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
二、提升沈陽、大連“雙核”示范引領作用
支持沈陽、大連率先發展,探索開展高質量發展試點試驗,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寬領域開拓創新,在全省高質量發展中打頭陣、當先鋒,更好發揮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打造東北重要增長極。
?。ㄒ唬┙ㄔO沈陽國家中心城市。
以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奮斗目標,建強省會,對標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苦練內功、提質強核,加快“一樞紐四中心”建設,大力發展創新型、開放型、服務型、流量型、總部型經濟,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打造東北數字經濟新高地,提升城市品質、能級和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對都市圈的輻射、帶動和示范作用。
1.建設國家現代綜合樞紐。高水平建設航空、鐵路、公路、物流、信息樞紐網絡,高起點規劃創建沈陽臨空經濟區,創建國家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班列開行數量力爭進入全國前5名,高質量發展樞紐經濟,加快沈陽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構建國際國內戰略通道。(責任單位:沈陽市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交通運輸廳等)
2.建設國家先進制造中心。做大做強汽車及零部件、通用機械、集成電路、機器人、航空等優勢產業,裝備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本地配套率力爭達到60%,依托優質企業提高產業豐厚度,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一批“大國重器”,建設運營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責任單位:沈陽市政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
3.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爭取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力量,打造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渾南科技城、遼寧材料實驗室和遼寧智能制造實驗室沈陽分中心建設,推進高端稀土鋼特種材料研發測試平臺、高能射線多束源材料多維成像分析測試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提升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科技供給能力,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9000家,建成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責任單位:沈陽市政府,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
4.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依托金融商貿開發區、和平金融街等高標準建設金融集聚區,健全完善金融體系,積極引進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金融科技企業和區域性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總部,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遼寧股權交易中心功能,支持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遼寧服務基地,促進金融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責任單位:沈陽市政府,省金融監管局等)
5.建設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充分利用沈陽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等資源,做強“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中國工業博物館等“文化沈陽”旅游品牌,建設遼寧革命軍事館、遼寧工人運動文化館等文化場館,打造盛京古城、老北市等文化產業集群,構建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推進文創產業融合發展,集聚“文化+”新動能。(責任單位:沈陽市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
(二)建設大連東北亞海洋強市。
以創建東北亞海洋強市和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為目標,以建設海陸大通道為引領,舞好龍頭,加快提升自貿片區“五自由一便利”水平,深入推動制度性開放,加快建設智慧、綠色、高效國際性樞紐港,建設亞太對流樞紐、創新策源中心、東北亞經貿合作中心,在暢通循環、實現更高層次對外開放上作出示范。
1.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發揮大連國際性樞紐港效能,加快新機場建設,推進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港口貨物總吞吐量達到4億噸以上。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健全航運服務體系,拓展商貿交易、航運保險、資金結算等功能,鞏固提升集裝箱和大宗貨物區域樞紐地位。大力發展郵輪經濟,建設郵輪旅游岸上國際配送中心,打造國際郵輪母港。(責任單位:大連市政府,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等)
2.建設國際物流中心。加快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健全以港航物流為龍頭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航運物流、智慧物流、供應鏈管理與服務,建設一批專業化物流中心,打造國際國內冷鏈體系核心節點,完善物流網絡,提高跨境通道運輸效率,建設暢通的國際物流通道。(責任單位:大連市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交通運輸廳、遼寧港口集團等)
3.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優化金融生態,積極吸引金融總部資源,拓展企業直接融資渠道,以自貿區為載體推動金融對外開放,引進一批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區域性總部。支持大連商品交易所建設國際大宗商品定價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研究推出東北亞原油期貨可行性,建設大宗商品倉單登記中心。金融業增加值力爭實現千億元。(責任單位:大連市政府,省金融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等)
4.建設先進制造基地。加快推動優勢產業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品牌化升級,打造綠色石化、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汽車、中高端消費品工業等主導產業,建設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生命安全、清潔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增材制造、第三代半導體等未來產業和先導產業。打造4000億級石化產業集群、2000億級高端制造業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大連市政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
5.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提高創新能力,構建創新生態,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大連建設英歌石科學城,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策源中心。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集聚一批一流科研機構,培育一批“雛鷹”“瞪羚”“獨角獸”和領軍企業,加快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力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45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6000家。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責任單位:大連市政府,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
?。ㄈ┘訌姟半p核”協同聯動。
健全完善聯動機制,增強沈陽、大連協同聯動效能,發揮沈大交通沿線城市密集、創新資源豐富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廣空間順暢流動、合理配置、高效集聚,聯合打造區域高質量發展主引擎。
1.協同推動遼中南城市群建設。建立健全協作機制,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提高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促進留白留璞增綠,打造城市間生態安全屏障,為城市發展留足生態空間。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促進產業多層次深度融合,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厚植產業發展優勢,構筑沈大經濟高質量發展軸,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與哈長城市群合力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影響力的城市群。(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等,沈陽、大連等相關市政府)
2.協同建設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唱好沈陽渾南科技城和大連英歌石科學城“雙城記”,構建全過程科技創新重大平臺體系,建設重大創新平臺主承載地。在材料、智能制造、精細化工與催化三個方向高標準建設遼寧實驗室。共同爭取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落地,積極開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著力培育一流創新創業環境,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著力打造重大科研成果原創地和攻克共性關鍵技術主陣地。(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沈陽、大連市政府)
三、加快建設沈陽現代化都市圈
更好發揮城市組團集聚輻射、產業協同和同城化效應,科學有序推動產城布局,著力培育連接、聚合、擴散能力,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布局分工協作、公共服務一體高效、生態文明共建共享,打造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東北振興發展重要增長極。
?。ㄒ唬﹥灮际腥σ惑w化發展布局。
1.推進沈撫同城化發展。加快沈陽、撫順市及沈撫示范區同城化步伐,完善合作機制,加強戰略協同,共建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數字產業高地,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10%。發揮沈撫示范區紐帶作用,大膽先行先試,推出更多制度性創新成果,率先在規劃對接、產業協同、生態環境共治、公共服務共享等方面實現突破。(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沈陽、撫順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2.推進沈遼鞍、沈本、沈鐵、沈阜一體化發展。沈陽、遼陽、鞍山市圍繞先進裝備制造、精細化工、金屬材料精深加工和新材料產業發展,共建產業合作通道,打造科創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沈陽、本溪市強化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對接合作,依托重點園區平臺,打造裝備制造配套基地和醫藥健康產業帶,實現醫藥健康產業總產值超千億。沈陽、鐵嶺市加強保稅物流、農產品深加工、特種汽車等領域合作,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共建汽車零部件等產業園區。沈陽、阜新市以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為重點,共建現代農業示范帶。(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等,相關市政府)
?。ǘ嫿ㄒ惑w聯通基礎設施網絡。
1.打造互聯互通綜合立體交通網。著力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沈白高鐵建設,開展沈遼鞍、沈鐵、沈本、沈撫等城際、市域(郊)鐵路前期研究,推進沈陽地鐵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推動9號線向沈撫示范區延伸。完善公路交通網絡,打通國家高速公路網待貫通路段,啟動沈陽至秦皇島、京哈高速公路盤錦至沈陽段改擴建、鞍山至臺安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進普通國省道“瓶頸路”改造。加強綜合運輸通道建設,推進沈陽國際陸港、沈陽桃仙機場二跑道、沈飛機場搬遷、桓仁古城機場等項目建設,謀劃推進阜新海州、鐵嶺腰堡等通用機場建設。(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2.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協同創建以沈陽為核心的國家信息樞紐,加快沈陽互聯網國際出入口帶寬擴容,建成國家“雙千兆”城市。推動數據中心和存算資源一體化協同布局,共同爭取國家級數據服務中心、算力中心落地。協同發展“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打造跨行業跨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3.完善能源水利設施體系。打造清潔能源基地,有序推進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加快撫順清原、本溪桓仁大雅河、本溪太子河、阜新海州露天礦、岫巖縣龍潭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實施“煤改氣”“煤改電”和清潔取暖改造工程。推進鞍山析木、阜新川州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實施遼寧現代化水網工程,推進大伙房水庫輸水二期二步、遼河干流防洪提升、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中型灌區改造、農村供水、水土保持、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等重點工程建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等,相關市政府)
(三)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
1.強化創新平臺建設。爭創深部工程與智能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爭取省部共建新能源通航電動飛機、高性能建筑與災害防控、設施園藝生產與環境調控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爭取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實驗裝置、未來工業互聯網創新基礎設施、高端稀土鋼特種材料研發測試平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納入國家建設序列。在內分泌、心血管及皮膚等優勢領域培育創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加快建設國家醫學檢驗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加快建設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沈撫數字經濟育成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推進省重點實驗室提質增效,培育建設航空產業等6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一批省工程研究中心。(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2.加強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實施“揭榜掛帥”科技攻關,加強工業軟件、集成電路裝備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積極推進鋼鐵、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共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完善東北科技大市場服務范圍和模式,設立都市圈各城市分支機構。聯合舉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工業設計大賽等活動。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一批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和產業創新示范基地,實質性產學研聯盟達到300個。(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加快產業集群建設。聚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世界級冶金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建設5000億級裝備制造、3000億級汽車和千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發展整車制造和動力電池產業,加快建設沈陽汽車城,推動鞍山、本溪、阜新、遼陽、鐵嶺等地區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加快發展以大型壓縮機、大型礦山設備、運輸設備為重點的裝備制造業,提升機床制造、燃氣輪機、電工裝備等產業競爭力;推進冶金產業精深加工、菱鎂產業轉型升級,支持鞍本聯合打造世界級鋼鐵冶金新材料產業集群,支持鞍山菱鎂新材料產業基地、撫順新型原材料基地、遼陽金屬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建設。優先布局人工智能產業,培育發展5G產業和大數據產業鏈,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和“星火·鏈網”超級節點建設和應用,打造工業互聯網發展合作示范區,創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積極發展新材料、航空、醫藥健康、節能環保等產業集群,推動沈撫示范區龍芯智慧產業項目建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2.推動服務業提質升級。發展大宗商品、冷鏈、快遞等現代物流業,支持沈陽綜合保稅區、鐵嶺保稅物流中心等建設。發展旅游業,開辟跨省精品旅游線路,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打造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發展商貿流通和會展業,建設一批核心商圈、特色商業街區,辦好遼寧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遼寧國際農業博覽會等重要展會。大力發展冰雪經濟,打造沈陽國際冰上運動中心、撫順雪上運動中心。建立沈陽現代化都市圈體育產業聯盟。(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體育局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3.培育壯大現代高效特色農業。打造糧食安全保障基地,共建糧食安全產業帶,實施地力保護提升工程、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行動。支持沈陽、鐵嶺市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鐵嶺縣、海城市建設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阜新市建設遼育白牛選育擴繁基地。加強農作物和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實施品牌強農工程,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15個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5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等,相關市政府)
?。ㄎ澹┐蛟扉_放合作新高地。
1.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深化都市圈口岸合作,推動以沈陽為集結中心的中歐班列跨境通道建設,加強與大連市銜接,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廣應用,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推動實施新一輪巴新鐵路“路礦一體”戰略重組,打通中蒙俄走廊的重要后方通道,保障遼寧能源供給,促進經濟振興。(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等,沈陽、阜新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2.提升貿易投資合作效能。辦好遼寧出口商品(日本大阪)展覽會、遼寧跨國采購洽談會、遼寧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鼓勵沈陽五愛、鞍山海城西柳、遼陽佟二堡和小北河等開展內外貿結合業務。建立健全外商投資一站式服務體制機制,不斷提高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水平。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年均增長10%。(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3.共建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高水平建設中國(遼寧)自貿試驗區沈陽片區。加快制度創新步伐。鼓勵都市圈企業共建共享海外倉和共用型保稅倉庫。圍繞創建沈陽臨空經濟區,加強主要貨運站場、物流節點和園區協作,支持沈陽、本溪市合作共建沈陽臨空經濟區配套服務產業園。推進沈陽、撫順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加快中德產業園、中日產業園和中韓科技園建設。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建設境外科技研發園。(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仓G色宜居大家園。
1.開展生態治理與修復。推動共建遼河、渾河、太子河流域生態走廊,開展柳河流域(遼寧段)水環境綜合治理試點,強化跨流域環境協同治理和監管,實施干支流綜合治理、天然濕地恢復、礦山治理與修復、草原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程,協同共建遼河國家公園,推進棋盤山創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林草局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2.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推進參與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建立低碳發展融資平臺。有序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實施資源節約利用工程,推進鐵嶺電廠向沈陽智慧化長輸供熱、撫順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鞍鋼礦業東部尾礦再選、阜新百萬畝農業節水提質增效等項目建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七)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1.推動教育合作發展。鞏固集團化辦學改革成果,發揮沈陽市中小學校工作坊、工作室輻射帶動作用,探索建立都市圈中小學校合作新模式。支持東北大學、沈陽農業大學、中國醫科大學、遼寧大學等高校,建設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教育聯盟。推動建設“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深入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建立一批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大力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加強“數字職教”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打造特色職業教育基地,建設產業學院50個左右。(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2.提升醫療衛生合作發展水平。建設都市圈醫療聯合體,深化跨市??坡撁撕献?。全力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支持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創建國家腫瘤和心血管區域醫療中心、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建設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力爭兒童、呼吸、癌癥等不少于3個??祁悋覅^域醫療中心落戶遼寧。探索建立一體化門診通用病歷、雙向轉診等機制,推動各市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建立院前急救一體化協調機制。加快省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沈陽基地建設。實施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提升行動,探索發展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建立健全醫療與養老機構協作機制,鼓勵合作建設醫、養、康綜合體。(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沈撫示范區)
四、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
做足沿海開放大文章,加快“兩先區”建設,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做大做強海洋經濟、臨港經濟,高水平參與東北亞區域合作,打造面向《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國家的產業和貿易集聚區、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引領東北開放合作的新高地,帶動東北腹地轉身向海,以高質量發展推動遼寧、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ㄒ唬┐蛟鞂ν忾_放新前沿。
1.暢通海陸大通道。
發揮港口資源和腹地運輸資源優勢,以海鐵聯運為主要方式,以大連港為樞紐、營口港為骨干,以大連—沈陽—滿洲里—歐洲、大連—沈陽—霍爾果斯—歐洲運輸通道為主軸,以長(春)白(山)通(化)丹(東)、錫(林郭勒)赤(峰)朝(陽)錦(州)等運輸通道為支撐,聯通蒙俄和歐洲鐵路干線,連接沿線口岸,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絡。(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交通運輸廳、遼寧港口集團等,相關市政府)
完善海陸通道集疏運體系。建設中歐班列沿海集結中心,優化運營組織,創新物流模式,提升通道整體運行效率和服務能力。整合優化既有交通運輸資源,補齊通道內鐵路、公路、物流園區(場站)等設施能力短板,推進大連、營口、丹東等國家物流樞紐及口岸設施建設。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支持錦州港擴能建設遼西蒙東樞紐港。加快推進規則標準“軟聯通”,深化通關便利化,推動多式聯運“一單制”,為國內東部靠北地區及日韓貨物通過遼寧港口北上、西進通達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提供更加便利快捷高效的服務。集裝箱海鐵聯運量占比達到10%。(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遼寧港口集團等,相關市政府)
2.建設高質量對外開放平臺。
高水平建設遼寧自貿試驗區大連片區和營口片區。啟動實施自貿區2.0版,實施更高水平貿易便利化措施,率先建立同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更好發揮高水平對外開放引領作用。推進遼寧自貿試驗區大連片區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先行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自貿區協同區。(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
著力提升重點開放平臺功能。推進大連金普新區對外開放,加強產業、經貿、科技創新等方面國際合作,打造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推動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建設中英(大連)先進制造產業園等重點園區。支持丹東外貿創新發展,有序建設邊民互市貿易區,培育互市貿易商品二級市場。著力發揮展會開放平臺功能,支持大連舉辦中國國際海洋博覽會,辦好達沃斯夏季論壇、中國國際數字和軟件服務交易會等,推動會展中心城市建設。(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
推進太平灣合作創新區建設。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建設高端船舶及深海裝備制造基地、糧油供應鏈產業園,構建智慧能源體系,打造集“港產城融創”于一體的國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央地合作示范區、東北亞對外開放橋頭堡。(責任單位:大連市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商務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等)
3.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立多渠道國際聯絡機制,推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國際產能合作,促進對外承包工程轉型升級。加強東北亞區域經貿合作,加快中日(大連)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丹東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建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相關市政府)
?。ǘ┥钊雽嵤﹦撔买寗討鹇?。
1.加快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建設遼寧精細化工與催化研究中心、遼寧智能制造實驗室大連分中心。創建國家高端精密制造等重點實驗室,爭取省部共建食品科學與營養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基于高亮度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的前沿科技研究(大連先進光源)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推動建設海洋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推進丹東市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遼寧(錦州)產業基地等區域創新載體建設。加快發展環渤海區域性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中試基地,支持營口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實質性產學研聯盟達到200個。(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等,相關市政府)
2.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精細化工、清潔能源、高端數控機床、現代農業及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新能源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實施石化、環保、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形成若干國際國內領先技術和創新產品。(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
?。ㄈ┘涌鞓嫿ìF代產業體系。
1.改造升級傳統優勢產業。重點建設千億級船舶與海工裝備、300億級軌道交通、百億級數控機床等產業集群。發展集裝箱船、LNG加注船、海洋油氣生產平臺制造,加強智能船型開發設計以及海洋綜合平臺和郵輪研發應用,加快發展綠色智能城軌車輛等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推動大船、大機車等央企易地改造升級。發展多軸聯動數控機床,開發數控系統等核心功能部件及應用軟件,支持國產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制造基地建設。加快汽車、儀器儀表、紡織服裝等產業發展,壯大汽車后市場產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相關市政府)
2.深度開發資源型產業。建設長興島(西中島)—遼東灣世界級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基地,推進大石化易地改造升級、盤錦兵器工業集團精細化工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減油增化”,培育完善烯烴、芳烴、精細化工等產業鏈,積極發展化工新材料、催化劑、醫藥中間體等產業。推進冶金、菱鎂產業發展,做強做大糧油、畜牧水產、特色產品加工等產業集群。推進錦州、營口、盤錦東北糧食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
3.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開發工業機器人、汽車電子等智能終端產品或零部件,打造大連2000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產業,推進盤錦北斗、葫蘆島激光芯片等項目建設。發展高端醫療器械、創新藥物、細胞工程與基因技術等產業,建設高端醫學影像等先進醫療器械集群、醫藥產業集群。推動化工新材料產品研發應用,發展新型綠色化纖、可降解包裝材料、新能源電池等產業,推動大尺寸半導體級硅單晶拋光片國產化。加快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
4.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實施藍色經濟區建設工程,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發展建設31個現代海洋牧場,支持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打造優勢農產品出口基地和海洋漁業生產基地,創建遼寧刺參等特色產業集群,提升水產品品牌影響力。發展水下機器人、海洋無人機、無人潛航器等智能海洋裝備。引進培育一批港航信息、船舶代理、航運保險等現代航運服務業企業,推動海洋數據中心建設。海洋生產總值力爭實現4500億元,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3%,海洋經濟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2%。(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等,相關市政府)
5.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現代物流發展,打造“北糧南運”糧食物流核心樞紐,加快大連和營口等國家物流樞紐、營口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推進東北快遞(電商)物流產業園、東北新發地農產品供應鏈中心等項目建設。鼓勵發展文化創意園區,成立文化旅游聯盟,建立濱海旅游合作機制,提升大連浪漫海灣名城等品牌影響力,打造紅色、濱海、邊境等主題旅游目的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等,相關市政府)
(四)完善基礎設施網絡。
1.構建區域交通網絡。支持大連建設區域航空樞紐,開工建設大連新機場,打造臨空經濟示范區,推動丹東、錦州、營口等機場改擴建。推進阜盤鐵路等項目建設,加快金州至普蘭店灣城際鐵路、大連地鐵、疏港鐵路等項目建設。推進京哈高速綏中至盤錦段改擴建、大連至旅順中部通道、大連渤海大道、錦州疏港鐵路等項目建設。(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
2.加快能源水利設施建設。推進引洋入連、遼西北供水盤錦應急支線供水等工程建設,實施江河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防洪工程,加快營口、東港、凌海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推進農村供水工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加快徐大堡核電二期、遼河儲氣庫群等重點項目建設,科學合理開發海上風能資源和沿海光伏資源,推進沿海LNG接收站建設。推進錦州至盤錦、營口至盤錦輸油管道建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等,相關市政府)
3.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創新中心、云基地等平臺建設,支持大連建設超算中心、錦州建設區域數據中心,布局國家航運、物流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搭建數字孿生城市和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實施城市基礎數據與城市大腦工程。開展大連智慧城市醫聯體應用示范試點。(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相關市政府)
4.加強邊海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加強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邊海防安全穩定。支持智慧邊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邊境地區軍警民聯合管控、抵邊鄉(鎮)群防群治、固防基礎條件支撐等能力。(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民族和宗教委等,相關市政府)
?。ㄎ澹┨岣呱钇焚|。
1.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建設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大連、錦州集中救治中心建設。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支持錦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支持大連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改造提升大連東關街、丹東安東老街、營口遼河老街、葫蘆島寧遠古城等歷史文化城區。(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相關市政府)
2.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完善陸海統籌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持續推進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提升海洋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實施海洋生態保護及開發利用示范工程,開展沙灘整治、岸線修復以及濕地保護聯合行動。(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等,相關市政府)
五、建設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
發揮區位優勢,深化與京津冀資源要素雙向流動,著力引進創新資源,共同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建設面向京津冀地區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清潔能源供給地、旅游休閑目的地,打造遼寧開放合作西門戶和新增長極。
(一)加強通道融合對接。
1.完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體系。建設陸??找惑w化綜合交通走廊,優化暢通進出關通道,推進干線公路繁忙路段擴容改造,開工建設凌源至綏中高速公路等工程,建成阜新至奈曼高速公路。推進秦沈客專提速運行。合理開發利用阜新、朝陽機場資源,優化樞紐功能,促進多式聯運和高效中轉,提升物流運輸綜合能力。(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
2.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進徐大堡核電、朝陽龍王廟抽水蓄能、興城抽水蓄能電站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核能、抽水蓄能、風電、光伏、氫能等能源產業多元發展,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提高面向京津冀地區電力外送能力。支持朝陽建設清潔能源產業基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
3.加快構建區域供水保障網。實施省重點輸供水內蒙古支線工程,推進城鄉供水、雨洪資源利用等工程建設。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溝治理等防洪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喀左縣等縣區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責任單位:省水利廳等,相關市政府)
4.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5G網絡、物聯網、新能源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一批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實施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一批智慧惠民工程,深化與京津冀地區重要客貨運輸領域監管、信息交換共享、大數據分析等管理合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衛生健康委等,相關市政府)
(二)加強產業融合對接。
1.推進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與京津冀地區產業融合,加快數字化賦能和升級改造,鞏固提升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成套裝備、汽車零部件、通用航空等產業,推動有色金屬和非金屬新材料產業、醫療器械和海洋生物產業集群建設。推動資源型地區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支持阜新創建全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示范市、能源綜合創新示范市。(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
2.加強農業全產業鏈對接合作。圍繞京津冀地區“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旱作農業和畜禽養殖,建設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和食用綠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加快阜新花生油中速灌裝生產線擴建等項目建設,建設白羽肉雞、小?;ㄉ?、良種奶牛等3個國家級優勢特色集群,做大特色種植業,做強優勢畜牧業,做精多寶魚、對蝦、貝類等海洋漁業。(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市政府)
3.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倉儲物流和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推進興城等專業會展中心建設。推進旅游主體功能區建設,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支持朝陽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推進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興城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申遺工程,加強阜新查海文化遺址、三燕龍城遺址等保護利用。(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相關市政府)
(三)加強平臺融合對接。
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計劃,鼓勵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吸引京津冀科技成果帶土移植,鼓勵合作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產業園區和公共服務平臺等,支持企業創建國家級技術研發平臺、省級技術創新平臺。加快葫蘆島(東戴河)“帶土移植”轉化中心等項目建設,建設阜新、朝陽科技大市場,推進中國原子能研究院京外基地項目建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等,相關市政府)
?。ㄋ模┘訌娛袌鋈诤蠈?。
1.建設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建設畜產品、水產品、特色雜糧、綠色果蔬等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重點承接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項目,推進農副產品加工標準化體系建設,做大做優綠色食品、營養品、保健食品制造等高附加值產業,創建高品質食品品牌,打造特色農副產品和綠色食品基地,開拓京津冀消費市場。(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等,相關市政府)
2.推動文旅康養市場融合。聚焦京津冀消費需求,推動遼寧產品進入京津冀市場。加強旅游、康養合作交流,搭建區域文旅合作平臺,謀劃精品旅游線路,建設遼西文化旅游大環線,共同培育生態觀光、溫泉旅游、康養旅游等特色業態,打造京津冀居民休閑旅游康養“后花園”。(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商務廳等,相關市政府)
(五)加強生態融合對接。
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推動與京津冀地區開展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構筑陸海生態安全屏障。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建設,實施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草原生態修復、生態防護林等工程,加快大凌河流域綜合整治,支持彰武“生態+”示范區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支持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林草局等,相關市政府)
六、加快建設遼東綠色經濟區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對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強化水資源保障作用,打造合作共贏、富有活力、開放富裕的綠色發展示范區。
(一)建設重點生態功能區。
1.全面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優化森林資源結構與布局,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和低效林改造,培育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強的植物品種,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快推進林業碳匯交易。支持丹東建設國家林產品交易中心東北分中心。推進森林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快國家儲備林建設,開展油松退化林林地修復和有害生物防治。加強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建設。(責任單位:省林草局、省生態環境廳等,相關市、縣政府)
2.強化水資源水生態保護治理。實施水資源管控與水源涵養提升、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污染防治工程,強化大伙房水庫、桓仁水庫、觀音閣水庫等飲用水源地和水源涵養地建設與保護,加強鴨綠江、渾江等水生態保護修復,打造“遼寧水塔”。(責任單位: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等,相關市、縣政府)
3.加強濕地保護和綠色田園建設。加強自然濕地修復和綜合整治,開展封育保護、退耕還濕、濕地補水、生物棲息地恢復與重建,重點推進大伙房水庫、桓仁水庫、寬甸蒲石河等濕地保護項目建設。因地制宜推廣保護性耕作,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土地綜合整治,促進生態化農田景觀建設。(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林草局、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等,相關市、縣政府)
4.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統籌推進生態廊道體系、林區生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設,實施珍稀野生動植物拯救工程,打造候鳥遷徙綠色通道,加強東北紅豆杉、野生人參等珍稀瀕危植物保護,推進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人工種群保育基地和基因庫、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工程等項目建設。(責任單位:省林草局等,相關市、縣政府)
?。ǘ┙ㄔO綠色低碳產業集聚區。
1.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做優做大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觀光農業,建設一批標準化綠色農產品示范基地,培育壯大道地中藥材、梅花鹿、林下參、山野菜等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產地環境保護治理,推進綠色標識認證,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和溯源。做強做優鹿、林下參、藍莓、冰葡萄酒、水飲料等知名產品品牌。(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等,相關市、縣政府)
2.做優做強林下經濟。實施紅松果材兼用林和珍貴樹種用材林建設工程,建設落葉松、紅松等良種基地和榛子、板栗等特色經濟林標準化示范園,加快發展一批森林中藥材、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基地,推進丹東杜鵑木本花卉基地等項目建設。培育5個省級以上森林康養產業基地。(責任單位:省林草局、省農業農村廳等,相關市、縣政府)
3.培育壯大綠色加工產業。推動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試點示范,打造康養、中醫藥、綠色農林產品加工、綠色飲品產業集群,培育“大伙房”“鴨綠江”“桓仁山參”等地理標志品牌,每年新增10戶使用地理標志的市場主體。建設綠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推動有機參等道地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壯大桓仁山參產業園、西豐梅花鹿現代農業產業園、功能和保健食品產業園、柞蠶種繁育基地。(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等,相關市、縣政府)
4.加強綠色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實施綠色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工程,建立健全農產品供應鏈渠道,發展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加強綠色農產品上行能力建設,培育建設桓仁山參、西豐中藥材等綠色農產品產地專業市場,健全完善農產品網絡銷售供應鏈體系。加快西豐鹿產業精深加工產品貿易中心建設。(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等,相關市、縣政府)
?。ㄈ┙ㄔO全域旅游示范區。
健全旅游配套體系,推動紅色、森林、冰雪、溫泉、沿邊、民俗、賞玉等特色旅游加快發展,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網紅打卡地”。做強東北抗聯、抗美援朝等紅色旅游品牌,加強抗戰紀念設施、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線路,加強森林營地建設,培育一批森林康養基地。提升遼寧特色溫泉—冰雪旅游品牌,發展“冰雪+溫泉+民俗”旅游,打造冰雪文化節、冰雪旅游節。推進鴨綠江邊境旅游帶建設,發展寬甸天橋溝、桓仁楓林谷、鳳城大梨樹等鄉村生態游和民俗文化游,推動建設跨境旅游合作區。鼓勵中醫藥與養老、文化、養生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健康旅游試點。(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林草局等,相關市、縣政府)
(四)提高基礎設施保障能力。
建設完善旅游交通網絡,優化旅游“快進”通道布局,加快推進本溪至桓仁(寬甸)高速公路等通道建設,加強干線公路與重點景區間連接線建設改造;打造“慢游”生態景觀路,依托穿越風景優美地區的干線公路,拓展完善通達、游憩、體驗、運動、文化等復合功能;完善加氣站、充換電站等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桓仁古城運輸機場、溪田鐵路電氣化提級改造項目建設。推進農村清潔能源供暖系統改造。加強水土保持,加快推進中小河流和山洪溝治理,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開展農田水利設施改造,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和縣域備用水源工程建設。(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水利廳等,相關市、縣政府)
七、增強區域發展活力
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創造性謀劃實施一批改革舉措,形成一批高水平制度創新成果,破除制約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不斷增強區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一)推進法治環境信用環境建設。
以誠信政府建設為切入點,全力打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創新構建信用監管體系,建立健全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和守信聯合激勵機制。用法治手段規范市場秩序,加大對失信行為的聯合懲戒力度,重點整治不履約不踐諾、不作為亂作為等破壞營商環境行為。建立政務誠信第三方評估機制。完善“互聯網+監管”平臺,運用大數據手段,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營商局、省市場監管局等,各市政府)
?。ǘ┩七M科技制度創新。
進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創新制度體系,健全完善科技創新評價制度,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主體,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實施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進創新聯合體建設。健全完善產學研市場化利益聯結機制,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激勵試點,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和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各市政府)
?。ㄈ┘ぐl市場主體活力。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扎實推進遼寧沈陽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因企施策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強化金融支持,堅持問計于企,支持營口在民營經濟發展上為全省作出示范。(責任單位:省國資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等,各市政府)
(四)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推動經營性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切實保障重大項目用地。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依法依規取消省內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戶籍限制,實施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工程,促進社保、醫保、人力資源等業務跨區域協同辦理。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平臺。(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各市政府)
(五)創新綠色一體化發展機制。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支持有條件地區建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績效考核體系。支持開展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推動建立縱向補償和橫向補償相結合的制度。完善林業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制度,推進東北林業產權交易中心建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林草局等,各市政府)
?。┥罨劭谶\營機制改革。
加強統籌協調,完善沿海港口規劃布局,推進管理運營一體化,統一優惠政策,科學定位沿海6港功能,差異化發展航運業務。建立完善合作共贏機制,促進央地融合發展,增強港口集群輻射帶動作用。探索多式聯運“一單制”,抓好大連試點。(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遼寧港口集團等,相關市政府)
?。ㄆ撸┘涌熳再Q試驗區改革創新。
加快制度集成創新,在政府職能轉變、投資領域改革、貿易轉型升級、金融領域開放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支持確有需求且符合條件的地區新設綜合保稅區。(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金融監管局等,相關市政府)
?。ò耍┩晟苹竟卜站然w制機制。
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加強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政策支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對接工作,推動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等,各市政府)
?。ň牛┩晟茀^域協同發展機制。
強化戰略統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建立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合作共建和成本分擔機制,促進區域板塊相互融通、協同發展。支持沈陽、撫順、沈撫示范區建立同城化發展機制,支持沿海經濟帶“渤海翼”建設遼河三角洲高質量發展試驗區、“黃海翼”建設北黃海經濟合作區。建立長效普惠扶持機制和精準有效差別化支持機制,推動脫貧地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資源型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加速發展。(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鄉村振興局、省民族和宗教委等,各市政府)
八、保障措施
?。ㄒ唬┙⒔∪ぷ魍七M機制。
強化省級統籌,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工作推進機制,成立省級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落實。領導小組下設“一圈”“一帶”和“兩區”專項推進組,負責研究部署本區域協同發展具體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要點,加強統籌協調、跟蹤督導,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領導小組及各推進組辦公室均設在省發展改革委。
?。ǘ┣鍐位?、項目化、工程化抓落實。
著力提升把黨中央決策部署和戰略要求轉化為具體項目和具體行動的能力,圍繞重點任務謀劃推進一批具有代表性、引領性的高質量項目、重大工程和改革創新舉措,落實工作責任,明確時間節點,加強協調、定期調度。
?。ㄈ┳⒅卣{動和發揮社會力量。
著力提升利用外部資源和社會資本發展壯大遼寧的強烈意愿和能力水平,組建產業聯盟、智庫、央地合作、金融協作等平臺,推動區域發展重點任務落實。統籌用好區域發展專項資金,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項目建設。加強輿論引導,創新宣傳方式,營造有利于區域協調發展的良好氛圍。
?。ㄋ模娀綄Э己?。
完善區域統計體系,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采取季調度、半年小結、年終總結以及不定期通報、組織開展評估等形式及時跟蹤了解區域發展情況,推動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