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廣安經開區、川渝高竹新區管委會,市直各部門,有關單位:
《廣安市“十四五”數字政府建設規劃》已經六屆市政府第2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廣安市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15日
廣安市“十四五”數字政府建設規劃
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深刻把握時代發展趨勢,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基礎性和先導性工程,是創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是強化政府運行、決策、服務、監管能力的重要引擎。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數字政府建設決策部署,統籌推進我市數字政府建設,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四川省“十四五”數字政府建設規劃》《廣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編制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ㄒ唬┌l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全市以政務信息化建設為抓手,整合政務信息系統,強化部門協同聯動,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持續提高政府效能,為全面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1.基礎底座不斷夯實。升級改造市級電子政務外網,優化完善網絡架構,建設市—縣主備骨干鏈路,部署安全管理、運維管理、態勢感知和身份認證平臺,全面支持IPv4/IPv6雙棧協議,電子政務外網網絡承載能力和安全防護能力顯著提升。市級電子政務外網上聯省電子政務外網,貫通6個縣(市、區)、廣安經開區、川渝高竹新區以及所有鄉鎮(街道)并向村(社區)延伸,橫向覆蓋所有市級部門(單位),全市接入單位1208個。統籌通信運營商已建云資源,推動部門自建系統遷移上云,全市在云上部署應用系統29個。5G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全市建成5G基站2000個。積極改善偏遠農村地區通信基礎,持續推進光纖寬帶完善工程,共成功申報工信部電信普遍服務項目6批次。
2.信息系統加速整合。出臺《廣安市市級政務信息化項目管理辦法》,規范市級政務信息化項目管理。整合信息系統,開展專項審計,關?!敖┦毕到y35個,全市自建非涉密政務信息系統由213個整合為129個。建成政務協同辦公系統(OA系統),并向市縣部門、鄉鎮延伸,現有520家單位7880個用戶使用,完成與省政府電子公文交換系統對接。建成市政府應急指揮調度系統,延伸至各縣(市、區)及重要市級部門。建成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廣安站點,基本實現全市政務服務事項“一站管理”“一號登錄”。
3.資源共享初見成效。深入推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開放。建成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使用單位達373個,接入系統66個、數據共享應用57個,編制數據共享目錄12054個,歸集數據資源72706萬條,發布開放目錄9046個,歸集數據資源4719萬條,市商務局、市醫保局等17個部門(單位)向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申請回流數據資源目錄59個、數據量2282萬條。建設人口、法人、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社會信用、電子證照等5大基礎庫和財稅金融、應急管理、交通運輸等22類主題庫。建設智慧城管、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等特色數據應用,出臺《廣安市促進大數據發展實施方案》《廣安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實施細則》《廣安市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加快推進數據有序共享工作方案》等文件,強化數據安全監管,開展首席數據官制度試點,促進各地各部門高效聚數、安全用數。2021年,廣安市晉級“中國開放數林指數”城市綜合排名前40強。
4.服務效能大幅提升??v深推進“一網通辦”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加速線上線下融合,“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件事一次辦”取得一定成效。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群眾需求強烈的公共服務事項,以及覆蓋范圍廣、應用頻率高的便民服務應用217條接入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廣安站點,暢通系統間數據查詢使用渠道。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開展政銀合作、業務對接創新實踐,推動更多事項“就近辦”。網上共受理辦件160.3萬件,全程網辦率達到97.6%,509項工程建設類服務事項實現網上可辦,全市“一網通辦”綜合指標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5.治理水平逐步提高。整合“天網”工程、“雪亮”工程和平安城市視頻監控資源,成功爭取國家“雪亮”工程重點支持項目,建成覆蓋全市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網絡,“雪亮”工程建制村覆蓋率100%,實現“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建設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構建城管信息采集、收集、處置體系。整合全市27個部門34條非緊急熱線,聯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建立群眾辦事服務訴求平臺,形成市、縣、鄉、村一體化辦理體系,成功納入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創建城市。認領省“互聯網+監管”平臺監管事項1129個,編制市縣兩級檢查實施清單7971個,事項認領率、實施清單編制完備率均為100%,匯聚監管行為數據48161條,實現監管信息聯網共享。
?。ǘ┲饕獑栴}。
全市數字政府建設整體水平有待提升,缺乏整體規劃設計,數據壁壘、系統分散現象依然存在,數字政府引領驅動數字化發展能力不強。
1.統籌合力仍需激發。數字政府建設管理合力不夠,協同聯動機制尚不高效,主管部門與業務部門責任邊界不明晰,市縣兩級統分協作機制有待完善,政企合作、多方參與的建設運營服務體系有待健全。
2.基礎設施支撐不足。電子政務網絡整合效果不佳,部門業務專網遷移對接電子政務網絡進展緩慢??h級電子政務外網IPv6改造尚未全面完成,網絡承載能力有待提升,村(社區)接入率不高。統籌云資源力度不夠,云平臺支撐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監管和考評機制。
3.政務服務亟待提升。政務服務線上線下融合不深,辦事環節和業務辦理流程有待持續優化,“就近辦、一次辦、全程網辦、跨省通辦”的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仍需提升,企業和群眾獲得感不強。
4.數據治理能力較弱。政務數據匯聚和管理機制不健全,數據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功能釋放不夠,無法從數據采集、存儲、應用及管理等進行全流程記錄和跟蹤。數據應用停留在統計層面,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研判能力不足。數據安全防護水平不高,信息化人才缺乏,嚴重制約數字政府建設。
(三)面臨形勢。
當前,世界各國紛紛將政府數字化轉型與國家發展戰略融為一體,信息技術變革持續演進,政府治理模式不斷創新,對我市數字政府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國家戰略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政府建設工作,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數字政府建設目標和基本原則,明確了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深化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等主要任務,對全國數字政府建設進行了具體部署。數字政府建設作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強大力量,已成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營商環境新優勢、激發市場主體新活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從全省部署看,積極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政務信息系統,共享開放數據資源,政務信息化已成為政府高效履職的重要手段。但數字政府建設特別是在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還存在短板弱項,面對新形勢、新挑戰,省委、省政府對全面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作出安排部署,要求進一步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從區域協同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動廣安全面融入重慶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區”;《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明確將廣安全域納入,著力打造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廣安從“區域邊緣”邁向“戰略前沿”,從“川東一隅”變成“川渝焦點”,區域發展位勢實現了極大躍升,數字領域協同共享有了更高平臺。從廣安發展看,以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加速向全市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融合,并以數據為紐帶優化重構生產生活方式,驅動政府治理運行模式加速數字化、智能化。當前廣安正大力實施“四大戰略”,全域全程全力融入重慶都市圈,亟待把數據要素廣泛應用于政府治理服務,以數字政府建設引領驅動數字化發展,更好地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充分釋放數字化紅利,全方位提升政府履職效能、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黨的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以及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數字政府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黨對數據的統一領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新發展理念,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為目標,以促進政府治理流程優化、模式創新和履職能力提升為動力,以實施同城融圈、優鎮興鄉、品質主導、產業支撐“四大戰略”為方向,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智能集約、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政府運行協同高效、公共服務普惠便捷、政府治理智慧精準、安全保障可信可控,發揮數字政府建設對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生態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ǘ┗驹瓌t。
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數字政府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數字技術應用助推政府履職能力提升,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層次、差異化、高質量公共服務,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堅持改革引領。以數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職能轉變,運用數字技術對政府的運行模式、方式流程等進行全方位、系統性重塑,強化系統集成與特色探索有機結合、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融入發展,促進政府治理各領域集成創新。
堅持數據賦能。加強數據匯聚融合、共享開放和開發利用,促進數據依法有序流動,發揮數據基礎資源和創新引擎作用,提高政府決策科學化水平和管理服務效率,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堅持集約發展。以集約化理念推進政務信息化系統集成,統籌部門協同、行業協作、上下聯動,構建條塊結合、市縣一體、有效銜接的數字政府架構,促進數字政府與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安全可控。貫徹落實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將網絡安全防護體系與數字政府應用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同步監管。全面采用安全可靠的技術和產品,加強通信網絡、重要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保護,增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可靠性和安全防護能力,形成覆蓋各級各部門的智能敏捷網絡安全防護體系,確保網絡數據安全。
?。ㄈ┲饕繕?。
到2025年,數字政府建設統籌協調機制健全完善,政府數字化履職能力、運行規則以及數據資源、平臺支撐、安全保障等數字政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數據匯聚、態勢感知、智能分析、綜合決策、應急指揮等大數據資源調度高效運行,數字政府引領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生態作用明顯增強,數字政府治理和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基礎設施支撐力顯著增強。建成覆蓋全市的電子政務網絡和政務云,形成市縣協同的政務云調度機制和服務體系,公共支撐平臺有效支撐數字化發展,基本形成結構合理、集約高效、保障有力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
數據資源生產力不斷提高。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政務數據全面匯聚,建成各類基礎庫、專題庫和主題庫,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深度融合,數據資源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顯著作用。
政府運行協同力持續優化。統一領導、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簡約高效的數字政府管理機制更加完善,科學決策、精準治理、普惠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形成多級聯動、多點協同、多方合作的工作格局。
公共服務影響力明顯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各類業務系統應接盡接、服務事項應上盡上,“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川渝通辦”群眾滿意度高,公共服務數字普惠城鄉覆蓋體系基本健全。
社會治理統籌力更加強勁。智慧廣安大腦高效輔助科學決策,基本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的“一網統管”治理模式,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履職能力不斷增強,基層治理智慧化水平全省領先。
網絡安全保障力重點突破。建設一體化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形成全市網絡安全態勢感知“一條線”,風險評估、檢查指導、監督考核、安全監測等制度健全,提供覆蓋安全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
同城融圈承載力大幅改善。利用數字化推動渝廣兩地公共服務、營商環境、科技創新等領域融合、便捷、高效,就業、社會保障、人才服務等基本實現同城化,川渝合作示范區、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建設亮點突出,協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表1:廣安市“十四五”數字政府建設規劃主要公共指標
(四)實施策略。
按照“整體協同、分類推進”“省市一體、市縣聯動”的策略,統籌運用數字技術,推進政府治理理念、機制、工具、手段、方法等全方位、系統性重塑。
1.整體協同、分類推進。按照系統、資源、業務整體協同要求,分步驟、分類型、分層次推進建設。對現有信息化系統開展業務、數據、系統等標準化梳理,推進業務系統整合、升級改造,避免重復建設和低水平投資。推進信息共享,制定業務流程、數據等整合重組計劃,完善數據共享協議、管理和操作機制。建設完善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大平臺、大系統,提高跨部門業務協同和應用集成水平,持續提升政府數字化綜合服務能力、管理能力和決策能力。
2.省市一體、市縣聯動。按照技術架構、標準規范、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為一體的數字政府建設思路,充分運用省級平臺,構建數字政府總體架構,統籌考慮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需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按照省、市統一規劃、總體架構和標準規范,充分依托和利用已有建設成果,有效整合應用系統和主題數據,保障省市縣系統通、數據通、業務通、服務通、成效同。
三、總體架構
?。ㄒ唬┕芾砑軜?。
在市政府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市政府辦公室組織推進落實全市數字政府建設工作,市大數據中心負責為各地各部門提供大數據技術支撐和基礎支撐服務。各地各部門基于省市統一基礎平臺、統一開發標準、統一應用框架,規范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建立“公眾參與、智庫支撐”的數字政府共建模式,鼓勵行業優勢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整合資源,探索數字政府建設運營和政府數據資產管理新模式,構建數字政府生態體系。
圖1:數字政府“管理架構”
遵循“上下統籌”的管理模式,市大數據中心在市政府辦公室指導下統籌全市政府信息化項目建設、相關標準制定,縣(市、區)大數據工作職能機構在縣(市、區)政府辦公室指導下,根據省市管理框架開展數字政府建設。推進“協同聯動”的建設模式,按照全市統籌規劃、跨部門協同和統一部署要求,開展政務信息化項目立項、采購、服務、驗收和數據對接。建立“標準統一”的運營模式,市縣兩級數字政府建設運營單位遵照“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的模式,開展本地政務信息化項目建設和運行維護服務的統籌和管理。
?。ǘI務架構。
以整體協同、平臺驅動為基礎,圍繞“服務、治理、協同、融合”等業務領域,綜合運用機制創新、系統集成、流程優化、數據賦能等措施,聚焦“數字化改革、智能化運行”總體方向,不斷優化數字應用場景,服務企業、群眾以及政府工作人員。依托省、市大數據、大平臺、大系統,形成政府運行“一網協同”、社會治理“一網統管”、公共服務“一網通辦”、同城融圈“一體多元”,持續開展業務創新,提升協同水平。
圖2:數字政府“業務架構”
運行管理體系通過政府內部業務協同流程再造,加速數字化進程,以一體化協同辦公、機關數字化協同運轉、政務信息化協同聯動,激發行政效能活力。政府治理體系建設以“一腦四中心”為基礎,增強經濟調節、應急管理、社會治理等領域動態感知、協同聯動、輔助決策等支撐能力,形成“一網統管”格局。公共服務體系以改革為引領,持續推進“一件事一次辦”“跨省通辦”等重點領域改革,促進服務提質增效?!巴侨谌Α斌w系著力發揮數字政府引領作用,驅動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和數字生態加快發展。
?。ㄈ┘夹g架構。
按照“系統整合、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總體要求,構建基礎底座層、融合平臺層、業務應用層、用戶交互層和安全保障體系、標準規范體系、運營維護體系的“四橫三縱”技術架構,提供安全可控、智能便捷的技術支撐,實現數字政府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公共支撐、業務應用等集約化、一體化建設和運行。
圖3:數字政府“技術架構”
“基礎底座層”通過整合資源,按照“一朵云”“兩張網”的統建模式,推動政務信息資源靈活運用、高效配置?!叭诤掀脚_層”通過數據資源平臺、公共支撐平臺建設,支撐“一腦四中心”體系功能持續優化,為各類政務信息化應用提供大數據及公共能力支撐服務?!皹I務應用層”圍繞政府運行、普惠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推進系統集成共建,形成協同高效的業務應用體系?!坝脩艚换印绷⒆銖V安政務服務品牌、服務特色,打造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服務載體。
?。ㄋ模祿軜?。
圍繞數據全生命周期治理,構建上聯省、下通縣(市、區),涵蓋數據源、數據匯聚、數據資源、數據治理、數據中臺、數據服務、數據對接的“七位一體”數據架構,夯實數據源、數據匯聚、數據資源、數據治理等基礎,建強“智慧廣安數據中臺”中樞功能,通過數據要素清單化、資產化、價值化路徑,增強數據服務能力,提升各地各部門數據管理和業務應用。
圖4:數字政府“數據架構”
“數據源”包含各地各部門產生的業務數據、視頻圖像、物聯感知等數據資源以及依法“統采共用”的社會數據、企業數據?!皵祿R聚”打造市、縣(市、區)兩級數據資源匯聚通道,形成市縣兩級集中的數據資源池?!皵祿Y源”包含基礎庫、主題庫和專題庫?!皵祿卫怼蓖ㄟ^組織、流程、制度、工具等的整體推動,提升數據可信、輔助數據決策、防范數據風險,支撐數據服務共用和價值挖掘?!爸腔蹚V安數據中臺”承載數據資源管理、數據清洗加工、數據服務可視化等核心功能,為相關主體智能便捷使用數據提供支撐?!皵祿印睂崿F與省相關資源平臺、業務系統對接,支撐數據回流共享。
四、重點任務
?。ㄒ唬┖粚崱皵稻邸钡鬃?,筑牢智能集約的基礎設施體系。
1.建設可信政務“一朵云”。統籌整合建設政務“一朵云”,提升云平臺承載能力,逐步實現與省級政務云對接,為全市提供計算、存儲、網絡及安全等服務,強化應用系統開發、集成、運營等支撐。推進信創云建設,全面采用安全可靠的技術和產品,提升安全可控水平。加強異構云平臺間融合互通,建設一體化政務云監管平臺,強化資源申請、使用、撤銷等環節全過程監管,著力提高云資源利用率。按照全省云災備建設規劃,推進市級政務云災備體系建設。
2.優化電子政務“兩張網”。推進全市電子政務外網升級,加快市—縣骨干網絡擴容和縣級電子政務外網IPv6改造,實現雙千兆到縣、百兆到鄉鎮。按照“按需接入、應接盡接”原則,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電子政務外網體系,實現村(社區)全覆蓋,鼓勵企事業單位接入。市、縣分級實施電子政務外網統一互聯網出口,加強安全管理。聚焦移動政務、公共安全等應用場景,開展政務物聯網建設,探索基于5G的電子政務外網移動接入,提升網絡承載能力。增加電子政務內網承載應用,強化運維綜合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應用效能。推進涉密專網向電子政務內網、非涉密專網向電子政務外網遷移整合。
3.構建公共支撐“四平臺”。強化業務應用支撐能力建設,構建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授權使用的公共支撐平臺。建設智慧廣安數據中臺。升級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設數據治理平臺、數據開發平臺,統一數據資源接口,加強數據匯聚,開展融合治理,建立標準規范,為各類應用提供數據服務。建設大數據技術支撐平臺。以應用為導向建設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支撐服務平臺,夯實智能感知及處理的數字化基礎,為各級各部門應用系統提供統一高效的技術服務。建設大數據基礎支撐平臺。提供身份認證、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電子歸檔、智能客服等基礎應用服務,推進數字化共性應用集約建設。建設大數據資源調度分析平臺。強化數據資源、云資源、網絡資源、大數據通用能力資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調度,可視化展示大數據應用場景和發展成效。
專欄1 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1 政務云
強化“一腦四中心”資源統籌支撐,提升政務云IaaS、PaaS服務能力,為全市各級各單位政務信息系統提供軟硬件IaaS服務,數據庫、中間件、軟件開發測試和運行PaaS服務,提升政務云適用率。研究制定政務云健康評價體系,優化政務云平臺運營服務,完善全市統一的云服務體系和管理辦法,明確各方具體職責,提升政務云運營效能。
2 網絡基礎設施
加快千兆網絡部署,推動城區和重點鄉鎮千兆光纖網絡全覆蓋。持續推進通信骨干網擴容升級,統籌5G基站及配套設施建設,擴大5G建站規模,實現城市5G網絡全覆蓋。按需擴容電子政務外網及互聯網出口帶寬,規范互聯網接入管理,實現市縣兩級電子政務外網統一互聯網出口。
3 智慧廣安數據中臺
依托技術支撐平臺,優化數據中臺的數據治理能力和運行機制,以業務應用為導向,實現數據接入、集成、清洗加工、建模處理、挖掘分析,為各地各部門數據應用提供產品化、標準化能力支撐。增強業務數據處理能力,形成數據生產、消費和循環體系。
4 大數據技術支撐平臺
參照數字政府技術架構,建設技術支撐平臺,夯實數字化基礎支撐。統籌建設人工智能支撐平臺,構建集成自然語言處理、視頻圖像解析和數據建模挖掘分析等功能模塊。建設數字孿生公共平臺,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構建城市三維數據底板。建設通用應用開發平臺,實現各類業務、服務統一接入、統一開發和統一運營。
5 大數據基礎支撐平臺
依托省建基礎支撐平臺,綜合運用各類新技術,形成融合型平臺支撐體系,保障電子證照、身份認證、公共支付等共性服務能力。圍繞重點共性應用需求,按照標準化、平臺化方式,提供各類自主調用、靈活配置的共性應用工具,提升多元化場景支撐能力。
6 大數據資源調度分析平臺
建設資源統一調度服務門戶、大數據基礎支撐和能力平臺、資源調度監管系統和可視化調度系統,實現與省大數據資源調度平臺對接,形成面向應用服務的公共基礎支撐能力。
?。ǘ尺_“數通”渠道,建設共享開放的數據資源體系。
1.健全數據資源倉庫。發揮政府主體責任,明確數據資源需求、責任、開放目錄等清單,提升數據要素作為政府數字化履職能力建設的核心驅動價值。優化整合各領域數據資源,建設廣安大數據資源中心,形成全市數據“一張圖”。以業務應用為導向,省市共建共用人口、法人、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社會信用、電子證照等基礎庫。圍繞部門業務主線,匯聚整合關聯數據,加快建設宏觀經濟、政務服務、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主題庫。推進行業數據與政務部門數據有效對接融合,建立交通出行、電子商務、物流運輸等行業專題庫。
2.加快數據資源匯聚。完善數據資源目錄體系,開展數據資源普查,按照“一數一源一標準”,編制數據資源目錄動態更新,實現數據目錄化、目錄全局化、全局動態化、動態實時化。建立健全數據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體系,明確各部門職責,規范工作流程,制定技術標準,完善數據質量問題反饋和改進機制,提升數據采集、匯聚、存儲等各環節質量。開展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持續提升數據管理水平。
3.完善數據交換機制。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制定完善數據共享供需對接、規范使用、爭議處理、安全管理、技術支撐流程和制度。依法統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科研機構、職業院校、企業、行業協會等重點數據資源,持續拓展數據規模和覆蓋范圍。發揮市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樞紐作用,實現向下覆蓋各縣(市、區)、廣安經開區、川渝高竹新區,向上與省級平臺互聯互通和數據交換共享,有序推進省級政務數據回流,實現政務數據資源充分共享、動態管理、協同應用。建立數據資源共享管理和績效考核機制,定期開展績效評估,促進數據橫向整合、縱向流通。
4.激活數據要素價值。圍繞公安、人社、自然資源、交通、稅務、電力、城管、不動產登記、金融和公共資源交易等重點領域,逐步建立分行業、分場景數據開放機制,優先開放民生密切相關、社會迫切需要、經濟效益明顯的公共數據,完善市公共數據開放網站。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社會公眾等市場主體利用公共數據開展科技研究、咨詢服務、應用開發、創新創業。依規探索首席數據官、數據經紀人、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等創新制度和標準。支持企業依法挖掘利用公共數據價值,安全有序推進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創新應用。
專欄2 數據資源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1 基礎庫
強化人口信息采集匯聚,完善人口基礎數據庫。整合機關法人、事業法人、企業法人、社會組織法人和個體工商戶等基礎信息,豐富法人庫信息。依托市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及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擴展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依托市社會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加快社會信用信息匯聚,實現各類數據與共享交換平臺對接。充分對接使用省統建的電子證照庫,深化電子證照歸集應用,加強電子證照信息互認共享,推進全市各類業務應用建設和接入。
2 主題庫
圍繞產業發展和經濟運行重點領域,匯聚產業組織、生產能力、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等基礎數據,構建經濟運行主題庫,開展經濟運行監測預警。整合相關數據和視頻監控資源,建設社會治理主題庫。匯集水、氣、聲、污染源、土壤等數據資源,建設生態環境數據庫。匯聚困難群眾、困境兒童、老年人、婚姻登記、社會組織、養老機構、村(社區)等數據資源,建設民生保障數據庫。推進公共視頻資源共建、共用、共享,構建集約化公共視頻資源庫。
3 專題庫
匯聚整合關聯數據,構建完善專題庫,為本行業及跨行業業務開展和創新提供數據支撐。推動制定行業數據采集標準,引導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建設行業數據資源平臺,融合形成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綠色化工、食品飲料等產業數據庫。
4 公共數據資源目錄
按照數據資源目錄管理要求,建立全市數據目錄與部門目錄同步更新機制,持續開展公共數據梳理、編目和動態更新,實現全市公共數據“一本賬”管理。
?。ㄈ┙◤姟皵抵恰敝袠?,優化協同高效的運行管理體系。
1.創新輔助決策智能化。圍繞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決策指揮和日常運轉需求,全面深化重點業務系統應用,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能力。依托智慧廣安大腦建設“一網統管”決策指揮中樞,利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綜合運用數據關聯分析、數據建模等技術,開展分層分級應用的研判分析、綜合指揮、高效處置及監督管理,實現黨政機關謀劃、決策、執行、督查、反饋等方面數字化協同。加強黨委政府數字化服務模式創新,運用綜合論證、聯合審批、綠色通道等實現動態管理、協同執行和迭代完善。
2.推進政府機關數字化。強化政務協同支撐能力建設,整合辦文辦會辦事和信息報送等應用系統,針對黨務數字一體化、機關檔案數字化等重大任務、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協同應用模塊,打造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的一體化協同辦公平臺。拓展平臺移動辦公能力,實現政務信息實時提醒、政務事項便捷處理、辦公流程無縫銜接。建設覆蓋全域的視頻會議系統,提高政府內部辦會效率。推動機關內部非涉密辦事事項網上辦理,聚焦機關事業單位人事、資產、后勤管理等重點領域,加強系統整合共享,實現機關內部“一件事”聯辦。
3.加強政務公開信息化。發揮政府網站政務信息發布主載體、輿論引導主陣地、辦事服務主窗口、政民互動主平臺作用,建設“統一標準體系、統一技術平臺、統一安全防護、統一運維監管”的數字化媒體總門戶,實現政務公開“一站集約”。推動政府網站和政府系統政務新媒體融合發展,促進信息發布、處理的整體協同、響應迅速、統一發聲、聯動傳播。完善分類分級、集中統一、共享共用、動態更新的政策文件庫,集成與企業群眾聯系緊密的教育體育、醫療衛生、科技創新、經濟服務、住房建設等法律法規、政策文件、辦事指南。推進政務公開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優化政策智能推送服務,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
4.處置社情民意高效化。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數字服務體系,推動社情民意全周期數字化管理,通過建機制、搭平臺、優應用,實現社情民意線上“碼上知”、掌上“安心辦”、網上“全程督”。依托“心連心服務中心”“云上政企”平臺,建立社情民意、企業訴求“直通車”,實現民情收集、提交、辦理、反饋、評價、分析一體化協同聯動。
專欄3 運行管理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1 黨務數字一體化應用
優化升級推廣“智慧黨建”平臺,實現黨建工作數字化留痕、全周期管理、全過程聯動。依托省黨務數字信息系統,開展基層黨建、干部隊伍、人才培養、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一體化管理。
2 檔案數字化應用
建設數字檔案館,推進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等業務系統與數字檔案應用系統對接。優化完善全市檔案目錄體系,開展檔案資源普查、檔案目錄體系管理、檔案在線接收、檔案資源共享利用。
3 一體化協同辦公平臺
完善全市統一的協同辦公平臺功能,實現跨部門、跨層級信息共享和辦公協同。深化移動端辦公應用,打造統一的“掌上辦公”政務品牌,按照全省公文交換標準規范,推進電子文件在重點領域的覆蓋應用。
4 機關內部“一件事”集成改革
豐富機關事務“一件事”應用場景,優化“一件事”運行流程,推動“一件事”改革與機關效能提升、“全流程”項目管理、“資產化”數據管理等建設重點緊密結合。聚焦機關事業單位資產、節能、后勤等領域,構建機關事務管理服務體系。
5 心連心服務中心
整合全市非緊急政務服務熱線。升級“12345”政務服務熱線平臺,建成集移動辦公、隨手拍、微信、微博、網站于一體的全媒體受理平臺,打造“12345”一號對外、“接訴即辦”數字政府“總客服”。
6 數字化融媒體平臺
運用信息化技術,打造數字融媒體平臺,統一黨政權威信息發布出口,建設媒體軟件、媒體平臺、媒體設施、網絡安全等服務系統,為縣級融媒體中心提供支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多角度宣傳報道經濟社會發展新進展、新成就,不斷鞏固壯大主流宣傳思想文化陣地。
7 政府網站集約化云平臺
升級改造全市政府網站集約化云平臺,深化政府網站信息公開第一平臺作用。完善政民互動功能,便捷政務服務方式,強化運維服務手段,打造集約節約、整體聯動、共同發聲、高效惠民、安全可靠的政府網站集約化云平臺。
8 政務公開
深化重點領域、民生領域及重大戰略部署信息公開,大力推進政府公開信息資源分析應用。加強政務公開,推進政務公開專欄建設,為群眾提供政府信息網上查詢、信息公開申請受理、政策咨詢等服務。
?。ㄋ模┴S富“數用”質效,完善普惠便捷的公共服務體系。
1.促進政務服務提質增效。全面規范政務服務事項,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打造“廣天下·安心辦”政務服務品牌,圍繞年檢、備案、注銷和證明等簡單事項,實現“一證一照辦”“零材料辦”。聚焦關聯性大、企業群眾獲得感強的跨部門跨層級事項,推動“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突出公共服務、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等高頻事項,逐步形成“15分鐘政務服務圈”,實現“就近辦”。推動醫保異地備案、公積金繳存等向移動端延伸,實現“掌上辦”“自助辦”。面向企業異地投資興業、流動人口異地就醫就學落戶等跨省高頻事項,實現“川渝通辦”“跨省通辦”。
專欄4 政務服務建設重點工程
1 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廣安站點
依托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公共支撐體系,開展綜窗協同、數據共享、自助服務,推進數據回流。優化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廣安站點功能,提升政務服務支撐能力,形成省市兩級雙向賦能、協同智能的政務服務生態體系。
2 政務服務“好差評”
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對企業和群眾集中反映的問題跟蹤解決和結果評價。推進“好差評”向政府公共服務領域延伸,強化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差評”問題分析和日常監測反饋。
3 行政審批中介服務
升級行政審批中介服務“網上超市”,實現中介服務網上選取、網上簽約、網上評價、網上監管,發布強制性中介服務事項清單,推動“多規合一”“多測合一”“多評合一”等業務改革與“網上超市”深度融合。
4 重點行業“一網通辦”
推動實施教育體育、科技、公安警務、民政、退役軍人、社會保障、不動產登記、住房保障、交通運輸出行、辦稅繳費、“互聯網+監管”等行業領域“一網通辦”能力提升。
5 跨區域政務服務
優化調整跨區域政務服務通辦事項,推進更多“川渝通辦”事項落地可辦,擴展電子證照共享互認范圍,深化“西南五省通辦”。推進高頻電子證照在區域一體化政務服務、監管執法、社會化場景等領域互認應用。
6 政務服務知識庫
依托知識圖譜構建方法,完善政務服務知識庫,持續優化政務大廳窗口目錄和高頻事項服務指南。建立分析模型,實現從模糊查詢向智能檢索轉變。
7 自助服務終端
推廣自助終端服務,拓寬政務服務自助終端可辦事項范圍,加快自助終端設備在鄉鎮(街道)、村(社區)部署。加強政銀合作,推行更多政務服務進駐銀行網點,拓展政務服務受理渠道,帶動政務服務向更多場景延伸。
2.推動社會民生普惠多元。持續推進教育、醫療、就業、居住、交通、文旅、養老、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數字化建設和數據共享,構建多業務協同應用場景。加強數字化普惠服務能力建設,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普惠性規范性服務供給。建設完善農村偏遠地區通信基礎設施,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和薄弱領域延伸。在居民出行、文化旅游等領域,推動以社??檩d體的“一卡通”,支持企業開發“一卡通”服務和產品。
專欄5 社會民生建設重點工程
1 智慧教育
打造教育大數據平臺,構建一體化數字學習空間,實現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學習資源集成共享。建設滿足教學、管理和生活服務的智慧教育應用場景,構建良好的智慧教育基礎環境,打造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學校,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普惠共享。
2 智慧醫療
優化完善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推動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依托實體醫院發展互聯網醫院,實現醫療衛生服務線上線下融合。加強傳染病防治能力建設,完善傳染病直報系統,整合多源數據,提高傳染病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水平。探索醫療醫保數據共享、集成運用,推進醫保移動支付在線結算。
3 智慧養老
促進互聯網等數字信息技術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建立全市統一的養老大數據服務和養老資源數字管理平臺,統籌各地養老服務信息平臺,促進不同養老服務平臺數字信息共享。
4 智慧人社
推進以電子社??檩d體的“一卡通”應用部署,推進電子社??ㄔ诮煌ǔ鲂?、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應用。推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人才人事、勞動關系領域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推進人社服務線上“一網通辦”。
5 智慧民政
挖掘民政服務對象多元化需求,設計服務場景和應用。整合提升“一卡通”在民政領域應用水平,提升民政系統信息化管理效能。推進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建設,實現救助信息化、精細化、高效化。
6 數字醫保
依托全省醫保一體化大數據平臺,提升醫藥服務管理、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基金監管等數字化水平。推廣應用醫保電子憑證,結合國家、省級平臺功能拓展,不斷豐富線上線下應用場景,推進醫保移動支付、身份核驗、在線辦理、便民醫療等服務整合。
7 智慧交通
加快傳統交通基礎設施數字轉型、智能升級,推動跨部門交通數據整合,搭建交通領域信息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車道級、構件級高精度地圖服務,提升公眾出行的綜合交通信息服務精準化水平。建設大數據監測分析系統,支撐交通治理診斷、分析、評估。推動5G在交通領域應用,開展出行方式智能推薦、智能停車、無感支付等領域建設。
8 智慧文旅
推進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所數字化應用,運用新技術打造文旅體驗場景。提高旅游景區宣傳營銷、游客服務、景區綜合管理等數字化能力,全面提升廣安文旅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9 智慧社區
開展智慧社區建設試點,推進社區內部管理電子化和網格化,拓展居民獲取社區公共信息和接受公共服務渠道。推廣應用社區信息模型平臺、“平臺+管家”物業服務模式,推進社區智慧安防建設。推動城市服務、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跨區域協同,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3.深化城市管理智慧調控。運用數字技術創新城市管理模式,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傳統基礎設施運行管理效率和服務能力。建設城市綜合管理指揮系統,搭建城市三維數字底板,接入感知設備數據,推進城管數據匯聚,實現城市運行監測數據實時呈現,發展基于城市場景、時間模擬推演的“數字孿生”應用服務,促進城市管理與旅游業、公共服務、環境保護、自然災害應對等深度融合,打造中心城區“停電零感知”示范區,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城市水電氣等領域數字終端、系統改造,實現“一站式”通辦。
專欄6 城市管理建設重點工程
1 智慧城管
建設一體化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整合行政執法、視頻智能識別、環衛管理、應急指揮調度、審批管理、智能監測等業務系統,為城市運行狀態作出預判、預警,為公共設施養護、城市運營決策及安全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2 數字住建
綜合利用一體化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開展城市建設評價分析、房地產市場預警預報、住房保障管理服務等數據挖掘分析。實施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和改造,實現對管網漏損、防洪排澇、燃氣安全、電力異常等及時預警和應急處置。
3 數字孿生
融合物聯網、地理信息系統(GIS)及建筑信息模型(BIM)數據, 按照不同精度、場景、數據訪問權限發布不同類型的模型數據,提供數字孿生服務。建設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構建城市三維數據底板,提高對城市重要區域、重點樓宇精細化管理能力。
4 海綿城市
依托智慧廣安大腦以及基礎支撐體系,建設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臺,實現海綿城市運行數據全天候管理,及時發現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問題,支撐預警應急決策指揮。打造海綿城市建設成果展示及公眾互動交流平臺,提高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參與度、支持度。
4.助推營商環境改善提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動企業“一件事”集成服務,持續深化“證照分離”等改革舉措。建設智慧化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加強招投標監管,健全招投標領域違法線索研判會商機制、投訴舉報和辦理情況信息共享機制。打造財政評審管理信息系統,推動項目評審線上運行、在線監督。建立政企溝通平臺,完善惠企政策精準推送、便捷兌現機制,探索線上線下同步實施“不來即享、免申即享”“不來即知、即辦即享”等便民舉措。完善銀企融資對接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圍繞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安協同改革先行區建設,打造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川渝毗鄰地區開放合作高地。
專欄7 營商環境建設重點工程
1 營商環境對標創新
對標全國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和先行城市,開展營商環境對標創新行動,鼓勵各地提煉總結特色亮點工作,推出原創性、差異化改革措施。
2 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依托“一腦四中心”數據基礎平臺、技術支撐平臺等數字底座,建設公共資源“一張網”。實現交易平臺與項目投資、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等對接,與行業主管部門、紀委監委對接,為全市公共資源交易提供數字支撐和服務保障。
3 財政評審信息化
優化升級財政評審信息化平臺,實現項目從資料報送、收件、評審、征求意見、出具評審報告、資料歸檔的全過程電子化管理,讓評審過程處處留痕、可供追溯,全力打造“透明、規范、高效”財評。
4 創業孵化基地
繪制全市創新鏈地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打造“政產學研用”創新基地。依托廣安(深圳)產業園,打造眾創空間、創新孵化器、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等創新平臺。建立數字經濟孵化中心,加快大數據在各領域推廣應用,吸引和培養中小企業集群發展。
5 金融服務專項活動
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數字化金融產品,滿足企業差異化金融需求。開展“同城融圈·金融先行”專項活動,推動涉企征信數據、金融資源、惠企政策和涉企服務等資源整合,暢通企業征信信息查詢機制。創新“銀稅互動”合作模式,通過數據共享,實現銀稅服務聯動,為誠信納稅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資服務。探索新型政銀擔合作機制,加強政府、銀行、擔保機構三方數據共享交換,為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問題提供保障。
6 惠企政策兌現
圍繞惠企幫扶、援企穩崗、減稅降費等,加快惠企政策兌現,推動“企業找政策”向“政策找企業”轉變。建立惠企政策評估指標體系,針對惠企政策制定、宣傳普及、政策落實情況等開展評估,建立長效評估整改優化機制。
?。ㄎ澹┩卣埂皵垫湣眻鼍?,構建智慧精準的政府治理體系。
1.強化經濟調節智能精準。發揮數據要素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通過數據應用對全市重點產業開展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提升經濟發展韌性。深化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平臺應用,構建經濟運行風險識別防范化解機制,加強經濟領域多源數據匯聚,提升實體經濟和消費市場等重要經濟指標動態監測和研判能力。建設和完善經濟運行、空間規劃、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等場景應用,加強財政、稅收、金融等領域數字化應用,強化金融地產等領域風險監測預警與防范、經濟運行全周期的統計監測和綜合分析能力,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持續提升經濟調節政策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
專欄8 經濟調節應用建設重點工程
1 數字經濟運行監測平臺
建立綜合調控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構建具備經濟運行監測、預測、預警、決策等功能的分析系統,提升項目建設、產業融合、科技創新等重要經濟指標動態監測和研判水平。
2 經濟合作
與周邊區域和城市共建園區,探索飛地經濟新模式,搭建信息服務平臺、資源對接平臺等載體,推進產業梯度轉移承接性飛地數字化發展,吸納技術、市場、管理優勢落地廣安,優化產業轉移基礎條件、產業配套等發展環境。
2.統籌市場監管一體發展。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感知等技術手段,創新市場監管方式,提升市場監管效能。整合市場監管部門數據資源,創新市場監管應用,形成覆蓋全面、互通高效、管理精準的數字化市場監管體系。深入推進“互聯網+監管”,建立健全監管事項清單動態管理機制,構建監管事項全覆蓋、監管過程全記錄、監管數據可共享、監管結果可追溯的智慧監管體系。完善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機制,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信用監管有效銜接。
專欄9 市場監管應用建設重點工程
1 “互聯網+監管”
全面梳理監管事項清單,建立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建立智慧監管體系,運用數字化手段,支撐開展非現場監管,提升監管智慧化水平。
2 信用監管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優化社會信用信息平臺。建立覆蓋所有市場主體的信用監管體系。拓展“信用+”應用范圍,培育信用服務市場,建立健全多元化信用監管應用場景。
3 食品藥品監管
利用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立覆蓋全品類、全業務、全流程的“智慧藥監”信息化平臺,加強藥品監管數據資源匯聚共享。
4 安全生產智能化預警
依托省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對轄區企業重大危險源、重點監管危險化工工藝數據的監測預警。
3.加強社會治理協同聯動。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以數字化助推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推動社會治理模式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運行變為線上線下融合,著力提升矛盾糾紛化解、社會治安防控、公共安全保障、基層社會治理等領域數字化治理,提高防災減災和急難險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優化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數字化應用,加強社會矛盾風險預測預警,提升網上行政復議、網上信訪、網上調解、智慧法律援助等水平。深化“雪亮”工程和公安大數據智能化平臺建設,強化政務與警務數據共建共管共用。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實現對“人、地、事、物、情、組織”全天候、實時化、動態化、全周期服務管理。
專欄10 社會治理應用建設重點工程
1 智慧廣安治理中心
分步推進智慧廣安治理中心建設,打造數據中臺、物聯感知平臺、AI能力平臺、應用支撐平臺等,各部門、各縣(市、區)實現數據匯聚和系統互聯互通,開展公共數據協同治理。建設城市運行管理模塊,實現城市運行體征實時監測。支持“智慧廣安大腦”數據、計算能力和場景開放,吸引各類社會主體開展智慧應用建設。
2 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數字化
優化多元化調解和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功能,完善調度流轉數據庫,探索異地視頻調解、專家在線調解、法律機器人個性化服務等智慧調解手段,形成“群眾點單、中心派單、部門接單”的“互聯網+”多維互動調解方式,實現群眾糾紛化解“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提升矛盾糾紛化解整體效能。
3 智慧公安
依托公安大數據平臺、警務信息綜合應用平臺,打造智慧警務,建設面向基層、面向實戰、面向公眾、共享融合、深度應用的“智慧警務”體系,全面提升廣安公安服務社會、維護社會治理的能力。
4 智能化防控
持續提升“雪亮”工程、“天網”工程、“智慧小區”“視覺計算”“圈層查控”等項目信息化水平,優化前端點位布局和智能感知體系,加強市、縣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資源集約化建設,形成實戰化應用、高標準布局,打造由外到內、全域覆蓋的防控識別感知圈,建設智能化新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化視頻圖像在各領域應用。
5 數字網格
完善城鄉社區(村組)網格化服務管理應用,推動黨建、公安、城管、人社、民政等跨部門網格整合,推進“互聯網+社會治理”網絡化、網格化發展模式,實現多網合一,賦能社區治理。
6 基層治理
以智慧廣安大腦為支撐,依托政務“一朵云”,結合各類數字化應用場景,完善提升基層社會服務管理綜合信息系統,搭建大整合、深應用治理平臺。推進“12345”熱線系統與“雪亮”工程、“天網”工程聯網融合,建立覆蓋城鄉社會治理全過程協同融合體系。
7 數字鄉村
匯聚農業資源、農特產品信息、國土空間等數據,依托農業農村大數據服務平臺和應用系統,統籌推進城鄉數字化融合發展。整合農業大數據資源,開發符合農業農村特點的專題應用。
4.推動應急管理智慧高效。依托智慧廣安大腦和市、縣(市、區)應急指揮中心,打造應急指揮全市“一張網”,支撐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融合應急指揮。拓展完善全市應急管理信息化平臺,整合應急管理、自然資源、水利、交通等部門分散異構的業務應用和信息資源,建立監測感知網絡和大數據平臺,完善應急管理應用體系。優化完善應急指揮通信網絡,全面提升應急監督管理、指揮救援、物資保障、社會動員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現各地應急管理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專欄11 應急管理應用建設重點工程
1 應急管理數字化融合
圍繞全災種、大應急和大指揮工作需要,聚焦融合指揮、應急通信、短臨預警、全域感知、數據智能等方向,暢通110、120等聯動平臺,加強事件接報、應急響應、指揮調度、研判分析、協同會商、應急評估等全流程管理,實現涵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指揮調度。
2 智慧消防
推動城市消防遠程監控系統前端感知層建設,實現對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建筑消防設施的實時感知與預警;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構建新型消防智能作戰指揮系統,實現“一張圖”作戰指揮,提升消防救援隊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水平。
3 公共衛生應急數字化
建立公共衛生智慧化監測預警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系統化支撐保障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應急協調機制。利用社會化信息平臺資源,構建形成協同聯動、開放共治的公共安全協同管理合力。通過大數據匯集、實時分析、集中研判,輔助精準決策。
5.深化生態環保動態感知。推進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優化監測站點布局,建立一體化生態環境智能感知、生態質量監測體系,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推動污染源監測與排污許可監管、監督執法聯動,加強固定源、入河排污口和出川斷面監測,推進重點流域區域協同治理,協同推進嘉陵江、渠江流域等數字化綠色生態廊道共建。強化監測數據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推進大氣、水、土壤、自然生態、核與輻射、氣候變化等數據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挖掘生態環境數據資產價值,推動形成集約節約、循環高效、普惠共享的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
專欄12 生態環保應用建設重點工程
1 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
集成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的海量數據,推進自然資源“一張圖”在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領域的支撐應用。建立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生態狀況等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完善一站式綜合研判服務,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精準科學。
2 智慧水利
優化健全涉水信息監測體系,匯集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安全和水工程涉水信息數據。建立“一河(湖)一檔”,完善河湖管理保護數據庫和“一張圖”。建立信息共享互通、聯合監測預警、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聯動、污染糾紛協調處理等機制。
3 智慧氣象
加快氣象監測預報與服務能力建設,加強氣象裝備運維與管理,增強氣象信息大數據分析能力,優化氣象服務決策系統,提高重大經濟社會活動氣象保障能力,提升氣象服務港航、農業、生態環境、雷電防御等領域預測能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信息化管理和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數字化風險預警。
4 環境法制監督數字化
實施生態環境“智慧法制”系統建設,打造“環境法制+信息化+人工化”為一體的環境法制監督平臺,提高執法程序、法制審核、質量評查、過程追溯、研判決策等流程數字化水平。
5 “雙碳”綜合信息監管
逐步整合工業、交通、建筑、能源、水利、農業、林業、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等數據,推動建立碳達峰碳中和主題數據庫和分析數據模型,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綜合信息監管分析,實現動態監測預警和監督。
?。┡嘤皵蛋病鄙鷳B,建立可信可控的安全保障體系。
1.健全網絡安全管理機制。落實中省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統一、縱向監督、橫向聯動的網絡安全工作機制和全方位、多層級、一體化的應急處置機制,完善網絡安全監測預警、風險評估、考核監督等制度,形成制度規范、技術防御、應急指揮、防控運營、監督管理“五位一體”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建立網絡安全責任工作規范,壓實網絡安全主體責任、監管責任,依法明確網絡所有者、運用管理者和服務外包單位職責,定期開展網絡安全攻防演練、保密和密碼應用檢查,實現安全工作可量化、安全監管可控化、安全態勢可視化,保障數字政府可持續發展和安全有序運行。
2.提升安全保障支撐能力。堅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聯防聯控大安全理念,強化創新、技術、運營保障。全面采用安全可靠技術和產品,運用主動監測、智能感知等安全技術,完善政務云、網、大數據基礎底座、政務業務應用等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開展預測、防御、檢測、響應等安全防控工作,實現常態安全合規評估、督查檢查等閉環管理。打造城市網絡安全運營中心,持續提升城市動態安全保障能力。統籌市、縣(市、區)兩級安全運維保障工作,組建專業安全運營保障團隊,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數字政府建設安全可靠水平。
3.強化數據安全隱私保護。貫徹落實數據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明確數據采集、匯聚、儲存、共享、開發利用等各環節安全管理要求。完善數字政府密碼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數字政府密碼應用安全性評估機制。落實數據分類分級保護、風險評估等要求,常態化開展數據保護治理,加強數據保護、評估、認證等工作,形成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的工作格局,著力提升數據隱私保護水平。
專欄13 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1 關鍵安全信息設備部署應用
推進設備適配和后臺技術在基礎設施、網絡、應用系統等領域的深度應用,逐步推進黨政機關、業務部門政務系統適配開發,強化安全可靠技術和產品應用。
2 密碼資源應用工程
推進已建網絡和信息系統密碼應用改造,實現密碼在等級保護三級及以上政務信息系統、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等重要網絡和系統中的全面應用。完善密碼應用安全性評估審查機制,強化密碼在信息惠民及社會治理中的應用,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密碼保障能力。
3 網絡和公共數據安全監測
建設覆蓋云網的安全監管系統,建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監測預警系統,形成公共數據分級分類和預警處置機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監管聯動機制,提高處置網絡與信息安全突發公共事件能力。
4 城市網絡安全運營中心
面向政務、教育、醫療、金融等重點領域,開展安全咨詢、安全評估優化、安全態勢感知等一體化城市級網絡安全綜合防控。強化城市系統的統一安全運維,落實風險評估、檢查指導、考核監督等,實現城市級全網路由、交換設備和安全設備的數據匯聚、實時分析和統一監管。
?。ㄆ撸巹摗皵德摗睒影?,打造特色突出的“同城融圈”體系。
1.探索數字資源渝廣共享。建立政務數據供需對接和供需關系長效更新機制,推進兩地在標準體系共建、基礎數據庫共享、數據有效性互認、政務系統對接等方面合作。建立跨區域、跨部門政府數據資源統籌管理制度,依托兩地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共同編制數據共享清單,統一發布數據資源目錄并動態更新。依托川渝高竹新區,探索建立統一標準、開放互通的公共應用平臺,推動實現兩地政務服務數據可互通、可查詢、可調用。推動跨區域數字治理服務和網絡化監管,突破時空限制,以應用場景延伸服務效能。
2.實現數字政務川渝通辦。建立“全程網辦為主、專窗幫辦為輔”“異地代收代辦”“多地聯辦”等工作機制,建設“川渝通辦”示范窗口,優化“川渝通辦”同城化服務,推動社保、醫療等領域平臺對接、系統連接、數據共享。深化“川渝通辦”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推動更多高頻電子證照、電子合同、電子檔案等在渝廣兩地互認共享、跨省亮證,實現零材料提交、零跑動辦理,提升“一網通辦”水平。圍繞金融支撐數字政務、數據賦能鄉村振興,深度融入重慶都市圈“數字政府+金融科技”發展模式,打造具有廣安特色的公共服務名片。
3.融入數字經濟跨區發展。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融入重慶“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和“云聯數算用”全要素群,加快數字化、智能化進程。深化數字技術在傳統產業領域應用,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全市重點園區數字賦能,深度融入成渝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區域協同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推進旅游休閑、購物消費、交通出行等各類場景數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生活。加快數據服務產業布局,促進新零售、在線消費、互聯網+醫療、線上教育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4.對接數字社會融合共建。加強社會治理聯合指揮調度,形成網格協同、跨界聯動的服務模式,打造渝廣兩地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高社會治理區域協同智能化水平。推動各類智能應用場景互認互通,強化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管理。深化跨區域公共服務平臺對接,打造“一號通行、一站服務、一體運營、一網通辦”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政務數據與公共事業數據、社會數據融合共享。
專欄14 “同城融圈”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1 渝廣數據融合基礎體系
按照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渝節點建設部署,探索重點領域、重點環節融合能力,夯實廣安在同城雙活、異地災備數據中心的共建基礎。推進廣安參與重點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加強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發展和應用,在交通、水利、能源、公共安全等領域,提升跨區域、多場景應用成效。
2 重點領域跨區域協同
推動渝廣兩地信息互通、標準互認,為企業開辦、失信聯合懲戒、食品安全監管協作等提供數據保障,促進市場監管領域跨區域業務協同。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觀光、文化體驗、政務服務等方面實現“同城待遇”,加強生態環保、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跨區域協同服務場景建設,不斷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3 川渝高竹新區科技創新基地
圍繞產業孵化區、科創孵化區、配套服務區等功能區建設,引進研發機構、行業龍頭企業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依托科技成果轉化樓、企業培育中心、產業服務區和川渝合作創新大賽等推進科創孵化落地應用。
4 合(川)廣(安)長(壽)協同發展區
強化共建合川武勝產業園、川渝共建電子信息產業園、合川岳池醫藥健康產業示范園政策配套,探索共建園區的數字化資源配置。提高華鎣山、明月山、銅鑼山等生態環境聯防聯保數字化平臺智能化共治水平。
五、保障措施
?。ㄒ唬娀M織領導。加強黨對數字政府建設集中統一領導,組織開展數字政府專項研究,探討決定數字政府發展重大事項。健全數字政府建設領導工作機制,強化對全市數字政府建設統籌協調,各地各部門明確職責分工,依據本規劃細化工作方案、明確具體措施、落實落細任務,促進構建組織有力、協調順暢、聯動高效的全市數字政府建設組織體系,保障數字政府建設有序推進。
?。ǘ娀Y金保障。按照分級保障原則,將數字政府建設項目納入同級政府預算,切實加強數字政府建設資金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績效。建立政府引導、社會投入的數字政府建設投融資機制,通過市場化手段積極引導帶動各類社會資本投入,提高建設運營和管理服務水平,保障其可持續發展。
?。ㄈ娀瘮底炙仞B。搭建數字化學習教育平臺,構建全民數字素養和技能培育體系。將數字政府建設納入各地各部門學習培訓培養的重要內容,著力提升數字思維、數字技能和數字素養。創新數字政府建設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機制,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設置相關專業定向培養人才,打造結構合理、梯次銜接的高素質數字化人才隊伍。成立數字政府建設專家委員會,推進與高校、科研機構和高端智庫的戰略合作,加快形成數字政府建設濃厚氛圍。
(四)強化監測評估。建立數字政府建設常態化監測機制,細化工作任務臺賬,加強對重大任務、建設項目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統計分析和協調調度。構建數字政府建設評估指標體系,開展第三方評估,重點評估分析統籌管理、項目建設、數據共享開放、安全保障、應用成效等方面情況。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以利企惠民效果和企業群眾評價結果檢驗數字政府建設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