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鎮鄉(民族鄉)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經重慶市萬州區第六屆人民政府第4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將《深入實施“滿天星”計劃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7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12月24日

 ?。ù思_發布)

  深入實施“滿天星”計劃助力數字

  經濟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7年)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關于數字中國、數字重慶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踐行“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路徑,做大做優做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保持“打基礎、利長遠”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賦能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構建良好數字生態。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數字中國的重要論述和對重慶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大力發展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相關的數字產業,打造相關軟件園區、特色樓宇,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快形成樓宇布局、企業引育、人才培養等“滿天星”發展態勢。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以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為抓手,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構建以數字經濟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加快建設“一區一樞紐兩中心”注入強大動力。

  (二)發展目標。

  到2027年,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夯實,產業數字化融合不斷深入,數字產業化類型不斷豐富,治理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形成產業繁榮、應用豐富、治理高效的數字經濟體系。通過建成一批產業載體,集聚一批市場企業,打造一批服務平臺,引培一批專業人才,讓數字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新增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150家,新增從業人員1000人,新培育規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20家。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0%,建成市大數據融合應用創新試驗區。

  二、重點任務

 ?。ㄒ唬┘涌焱ㄐ呕A設施建設。

  結合現有通信產業發展基礎,加快規?;渴?G網絡、千兆光纖網絡,促進“桿塔共享”“多桿合一”試點改革。以中心城區和重點鎮鄉為基點,向村(社區)延伸,逐步擴大5G基站范圍;以企業、商鋪等為基礎,由點及面推進產業園區、交通樞紐、商圈等千兆光纖網絡布局;統籌布局通信桿塔、電力桿塔、照明桿塔等公共桿塔資源,實現共建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到2027年,建成5G基站5050個,村(社區)5G信號全覆蓋,重點場所千兆光纖網絡全覆蓋,全區千兆光纖網絡普及率達到30%,實施1200個桿塔多桿合一改造。加快園區、重點企業5G基站建設力度,電信企業、園區積極推動建設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的網絡,到2027年實現園區5G網絡全覆蓋。

 ?。ǘ┚哿Υ蛟炜萍紕撔缕脚_。

  充分發揮萬州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發能力,促進與企業創新協同,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打造一批創新研發平臺。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圍繞“農業標準化高效化、工業自動化智能化、服務業數字化便捷化”發展,重點開展化合物半導體、赤泥綜合利用、碳捕捉、漆包線材等科研攻關,并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轉換,實現產研結合、相互促進。爭創一批國家級、市級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支持重慶三峽學院、重慶三峽醫藥高等??茖W校等院校與西北工業大學、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開展先進材料、工業互聯網、生命醫學等學科合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支持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全區中小學校等與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萬州園、騰訊云數字經濟人才創新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實訓基地等開展數控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專業聯合教育培訓,為智能制造、數字運用筑基。打造市級以上創新研發平臺80個以上,建成市級以上科創教育基地60個以上。

  (三)聚力打造“1+2+N”承載平臺。

  “1”即建設三峽智算中心;“2”即萬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環重慶三峽學院創新生態圈;“N”即聚焦盤活用好各街道存量樓宇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和多點支撐,聚力打造數字經濟載體,加快引進一批重要項目,發展一批優質服務企業,取得一批實質成果。

  1.加快建設三峽智算中心。整合區級各行業數據存儲、計算需求,統籌建設政用云計算中心,招引企業建設商業數據中心,鼓勵開展民用、商用領域的計算、存儲業務。依托天翼云全國一體化資源優勢,引入效益資源,拓展市場化應用場景,積極發展數字產品與技術服務,擴大數字產業化發展規模。積極推進云計算、數據存儲中心建設,鼓勵發展面向政用、民用、商用領域的計算和存儲業務,推動平臺經濟有序健康發展,吸引一批相關配套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入駐萬州。

  2.打造兩個優質服務平臺。一是積極引導數字文旅、網絡直播等互聯網產業集聚發展,打造渝東北互聯網服務業發展品牌,在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萬州園遴選授牌“滿天星”示范樓宇,集聚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萬州園建設,發揮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快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企業的發展和培育;精心謀劃實現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人才鏈融合發展,努力創建產業特色鮮明、規模體量領先、科創能力一流、專業人才薈聚的數字經濟產業園。二是依托在萬高校、百安壩街道持續推進孵化建設“環重慶三峽學院創新生態圈”,在百安壩街道轄區打造高校師生創新創業孵化服務基地,建設互聯網眾創、眾扶平臺,培育大數據產業,建成運營“三峽科創智谷”。依托高校資源,充分挖掘相關專業服務能力,圍繞軟件技術和市場化應用開展原始創新,定義規范和標準,構建完善的技術生態和服務體系。

  3.打造N個樓宇服務站點。立足資源稟賦,利用存量樓宇加速集聚中小企業及專業人才,大力發展以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為重點的數字產業。完善產業生態,健全產業配套,打造特色產業平臺和創新創業基地,加速產業、人才集聚打造軟件產業及數字經濟相關服務業新的增長極。積極爭取設立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萬州基地,建立萬州區軟件人才庫,全面動態跟蹤獲得相關證書人才流向。依托現有重慶電信114呼叫運營(五橋上海大道),以云呼叫中心平臺為支撐,積極拓展業務流程外包(BPO)項目,打造大數據時代下全媒體AI智能的呼叫中心、客戶聯絡中心、數據匯集中心,引領信息通信行業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到2027年實現2000個座席規模能力,解決本地就業1000余人。

  (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加大招商引資。立足實際建立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重點招商項目庫,積極引進市內外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優秀企業,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存量樓宇集聚發展。鼓勵非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剝離軟件業務成立獨立法人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招商引資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

  2.培育重點企業。協同推動“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與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培育壯大,積極培育一批研發能力強、成長性好的規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對獲得市級“專精特新”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的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給予重點支持。鼓勵企業創先爭優,到2027年,入選“重慶市重點軟件企業”榜單3家以上,建成市級“專精特新”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10戶。

  3.鼓勵軟件產品能力提升。鼓勵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在工業等重點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軟件產品。大力開展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2.0版)認證,促進貫標工作從大中型企業向中小微企業延伸。鼓勵企業通過數據能力成熟度評估(DCMM)、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認證,提高企業信息化、標準化水平。到2027年,全區通過國家兩化融合貫標認證企業達到40家。

  (五)加快數字產業化。

  1.做大做強數字制造業。提升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及芯片制造水平和規模,拓展化合物產品產線,做大做強化合物半導體芯片產業。完善鋰離子電池產業鏈,重點圍繞儲能電源系統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等領域加快項目開發。依托現有材料優勢,重點發展光伏面板、玻璃基板等產業。培育引進高速高頻、高層高密度印刷電路板和柔性板等生產企業。適時招引用于燈具照明、家用電器、消費電子、光伏風能、工業控制等行業的集成高效節能微特電機等元器件生產。圍繞高清產業的核心層,發展高端光學鏡頭產品。

  2.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用好數據計算與運用、智能識別、虛擬仿真等技術,發展大數據處理、云計算服務、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軟件設計等產業,探索布局未來產業,在衛星互聯網、生物制造、生命科學、元宇宙、前沿新材料和未來能源等領域尋求突破,擴展應用場景。

  (六)推進產業數字化。

  1.加快農業數字化發展。深度挖掘數字信息促農效應,發揮農業領域數字新業態的帶動作用,應用數字技術完善多元化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發展農產品電商直播等新業態。以數字技術串聯農業生產環節與農產品加工環節,打造糧油、休閑食品、預制菜、火鍋食材、中藥材等標志性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不斷提高農業發展效益。以柑橘、李子、檸檬等為重點,鼓勵使用環境氣候、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等數字技術,推廣使用智能耕種、智能藥肥、智能收采等設備;以生豬、雞、漁業等為重點,鼓勵使用環境控制、精準投喂、病害監測等數字技術,推廣使用智能調溫、智能上料、智能清掃等設備。依托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支持農業細分領域建設產業鏈數字平臺,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管控和追溯系統,構建農業大數據平臺與細分領域平臺總分結合的農業大數據體系。建成數字農業示范園區、數字農業工廠10個以上,農產品質量管控和追溯實現重點鎮鄉全覆蓋。

  2.加快工業數字化發展。推動數字化手段與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深度融合,賦能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重點圍繞先進材料、食品加工、裝備制造、醫藥化工、新型能源五大領域開展建設。以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專項行動促進企業開展針對性改造,大幅提升“智能制造單元”數量,疊加形成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和創新示范工廠。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確定一批本區域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為中小企業轉型提供低成本、輕量化、模塊化的轉型服務。推進萬州經開區產業園數字化改造,增添數字化監測預警設備,建設數字化管理分析系統,實現管理服務數字化。建成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等35個以上,建成數字化產業園1個。

  3.加快服務業數字化發展。圍繞渝東北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依托特色產品和區位優勢,引育打造數字商貿大數據平臺,大力發展消費貿易新業態,打造一批“住業游樂購”數字消費場景。依托玫瑰香橙、檸檬等特色產品,培育打造數字商貿平臺,依托綜合保稅區,發展“保稅倉+跨境電商”模式,建設渝東北跨境電商服務中心,招引美團、京東等電商頭部企業設立區域貿易中心。依托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和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創建,推進萬州新田港、萬州火車站、五橋機場、綜合保稅區、高峰物流園等物流節點數字化改造,提升通行效率。大力發展“無接觸”零售、數字影音、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VR/AR)游戲等新業態,打造數字餐飲、數字娛樂、數字住宿等消費場景。以智慧文體、智慧旅游為抓手,實施文化作品數字化、體育運動虛擬化轉變,打造文化旅游信息服務平臺。建成數字商貿平臺5個,數字消費場景10個以上,完成物流節點數字化改造1個以上,建成物流信息平臺2個以上。

  三、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協調。區經濟信息委會同區大數據發展局等負責推進實施,萬州經開區、渝東新區、各街道科學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做好任務清單化管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形成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合力。牢固樹立高質量發展理念,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以強有力的組織推動方案落地實施。以場景應用育企業帶產業,營造人才聚集環境,完善調度、評價、協調機制,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ǘ┘訌娬咧С?。區級相關部門要積極爭取市級部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用好用活現有產業發展政策和資金,將數字產業項目納入重點支持范圍。強化本級財政、用地、金融、配套、稅收等支持力度,優先向數字產業傾斜,每年在區級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軟件產業發展。在落戶購房、子女入學、社保醫療等方面優化人才引進政策。

  1.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對首次納入統計部門聯網直報的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入統每戶給予20萬元獎勵。對進入市級重點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市級首版次軟件產品名單的,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對首次獲得市級“專精特新”和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的軟件企業進行一次性獎勵,市級“專精特新”企業一次性獎勵不超過30萬元,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次性獎勵不超過100萬元。對首次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認定的軟件企業給予不超過2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首次通過國家評定機構評定的AA級以上企業給予不超過3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2.鼓勵企業擴大規模。規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年營業額達到1000萬元、5000萬元、1億元以上,且當年增速達到20%以上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2萬元、5萬元、10萬元。

  3.開展“揭榜掛帥”。鼓勵政府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重點行業開放應用場景,按照“征集一批、開發一批、拓展一批”的原則,以及“邊界清晰、業主明確、資金落實”的要求,滾動發布應用場景清單。鼓勵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揭榜”應用場景項目,培育一批研發能力強、成長性好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在應用場景項目建設完成后,按實際投入不超過20%、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100萬元予以獎勵。

  4.鼓勵企業新引進人才。對注冊在萬的中小微軟件企業新引進的簽訂1年(含)以上勞動(聘用)合同并按規定連續繳納半年以上社會保險費的本科以上人才給予一次性人才獎勵。

 ?。ㄈI造發展氛圍。對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要加強宣傳展示和推廣應用,加強新聞媒體對軟件產業領域的宣傳報道。擴大政策宣傳面,實現“政策找人”,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要努力培養壯大。在符合政務功能和需求的前提下,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為在區內的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機構)提供試點和推廣平臺,拓展市場。積極開展經區政府同意并由企業承辦的軟件相關的重大節、展、賽、會,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ㄋ模娀畔踩?。抓好數字經濟系統網絡安全、平臺安全、數據安全,提升態勢感知、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能力。加強數字經濟應用場景所在環境、所用設備和所載媒體的平臺安全保護。重點布局信息系統安全監控、安全審計、邊界安全防護、備份與故障恢復、惡意代碼防護以及可信計算、可信連接等功能,構建網絡安全防護體系。支持區內行業協會(聯盟)、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加強數字經濟領域的標準研制、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