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發改委:
全省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的工作部署,對標國際國內先進經驗,大力探索創新改革舉措,切實解決企業關心的政策難點、執行堵點、監管盲點、體制痛點,經營主體辦事便利度、滿意率和獲得感不斷提升。讓各類經營主體在福建大膽創新,放心創業,放手創造。我委定期總結推廣各地各部門在營商環境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效應,現推出2024年第二批共35個典型經驗做法,請結合工作實際,組織互相學習借鑒,對條件成熟的改革經驗及時組織復制推廣,推動全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提升。
附件:1.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助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2.福建省交通運輸廳實施“三提三減三互” 強化數字賦能“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落地見效
3.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精耕細作促企“壯苗出穗”
4.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培育演藝經濟“新賽道”?著力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
5.福建省稅務局積極助力我省加快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6.福建海事局采取“通新貨、選好船、強應急”措施 助力新型海運化工產品合規運輸
7.中國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架起跨境征信互通橋梁助力經貿互信發展
8.福州市鼓樓區檢察院強化知識產權檢察“四輪驅動”?助推創新發展“第一動力”
9.福州市閩清縣打造創新要素集聚生態 激活鄉村人才創新活力
10.廈門市利用大數據實現“政策精準找人”
11.廈門市創新電力“多辦合一”模式?提升企業辦電獲得感滿意度
12.廈門市以“信用+”創新實踐 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3.廈門市湖里區全力打造一站式全閉環企業服務平臺
14.漳州市薌城區打造執行“三中心”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15.漳州市長泰區以“小”見“大”打造金融糾紛化解“快車道”
16.漳州市華安縣“醫稅”合力打通醫保便民之路
17.漳州市詔安縣依托閩粵“三聯”優化營商環境發展“邊界經濟”
18.泉州市推行合規指導護航營商環境
19.泉州市晉江市以良好政企互動助力發展營商環境
20.泉州市臺商區創新“益企幫幫”模式
21.三明市沙縣區堅持“三創聯動”盤活綠色資產帶動村財林農增收
22.三明市泰寧縣堅持“四個聚力”打造文旅市場優質營商環境
23.莆田市高水平打造數字政府新模式
24.莆田市全力打造便民利企用水用氣營商環境
25.莆田市涵江區打造一站式青年創業生態圈
26.南平市推行企業“辦事不出園”
27.南平市延平區打造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三個一”模式
28.南平市武夷山市“三聯三通三必訪”賦能茶行業新發展
29.龍巖市“聯”“通”能源服務 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30.龍巖市武平縣建立健全“三全”管家服務機制 助力縣域主導產業快速發展
31.龍巖市連城縣政府牽線產業搭橋?以“1+N+N”共促營商環境提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
32.寧德市福安市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 夯實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根基
33.寧德市壽寧縣優化科技服務機制?激發多元力量助農
34.平潭綜合實驗區“三個精準”助力郵輪經濟發展 推動國際旅游島建設
35.平潭綜合實驗區率先推動臺灣居民居住證與大陸居民身份證應用同等便利
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4年9月6日
?。ù思鲃庸_)
附件1
福建省發改委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助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一、背景情況
福建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積極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全省有5個城市成功創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廈門市近12個月城市信用監測平均排名位居全國第一,為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主要做法
?。ㄒ唬┩晟浦贫润w系,信用建設機制日趨完善
省、市均建立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和協調工作機制,省政府先后印發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等方面共十余份規范性文件,相關部門陸續出臺《福建省企業環境信用動態評價實施方案》《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信用管理辦法》《福建省交通建設市場信用考核管理辦法》《福建省電梯維保質量安全信用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統計失信企業公示工作的通知》《福建省消防安全信用信息管理辦法》等行業信用管理規章制度,廈門市頒布《廈門經濟特區社會信用條例》和系列管理辦法,全省社會誠信建設的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ǘ┖粚嵒A工程,信用平臺網站功能齊備
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上下聯通、運行安全,多次被國家評為“標準化平臺”“示范平臺”“特色平臺”。截至目前,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共歸集公共信用數據49.1億條,“信用中國(福建)”網站累計查詢量超過4839萬人次。福州市實現全市18周歲以上戶籍人口、法人和其他組織公共信用信息全覆蓋;廈門市信用信息平臺實現與83個系統對接,匯聚69個部門超過17.8億條數據;泉州市采取市級統建、縣區共用的模式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覆蓋43個市級部門和13個縣(市、區),匯聚信用數據12.1億條;莆田市開辟27個各類專欄,及時公示信用信息。福建省失信被執行人聯合懲戒平臺通過與工商登記、稅收優惠、房地產管理、工程招投標管理、出入境管理、車輛管理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有效對失信被執行人進行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
(三)推動信用監管,行業信用建設成效明顯
“信用中國(福建)”設立信用承諾專欄,公示各類信用承諾書,信用承諾制度廣泛應用于企業注冊登記、資質審核、公共資源交易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事項。相關行業管理部門建立健全信用評價制度,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省生態環境廳采取強制、應約和自愿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環境信用評價,設置23項動態評價指標,實現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常態化、智能化。省市場監管局堅持以信用風險為導向優化配置監管資源,有效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全省2023年應用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抽查數量占全部“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數量超過70%,問題發現率從26.8%提升至33.06%。省財政廳在政府采購領域建立信用記錄查詢及使用工作機制,依托福建省政府采購網信用評價系統開展履職評價信用管理,依法加強對違法失信行為的懲戒。省住建廳及時對包含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造價咨詢等14個信用評價對象的24份文件進行修訂,優化信用評價標準。省交通運輸廳將信用信息歸集納入《福建省治理公路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條例》立法規范。省應急廳嚴格按照《安全生產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管理辦法》規范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列入和移出程序。
?。ㄋ模┩卣箲脠鼍?,信用惠企便民提質增效
為提升“信易貸”工作質效,福建省發改委等四部門共同印發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實施方案,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全國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服務基礎平臺省級節點,共享17類37項中小微企業信用數據,通過“金服云”等11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為銀行金融機構開展中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穩步推進金融信用村、鄉鎮、縣建設工作,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截至2023年末,全省共評選3247個金融信用村、73個金融信用鄉鎮、2個金融信用縣,為730萬農戶建立信用檔案,對建檔的404萬戶農戶累計發放貸款20285.73億元,其中信用貸款余額1114.99億元。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37個行業領域的無違法記錄證明,截至5月下旬,共為企業出具無違法記錄專項信用報告2956份,實現“一份信用報告替代一摞證明材料”。福州市個人信用“茉莉分”和廈門市個人信用“白鷺分”,在醫療、旅游、教育、公共交通、政務服務等民生領域廣泛應用。
(五)加強誠信宣傳,社會信用意識整體躍升
城市信用建設成績突出,半數以上地級市成功創建全國社會信用建設示范區,在720個列入國家信用監測的城市排名中,廈門市持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每月能夠進入前100名的城市動態保持在3-5個,各城市全年平均綜合信用指數相對平穩。積極開展公務員誠信、守法和道德教育,公務員誠信記錄納入重大表彰獎勵的考察范疇,有關行業監管部門形成的干部有失誠信、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等誠信記錄材料,以及法院認定的被執行人信息等處理處分材料納入干部人事檔案進行管理。開展“誠信八閩行”“誠信興商宣傳月”、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信用記錄關愛日、全國法制宣傳日等公益活動,宣傳推廣“誠信經營示范街區”“星級文明集市”創建成果,積極開展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全社會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氛圍逐步形成,誠實守信意識整體躍升。
附件2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實施“三提三減三互”
強化數字賦能“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落地見效
一、背景情況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根據國務院、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工作部署,福建省在全國率先實現出租汽車駕駛員從業許可“一件事”網上辦、客貨運輸車輛道路運輸證年審足不出戶、移動辦理以及衛星定位運營商備案下放地市等工作成果,從企業和群眾視角出發,將《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道路運輸證》等關聯性強、辦理時間相對集中的事項集成辦理,重構運輸企業開辦流程,強化數字賦能,在符合辦理條件的情況下,實現開辦運輸企業所需“兩證”一次提交、一次辦理、一次獲證,從根本上解決了辦事群眾“來回跑、材料多、久等待”的急難愁盼問題,實現“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二、主要做法
?。ㄒ唬┨崴偬豳|提效,全流程“無感銜接”
一是建立工作專班,提速落地進程。福建省3月14日在率先制定印發《“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務工作方案》,建立“日跟蹤、周調度、月通報”長效協調工作機制,全力加速推進項目上線運行。4月30日,福建省成功實現“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正式上線,提前兩個月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目標。二是整合套餐事項,提升收件質量。依托省政務服務標準化體系,在原有“五級十五同”辦事標準的基礎上,認真開展“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套餐事項涉及的“企業營業執照信息核驗”、“經營許可證核發”、“道路運輸證配發”三個具體單事項梳理工作。細化業務顆粒度,持續優化、調整和規范涉及的單事項辦理條件、申請材料、法律依據等,大幅提升收件質量,進一步推動收件標準化、規范化水平,為“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務奠定堅實數據基礎。三是重構業務流程,提高流轉效率。對原橫跨三大部門8個環節的辦理流程進行整合優化,簡并5個業務環節。完成相關申請材料精簡、事項標準重塑、細分辦理情形,實現辦理深度達到Ⅲ級(四星)標準,實現“最多跑一次”,辦理時限進一步壓縮,提升至承諾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辦結。
(二)減時減證減填,全平臺“無感辦結”
一是減少辦結時效。開辦普通道路貨物運輸企業相關事項申請時限由平均11個工作日縮減為對外承諾3個工作日,縮減比例高達72.7%。其中,福州杰強機械設備租賃有限公司成功通過不到1個工作日,就辦結了福建省首件“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業務,實現一次申請,一次性核發《道路運輸經營許可》、《道路運輸證》兩種證件。二是減免提交材料。申請人無需提交營業執照、身份證、行駛證、駕駛證、從業資格證、經營許可證等相關證件紙質復印件。三是減少填報事項。人工填寫事項由57項大幅壓縮為11項,其余均由系統自動讀取關聯,減少比例高達80.70%,最大限度利企便民,切實提升群眾辦事的體驗感。
(三)互建互享互融,全場景“無感嵌入”
一是建立統一受理系統,實現套餐集成辦理。福建省交通運輸廳主動加強與省市場監管局、省公安廳、省數據管理局等部門的對接與溝通協調,共同研究分析、解決問題。認真開展事項應用系統梳理,對涉及的“省市場監管智慧應用一體化平臺”、“省道路運政管理信息系統”、“省道路運輸車輛檢驗檢測信息系統”開展接口改造,表單、字段整理工作,完成省運政系統等關聯系統界面改造和接口開發工作。依托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基于省政務一體化公共支撐能力,對接省市運政信息系統,提供“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務,實現“統一收件、統一填報、統一分發、流程監控、效能評估”。二是強化信息系統支撐,推動數據資源共享。省交通運輸廳負責完成“一體化”平臺與省運政系統平臺“道路運輸證”、“經營許可證”單事項及“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對接,并進一步推動實現與道路運輸電子證照系統、省車輛綜合性能檢測平臺、重點營運車輛動態監控系統等數據共享、自動關聯。省市場監管局負責提供企業營業執照及法人或經辦人信息,并推送至福建省公共數據匯聚共享平臺。省公安廳負責提供駕駛員身份信息、駕駛證信息、機動車行駛證、車輛登記證書和相關數據字段查詢服務,并推送至福建省公共數據匯聚共享平臺。省數據管理局負責推進省網上辦事大廳平臺建設,支持做好業務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實時共享工作。三是融合多端受理渠道,拓展服務應用場景。在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建立“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線上專區,開通線上受理端口。此外,福建省還開通了“閩政通”APP端受理渠道,并部署全省各縣區交通行政服務中心建立“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線下專窗。申請人線上可通過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線上專區或“閩政通”APP集成套餐服務指引進行申辦,專區采用“一表申報、證照免交、信息預填”等集成服務,鼓勵群眾網上辦、一次辦。同時,線下提供同標準“窗口登記”功能,支持各地“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線下專窗,實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實現辦事申請“一次提交”、辦理結果“多端獲取”。7月4日,福州捷運恒通物流管理有限公司通過線下專窗在全省范圍內首次成功辦結“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業務,進一步實現了“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線上線下融合辦理。
三、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開設“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線下綜合服務窗口67個,為群眾提供導辦、幫辦、咨詢服務。自2024年5月15日福州成功辦理全省首件“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業務以來,線上線下辦件量達67件,實現線上辦事“一網通辦”、線下辦事“只進一門”,有力推動辦事體驗升級、企業活力釋放、營商環境優化。
附件3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精耕細作
促企“壯苗出穗”
一、背景情況
近年來,省農業農村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將服務農業企業發展作為“責任田”精耕細作,全力親企、惠企、助企、富企、強企,發揮“好苗子”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主力軍作用。
二、主要做法
?。ㄒ唬┘訌娬舐搫?,深耕“親企田”
以構建“清上加親”的營商、發展環境為分內之事、應盡之責。一是建立聯結機制。制定《掛鉤聯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制度工作方案》,每位廳領導及主要業務處室各掛鉤聯系1家省級以上民營龍頭企業,通過建立朋友圈、交流群或實地走訪,幫助協調解決“急難愁盼”問題120多件。二是建立交流會商機制。每年組織2-3場龍頭企業發展座談會等對接活動,面對面解讀政策、聽取意見建議,暢通政-企、企-企溝通渠道。三是建立運行監測機制。對1297家龍頭企業運行情況開展定期統計、情況調度,及時掌握行業動態,完善相關扶持政策。
?。ǘ┞鋵嵰乇U?,下足“惠企肥”
聚焦企業創業、經營、發展全周期,持續“挖潛開荒”“培土施肥”。一是完善政策體系。落實《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八條措施》,建立健全扶持、技改等惠企政策,每年開展領軍人才等培訓600多人次,提升政策落地實效。二是強化金融支持。創設“福建省鄉村振興貸”等金融產品,將3.8萬家農業經營主體納入企業名單池,累計發放貸款101.15億元。三是加強用地保障。聯合省自然資源廳等部門出臺《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實施細則》,建立項目用地常態化溝通機制,協調推動解決用地需求。
(三)聚力保供穩鏈,鉚足“助企勁”
圍著企業轉,完善從種養到加工、銷售的全鏈條供應、服務體系,助力農業企業降本增效“加速跑”。一是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2023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18萬畝,創建19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首個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評選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157個,不斷健全安全可控的企業生產供應體系。二是推進全鏈條經營形態。建成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中心1278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557個,支持鼓勵龍頭企業發展烘干儲藏、預冷保鮮、凈菜鮮切,開發養生保健等綜合加工產品,延長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
(四)實施項目帶動,澆灌“富企水”
堅持“產業帶著龍頭走,龍頭跟著產業跑”的發展思路,鼓勵引導農業企業參與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項目,為其注入“真金白銀”“源頭活水”。一是發揮國家項目的“頭雁”作用。依托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支持農業企業實施重大工程、重點項目700多個。二是加強省級項目的“中堅”作用。安排13億元支持企業參與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和特色產業專業村,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超4億元。三是擴大市縣項目的“撬動”作用。引導支持龍頭企業參與鄉村產業振興,發展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休閑農業等新業態,撬動社會資本60多億元。
?。ㄎ澹﹫猿帧半p輪”驅動,墩實“強企苗”
科技、品牌“雙輪”同轉,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固本強基中行穩致遠。一是科技賦能。支持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自主研發或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開發新品種、推廣新技術。組建16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7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開展急需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破解發展瓶頸。二是品牌賦能。將企業品牌納入“福農優品”品牌矩陣一體打造,在央視、東南衛視、今日頭條等主流媒體投放專題宣傳片,開設高速服務區、加油站商品專柜、大型購物超市體驗中心等線下平臺194家,助力企業提升影響力。
三、取得成效
2023年以來,新增培育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24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1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600多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萬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4%。30家龍頭企業境內外上市。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各類經營主體吸收就業54.8萬人,帶動399萬農戶,實現增收611.7億元。
附件4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培育演藝經濟“新賽道”
著力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
一、背景情況
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近年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旅游發展大會和全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精神,緊緊圍繞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將發展演藝經濟作為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的“新賽道”,搶抓演出行業復蘇重振的機遇期,久久為功,全力推動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高質量發展,成為我省文旅經濟的新亮點。
二、主要做法
?。ㄒ唬┩怀稣叻龀?,打開“新風口”。發揮演出市場對于餐飲、住宿、交通、旅游、零售、娛樂等行業和領域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抓住《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規范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文件出臺的有利契機,引導各地市在促進演出經濟繁榮方面出臺利好政策,對大型營業性演出進行獎補,如廈門市出臺《廈門市繁榮演出市場實施辦法》,單場售票1萬人以上的營業性演出活動,按演出舉辦單位單場售票收入的2.4%獎勵,鼓勵演出舉辦單位通過降低票價等形式吸引觀眾觀看營業性演出,做大演出市場規模;泉州市出臺《泉州市促進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鼓勵企業承接或引入大型演唱會,單家企業每年獎勵封頂1000萬元。
?。ǘ┮M知名音樂家,打造“世界范”。打造推出“鼓浪嶼駐島藝術家”計劃,成功邀請愛爾蘭國際合唱團“艾紐納”、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西班牙馬德里弗拉明戈舞團、法語原版音樂劇《唐璜》等世界知名藝術家及團體來閩演出,高雅音樂的普及和傳播,讓我省觀眾不出國門,就可在家門口欣賞世界音樂大師的表演。據統計,共舉辦涉外演出533場,比2019年同期增長2.08倍,營業性演出超5億元。
?。ㄈ﹥灮瘍热莨┙o,做大“新流量”。搶占線下演出高地,利用明星影響力吸睛帶動演藝經濟。引進世界知名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交響樂團、麥克·凱莫爵士鋼琴家、西班牙馬德里弗拉明戈舞團、法語原版音樂劇《唐璜》等高雅音樂,讓我省觀眾不出國門,就可在家門口欣賞世界音樂大師的表演;引進港澳臺明星周杰倫演唱會、張學友60+巡回演唱會、五月天、蔡依林2024巡回演唱會等人氣明星將全國粉絲的情緒價值拉滿,更將城市流量拉滿,僅周杰倫福州演唱會吸引歌迷近25萬人次,帶動文旅消費超7億元;更有群眾游客可樂可享的音樂節:如泉州首個閩南語主題好勢音樂節、2024福州草莓音樂節、廈門2024元氣森林音樂節等,集結了Z世代最愛的音樂曲風,匯集大型音樂、文藝、潮流秀。這些形成了文旅融合、豐富多樣的大型演出內容供給,最大程度滿足廣大觀眾觀演需求。截止2024年上半年,共審批大型營業性演出項目41個,同比增長310%,演出場次151場次,同比增長355%。
?。ㄋ模﹥灮顒訉徟?,培育“新藍?!?。依托政務服務平臺對營業性演出活動“全程網辦”,實施審批材料“容缺預審”制度,在法定時限基礎上壓減審批時間60%,協調開展省內跨區域巡演活動審批,設立大型演出綠色審批通道,加快引進熱門演出項目。截止2024年上半年,共審批設立演出經紀機構167家,同比增長227%,設立內地演出活動1594批次,同比增長25%。
?。ㄎ澹┛椕馨踩谰€,筑牢“防火墻”。優化演出活動審批,采用演出審批告知承諾機制,提前告知底線紅線,嚴格自審演出內容,防止演出活動出現法律法規禁止內容。將社會關注度高、票務供需緊張的營業性演出作為重點監管對象,提前進行分析研判,超前部署。嚴格執行在取得行政審批手續后方能通過平臺售票的規定,保證單場演出不低于核準觀眾數量的85%向社會公開銷售門票,試行“強實名”購票,對于打擊捂票炒票和溢價售票等違法行為效果明顯,有效處置訴求和投訴件80條,群眾滿意率達100%。
三、取得成效
福建省文旅廳精準把握國內外演藝市場發展潮流,將演藝經濟作為發展文旅經濟的新賽道,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重磅之作。全省文化“大餐”移步換景,提供了精彩視聽盛宴,有效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2023年,全省營業性演出場次8163場,接待觀眾603萬人次,演出收入8.73億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場次增長4.7倍。2024上半年更加火爆,全省營業性演出12460場,同比增長44%,觀演觀眾341.4萬人次,同比增長196%,營業總收入16.6億元,同比增長822%。周杰倫、張學友、陳奕迅、蔡依林等一批知名度高的明星演唱會,“跟著演出去旅行”成為文化和旅游行業“新爆點”。
附件5
福建省稅務局積極助力我省
加快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一、背景情況
今年以來,福建省稅務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部署,以參加“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促進高質量發展研究”省重點課題調研為契機,建立健全邊調研邊解題邊優化的工作機制,推動稅收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更好服務我省經濟社會發展。
二、主要做法
?。ㄒ唬﹫猿謫栴}導向,加力優服務
大力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走進一線、貼近實際,持續改進優化稅費服務。一是持續開展“領導干部走流程”活動。組織省、市、縣三級稅務局班子成員、業務部門負責人到辦稅服務廳、自助終端等辦稅繳費場所體驗辦稅流程,并帶動省、市、縣稅務局分批組織青年干部到基層分局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蹲點調研,與基層一道研究推動優化188項辦稅繳費功能(流程)。二是廣泛組織“全員建言優環境”活動。面向全系統征集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意見建議1927條,梳理形成19方面93條改進舉措,推動進廳辦理高頻事項等有效壓減。如,社保費預處理核銷業務量同比下降94.3%。三是連續第11年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梳理總結10年來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的經驗做法和問題不足,以“持續提升效能·辦好為民實事”為主題,再推出11項36條便民辦稅措施,持續提升群眾滿意度、獲得感。四是建立“優環境 促發展”稅商聯動機制。聯合省工商聯發布《稅商企“稅商聯心 益企同行”行動方案》,推動在省、市、縣三級建立相應機制;省局各處室分別與56個省級商會、行業協會結對,并統一聘請會長擔任稅收營商環境特約監督員,意見直通,訴求快解。
?。ǘ┟闇蚀缶謩酉?,鼎力助發展
建立福建稅務智庫,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等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和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安排,主動研究,靠前服務。一是推出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服務高質量發展20條措施。聚焦納稅人繳費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從增強經營主體底氣、提升經營主體體驗、護航經營主體發展、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四方面,推出深化“銀稅互動”助融資、“稅信碼”入駐閩政通APP便利政務辦理等20條措施。二是全面推行稅費優惠“免申即享”。發布《福建省稅費優惠政策“免申即享”操作指引》,涵蓋19個稅費種399項優惠政策,納稅人繳費人可自行通過電子稅務局享受各類稅費優惠政策,實現“免申即享”全覆蓋。三是積極服務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落實資源回收企業向自然人報廢產品出售者“反向開票”政策,細化制定我省實施方案,已便利符合條件的資源回收企業“反向開票”超萬份,金額超30億元,有力助推“兩新”行動在我省落地。四是深化拓展“項目管家”稅收服務。在去年的基礎上新出臺12項措施,主動對接服務全省重點項目建設。上半年,全省“項目管家”稅收團隊累計走訪調研4953戶次,解決問題訴求1781件。
?。ㄈ┌盐彰裥乃?,傾力解難題
健全完善和持續優化稅費爭議解決機制,解難題,穩預期。一是統一規范稅費政策執行口徑。建立全省統一規范稅費政策執行口徑工作機制,針對不具備制定稅務規范性文件條件的疑難稅費政策,上半年已研究確定統一執行口徑33個,穩定經營主體的政策預期。二是扎實推進涉案企業合規整改。聯合省檢察院、省工商聯出臺涉案企業合規整改工作指引,明確合規評價標準,規范合規工作流程,盡最大可能保護市場主體持續經營。三是穩妥辦理企業破產涉稅事項。聯合省高院、省市場監管局制定企業破產涉稅事項辦理實施意見,就便利涉稅查詢、優化發票領用、非正常戶解除等方面進行明確,盡可能便利企業破產涉稅事項辦理,維護社會穩定。四是多方聯動化解稅費疑難。在全國首創線下+線上的“稅悅工作室”,聚焦跨稅種、跨層級、跨部門的疑難訴求,智能匹配稅務內外專家,上半年已協同解決企業疑難訴求57件。聯合省人社廳、醫保局、總工會建立社保費征繳問題快速響應機制,建立跨部門調解站點160個,上半年共處理征繳爭議4003件,既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又穩定企業用工。
附件6
福建海事局采取
“通新貨、選好船、強應急”措施助力
新型海運化工產品合規運輸
一、背景情況
近年來,隨著福建石化產業蓬勃發展,載運油類和化學品船舶進出港艘次不斷增加。泉港、泉惠等石化園區生產的混合碳四、混合碳五、裂解碳九、工業用碳十粗芳烴、裂解萘餾分等化工產品,因未列入《國際散裝運輸危險化學品船舶構造與設備規則》和《國際散裝運輸液化氣體船舶構造和設備規則》等國際規則的貨品名單中,屬于未列明貨種,在完成分類評估前無法直接進行海上運輸,導致企業運輸產品的成本增高。
二、主要做法
為全面落實我省發展壯大石化產業決策部署,服務保障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福建海事部門采取三項針對性措施,為石化全產業鏈發展打造綠色安全、高效暢通的水上交通環境。
?。ㄒ唬娀罢蠛献鳌?。主動對接企業開展新型石化產品海上運輸疑難問題研究,深入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福建聯合石化有限公司等煉化企業調研、排查,了解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貨物生產工藝和水上運輸需求,建立水路運輸危貨數據庫。指導企業編制貨物安全技術說明書,向評估單位提供新增產品的特性數據,包括主要成分、安全危險性、污染危害性等信息,成功取得《船舶載運散裝液體物質分類評估報告》,破解了石化企業新增貨品的海運難題。
?。ǘ┦柰ā俺龈鄱曼c”。指導碼頭企業向港口管理部門提出新增貨品經營資質的申請,將新增貨種納入港口經營許可證作業附證,成功疏通了碼頭經營資質的堵點;聯合港口部門指導碼頭企業編制新增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合理增配?;窇狈雷o裝備、吸附材料、檢測探測儀器等設施設備,持續保持和提升船舶污染防治能力,保障新增貨品裝卸運輸安全與穩定。
?。ㄈ惩ā白詈笠画h”。協調中國船級社等船舶檢驗機構,將新增化工品列入擬載運船舶的《適裝證書》貨品表,助力船舶滿足載運條件,成功打通了船舶適裝的最后一環。目前,已有多艘船舶順利換發了具有相應資質的適裝證書。同時,深化實施碼頭(貨主)高質量選船機制,指導碼頭企業擇優選擇承運船舶,提升到港船舶的本質安全水平,實現高質量選船100%全覆蓋。
三、取得成效
先后指導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混合碳五、裂解碳九、工業用碳十粗芳烴、裂解萘餾分等新增化工產品順利通過大連危險貨物運輸研究中心的分類評估,打通新增化工品分類評估適運、碼頭新增貨種適靠、船檢驗船適裝的全鏈條,實現新增化工產品合規、便捷的常態化水路運輸。2024年上半年,累計保障新增化工品混合碳五、裂解碳九、工業用碳十粗芳烴安全出港106艘次38.1萬噸。
附件7
中國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架起
跨境征信互通橋梁 助力經貿互信發展
一、背景情況
第十六屆海峽論壇系列活動中發布了跨境征信平臺——“海絲征信鏈平臺”(以下簡稱“海絲鏈”),臺胞邱博士在海峽論壇期間接受媒體訪問時高興地說:“過往我們在大陸不管是購物、貸款、創業,總是遇到征信難題,論壇發布的這個平臺確實解決了我們長期以來的困難點,相信我們在大陸發展會更好,幸福感會更高!”正是在通過“海絲鏈”,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不斷向“新”突破、向“優”發力、向“外”探索,為金融機構跨境金融服務、境內企業降低跨境交易和投資風險提供信息支撐,助力區域經貿互信和營商環境優化?!昂=z鏈”作為第十六屆海峽論壇成果得到國臺辦肯定。
二、主要做法
?。ㄒ唬┫颉靶隆蓖黄?,安全高效引入信用信息
為促進兩岸信用信息共享,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指導兩岸民間征信機構福建品尚征信有限公司(簡稱“品尚征信”)與臺灣地區中華征信所深化合作,創新推出2大類、6品種在臺信用信息查詢產品,累計提供查詢服務8.4萬筆,促成融資48億元。在此基礎上,為助力海絲沿線國家與地區的經貿往來,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推動品尚征信運用區塊鏈技術搭建跨境征信服務平臺“海絲鏈”,助力征信信息依法合規、安全高效跨境流入,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為探索跨境征信流動提供有益實踐經驗?!巴苿印=z征信鏈服務平臺’應用”被寫入《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2024年工作要點》,賦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
(二)向“優”發力,提升平臺征信服務質效
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持續深化完善“海絲鏈”建設,提升數據引入和應用質效。一是拓寬上鏈節點,豐富上鏈產品。推動品尚征信拓展“海絲鏈”全球“朋友圈”,通過擴大與境外征信機構的合作,提升征信服務維度,截至2024年6月末,平臺已入駐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韓國、菲律賓、印度、香港、臺灣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9家征信機構,對外提供16種征信服務和產品?!昂=z鏈”應用成效先后被《學習強國》《中國經濟網》《金融時報》《福建日報》等官方媒體宣傳。二是優化平臺功能,提升服務質效。指導品尚征信持續對平臺“報告訂單購買及審核”“公眾、征信機構、運營管理端口統計”等模塊進行完善優化,已完成12輪更新迭代,實現12個功能細項調整,提高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在優化平臺基礎上,積極向省內電商產業園、臺商投資區及金融機構宣傳推廣平臺。
?。ㄈ┫颉巴狻碧剿?,試點推進信用信息出境
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堅持高水平對外”精神,指導品尚征信辦好首屆兩岸中小企業暨兩岸征信論壇,深化兩岸征信機構合作,與“海絲鏈”首家入駐境外征信機構即臺灣中華征信所簽訂《數據出境合作意向書》,擬開展企業公開信用信息對臺出境,提升跨境合作影響力,幫助臺灣地區市場主體了解大陸企業信用狀況,為兩岸投融資和經貿往來提供征信支持,助力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構建。
附件8
福州市鼓樓區檢察院強化知識產權檢察“四輪驅動” 助推創新發展“第一動力”
一、背景情況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隨著科技的進步及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領域知識產權侵權案件呈現增長趨勢,對監管帶來挑戰。福州市鼓樓區檢察院探索以檢察辦案為核心、以機制構建為保障、以多元服務為重點的工作舉措,取得較好成效。
二、主要做法
?。ㄒ唬┮詸z察辦案為核心,凸顯“四檢合一”新成效。一是做精刑事檢察。堅持每案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取證,推動高質效辦案。辦理全國首例微信小程序被侵權案,提出偵查取證建議30余條,全部獲采納并落實,入選全國“劍網2022”專項行動十大案件??偨Y案件辦理經驗,制定出臺《知識產權刑事案件證據標準指引》,規范類案辦理。二是做實綜合履職。堅持監督辦案“一盤棋”、系統化,統一履職辦理知識產權民事檢察案件9件、行政檢察案件8件、公益訴訟檢察案件4件,不斷增強法律監督合力。辦理全省首例妨害藥品管理公益訴訟案,促成被告人召回已售藥品、在國家級媒體發布風險警示并公開道歉。三是做優典型培育。樹牢“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的理念,培育市級以上典型案例18件。辦理的游某某等人侵犯商業秘密案,對被告人提出了全省首份從業禁止令量刑建議被法院采納,入選全國檢察機關保護知識產權1號典型案例。
?。ǘ┮詸C制構建為保障,打造一體履職新格局。一是健全一體協作辦案機制。對內抽調全國檢察人才、業務能手組建專業辦案團隊,對外完善案件移送提前告知、檢偵專人對接、原管轄檢察院協助監督等機制,打破地域分離和部門隔離局限。二是健全權利義務告知機制。積極構建“一手冊、一清單、一平臺”告知制度,引導權利人實質性參與訴訟活動,共挽回企業損失1000余萬元。辦理的唐某亮等人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案,被最高檢評為權利人訴訟權利義務告知典型案例。三是健全訴源治理綜合機制。堅持治罪與治理并重,為企業提供完善風險防控與合規管理建議300多條。深化涉案企業合規改革,通過個案辦理促推行業治理,制發檢察建議有效防范同類風險同類案件再發。針對快遞假冒商品多發問題,制發檢察建議推動寄遞行業安全整治。
?。ㄈ┮远嘣諡橹攸c,實現綜合保護新能級。一是構建內外協同保護體系。在全市率先出臺強化知識產權綜合保護規范性文件。與相關單位會簽協議,夯實多方協作制度基礎。針對校園周邊文具玩具假冒偽劣侵權問題,開展聯合監督4次,督促行政處罰5家違法商戶。二是創設靠前服務實踐平臺。掛牌設立全省首個檢警聯動示范崗,打造“訴求表達窗口、檢警協作平臺、行刑銜接渠道、探索創新基地、司法服務中心”五位一體的綜合司法保護崗。設立知識產權法律服務中心,在知創福建平臺、互聯網產業園等設立分中心,打造全省首個“一中心、多窗口”線上線下貫通服務平臺。三是豐富多元高效普法載體。每年舉辦“4·26”知識產權日主題活動,發布知識產權檢察白皮書及典型案例,為企業定制知識產權普法資源包,開展送法進企業等活動,營造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取得成效
福州市鼓樓區檢察院構建知識產權“四檢合一”綜合保護工作模式,先后獲評全國查處重大侵權盜版案件有功單位、全省防范經濟犯罪宣傳基地,被最高檢確定為全省唯一的基層辦案聯系點,相關工作做法多次被最高檢、省檢察院肯定推廣。
附件9
福州市閩清縣打造創新要素集聚生態
激活鄉村人才創新活力
一、背景情況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閩清縣持續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工作,不斷構建完善“引、育、用、留”全鏈條鄉村人才發展體系,鼓勵支持各地搭建鄉村引才聚才平臺,優化基層人才發展環境,引導各類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閩清縣作為福建省“師帶徒”引鳳還巢計劃首批試點縣,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縣級人才驛站—“三農”服務超市暨“師徒”共創一站式服務平臺。通過構建“三鳳”、“鄉創師帶徒”引育服務模式、搭建創新創業載體平臺,有效促進了各類人才、技術、信息等現代要素與鄉村傳統要素優化配置,著力打造以鄉村人才賦能基層發展、集聚創新要素人才生態的新路徑。
二、主要做法
?。ㄒ唬┰凇叭瞬泡斎搿鄙现ν貙?,充分發揮平臺載體中介鏈接作用,引導多領域人才集聚
一是實施引鳳還巢計劃。在全省率先啟動“師帶徒”引鳳還巢計劃,推動引進“三鳳”人才(金鳳——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玉鳳——鄉村創新創業人才、雛鳳——在校大中專人才)。長效對接高端人才,入庫三農領域專家、科技特派員100余名(金鳳),培育本土鄉村創業人才700多人(玉鳳),引導近千名高校青年人才(雛鳳)來閩清創業實踐實習,與在地青年形成“金鳳帶玉鳳、玉鳳帶雛鳳”的“師帶徒”鄉村人才振興模式。二是建立專家(導師)智庫。先后邀請中國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中國農業大學朱啟臻、中央黨校徐翔臨、臺灣廖樹宏教授、比利時高繼明等10位大陸、臺灣和海外頂級專家智庫來梅為閩清鄉村振興把脈,開展專題授課和走訪調研20余次,并為閩清鄉村振興提供借鑒案例指導建議。聘請“三農專家”溫鐵軍等三農領域專家(師)50名,對接專家(師)人才團隊357人次。三是強化校地“師帶徒”協作。設立清華大學、福州大學等校地“師徒”創業實踐服務站(基地),深化校地“師帶徒”協作,吸引高校青年學子(徒)來閩清創業實踐實習,與在地青年(師)形成“師帶徒”,開展“鄉創+”計劃。
?。ǘ┰凇叭瞬徘度搿鄙狭η缶珳?,促進“三鳳人才”與基層產業對接,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和人力資源要素賦能增值
一是打造“師徒”共創一站式服務平臺。三農人才驛站依托閩清縣雙創中心5000平方米場地,搭建800平方米的人才綜合服務大廳和4000平方米雙創孵化中心。人才服務大廳集成“一個中心,六大板塊”的“師徒”共創服務體系,即以鄉村發展大數據中心建設為核心,優化政策咨詢、農業技術、金融服務、產銷對接、創業服務、人才引進六大平臺,配備專職工作人員,為專家人才(師)、返鄉創業青年人才(徒)提供項目落地、創業咨詢、政策申報、政策宣傳、產銷對接和人才培育等“一站式”服務。目前已經引進30家涵蓋農業生產服務、電商、物流和農旅的返鄉大學生、返鄉農民等群體創業團隊企業,形成閩清鄉村振興“人才+產業”的創新創業生態圈的綜合平臺。二是建立縣鄉鎮村三級產業人才服務網絡。以縣級三農服務超市人才驛站為中心,探索縣、鄉鎮、村級鄉村人才創新創業服務聯動,培育市級以上的鄉鎮村級的星創天地6個、人才驛站8個,形成縣、鄉鎮、村三級人才服務矩陣。探索“1+N”產業鏈科特派服務模式,整合科特派團隊與新農人形成“師帶徒”協作,重點幫扶一個鄉鎮(村、企業、產業項目)。三是開展人才項目資本對接活動。2018年以來先后舉辦福建省人才服務趕集日暨“師帶徒”引鳳計劃人才資本項目對接會、參加福建人才周活動。通過搭建“師帶徒”人才項目資本對接平臺,將省內外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的產業項目,“嫁接”給返鄉入鄉創業的群體,以“師帶徒”的形式,在各地領辦、聯辦、協辦各類經濟實體,孵化創業人才,落地創新企業。
三、取得成效
閩清三農超市人才驛站累計培訓各類鄉村人才1萬人次,建立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庫200余名,引導專家人才服務鄉村、青年人才返鄉下鄉開展實踐、助農等1.27萬多人次,服務鄉村創業青年、農業企業、農戶等3000多人次,吸引1000名高校大學生和多個大學生創業團隊來閩清實踐實習。先后入選國家級農村創新創業園區、省級學會創新服務站、省級專家服務基地、省市級星創天地、市級優秀人才驛站示范站。
附件10
廈門市利用大數據實現“政策精準找人”
一、背景情況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的指示要求,廈門稅務針對納稅人、繳費人要求提高稅費政策推送精準度、推動稅費優惠政策落實提質增效等服務訴求,以火炬高新區為試點,通過“政策解構-企業畫像-模型構建-集成推送-風險防控”等“五步法”,優化集成“政策精準找人”的閉環機制和系統方案,推動稅費服務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
二、主要做法
一是政策解構。針對稅費政策難以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解讀的問題,率先探索開展“政策要素管理”。通過“一策一案”,拆分解構政策文件所包含的適用主體、適用條件等關鍵要素,提煉出關鍵點、臨界點、模糊點、風險點和協同點,目前已形成“基礎法規”和“優惠政策”兩個要素庫?;凇翱刹樵?、能取數”的原則統一顆粒度和口徑,把白紙黑字的“政策語言”轉成為可以通過納稅申報表、財務報表、企業標簽、數電票等征管信息系統查詢的“數字語言”。
二是企業畫像。從各類稅務應用系統中梳理數據資源、數據權限和數據工具中采集企業注冊類型、股權構成、法人特征、經營場所、行業分類等企業基礎信息數據,結合財務報表、申報數據、發票信息等涉稅行為進行系統化分類,構建企業標簽清冊,通過標簽為企業開展多維的“精準畫像”。按照經濟類型、區域、優惠政策享受等標準,自設600多種企業標簽。探索“以票定行”,即通過提取企業進、銷項發票數據,以數電票的流向、流速、流量來重新確認企業的行業歸屬,以更好地適配優惠政策。
三是模型構建。在政策解構和企業畫像的基礎上,通過要素、標簽的比對和碰撞,按“一策一模型”的要求,建立每個政策的適配模型,以及相應篩選“未享”企業的風控模型。參照財政部門零基預算做法,從政策要素的關鍵點和相關企業標簽出發,通過數據的層次清洗、去重、回補,并以政策的臨界點、風險點和協同點和上年的數據來修正等,固化成政策“適配模型”。
四是集成推送。通過稅企郵箱、征納互動平臺、AI人工智能方式輔助推送,將推送策略從“政策端”升級到“企業端”,把原先“一企一策”推送升級為“一企多策”的集成推送模式,集成并一次性推送單戶企業可適配的所有優惠政策,有效解決由于企業畫像不夠細致、政策解讀不夠到位、匹配模型不夠準確等因素掣肘,往往不同優惠政策各自界定、各自推送,易出現漏推送、誤推送、重復推送等問題。
五是風險防控。根據政策要素解構形成的臨界點、爭議點、模糊點、風險點,構建“應享未享”風險指標模型,采用數據比對、邏輯校驗、后臺監控等方式,在申報期末和申報期后兩個節點篩查“應享未享”名單,輔導企業及時享受優惠政策。依托24個“應享未享”風險指標模型,在不同時點篩查出“應享未享”企業超過1629戶次,及時輔導企業補填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17.84億元,補填高新技術企業有關政策減免稅額1876萬元,退還“六稅兩費”稅款132.19萬元,申請軟件產品即征即退稅款1464萬元。
三、取得成效
經全市推廣,廈門稅務今年已為全市納稅人繳費人量身推送稅費優惠政策和涉稅提醒239批次150.46萬條,推送成功率98.89%。2024年前4個月,全市為152戶企業辦理留抵退稅額7.58億元,超26萬戶企業享受稅費優惠逾9.5億元。其中,火炬稅務共為48戶企業辦理留抵退稅額4.87億元,超1860戶企業享受稅費優惠逾5500萬元。
附件11
廈門市創新電力“多辦合一”模式
提升企業辦電獲得感滿意度
一、背景情況
優化政府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是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廈門市立足市場主體,堅持從企業和群眾視角出發,以電力需求為抓手,聚焦強服務增便利,整合跨層級、跨區域政務服務要素,深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創新,推動實現辦事流程最優化、數據共享最大化、辦事成本最小化,大幅提升企業辦電獲得感、滿意度。
二、主要做法
?。ㄒ唬﹦撔隆包c餐式”辦電服務,深化電力業務“一次辦”
充分發揮電力“先行官”作用,國網廈門供電公司深度融通政務服務平臺,推進電力關聯業務一次辦。在“網上國網”APP設立聯辦專區,打破原有業務套餐固定、組合局限壁壘,推動電力業務由“網上可辦”向“好辦易辦”轉變,實現高頻業務和低頻業務“自由組合辦”,為客戶提供19項業務“隨心自選辦”和5項精選定制的“套餐辦”服務,可自由勾選聯辦業務或“一鍵點選”辦電套餐,更加貼近個性化需求,提升客戶辦電服務體驗。
(二)創新“企業開辦+用電申請”,實現關聯業務“集成辦”
強化政務服務制度供給,國網廈門供電公司、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11家單位聯合印發《推行企業開辦注銷全周期證照便利化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聚焦新設企業用電需求,作為國家電網公司揭榜掛帥的試點單位,率先將電力報裝業務前置到“企業開辦”環節。完善數字化配套應用,貫通市場監管平臺和供電營銷服務系統,通過“閩政通”“i廈門”APP等5個渠道上線“企業開辦+用電申請”功能,企業開辦登記時可同步填報用電需求,自動推送至供電公司,主動聯系提供“一對一”保姆式指導服務,實現企業辦電“零跑腿”。
?。ㄈ﹦撔隆八姎饩W”聯辦服務,促成公共服務“協同辦”
聚力提升政務辦事效率,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牽頭,國網廈門供電公司、廈門市市政水務集團、華潤燃氣公司等合力攻堅,全省首家上線“水電氣網業務聯辦管控平臺”,推動四大公共服務業務“一件事一次辦、多件事聯合辦”,聯辦工單一次申請,全過程線上流轉,嵌入“e政務”“i廈門”等渠道,方便客戶線上、線下隨時辦理查詢,實現水電氣網“一網通辦”。在“i廈門”APP創新推出“統一賬單聯合繳費”服務,客戶可在家庭戶下關聯水電氣網戶號,線上查詢水電氣網賬單和勾選繳費,進一步豐富拓展“一站式”公共服務。
三、取得成效
一是業務融合,辦電服務自由靈活。上線增容聯辦、銷戶聯辦等2項套餐,增容、智能繳費、改類等3項自由選功能,應用以來累計完成1.28萬件,申請資料平均精簡61%以上,辦理環節平均減少46%以上,累計減少客戶往返3萬趟以上。
二是政企協同、關聯服務精準集約。深化政企信息貫通共享,累計為432家新設企業提供用電咨詢及用電聯辦服務,覆蓋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有效避免企業反復提交材料、辦證人員兩頭跑等情況,聯辦業務受理時長壓減45%。
三是行業協作、公共服務便捷高效。推行“統一賬單聯合繳費”服務,累計建立家庭戶252戶719個行業戶號,水電氣網聯辦平臺累計受理聯合報裝申請2131單,企業群眾原來要跑4個單位交22份材料,僅需線上提交1套資料即可完成辦理,減少客戶往返16098趟,辦理時間壓減70%以上。
附件12
廈門市以“信用+”創新實踐
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背景情況
廈門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系列決策部署,堅持“法治引領、數據為基、應用導向、創新驅動、注重實效”,形成信用建設與營商環境優化、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的良好格局,推出一批創新舉措:出臺全國副省級城市首部社會信用立法;推出“信易貸”模式,累計撮合融資超1114億元;建立自然人信用評價機制,個人信用白鷺分覆蓋廈門市近60%常住人口;將臺資企業品牌納入地方老字號申報范圍。2024年上半年,廈門市月度綜合信用指數排名和近12個月平均綜合信用指數排名在36個省會及副省級以上城市中均持續保持第一。
二、主要做法
?。ㄒ唬┚劢拱l揮信用數據歸集能效,挖掘信用數據價值“新石油”
一是完善信用數據融合應用制度體系。出臺施行全國副省級城市首部社會信用立法《廈門經濟特區社會信用條例》,印發《廈門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辦法》《信用數據政務共享和市場化應用暫行辦法》等系列制度文件,實現公共信用信息依法依規開放利用和價值挖掘。
二是完善信用數據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市區一體化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用標準、平臺、數據、業務融通及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管理,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實現和83個系統對接,匯集69個部門超17.8億條數據,百分百覆蓋法人和自然人。建立統一的聯合獎懲系統,通過與部門業務系統對接、嵌入查詢,實現自動比對、自動攔截、自動反饋,聯合獎懲平臺收入全國范圍內各類黑名單記錄超163萬條,累計核查超3955萬次。
三是創新搭建信用信息數據研發載體。建設信用大數據創新中心、大數據開放應用(廈門)基地等創新載體,以“公共信用數據+市場數據”融合創新應用為核心,率先探索數據歸集、治理、共享以及開發應用的新路徑、新機制、新模式。截至2024年6月末,信用大數據創新中心累計可對外服務數據超過410億條。創新聯合金融機構共建信用信息金融開發應用實驗室,在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等領域開展“信用+金融科技”應用。與行業龍頭機構共建“網絡貨運信用大數據”“信用+雙碳”“數據智能”等聯合實驗室,探索信用數據在行業領域創新應用模式。
(二)著力創新信用應用場景,激發信用惠企便民“新活力”
一是創新信用服務經濟發展,提升助企紓困水平。率先在全國推出“信易貸”模式,截至2024年6月末,“信易貸”平臺注冊企業超過31萬家,累計撮合融資超過1114億元。創新開展“首貸”“續貸”服務,首貸續貸服務中心成功授信超過11億元,首貸貼息金額超過192萬元。在全國率先開展“信易貸”隱私計算聯盟試點,有效解決政務端“數據不出域”、銀行端“標簽、模型不出域”、數據融合高效計算問題,助力中小微企業精準融資。創新“港航信易貸”場景,推出政采、工程、園區、科技等垂直領域專屬產品,其中,工程、能源、供應鏈、醫藥等信易貸產品面向并服務全國企業。創新打造“科信貸”信用貸款服務,解決長期以來困擾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輕資產難融資”痛點,累計解決2300家企業81.19億元的融資需求。
二是創新信用服務民生保障,提升惠民便民水平。在全國率先建立自然人信用評價機制,創新個人信用白鷺分應用場景。截至2024年6月末,個人信用白鷺分累計注冊市民超過327萬人,覆蓋廈門市近60%的常住人口,在線惠民便民應用場景66個,實現與杭州、福州等10個城市個人信用分互認及惠民舉措共享。創新“個人信用白鷺分+平臺+金融機構”信用就醫模式,在全市60家公立醫療機構全部上線,超過70萬市民開通使用。
三是創新信用服務社會治理,提升城市宜居宜業水平?!靶庞弥袊ǜ=◤B門)”網站信用查詢服務2613萬次,政務領域查詢公共信用報告5325萬份,成為各單位開展信用監管、經營主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查詢平臺。梳理政府采購、資金支持、評先評優等方面公共信用報告應用事項清單434項。依托個人信用白鷺分,打造信用街區、信用商圈、“信易居”社區,創新“管理硬法+信用軟法”城中村現代化治理新思路,助力營商環境優化提升。
四是創新信用服務臺企品牌建設,提升兩岸經貿合作水平。老字號企業是社會信用建設的主力軍,廈門市依托兩岸特色優勢,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中加強中華老字號保護的要求,在大陸率先將臺資企業納入地方老字號申報范圍,首批“金門高粱酒”等4個臺資品牌獲評“廈門老字號”,推進品牌信用建設,吸引更多有品牌影響力的臺企來廈發展,打造兩岸融合發展新優勢。
?。ㄈ┥罨∪鞒绦庞帽O管制度,完善準入監管“新模式”
一是依托信用承諾審批優化市場準入環境。將信用核查嵌入部門辦件審批系統,推行準營承諾即入制,符合條件的經營主體做出承諾后即可取得相關許可開展投資經營活動,推動承諾數據從審批平臺自動推送至監管平臺及信用公示平臺,實現承諾閉環管理。截至2024年6月末,廈門市可實施告知承諾的政務服務事項2081項,容缺受理事項2940項,信用廈門網站公示經營主體信用承諾書140萬份。
二是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提升政府服務效能。印發《關于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無違法記錄證明 進一步提升便企政務服務水平的通知》,實施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37個領域無違法記錄證明,進一步簡化經營主體辦事流程,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優化信用修復“一件事”工作,實現“一口受理、協同修復”,為經營主體信用重建提供更便捷高效服務,截至2024年6月,累計受理3.58萬家次企業信用修復。
三是健全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出臺《廈門市社會信用評價機制和分級分類管理辦法》,明確每半年不少于1次對企業進行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向更多行業、更多領域進行推廣覆蓋,目前已在住房、建設、人社、港口等18個領域覆蓋57類監管對象開展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以信用風險為導向優化監管資源配置,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持續打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附件13
廈門市湖里區全力打造
一站式全閉環企業服務平臺
一、背景情況
?。ㄒ唬┙洕l展形勢嚴峻。受新冠疫情和國際環境影響,對以外向型為主導的湖里區經濟影響較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企業發展信心受挫,亟需強化政企協同,幫助企業共渡難關。
?。ǘ┊a業轉型面臨挑戰。傳統產業面臨市場需求萎縮、產品競爭力減弱等發展難題,保存量、拓增量的任務艱巨;新興產業尚處于起步孵化階段,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應對風險能力相對脆弱,需要“扶上馬、送一程”。
?。ㄈ┢髽I服務亟待提升。企業服務存在主動服務意識不足、服務覆蓋面較窄、訴求反映渠道分散、缺少考核管理、部門協同不足、企業滿意度較低等突出問題,需要從機制體系上提升企業服務質量。
二、主要做法
圍繞解決企業訴求,在全市率先建設區級線上線下企業服務平臺,持企業至上、服務發展,圍繞解決企業訴求、服務企業發展,持續建立健全“線上+線下”、“前臺+中臺+后臺”聯動、“閉環+協同”、“個性化辦理+機制性創新”等工作機制,全力打造一站式、綜合性、全閉環的企業服務平臺。
?。ㄒ唬┙㈥犖?。成立企業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下設制造業和信息產業組、要素保障組、督查考評組等7個工作組,成立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區企服辦”),由區委常委、副區長任區企服辦主任,抽調7家單位9名工作人員開展統籌協調,整合并強化湖里創新園“創新驛站”企業服務力量,實體化運作區企業服務中心,延伸服務觸角,組織全區500名干部作為企業服務專員為2096家區級重點企業、40名處級干部為40家市級重點企業做好常態化掛鉤服務,履行“政企協同聯絡員”“政府政策宣傳員”“企業和項目服務員”等3大員10項職責,打通企業服務最后一公里。
?。ǘ┙ㄕ铝⒅?。先后印發《湖里區領導干部掛鉤聯系重點企業工作方案》《湖里區企業訴求辦理制度》《湖里區企業服務工作考核辦法(暫行)》《湖里區企業、項目服務專員評先評優辦法(暫行)》《關于落實“親清一家人”湖里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內容保障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落實“湖里區惠企直播間”相關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湖里區企業融資服務的工作方案》,為優質、高效、規范開展企業服務提供制度保障。其中,重點圍繞解決企業訴求,建立企服專員、掛鉤領導和經濟部門工作人員作為“前臺”收集問題,區企服辦作為“中臺”交辦問題,部門和分管領導、主要領導作為“后臺”解決問題的聯動服務機制。
?。ㄈ┐蛟炱脚_。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企業服務平臺,一站式為轄區企業提供各類服務。截至今年5月底,“親清一家人”在線平臺已注冊企業18849家,發布313項區級政策資金項目,目前實現線上申報195項(含免申即享政策項目38項),發送惠企信息1277983條;“湖里區企業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共發布推文102篇、視頻52個;湖里區企業服務中心共舉辦活動66場,吸引51683人、1754家企業參與。
?。ㄋ模┙鉀Q訴求。2022年5月以來,通過“親清一家人”湖里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24小時企業服務熱線、駐企服務專員、部門走訪、調查問卷等途徑收集企業訴求3014件,現已辦理落實2907件,企業滿意和非常滿意率97.45%。為督促解決企業訴求,共完成企業訴求辦理情況通報44期、發出《企業服務質量問題整改通知單》123份、《企業訴求跟蹤辦理通知單》58份、《重新辦理通知單》53份;區領導、區企服辦先后召開協調會、聯席會、現場辦公會37場,研究解決企業訴求事項354件;上報市級協調辦理企業訴求88件、回訪企業783家。
?。ㄎ澹┩瞥觥爱a品”。針對政策服務、融資貸款、市場對接等共性問題,持續研究推出長效服務“產品”。如推出“一企一包”個性化政策定制服務,設置24小時企業政策咨詢熱線,“親清一家人”平臺推出線上政策客服、匯編十大行業政策并每日更新;協調廈門市首貸續貸服務中心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并為企業提供“一對一”融資服務395件次;打造“湖里區惠企直播間”并開展政策宣講和產品推廣70場;“親清一家人”平臺“服務商城”上線企業服務產品249項,湖里區企業服務中心“企業超市”展示企業產品近300個。
?。┛己嗽u價。2023年,對52家涉企服務單位線上線下開展企業服務工作情況開展差異化考核,納入全區2023年度績效考核范圍;對全區500名企服專員掛鉤服務重點企業情況開展評先評優并推薦5人作為“湖里區經濟工作先進個人”、推薦50人作為“湖里區2023年重點工作領域優秀人員”。
附件14
漳州市薌城區打造執行“三中心”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一、背景情況
近年來,勝訴企業兌現權益難、被執行企業經營受阻等執行困境,成為阻礙司法公信力提升的“房中大象”。薌城法院致力雙贏多贏共贏,堅持善意文明執行,以建設“執行服務中心”、“執源治理中心”和“執法公信中心”三中心為抓手,打造以“集約化快執服務、多維化執源治理、系統化信用修復”為支撐的能動執行工作法,跑出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加速度”。
二、主要做法
?。ㄒ唬┮约s化快執服務盡快兌現企業權益。設立執行服務中心,打破由特定經辦人“一案包到底”執行模式,推行集約專辦模式,深挖執行潛能。一是“一條熱線”快速捕捉涉企線索。設立執行110快處中心,開通24小時接警熱線,做深“法院+公安”執行聯動機制,以“訴求到、回應到、線索到、反應到”標準對接企業需求,實現司法拘留、騰房扣車等事務“全天候”快速處理。二是“分段集約”快速分流涉企類案。設立“快執終本組”和“執行實施組”,健全“分段集約+駐點專辦”分工機制,做好集中查控、集中保全、集中網拍,推動涉企案件執行完比率、執行到位率、拍賣成交率同步上升。三是“綠色窗口”快速消化涉企事務。開設涉企執行綠色通道和訴求熱線,提供涉企法治服務需求一鍵聯絡機制,做實涉企訴求“歸類分辦+分級對接+高效回應”辦理流程,實現涉企案件快速立案、優先執行、當日反饋。
?。ǘ┮远嗑S化執源治理實現案件減量增效。設立執源治理中心,暢通“調立審執一體化”,積極與有關部門聯動共治,從源頭上減少涉企執行案件。一是對內優化調立審執配合。從案件評查管理倒逼調立審執協同化解涉企糾紛,建立執前保全提示和執行建議機制,推行執行和解前置,配備專職、兼職和解員36名,優化提升履行“三督促”機制,督促被執行企業主動履行義務。二是對外細化執行聯調聯動。推行“院-庭-村”執源治理三級聯動機制,加強與公安、鐵路、郵政、移動、金融等單位、部門協作配合,聘任“8+N”執行網格員,做深“網格+執行”執源治理模式,聚力打造“無失信企業”。三是對上強化案件會商協同。強化“一盤棋”思維,爭取黨委政府支持,強化工作聯動,制發司法建議,推行涉企執行案件月度會商制度,構建“三維八式”交叉執行方案,擠壓失信被執行企業活動空間。
?。ㄈ┮韵到y化信用修復化解僵局助企紓困。創新打造執法公信中心,堅持懲戒與激勵雙向并舉,讓企業在執行中既感受到“力度”,也感受到“溫度”。一是即時公信反饋解企憂。新設公信服務窗口,開設訴訟信用查詢渠道,為企業提供失信、限高人員名單查詢和失信影響消除服務,密織社會信用體系之網;規范受理執行異議,聘請8名執行監督員,加設9名廉政督察員,邀請公證處參與執行輔助事務,以“多節點調控”幫助企業避免執行風險。二是善意文明執行暖企心。推行失信懲戒寬限期,用好預罰款、預拘留、預限高等預制裁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對被執行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引導其選擇更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利益的自動履行,促成151個被執行人自動履行2238萬元;制定涉企案件自動履行后信用修復激勵機制,發出全市首份《信用修復證明》,及時為企業擦除“信用污點”。三是完善案件管理護企行。壓實執法公信建設,做深涉企案件評查機制,選任8名終本管理員,強化涉企終本案件結案管理、嚴格終本審批機制、暢通恢復執行渠道,保障勝訴企業合法權益;堅持精準識別、分類施策,對陷入財務困境但仍具有發展前景和挽救價值的企業,積極使用破產重整和破產和解程序,積極為轄區企業發展謀求生機。
三、取得成效
執行服務中心成立以來,累計接待群眾24590人次,辦理企業訴求1479件,涉企訴求平均反饋時間縮短至1天,質效指標呈現“四升四降”良好態勢,其中首執案件到位率同比提升20.04%,執行信訪率同比下降41%。2024年新收執行案件同比下降16.65%,達成執行和解2589件,執源治理初具成效;有效盤活企業24家,出清“僵尸企業”30家,化解“執行不能”案件113件,清理債務4.3億余元。
附件15
漳州市長泰區以“小”見“大”打造
金融糾紛化解“快車道”
一、背景情況
受金融科技發展、互聯網貸款業務擴張等的影響,小標的額案件數量大幅度增加,呈現出借款人分布廣、單筆貸款金額小、案件數量多的特點,導致長泰法院新收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信用卡糾紛案件持續高位運行,送達難、調解難的問題給矛盾糾紛的解決增加阻力。為解決這一難點,長泰法院從三個方面入手,打造金融糾紛化解“快車道”。
二、主要做法
?。ㄒ唬┮浴靶£嚨亍蓖苿印按笳{解”
長泰法院充分發揮“金融一站兩中心”作用,在全市范圍內創新打造金融聯合調解工作室,實行“1+2+N”模式,即由1名員額法官、2名書記員、多名金融特邀調解員組成,對不同情況的案件分類處理。對各家金融機構已移送案件,由金融特邀調解員逐案進行前期電話調解,并對被告是否死亡及被羈押等情況進行摸底,為提高案件送達效率筑牢基礎;對拒不到法院調解的案件,聯合速裁團隊采取“村村走透透”的方式,每周擇一鄉鎮進行巡回調解和訴前送達;對未調解成功的案件,及時轉入速裁程序快速審理,實現調解和速裁無縫銜接;對當事人下落不明的案件,立案前提前粘貼送達通知單,以縮短公告前送達周期。
(二)以“小機制”實現“大提質”
長泰法院積極探索金融糾紛多元化解“線上+線下”模式,建立健全非訴訟金融糾紛化解機制。實行“人民調解+司法”“訴訟調解+司法速裁”“線上化解+電子送達”全流程多元解紛機制,按下了高效化解糾紛的“快捷鍵”。具體包括調解員輪值制,開展訴前交叉調解工作;快立快審制,對于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爭議不大的金融案件適用小額速裁程序;線上送達調解制,雙方不便到庭參加訴訟的,通過云調解,隔空化糾紛,起到提質提效作用;同質化解紛指導機制,針對同類型金融糾紛,開展同質化案例法律規范等指導培訓。
?。ㄈ┮浴靶÷搫印贝龠M“大和諧”
長泰法院通過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加強與金融機構的聯動互通,切實了解金融機構的實際需求,為金融機構提示風險苗頭、加強風險預警、精準“把脈問診”,預防和減少金融機構訴訟風險,實現金融糾紛“根源式”防范,最大化釋放司法效能。定期召開金融審判執行工作座談會,及時提出加強精細管理、堵塞制度漏洞等方面風險提示和建議對策,幫助相關金融機構改進提升,最大限度防控金融風險,為轄區經濟發展環境與金融秩序的穩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三、取得成效
2023年以來,長泰法院共化解金融案件260件,通過訴前調解結案114件、立案審結146件,其中通過金融聯合調解工作室化解的案件有157件,開啟金融調解新局面。為轄區10余家金融機構提供各類訴訟服務800余次,挽回損失達3000萬元,化解了金融風險,提高了不良資產處置效率。
附件16
漳州市華安縣“醫稅”合力打通醫保便民之路
一、背景情況
2023年12月“醫保征繳稅務統征模式”開展以來,華安縣針對醫保、稅務數據信息未統一,參保信息往往需要多頭登記、多頭申報、多邊遞交材料的問題,努力構建“醫稅”間征繳協同、信息共享、聯合運維、爭議處理等方面齊抓共管的共建共治格局,切實做到“服務有速度、解答有深度、待人有溫度、工作有態度”。
二、主要做法
?。ㄒ唬┙⒑献鳈C制,凝聚部門工作合力。聯合簽訂《跨部門合作共治機制協議書》組建“華安縣社保服務工作室暨社保征繳協調中心”,實施“三通四建五聯合”工作法(即書記、黨員和條線“三個通暢”;建立定期座談、集中指揮、黨員攻關、信息共享“四個機制”;做到研提建議、動員部署、宣傳輔導、組織實施、督促檢查“五個聯合”),實現部門間業務銜接、政策溝通、數據同步,做到企業群眾反饋的問題即時受理、即時協調、即時解決,服務形式更加便利,服務流程更加高效。
?。ǘ┐蚱菩畔⒈趬?,提升便民服務便捷度。積極探索部門間信息共享的新模式,醫保、稅務間建立明確細致的信息共享機制,結合新形式、新業態和新要求,為全縣近800家企事業單位、14.8萬人在參保登記、醫保繳費、待遇保障、信息維護、個人權益保障等方面打造“線上服務+線下服務、集中服務+個性化服務、個人服務+團隊服務、智能數據服務+人工專職服務”等組合服務模式,最大限度避免群眾“多頭跑”“往返跑”問題,降低企業群眾辦事成本,提升便民服務可及性和便捷度。
?。ㄈ┚劢贡忝窀咝?,多元協同推進訴求處理。建立醫保、稅務聯席會議制度,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合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并通過聯合培訓、聯合會議、聯合調研等形式加強交流協作,及時通報合作事項推進情況和協調需要雙方相互支持的事項,最大程度避免企業群眾“多頭找”現象,實現參保對象疑問快速解答、問題快速解決,企業群眾訴求條條有回應、件件有著落、事事有交代。
三、取得成效
今年來,通過“醫稅”部門間的共治合作,極大的方便廣大參保企業和群眾,醫保參保費用統一征收模式上線以來,打破了數據壁壘,有效提升了部門間的溝通效率,實現了企業參保登記、基數申報、信息變更在醫保、稅務間“一站式辦理,一站式申報、一鍵式提交”的極速服務。自“統模式”上線以來,華安醫保、稅務部門聯合深入企業30家次,接受企業咨詢150余家次,一線解決企業反饋典型問題10余個,解決群眾復雜參保問題近60個,有力提升服務質效,助力營商環境再上新臺階。
附件17
漳州市詔安縣依托閩粵“三聯”優化營商環境發展“邊界經濟”
一、背景情況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兩次到詔安調研均提出大力發展“邊界經濟”。福建“南大門”詔安縣地處省際邊界,以創新為出路,依托閩粵“三聯”優化營商環境,為進一步擴大閩粵經濟合作區,實現漳、潮、汕三市全域協同發展先試先行。
二、主要做法
?。ㄒ唬┙M織聯建“合作區”,政策互惠互利。一是規劃協同共建。由福建、廣東兩省政府聯合審批通過《閩粵經濟合作區發展規劃》,成立閩粵經濟合作區。兩省分別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并掛牌,在土地使用、稅收優惠方面統一政策,在基礎設施、產業配套等方面協同推進。今年民企累計簽約入庫項目36個,計劃投資額90.39億元,實現投產率100%,盤活閑置廠房6宗,面積2.26萬平方米。二是工程項目招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深入實施“詔商回歸”工程,今年來促成智能光伏電站制造、碳中和-新能源及節目等項目簽約。給予新落戶企業投資、購房、信貸的補貼優惠750.85萬元,妥善解決回歸詔商及親屬的簽證、居留、入戶、社保等社會服務需求500余人次。三是窗口南北串聯。閩粵省際邊界一大半位于詔安縣北部秀篆、霞葛、太平三個鄉鎮,三鎮距縣城較遠,往返極為不便。詔安縣行政服務中心在霞葛鎮打造“政務綜合服務超市”,縣法院設立山區首個“訴訟服務站”,試點“窗口前移”改革,將個體工商戶、食品經營許可、立案服務等153項高頻政務、訴訟服務的受理延伸至鄉鎮,實現縣鄉同步辦理。
?。ǘ┱章撏ā胺杖骸?,辦事降本增效。一是清單跨省通辦。梳理公布32個涉企服務“跨省通辦”事項清單,完善多地協同辦理和幫辦代辦機制;將38個部門1879項行政許可事項、營商服務事項全部入駐閩政通、漳州通APP及微信公眾號等,實現“異地受理、屬地審批、就近取證”。今年來“跨省通辦”16327件,辦理環節和辦理材料分別平均壓縮至2.21和3.55個,辦理時限平均壓縮86.02%。二是一件事加速審批。針對引進項目用地報批難、招拍掛時間長的痛點,推出“告知承諾+模擬審批”服務,實現簽約落地公司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的當天“三證同發”;針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低效的堵點,創新竣工聯合驗收模式,做到“受理即組織、核驗即通過、通過即出證”,今年來新建工廠廠房26.515萬平方米。三是否決逐級上報。推行“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否決逐級快速上報”機制,要求否決審批服務事項時,經快速逐級上報后當天答復申辦人并報備,過期視同符合規定,給予辦理;設立“否決投訴”窗口,今年來接收否定報備95份,辦事企業滿意率達99.99%。
?。ㄈ┘m紛聯調“共治圈”,法治賦能優化。一是中心貫通聯合??h法院深化全省首個黨政領導的“144”矛盾糾紛源頭治理中心和“三型三化”工作機制,與饒平法院簽訂跨省司法服務協議,實現跨域涉企矛盾糾紛調處的全流程管理,兩年來共收到訴求1455件,化解率81.48%;通過跨省文書協助送達平均縮短辦案時長12天;通過跨省異地委托執行處理委托事項69項,辦結率100%。二是一站式立體化解。抓牢歸口“縱向”聯通,加強25個縣級單位、15個鄉鎮工作室的管理優勢,主動做好涉企糾紛一線排查、一線化解;推進行業“橫向”聯通,通過金融、勞動爭議等6個工作室共訴前化解糾紛1163件,涉及金額1000多萬元。三是平臺訴調復合??h法院以“訴前調解+司法確認”為先,訴前分流調解率200%,快速解決糾紛446件;以“簡案快辦+繁案精審”在后,速裁組平均審理天數16.4天,買賣合同糾紛一審平均用時14.58天;探索建立“執前保全+執前督促”制度,買賣合同糾紛實際執結率91.94%,實際執行到位率118.29%,司法供給不斷完善。
三、取得成效
閩粵經濟合作區作為東部沿海首個跨省合作的經濟合作區,依托閩粵“三聯”做實做細營商服務,推動了邊界經濟持續發展,正式簽約“詔商回歸”項目26個、總投資24.6億元,其中16個已經落地開工。2023年詔安縣民營企業產值占全縣規模企業總產值的88.83%,增速比全縣規模企業增速高2.11個百分點。
附件18
泉州市推行合規指導 護航營商環境
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推動經營主體依法合規經營,泉州市市場監管局于2024年第一季度發布全省首個《市場監管領域經營主體行政合規指導清單》(以下簡稱《清單》)分行業按類別提供“菜單式”合規指導。
一、背景情況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關于加強法治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決策部署,進一步將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與為人民服務宗旨有機結合,優化執法理念和方式,充分發揮行政執法教育、引導功能,“抓前端,治未病”,探索建立系統性、全過程的行政合規服務和指導機制,促進經營主體合規經營、健康發展,實現行政執法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二、主要做法
《清單》的出臺,是泉州市市場監管局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旨在通過預警在前、指導在先,明確經營主體的行為標準和經營尺度,為經營主體自我糾偏和成長壯大留足空間,避免其因違法違規行為受到行政處罰而產生不必要的經營成本,從而持續激發經營主體健康活力,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ㄒ唬┤媸崂?,實現鏈條全覆蓋
市場監管領域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眾多,制定時全面梳理了經營主體登記及信息公示、壟斷及不正當競爭、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廣告經營、食品藥品、電子商務、特種設備等市場監管部門18大類重點監管領域,圍繞群眾關注程度較高、高頻多發的行政違法行為,形成190項合規指導事項。
(二)設定等級,突出預警實施效果
深入分析比對行政執法有關數據,根據經營主體違法違規行為出現頻率,設定了“較高”“一般”和“較少”三個風險等級,分別對應“三星”“二星”和“一星”進行標識,風險等級和星級越高,說明經營主體的違法頻率越高,便于經營主體快速、準確了解和排查常見違法行為風險點。經營主體通過隨查隨用《清單》,幫助他們強化行政合規意識,在經營活動中守牢法律底線。
?。ㄈ娀瘧?,推進依法能動履職
一是明確應用場景。著眼行政執法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環節,要求執法人員在辦理經營主體登記和行政許可時,向新設立的經營主體宣傳《清單》,推行事前指導;在開展行政執法檢查時,向被檢查單位宣傳《清單》,實施事中指導;在辦理行政處罰案件時,向違法經營主體講解《清單》,督促其及時改正違法行為,進行事后指導。二是進行責任分解。190項清單分別列明市級具體指導科室和聯系方式,打通合規指導“最后一公里”,推進全市市場監管部門依法能動履職。三是加強宣傳推廣。開展經營主體合規經營法律知識講座,將《清單》印制成冊上門發放給經營主體,“一對一”耐心講解存在的問題,幫助解決“怎樣是違規、違了什么規、怎么不違規”問題。充分發揮報刊、網絡等媒體作用,以《泉州發布福建省首個市場監管全域合規清單》、《190項!這類清單全省首發》為題刊發在《中國質量報》、福建市場監管微信公眾號、泉州政務微信公眾號、泉州市場監管局網站,將清單信息推廣出去、擴散出去,讓更多的經營主體看到、知悉、學會,提高守法合規經營意識。
三、取得成效
《清單》的制定發布,是市場監管部門運用法治方式穩定社會預期的重要舉措。立足幫助經營主體解決“什么是違法、違反什么法、怎么不違法”的問題,分行業按類別提供“菜單式”指導服務,避免“不教而誅”,也防止“不教而寬”,體現了監管執法的包容審慎,著力解決市場監管過程中突出問題,為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以來,全市市場監管系統將推行合規指導融入日常執法檢查,通過發布提醒告誡、開展約談指導、組織簽訂承諾書、披露典型案例等方式,增強經營者誠信守法意識,提高公眾理性消費、依法維權意識和能力,目前累計開展行政合規清單指導百余次,入戶指導企業千余家。如春節期間,在規范旅游市場過程中發布4則指導告誡材料,制發7款公益宣傳海報,披露6條旅游服務“霸王條款”,組織中心城區57家涉旅行業協會及經營戶價格合規約談并簽訂承諾書,引導涉旅行業協會和從業者自律合規,從而減少了旅游投訴,規范了市場行為。
附件19
泉州市晉江市以良好政企互動助力發展營商環境
一、背景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提出“晉江經驗”時,強調的“正確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系”,成為晉江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指引。近年來,晉江市始終牢記囑托,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提振社會信心、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后勁的重要抓手,創新提出“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理念,打造“晉心晉力”營商服務品牌,以最大誠意、最優服務,激活最強發展勢能,讓企業看的清、算得清,在晉江安心創業、放手發展。
二、主要做法
?。ㄒ唬娀蠡?。良好的政企互動,是“晉江經驗”的重要法寶,晉江立足“有為政府”建設,服務“有效市場”,當好引路人、推車手、服務員“三種角色”。在不同發展階段,黨委政府都及時順應形勢定航標,為產業升級明方向,與企業一同謀發展。每年召開企業創新大會,深入開展“千名干部進千企”、政企才早午晚餐會等活動,一業一策、一企一策幫助企業穩預期、強信心、解難題。出臺正負面清單規范政商交往行為,明晰政商交往界限,鼓勵黨政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在服務民營經濟過程中放下包袱、擔當盡責,做到“親”而有度、“清”而有為,推動形成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ǘ﹦撔路张e措。實施綜合窗口改革,開設“跨省通辦”“省內通辦”“企業服務”專窗,打造全省首個“無實體證照辦事”政務大廳,率先推出“一業一證”“模擬審批”“樁基先行”、工業用地“七證同發”等政務審批創新舉措。落地國家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成立民營企業合規建設服務聯盟,啟用法治營商環境服務中心,為市場主體提供16項權益保障。建設全省首個國際人才港,率先成立科創委,引進4所高校、12個高能級科研平臺、超百家工業設計機構,設立全國第二個縣域北交所服務基地,建立成果轉化對接平臺,“政產學研資”一體賦能企業創新轉型。
?。ㄈ┰鞚庥H商氛圍。堅持把企業家作為發展的最寶貴財富,納入高層次人才,設立企業家日、人才日,積極營造尊重、關愛、支持企業家的濃厚社會氛圍。持續開展企業家素質提升計劃、新生代企業家領航計劃,開設“北大總裁班”、青年企業家混沌班,加強民營企業家梯隊培育、素質培養和代際傳承,幫助企業積蓄發展后勁。堅持“政府搭臺、鄉賢主導、企業領跑、社會參與”,引導企業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三、取得成效
?。ㄒ唬┌l展環境持續優化。憑借“晉江經驗”內核驅動,晉江傾力打造“全國縣域經濟發展典范、中小城市建設樣板”,2023年,晉江縣域經濟和社會綜合發展指數躍居全國第3,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保持全國第4,順利通過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驗收,獲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獲評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示范市,入選全國首批城市營商環境創新縣(市)。
?。ǘ┦袌龌盍τ行Ъぐl。通過將“政府想做的”和“企業想要的”有機結合,加大對有效市場的培育、引導與服務,讓32萬戶經營主體、超10萬家民營企業扎根晉江,并先后培育出51家上市企業、46枚中國馳名商標、8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ㄈ┯H清關系更加緊密。政企良性互動,讓企業家充分信任和支持黨委政府,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參與社會建設。2002年成立全國縣級慈善總會以來,企業家踴躍捐資,慈善理念蔚然成風,累計募捐各類善款超170億元,25位晉江企業家榮膺中華慈善獎及提名。
附件20
泉州市臺商區創新“益企幫幫”模式
一、背景情況
泉州臺商投資區聚焦園區臺商臺胞臺企發展訴求問題,打通“線上+線下”政企互動“無障礙”溝通通道,構建“線上有通道、線下有會診、服務有監督、處置有閉環”的臺企發展服務生態,讓臺商投資審批訴求“一鍵直達、閉環監督、高效處置”,保障臺胞臺企生活舒心、發展安心、投資放心。
二、主要做法
?。ㄒ唬┚€上“益企幫”。創新搭建“益企幫幫”臺商投資審批訴求直達通道,開設“27554321”涉企審批訴求服務專線,建立智能化的登記、導辦、督辦訴求“閉環式”處理機制,監督保障臺胞臺企“訴求必應”落到實處,臺胞、臺企可隨時通過手機端“一鍵”提交訴求、系統即時派單流轉、部門限時辦理反饋,訴求精準直達、政府高效處置。
?。ǘ┚€下“會診日”。線下配套建立臺商投資審批協調“會診日”機制,組建由審批、勞動、金融、稅務、教育等各職能部門組成審批會診服務隊,固定每月15日與臺胞臺企面對面“會診”,現場協調解決臺商投資審批訴求,同時結合臺商投資企業反映的共性問題及痛難點,每季度組織開展“大篷車、輕騎兵”深入臺資企業和臺資項目一線,就項目謀劃和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審批難題和各種困惑把脈問診,從專業政策角度找尋破解之策,全力以赴幫助臺資、臺商投資項目協調解決疑難雜癥。
?。ㄈ┻^程“云監督”?!耙嫫髱蛶汀逼脚_植入智慧監督體系,建立權力運行即時可預警、隨時可查詢、終身可追溯的動態監督機制,臺商投資審批訴求辦理全過程線上留痕留跡,超時辦理等將實時智能推送至紀檢監察“云監督”平臺,創新構建“主管部門監管、效能部門監督、紀檢部門再監督”的三級智慧監督機制,全面構建“登記-會商-處理-回訪-研判”的解決閉環,確保臺商投資企業審批訴求得到及時響應、妥善解決。
三、取得成效
“益企幫幫”機制建立以來,累計接到咨詢熱線158次,在線訴求信息106條,涉及審批服務、勞動用工、子女就學、水電氣網、獎補兌現、合同承兌、融資磋合等與臺商投資企業強相關事項,均在24小時內響應,全部及時反饋解決到位;累計組織5場“會診”,幫助37家臺資企業解決涉及用地審批、政策執行、報建材料等問題49個,企業網上評價滿意率100%。
附件21
三明市沙縣區堅持“三創聯動”盤活綠色資產帶動村財林農增收
一、背景情況
2024年以來,三明市沙縣區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天然林、生態林盤活機制,通過改變經營主體、改進保育方式、改寬收益路徑,創建“生態金、生態票、生態貸”新機制,盤活了綠色資產,增加村財林農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二、主要做法
?。ㄒ唬﹦撛O“生態金”,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吧鷳B金”是在現行天然商品林停伐管護補助、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補助等基礎上,為農民群眾提供的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一是盤活綠色資產,增加財產性收入。通過改變天然林、生態林經營主體,放活經營權,村集體和林農在原有補助補償收入的基礎上,協約改造模式、訂金收儲模式可以每年增加林地使用費15元/畝、收儲訂金占用費36元/畝等財產性收入。二是科學利用,增加經營性收入。通過專業的國有林業公司專業經營,進行樹種更替改造、擇(間)伐改造修復、定向培育等,增加林分木質性產品利用收入,村集體和林農收益利潤分成,分成比例可達95%。三是策劃項目,增加開發性收入。通過發展森林康養、文旅休閑等林業特色產業和開發林業碳匯等生態產業,增加項目開發性收入,委托經營模式項目開發性收益利潤村集體和林農可分成80%。
?。ǘ﹦撛O“生態票”,保障林農增收機制?!吧鷳B票”作為林權權利人收益憑證,具有兌現、流轉、抵質押權能,截至目前,全縣已簽約8818畝,達成合作意向17265畝。一是協約改造,租金保底。對天然林、生態林的空山或含有針葉樹的退化天然闊葉林及人工生態林(幼齡林)合作改造協約,國有林業公司以每年支付林地15元使用租金方式作為村集體和林農保底收益,造林和林木經營收益還能有分成。二是委托經營,利潤分成。村集體和林農將無法進行木質性產品利用的天然林、生態林中的純闊葉林委托給國有林業公司經營,開發林業碳匯、森林康養等項目,收益按2:8比例分成。三是訂金收儲,收益抽成。按照每畝600元以支付收儲訂金形式,對村集體和林農的天然馬尾松林、人工生態林(中近成過熟林)進行收儲,以每畝2000元作分界線再進行分配,第一檔減去訂金后收儲公司與林權權利人2:8分成;第二檔每畝超過2000元部分,收儲公司按5%抽成。
?。ㄈ﹦撛O“生態貸”,優化金融服務機制。開發“生態貸”綠色金融服務產品,促進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生態資本轉化。一是開發普惠金融產品。推出首個“福村·生態貸”,并為鳳崗街道村頭村授信“福村·生態貸”100萬元,用于鄉村振興項目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鄉村集體綠色資源資產“擔保難、貸款難、處置難”問題;積極鼓勵各銀行金融機構大膽為“生態票”開發“生態貸”系列提供普惠金融產品,滿足村集體和林農對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融資需求。二是建立兜底防范機制?;I措500萬元資金作為“生態貸”風險防控資金池,同時還為“生態貸”授信銀行承諾可按“生態票”票面價值予以擔保兜底回購并進行代償。
三、取得成效
?。ㄒ唬┩苿恿松鷳B保護。通過創新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林農增收機制和綠色金融服務機制三個方面發力,有效地破解了“生態保護和林農收益”的矛盾,增強了林農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ǘ┩貙捔嗽鍪章窂?。增加了林農財產性、經營性和開發性收入,拓寬天然林、生態林增效、增收路徑,例如:2024年6月,高砂林場按照天然林生態林創新改革模式流轉了天然林、生態林經營權5029畝,其中僅僅林地使用租金、收儲訂金占用費兩項收入,該場每年就能從原有9.25萬元,增加到了19.54萬元,是原有的2.1倍。
?。ㄈ┍P活了綠色資產。有效打通了資源到資產的渠道,推動資源資產形成產業,進一步激活農村集體經濟,項目第一期盤活天然林、生態林資源達5萬畝,可為村集體和林農發放“生態票”3000萬元以上。
附件22
三明市泰寧縣堅持“四個聚力”打造
文旅市場優質營商環境
一、背景情況
三明市泰寧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也是一座特色鮮明的旅游新城,先后創下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眾多頂級旅游品牌。近年來,泰寧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強省和全域生態旅游省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旅經濟作為主導產業、優勢產業來抓,全力建設內涵豐富的世界級風景名勝區,打造文旅營商環境新高地。
二、主要做法
?。ㄒ唬┚哿堫^示范,為品牌塑造增色。推進資源整合,加快環大金湖旅游度假區建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助力民營投資項目順利實施,泰寧旅游商務綜合大樓、梅花島靜心康養基地、紅蘋藝術空間等文旅重點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泰寧縣古儺非遺文旅、泰寧縣主中島古村落開發等22個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達18.8億元。深入實施“一十百千萬”文旅消費行動,開展“百趟專列進泰寧”活動,成功舉辦狀元文化節、狀元巡游記、“泰寧丹霞”全國攝影大賽等節慶主題活動,常態化開展打更巡街、擂茶山歌表演、戲裝踩街等街頭文化展演,泰寧旅游廣告出現在北京西站、豐臺站和南昌站等重點站段。泰寧縣獲評2023年全省文旅經濟正向激勵縣,被省政府表彰通報。
?。ǘ┚哿C制創新,為市場活力賦能。探索創新“認養”泰寧古城歷史建筑機制,發動社會力量培育朱口鎮“畬竹人家”主題館、梅口鄉“小茶館”、大田鄉DT club主題館等特色主題館24家,形成工藝美術大師一條街、泰寧晚茶一條街和“煙火宋潮”國風集市、大金湖魚城等特色商業街區,尚書街入選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泰寧古城入選第三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大力發展旅游商品,泰寧大米、巖茶、黃花菜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優選122款特色產品入駐國鐵集團“三網一柜”消費平臺,累計銷售額近千萬。
?。ㄈ┚哿底仲x能,為文旅消費助力。全面實施全縣旅游服務質量提升暨旅游市場整頓攻堅行動,建立旅游系統投訴快處先賠實施辦法,在景區設置紀旅游服務“碼上監督”牌,旅游投訴率下降49.3%,辦結滿意率100%。全面升級上清溪、寨下大峽谷、地博苑等景區解說系統,優化“一部手機游泰寧”小程序門票、酒店、餐館、車輛、導游等預訂服務功能,“微公交”覆蓋延伸至全縣各景區,下坊—醴泉巖—甘露寺“朝拜”渡運航線開通運行。大金湖景區獲評首批省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夢境·九龍潭”夜游項目列入省數字文旅應用場景示范案例。
?。ㄋ模┚哿σ晕乃苈?,為產業發展蓄力。發展影視產業,出臺福建省山區縣首個影視文化產業扶持辦法,建成全省首個演播室級別的專業攝影棚,打造池潭影視文旅小鎮、新橋大源、紅軍街等影視外景地,連續兩年在廈門成功舉辦金雞百花電影節“福影·泰寧之夜”,成功亮相香港國際影視展、28屆上海電視節。培育康養典型,發揮森林覆蓋率高、負氧離子含量高等優勢,大力發展度假康養產業,先后打造2個省級森林康養小鎮、4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文創基地成為全省唯一一家“上海職工療休養基地”,入選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全國康養百強縣,獲評中國候鳥旅養小城。
三、取得成效
一是文旅名片有新亮點。落地建設錦江國際度假酒店、耕讀李家青普文化行館等項目,承辦省青少年羽毛球賽、擊劍冠軍賽等重要賽事,舉辦“環大金湖”馬拉松、汽車場地越野挑戰賽等系列賽事60余場,打造大金湖觀鷹等旅游營商新名片。二是文旅融合有新成效。優化影視產業助力營商環境,亮相香港國際影視展、上海電視節,入選長三角影視拍攝基地合作聯盟,首部閩劇電影《雙蝶扇》在泰寧取景拍攝。成功申報“全國研學基地”“省級研學營地”各1家,獲評“市級研學基地”15家。新培育成達號、尚清谷等特色主題民宿3家,“閱山水舍”“狀元茗舍”分別入選國家乙級、丙級民宿。三是保護利用有新提升。充分挖掘古城歷史民俗文化,探索創新“公認民養”、社會租養等古建保護利用新模式,發動社會力量認養古城歷史建筑和文物建筑,培育古城文化旅游、特色民宿、文創工作室等業態,探索出一條古城保護、生態修復、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道路。
附件23
莆田市高水平打造數字政府新模式
一、背景情況
作為全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試點,莆田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中國建設重要指示精神,針對數字政府建設普遍存在的管理機制不完善、標準不統一、部門間條塊分割、碎片化等問題,創新推進“全市一張圖、全域數字化”,以系統化、集約化思維統籌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做法
?。ㄒ唬┩怀龉δ芗?,一圖統攬政務服務。一是業務系統全聚合。針對部門間應用割裂、封閉獨立等問題,開發“一張圖”平臺,運用“數據中臺+業務中臺”架構,以高精度天地圖為統一底圖,聚合各級各部門120多個信息系統,打破“業務煙囪”“信息孤島”,實現部門系統共建共用共享,各級各部門領導及干部根據權限一次登錄就能掌握、管理本級本部門所有數據,實現業務大融合。二是政務數據全下沉。針對跨層級、跨部門數據難共享、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堅持全市一體化建設原則,為全市所有縣(區)、鎮(街)、村(居)同步開發邏輯子平臺,并將原本沉淀的上級部門的政務數據、視頻資源等,按照區劃聯動切分下沉到縣區、鎮街、村居,做到從基層干部到市領導都使用同一個平臺,人手“一本數據賬”,實現數據全域賦能、全局使用。三是協同機制全貫通。針對市域治理領域存在各自為政,協同難、響應慢等問題,創新構建“空、天、地、人”一體化指揮體系,開發“智能語音”“線上會商”“互動交流”等功能,廣泛應用于防汛防臺、基層治理、信訪維穩、糾紛化解等領域,形成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聯動處置機制。
?。ǘ┩怀鲑Y源集聚,一圖共享要素保障。一是強化數據匯聚。通過數據治理、模型開發、數據服務能力輸出,打破數據壁壘,把原本鎖在各部門“小抽屜”里的數據,統一納入市委市政府“大倉庫”管理,并推動數據匯聚、治理、共享、分析、開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讓“沉睡的數據”跑起來、用起來、活起來。至目前,平臺已匯聚57億條政務數據、11.2萬路視頻資源及418個應用場景,滿足全市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數據共享交換需求。二是促進人才集聚。立足產業數字化改革大背景,在“全市一張圖”平臺上繪制重點產業全國人才分布地圖,篩選并集錦了產業相關專業的本科院校和科研單位超4000所、產業高端人才近1000人、產業集群及培訓基地2000多個,為企業和人才破除信息壁壘,助推實現雙向奔赴,2023年成功發布9565個優質崗位,相關做法成功入選2023年(第六屆)全國人才工作創新案例。三是推動資金歸集。有效鏈接行業“白名單”企業和市級政府性融資擔保資源,幫助市擔保公司實現對“白名單”企業以銀行審批額度為準,不作重復性盡調,見貸即保,推動市擔保公司高效利用財政資金資源,最大限度服務實體企業,公司放大倍數已達到6.79倍,做法入選國家發改委第五屆“新華信用杯”全國優秀信用案例。
?。ㄈ┩怀鰯祿x能,一圖輔助科學決策。一是監測經濟運行。推動全市重點產業和規上企業重要指標全量上“云”,實時更新、全量匯聚、動態分析相關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高效服務,提升經濟調節治理能力。比如,平臺聚焦12條重點產業鏈形成“一產一檔”“一產一策”,助力強鏈補鏈延鏈,一季度全市共對接產業類招商項目74個、計劃投資366.7億元,其中已完成簽約50個、計劃投資76.5億元,簽約率67.6%。比如,涵江區白沙鎮洋頂村在推進農村土地開發利用時,借助一村一檔、耕地一本賬等精準數據,僅用一個月時間就簽約一個總投資3200萬元的文旅項目,帶動全村896人持股分紅。二是助力基層治理。通過“組織重構、資源重整、力量重合、數據重聚”的工作模式,劃出最小治理單元,落實最后責任主體,應用數據賦能,推動基層治理智能化,相關經驗做法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列入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發現的60項典型經驗做法之一。比如,通過數據分析研判高風險事件,利用“小方桌”線上會商模塊提前預防和化解各種潛在矛盾問題,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三是提升指揮效能。聚焦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整合全市視頻監控、監測設備、無人機、空間位置等數據,形成應急管理“一張圖”,實現風險可視化、指揮調度一體化。比如,在防汛防臺上,融合雨情、水情、氣象、視頻專題等系統,實時監測,科學研判,成功抵御了強臺風“杜蘇芮”“??睅淼钠翁锸飞献畲蠼涤昕简?,全市沒有出現一例因災傷亡。在森林防火上,創新無人機巡查、AI攝像頭智能感知、護林員在線巡山的綜合管護模式,實現森林火情事件“打早、打小、打了”。
附件24
莆田市全力打造便民利企
用水用氣營商環境
一、背景情況
近年來,莆田市聚焦用戶用水用氣全生命周期,推動用水用氣線上報裝流程數字化,線下報裝規范化,打破數據壁壘,共享項目信息,提前介入服務,實現用水用氣報裝“一趟不用跑”。同時,對用水用氣收費服務、可靠性、質量進行專題提升,讓用戶用水用氣過程中用上“明白水(氣)”“放心水(氣)”,全力優化用水用氣營商環境。
二、主要做法
?。ㄒ唬┩菩腥叹W辦,助力線上申報“全域通辦”。一是統一服務標準。在“五級十五同”標準化目錄清單基礎上,更新本地區用水用氣服務內容和收費目錄“兩張清單”,明確服務內容、辦事指南、收費項目和政策依據等,實行清單化管理,并及時在營業廳、網上辦事大廳、公眾號、APP等渠道公布。二是完善線上報裝入口。聚焦用戶操作體驗,簡化APP、小程序等移動端操作流程,優化頁面設計,完善網上報裝申請指引,推廣智能輔助填報、一表申請、證照核驗、報裝進度查詢等功能,實現“掌上可辦”轉向“掌上好辦”。三是推行水電氣網聯合高效辦。依托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提供聯合報裝網上申報平臺,共整合水、電、氣、網報裝申請和占掘路許可等最多15個審批服務事項打包高效一次辦,辦事情形自由組合,最多可減少申請材料32份,壓縮辦事時間59.4%。
?。ǘ┚劢苟帱c發力,打造線上線下聯動體系。一是打破數據壁壘。實現項目建設、規劃等數據信息共享,由供水供氣公司建立“準用戶”庫,提前上門為企業提供報裝咨詢服務,解決以往申請人不知道去哪辦、供水供氣公司不知道服務誰的問題。具備施工條件的,根據企業需求提前施工至企業建筑區劃紅線,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報裝服務。二是規范線下報裝入口。供水供氣公司對營業廳服務人員定期開展禮儀培訓和業務培訓,提升員工服務技能,增強服務意識。嚴格執行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和限時辦結等制度,按照辦事清單提供辦事服務,不得額外增加或變相增加辦理環節和申請材料。三是堅持“以評促改”。建立用戶回訪機制,從企業群眾的視角進行服務評分,回應企業群眾關切,找準問題癥結所在,并通過將回訪成果轉化成工作措施,有效提升企業群眾獲得感、滿意度。
?。ㄈ┴S富服務供給,提供增值配套服務。一是優化用水用氣收費服務。公開費用核算標準,完善用水量、用氣量和繳費情況線上查詢功能,讓用戶用上“明白水”“明白氣”。開通線上繳費、開具電子發票等功能,率先實現數字化電子發票在用水領域的應用。增加費用余額預警頻次,根據不同行業的用水用氣需求,“分檔次、個性化、多渠道”進行費用余額提醒,避免因欠費造成不必要的停水、停氣。二是提高用水用氣可靠性。建立多渠道停水、停氣預警機制,通過短信、公眾號、APP、網上營業廳等平臺提前二十四小時內通知用戶。加強供水供氣管線巡查,確保管網平穩運行,避免出現壓力不穩等現象,保障穩定、不間斷供水供氣。合理安排計劃性停水、停氣時間和范圍,探索引進“不停供”施工工藝,降低用戶平均停水、停氣時間,減少因停水、停氣對用戶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三是提升用水用氣質量。建立健全維修、搶修快速響應制度,設定維修、搶修隊伍限時完成時間,嚴格按照承諾時間完成(特殊情況除外)。提高水質監測信息公開程度,通過營業大廳、供水公司官網、公眾號等渠道進行水質公示,讓用戶用上“放心水”。提升在線水質管理和維護,加強水質檢測管理,密切關注水質變化,定期對管網末梢水排放沖洗,確保水質穩定。
三、取得成效
?。ㄒ唬┯盟脷庑曙@著提升。莆田市用水用氣報裝平均可在4天內完成通水通氣(含破路施工),相比較2020年之前的9個工作日,壓縮近55.6%;納入準用戶庫的企業,用水用氣報裝實現“零環節、零材料”,共挖掘潛在用戶近3000戶。
?。ǘ┯盟脷鉂M意度逐步提高。獲得用水用氣滿意率實現由2021年的90.73%、2022年的93.51%,提升至2023年94.09%,提高3.36個百分點,實現逐年連續提升。
?。ㄈ┯盟脷夥展┙o不斷優化。完成智能表新增和輪換20余萬只,實現供用水用氣情況實時監測;城市居民飲用水合格率連續7年100%合格;參考《城市供水系統用戶端可靠性評價規程》內容,城市地區用戶年平均停水時間不超過1.53小時;搶維修服務到達平均時長不超過30分鐘。
附件25
莆田市涵江區打造一站式青年創業生態圈
一、背景情況
涵江區現有常住人口47.96萬人,其中14-35歲青年人口為12.71萬人,占比26.5%。涵江區作為福建首批省級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始終堅持高位謀劃、頂格推進、精準發力,扎實推進試點建設各項工作,全面構建“產業+城市+青年”共同發展生態,讓青年在涵江安心就業、扎根創業、安居樂業。
二、主要做法
?。ㄒ唬┘訌娗嗄陝摌I人才培育。成立涵江區青年創業促進會,為政府部門、社會和創業青年之間搭建溝通交流、賦能提升的平臺,通過提供政策咨詢、經濟科技管理服務,組織開展商務考察交流合作等,為青年創業保駕護航。提供創業導師指導服務,邀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家、講師和專家,通過分享他們在創業領域的豐富經驗和成功案例,幫助解決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不斷提升創業能力和管理水平,為創業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ǘ┓e極搭建青年創業基地。打造“涵江青創聯動莆田學院青年之家、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三創園、高新區創客夢工場、國投城北工業園、海西研究院莆田中心、涵江尚書數字經濟產業園、蒲公英青創社(雙福)、蘿首田“黨建+”鄰里中心青春驛站、九龍家族企業管理(福建)有限公司”等青年創業“九大基地”。推動從高校的孵化基地到初創企業,助力企業成長為規模企業,并進一步發展文創、電商和服務業等,通過提供有針對性地支持和指導,幫助初創企業在創業不同階段實現順利過渡和快速成長。
?。ㄈ﹥A力打造青年宜創城市。依托國家級高新園區、陳橋家具園、尚書數字經濟創業園、梧塘電商產業園區等平臺陣地,促進涵江青年創新創業資源共享、品牌共創、項目共推、成果共用,爭創區域自主創新示范區。堅持筑巢引鳳,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全力搭建青年創新平臺,引入16家第三方服務機構為入駐創業團隊打造“五位一體”的全體系服務功能,已累計引進孵化項目近百個。
三、取得成效
依托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和創客夢工廠等平臺作用,累計孵化創業企業42家,完成創業項目55個,成功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3家,涵蓋現代農業、物聯網、跨境電商等領域。國家級眾創空間——莆田高新區夢工廠成為年輕人近悅遠來的創業樂土。今年6月,涵江區閩臺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獲評國家級“閩臺青年服務站”。
附件26
南平市推行企業“辦事不出園”
一、背景情況
園區企業對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各地也十分重視園區企業的發展建設,然而,受地域和外部環境限制,在服務園區企業過程中仍然存在需求對接不到位、企業辦事多頭跑、項目建設推進難等問題,為此,南平市在提升項目服務上下功夫,將服務端口前移,強化數字賦能,打通服務園區企業“最后一公里”,實現“園區事園區辦”。
二、主要做法
?。ㄒ唬底仲x能,讓園區企業輕松就地辦。一是搭建審批服務數字橋梁,推動項目審批全流程線上辦理。進一步打通市工改系統與電子證照系統、省政務總線及相關部門專業系統數據壁壘,并對審批事項辦理條件、審查內容等進行標準化設置,推動“施工許可”“消防設計審查”等事項全流程無紙化審批,實現事項線上可辦理率達100%。二是推進全鏈條數據共享,減輕企業辦事的跑腿負擔。優化電子證照共享機制,推動跨部門證照信息共享互通,凡是可調用、復用的審批材料不再要求申請人提供。推動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票據電子化,引導建設單位通過微信、支付寶、云閃付等進行繳納,實現企業零跑腿。三是推行“面對面”遠程幫辦,打破服務企業的空間限制。建立市、縣、園區遠程“云幫辦”體系,優化園區政務服務軟硬件設施,搭建“遠程云幫辦”可視化政務服務平臺,園區通過遠程“云幫辦”系統可直接連線市、縣政務服務中心窗口咨詢、辦理相關事宜,讓企業“辦事不出園”,避免在審批窗口與園區來回跑。
?。ǘ┢蠛粑覒?,為園區企業精準解難題。一是建立“一端受理、分級辦理”的訴求響應機制。依托南平市項目服務中心,組建市縣兩級項目建設服務團,實行分級負責,牽頭協調解決訴求問題。建立項目協調現場辦公機制,對項目審批落實全流程跟蹤,指派專人負責與訴求企業對接,讓企業辦事“只找一個人”。二是建立“清單管理、銷號”推進機制。建立項目服務清單,明確任務目標、責任、時限,實行臺賬管理和清單銷號機制。各責任部門結合實際進一步細化服務,提出解決方案措施,完成一個銷號一個,對責任部門反饋訴求不能辦理的,及時召開“不能辦”會商會議進行確認,防止部門“當二傳手”或“一推了之”。三是建立“跨層互通、多元協同”的解決機制。建立市、縣、園區協調聯動機制,根據訴求辦件的實際情況,由對應層級建設服務團牽頭協調相關責任部門辦理,園區協助配合。對跨層級、復雜事項辦件,市項目建設服務團組織市級部門進行研究分析,提出辦理指導方案,根據需求對接聯系省上,同時指導縣市區辦理。
?。ㄈ┪鍐T一體,助園區企業高效辦成事。一是開展掛牌服務,搭好惠企服務平臺。在全市各級產業園區設置建設項目審批幫代辦點,將項目審批服務鏈條延伸至園區,為項目落地、建設實施、竣工驗收等提供全流程全周期零距離服務,實現“園區事園區辦”。二是實行團隊幫辦,充分發揮部門職能。在政務服務中心和園區建立雙向對接、即時響應機制,由幫代辦員對項目審批遇到的問題進行即時解答、即時幫辦。建立項目審批“預診”機制,提前介入為企業項目把脈問診,將項目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讓企業辦事少走彎路。三是延伸服務鏈條,全面護航項目審批。建立項目審批全過程咨詢、指導、代辦、協調、監督服務“五員一體”模式,延伸服務鏈條,為企業量身定制政務服務幫代辦“預案”,通過事前精準指導,事中代辦幫辦,事后服務保障,讓園區企業辦事省時省力又省心。
三、取得成效
?。ㄒ唬┓罩边_,園區辦事更高效。通過建立園區幫代辦點,將政務服務端口由服務中心延伸到產業園區,有效解決服務園區企業最后一公里問題,為企業提供更加直接高效的“家門口”式政務服務。1-6月,為園區企業幫代辦175件,滿意率達100%。
?。ǘ┎块T協同,問題解決更有力。通過建立項目服務團,統籌協調市、縣、園區部門審批服務資源,跨部門、跨層級溝通協調,實行專班服務模式,有效解決項目審批過程中遇到的各類難題,助推項目早開工早投產。今年來,已有16個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33個項目實現“驗收即發證”,從竣工驗收到取得不動產證的跨度用時縮短1.83個月。
?。ㄈ┲鲃訉?,服務氛圍更濃厚。通過提前介入、全程跟蹤管理,為企業在“事前、事中、事后”提供定制化服務,營造“親”“清”服務氛圍,提升企業獲得感。
附件27
南平市延平區打造知識產權糾紛
人民調解“三個一”模式
一、背景情況
南平市延平區聚焦市場主體需求,利用“一個中心、一套機制、一組流程”模式,深化行業性、專業性矛盾糾紛集成改革,在知識產權領域試點先行,構建了司法保護、行政執法、仲裁和調解等有機銜接的知識產權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打造“人民調解”名片。
二、主要做法
?。ㄒ唬┮粋€中心抓服務,“定分止爭”有了“主陣地”。一是進“一扇門”調解糾紛。匯集司法局、法院、市場監管局、文體旅局等多部門力量,成立延平區知識產權保護“一站式”調解中心,實行調解員以常駐、輪駐、隨駐等方式的“一門進駐”模式,建立調解范圍、工作職責、調解程序等3項工作流程,實現知識產權糾紛“一門受理”。二是建“一個團”聚集人才。吸納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執業律師等“行家”和人民陪審員、社區干部、網格員等擔任調解員,出臺激勵機制,按照一般、疑難、重大糾紛不同難度標準給予相應補助,建立集“咨詢、評審、調解、仲裁、訴訟”多種解紛機制一體速調聯動,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向疏導端發力。三是搭“一道橋”跨域協作。探索跨區域協作模式,先后與湖北鄂城區、江蘇崇川區等地簽訂《跨區域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合作協議》,在跨區域知識產權案件辦理、產權保護、糾紛調解、技術調查等方面協同共進,定期開展協作區實地走訪和學習交流,形成跨區域知識產權保護的強大合力。
?。ǘ┮惶讬C制提效能,“攻堅克難”有了“主引擎”。一是建立快速響應機制。激活“一攬子”調處機制,深化司法調解、行政調解和行業調解的工作協同機制,提供“一個案件、一個團隊、一抓到底”的精準服務,主張“一事不二訴”,讓企業解紛少跑腿。二是建立聯席會商機制。按照類案專調打造知識產權糾紛高效處理機制,建立10個商標侵權案調處模型,以搜索關鍵詞提供類案調解參考,達到同系列案件“一次性解決”+“一次調解多件化解”的乘數效應。三是建立協同反饋機制。持續梳理知識產權糾紛調解辦理流程,形成人民法院推送、行政機關協同、特邀調解員接單、法官跟蹤指導的“訂單+派單+跟單”外賣模式,并以項目化形式承接并隨時上傳調解結果,打破數據壁壘,讓解紛案件與調解信息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線上流轉,最終實現一網通辦,結案時間最短縮至3天。
?。ㄈ┮唤M流程管到底,“問題銷號”有了“主線路”。一是“靠前一步”強化訴前引導。運用“人民調解員提前介入+普法+調解”的模式,把非訴解紛機制前置。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知識產權保護“一站式”調解指南》,實現從“事后調解”向“事前預防”轉變,協助推動案件繁簡分流,簡案快辦緩解訴訟壓力。二是“雙線并行”強化聯調解紛。依托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構建“大數據+網格化”載體,按照專業擅長領域,合理委派調解員,通過視頻連線、實地走訪、三方會見的方式推動線上線下聯調解紛,靈活開展遠程調解+現場聯調相結合模式,提升解紛質效。三是“邁開步子”聯動全域宣貫。設立紫云、水東、西芹、來舟、南山等鄉鎮(街道)商標品牌指導站,延伸和發展商標培育、運用、保護路徑。結合宣傳周及專利服務“入園進企”等活動,全域推廣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引導群眾打擊盜版、尊重創新,營造知識產權保護濃厚氛圍。
三、取得成效
延平區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治理方式由單一化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在推動知識產權高標準保護、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運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4年以來,累計成立個人調解室18個,評定“市級金牌調解室”1個、“區級金牌調解室”4個,各級專職調解員138人、評定等級調解員9人。延平區知識產權糾紛“一站式”調解中心正式運行以來,受理知識產權糾紛430余件,涉及糾紛金額1300余萬元。
附件28
南平市武夷山市“三聯三通三必訪”
賦能茶行業新發展
一、背景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調研時作出指示: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武夷山市稅務局為助力“三茶”統籌發展,積極探索特色行業稅收管理的新發展道路,推出“三聯三通三必訪”工作機制,積極發揮稅收職能作用,落實各項稅費優惠政策,打造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稅收營商環境。
二、主要做法
?。ㄒ唬┐罱ā叭齻€聯動面” 做好內外協同文章
一是“科特派+稅特派”互動共聯?!岸愄嘏伞迸c常駐武夷山市“科特派”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座談會,聯合深入田間地頭、車間廠房,以“技術指導+政策輔導”模式,助推茶行業健康有序成長。
二是“稅務+社區”共融共建。與茶葉核心產區所在社區、村委建立“稅務+社區”共建機制,簽訂共建協議,通過支部共建、活動共聯、社區共治,依托社區、村委開展稅費政策輔導,實現縱橫協同的“乘法效應”,共同營造良好的稅收營商環境。
三是“稅務+協會”合力共贏。與市茶葉同業工會共同開展“稅務茶禮”活動,現場講授涉稅流程、稅費優惠政策等實用知識,有效提升宣傳輔導效果,提高茶農茶戶稅法遵從度,助力武夷山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ǘ┻B好“三個貫通線” 做深精誠共治文章
一是挖掘數據“金山”,暢通以稅咨政效能。圍繞地方特色經濟發展需求,針對茶行業開展專題稅收數據分析,提供客觀真實的決策信息,向地方黨政部門報送《從稅收數據看武夷山市茶產業發展》、《關于茶行業管征情況的報告》、《推進做好“三茶”統籌,做大做強做優福建茶產業》等多篇數據分析報告。
二是化解服務“堵點”,打通爭議溝通瓶頸。武夷山茶業種植戶多且分散全市各地,茶戶無法取得合法扣稅憑證是困擾茶行業發展瓶頸。通過融入地方治理,強化多方聯動,打通與街道社區、市場監管部門等多部門的鏈條,明確產權過戶、索取發票等“爭議共管事項”合作事項,有效化解茶農與茶戶的涉稅爭議,為地方產業發展賦能增效。
三是搭設協作“金橋”,連通稅企交流渠道。與市工商聯、各涉稅專業服務機構建立協作機制,通過常態化開展走訪調研、稅法宣傳等方式,解決稅務部門單方面宣導勢單力薄、覆蓋面小的困局,借力各部門的優勢,把惠企稅費政策傳遞到企業,而涉稅的“疑難雜癥”也可經由各部門反饋給稅務部門,從而實現稅法宣傳、政策輔導的廣域覆蓋,持續提升了納稅服務的速度與質效。
?。ㄈ┳龅健叭齻€必訪點” 落實因企施策文章
一是新辦納稅人必訪。對新辦茶行業納稅人建立“111”工作機制,即1周內與企業聯系,給企業留下1個聯系電話,進行1次面對面溝通交流。通過微信、短信等線上渠道向納稅人推送“開業第一課”,推動稅費辦稅流程、稅費優惠政策等信息的直達快享。
二是規下轉規上必訪。與市工信商務局建立數據互通機制,及時獲取茶企規下轉規上信息,第一時間由“稅特派”主動問計問需,收集納稅人對稅收征管、稅收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根據企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政策解讀,從而提高納稅人對稅務服務的滿意度與稅法遵從度。
三是關鍵時點必訪。在茶博會、斗茶賽等重大涉茶活動、賽事時點,進行現場走訪問需;在春茶采收季,稅特派走進茶山,實地向茶農開展稅法宣傳;在“五一”“十一”旅游高峰期、傳統節假日前,開展“節前輔導”,對發票提額、發票開具、稅費優惠政策等熱點問題進行集中答疑解惑,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三、取得成效
2024年1-6月,武夷山市新登記茶行業納稅人960戶,茶行業納稅人稅費征前減免1.19億元,同比增長10.18%,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讓企業受益明顯。舉辦3期茶行業新辦納稅人專題現場培訓,對新辦戶關注度高的熱點稅費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惠及經營主體500余戶,走訪規上茶行業納稅人15戶。茶行業稅收收入累計入庫1.18億元,增長3.2%,剔除政策性緩繳因素后增長41.7%,其中稅收貢獻超百萬企業18戶,超十萬企業103戶,茶企經營活力持續增強,稅收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茶產業蓬勃發展。
附件29
龍巖市“聯”“通”能源服務
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一、背景情況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營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國網龍巖供電公司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的工作要求,持之以恒優化電力營商環境,借助數字化、智能化手段不斷“聯”“通”能源服務,為閩粵贛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電力支撐。
二、主要做法
?。ㄒ唬┩瞥鋈删W“通”辦。國網龍巖供電公司牽頭,2023年率先在福建永定-廣東大浦、福建武平-廣東蕉嶺、福建長汀-江西瑞金開設“跨省、跨網辦電”窗口。2024年進一步深化三省兩網“通”辦服務,龍巖、贛州、梅州三家地市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形成跨網跨省辦電服務項目清單及辦事指南,建立主動辦、線上辦、聯席辦、一次辦服務機制,異地辦、跨網辦電成為優化電力營商環境“新路徑”。
?。ǘ┩苿与y點問題“通”辦。國網龍巖供電公司聚焦優化電力營商環境的難點,主動推出“為民代辦”、“信用辦”等通辦措施,聚力解決居民用電難題。推行辦電行政審批“代辦制”,居民或企業只需提交審批表,行政審批會有專人負責代辦,實現進一個門、辦成一件事。在新羅區試點開展信用辦電服務,以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信用承諾代替無違章證明,解決歷史原因造成的無產權守信客戶的用電難題。解決用電難題成為優化電力營商環境“新突破”。
?。ㄈ崿F政務服務“聯”辦。國網龍巖供電公司積極響應“高效辦成一件事”工作要求,推進數據互聯互通,爭取專項資金用于技術投入,成功將辦電模塊嵌入e龍巖政務終端,在全市163臺政務終端機增設企業辦電和個人辦電兩個模塊、18項辦電業務,實現居民、企業在一臺終端機上辦理政務業務的同時又可辦理電力業務,“一機聯辦”成為優化電力營商環境“新舉措”。
?。ㄋ模┞鋵嵢鞒獭奥摗鞭k。國網龍巖供電公司聯合市住建局、市行政服務中心、大數據局、市自來水公司、燃氣公司、廣電網絡公司、電信公司等組建“市政公共事項聯合服務”工作組,在龍巖市打造“水電氣網”政務服務五聯辦(聯合報裝、聯合勘查、聯合過戶、聯合賬單和聯合交費),通過一個平臺、一份資料、一張表單、一次確認即可實現水電氣網多項業務全流程的聯辦服務。為重點項目逐個明確“項目長”,提供一站式聯合服務,助力重點項目早投產。全生命周期服務成為優化電力營商環境“新風尚”。
三、取得成效
一是讓居民辦電無阻。通過建立資源整合、共享服務的“通”辦機制,讓居民客戶享受優質的辦電服務。2023年以來,已在龍巖全域范圍開通“跨省辦電”專窗16個,惠及三省四地26個鄉鎮,累計服務1325人次,平均辦件時長2個工作日,較客戶往返異地辦理時間壓縮80%;累計受理水電氣網聯合報裝31宗,房產與電表聯動過戶948戶,減少窗口等待時間;幫助居民代辦行政審批137單,完成信用辦電5單,提升居民辦電獲得感。
二是讓企業辦電無憂。持續關注重點項目及民營經濟發展,為企業用戶提供差異化服務,針對不同用電類別完善用電業務辦理指南,企業用戶工程掘路審批全程代辦,讓企業在用上電的基礎上保障其快用電、用好電。2024年龍巖市企業平均辦電時長同比壓降16%,代企業辦理占掘路審批46單;受理重點項目用電申請58項,已完成送電34個。
三是為招商引資助力。在對口支援、廣龍合作的背景下,積極助力政府招商引資,安排專人與政府招商部門對接,盡早獲取企業簽約信息,提前規劃用電配套項目,推動落實企業電力外線建設資金,助力太陽電纜、福杭新業、新安科技等多家企業順利落戶龍巖。
附件30
龍巖市武平縣建立健全“三全”管家服務機制助力縣域主導產業快速發展
一、背景情況
近年來,武平縣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深入落實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持續發揚武平林改“敢為人先 接力奮斗”的經驗,聚焦發展壯大主導產業,建立健全全員、全鏈、全心的“三全”管家服務機制,不斷完善企業從簽約、落地,到培育壯大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推動政務服務惠企利民,持續提升“武平溫度”和“武平速度”,全面打造能辦事、快辦事、辦成事的“便利武平”。
二、主要做法
?。ㄒ唬叭珕T”服務保駕護航
圍繞企業問需服務,構建高位推動、人人參與的全員服務格局,為企業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的幫代辦服務,實現企業服務不出園區。一方面,堅持以上率下布局。深化“千名干部掛千企”活動,按照“一家企業至少一名縣級領導、一名鄉鎮(街道)或縣直單位主要領導”的原則進行掛鉤聯系,并將每月10日定為“企業服務日”,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主持召集,面對面聽取企業訴求和建議,現場交辦推進。另一方面,構建全員參與格局。以深化拓展“三爭”行動深入開展大招商招好商行動為載體,發動全縣所有單位參與并組建企業服務隊伍,成為企業幫代辦服務員。同時,將服務成效納入年度績效考評,建立健全稅收獎勵、評先評優、開展“頭雁先行·星耀武平項目PK大賽”“招商金牌推介官”等綜合措施,營造大抓服務企業的濃厚氛圍。
?。ǘ叭湣狈仗豳|增效
圍繞企業簽約、落地、培育全生命周期,提供全鏈條咨詢、指導、協調、代辦服務,讓企業簽約高效、落地無憂,跑出發展壯大“加速度”。一是精準對接促簽約。因“企”施策,以各招商引資單位掛鉤縣領導、主要領導、招商骨干為核心組建服務專班,區別于其他地區同一專班服務所有企業模式,實現“一企一專班”,統籌協調商務、園區、工信科技等部門,用好招商地圖和招商圖譜,瞄準重點產業,加強與企業互訪考察,幫代企業做好項目入園評審等前置工作,并以專班為主體對接服務簽約企業。二是簡政放權保落地。著力解決“多層跑”“多處跑”問題,推動網上辦事大廳事項全覆蓋,優化精簡辦事流程,每項審批環節控制在3個以內,平均辦理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限20%以內。創新制訂實施《武平縣項目建設服務流程指南》為企業項目建設提供高效便捷的審批、評估服務。同時,探索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諾”服務,創新“拿地即開工”模式,打破“先拿地、再辦證”傳統做法,可推動項目提前11個月開工建設,實現并聯推進企業轉化落地全過程,讓事項交互空檔期變為高效服務期。三是強化保障助發展。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為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投融資信息咨詢等金融服務,同時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參與設立“廣龍一號”基金、聚力龍巖產業發展基金。2023年,為5家企業提供1700萬元的應急周轉資金,為16家企業提供1.3億元融資擔保。搭建“園區楓橋”平臺,為企業提供法務咨詢、糾紛調解和宣傳解讀服務,護航企業發展。開設“才聚武平·職等你來”周末人才市場,建立流動人才信息庫。2024年以來,幫助企業招用工2085人次。
(三)“全心”服務聚力發展
圍繞全面、精準、高效幫助企業破解難題、增強活力,采取點對點針對性措施,提升服務效能,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暖心惠企。設立惠企政策兌現窗口,進駐14個部門120項惠企政策,實現“一站式”辦理,2024年以來,共兌現惠企政策資金1288.33萬元。二是悉心呵護。創新推出“新顯產業大腦”,為企業接入線上數字化服務平臺,實現產業地圖、專家智庫、行研報告等數據共享,并增設企業訴求收集辦理模塊,建立問題“收集—交辦—反饋—回訪—考評”閉環服務機制,及時有效解決企業訴求問題。同時,平臺政務端可共享企業實時生產經營狀況,為服務專班的決策和針對性幫扶措施提供有力支撐。三是貼心助力。積極搭建“助企強鏈 供需賦能”橋梁,定期開展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手拉手”活動,幫助企業拓市場、搶訂單。2021年以來,促成28家企業與省內新顯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訂單簽約資金近10億元。四是用心培育。建立企業梯度培育庫,圍繞重點要素要件統籌工信、統計、稅務、培育單位、擬培育企業等單位共同發力,實現成熟一家培育一家。目前,武平縣共培育“四上企業”578家,累計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3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3家、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31家。
經過努力,武平縣不斷完善“三全”管家服務機制,持續優化高質量營商環境,推動縣域主導產業發展壯大。2020年以來,引進新型顯示等產業生產性工業項目75個、總投資175.3億元,其中,投產64個。2022年,武平縣新型顯示產業集聚區獲評福建省五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聚區之一;武平縣顯示模組及材料制造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附件31
龍巖市連城縣政府牽線產業搭橋
以“1+N+N”共促營商環境提優助力
民營經濟發展
一、背景情況
近年來,連城縣以提優營商環境為切入點和突破口,通過實施營商環境、政務環境、社會環境“三位一體線上收集辦理、督辦系統”“閉環管理”機制,實現問題浮出來,建議解決到位,機制延續創新,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連續6次入選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2023年榮獲“全國信訪工作先進縣”,成功的奧秘在于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提升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進行打造和培育。
二、主要做法
一是擦亮營商金色名片,吸引“蓮商回歸”?!盃I商環境是水,水質好了,就能吸引魚兒來”。通過營商、政務、社會環境“一月一聯席”“問題吐槽”機制、政企直通車、領導干部換位體驗走流程等一系列工作機制,著力打造高效、便捷、一流的營商環境。華勤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智能硬件平臺型企業,為全球科技品牌客戶提供產品級、系統級、軟硬件研發、運營制造的端到端服務,在“2023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位列第98位。正是得益于連城縣營商環境不斷變好,通過“蓮商回歸”工程,2024年5月2日,連城縣人民政府、華勤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福蓮教育促進會三方達成一致合作意向,建設“福蓮產業園”。同時,通過發揮華勤技術等鄉賢“頭部企業”的支持引領作用,持續推動“蓮商回歸”工程,對蓮商“高看一眼、厚愛一籌”,以“友情鄉情親情”為紐帶催生招商引資“歸巢效應”。
二是“1+N+N”機制,助力民營企業發展。通過“1+N+N”機制(即1—政府,N—福蓮教育促進會等協會或社會組織,N—帶動的企業、產業),借助福蓮教育促進會這個平臺圍繞新型建材、稀土等優勢主導產業,建立產學研用合作體系,柔性引進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等17所科研院校專家、教授;為龍頭企業和園區企業牽線搭橋以強帶弱、攜手共建,吸引更多外來企業入駐連城工業園區,進一步提優營商環境,產生幾何倍積極影響。
三是打造有“溫度”的連城營商。通過福蓮產業園的“虹吸效應”,發揮在外優質鄉賢企業資源優勢,對接引進一批華勤技術配套產業及供應鏈企業落戶相關配套產業園。將產業園的關聯企業每年度對地方實際經濟貢獻的10%撥付給福蓮教育促進會用于開展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配套產業園的關聯企業,每年產生利潤的1%捐贈給福蓮教育促進會,“反哺”連城社會事業。
三、取得成效
今年以來,連城縣深化拓展“三爭”行動,實施“135”工作思路,深入開展發展環境提優攻堅行動,不斷提優、提質、提效營商環境。2019—2023年,連城縣簽約引進296個項目,其中“蓮商回歸”項目128個、占比43.2%,總投資155.8億元、占比22.7%。連城信訪件逐年下降,由2021年962件下降到2023年834件,同比下降13.31%。實現停滯多年的“薩瓦迪卡”溫泉項目重新開工建設;引進君瀾酒店化解冠豸山正山前“海峽客家論壇”爛尾樓項目;成功推動實現“天一溫泉”破產重組,重新開業;連城天然氣支線項目成功增補列入《國家管網“十四五”戰略發展規劃》和國家管網集團2024年投資計劃,項目實現從“無”到“有”,從“不可能”到“即將開工”,解決了企業用氣難、用氣貴的“老大難”問題。
附件32
寧德市福安市堅持
“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
夯實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根基
一、背景情況
福安歷來是工業大市。早在1958年,勤勞智慧的福安人民,就用手工打造出第一臺電機,結束了閩東沒有工業的歷史,被人民日報譽為“山窩里飛出的金鳳凰”。經過四十多年發展,形成不銹鋼新材料、新能源及配套、電機電器、大健康(按摩器)、船舶等重點產業鏈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建成全世界單體最大的不銹鋼新材料生產及深加工基地,先后榮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國中小電機之都、全國民間船舶修造基地、中國按摩保健器具生產/出口基地等美譽,連續三年獲評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市)并蟬聯第八位,獲評2023年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百強縣第92位、全國工業百強縣第92位。
二、主要做法
一是優服務、強保障,凝聚產業發展“向心力”。由福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成立不銹鋼新材料、新能源及其配套、電機電器、大健康(按摩器)、船舶等重點產業工作專班,結合不同產業特點,做好服務保障,成效顯著。不銹鋼新材料產業專班推動多個省重點項目落地投產,青拓高性能不銹鋼提前4個月完成熱負荷試車,青拓1780熱連軋、宏旺130萬噸不銹鋼冷軋(一階段)、青拓礦卡(一階段)等重點項目提前建成投產。電機電器、大健康(按摩器)產業專班持續打響品牌拓寬銷售攻堅戰,2023年4次組織企業出國參展,舉辦“按摩器·福安GO”等系列市場開拓活動5場。船舶產業專班整合省內資源對福安市新造電動船舶進行實踐與論證同步,成為全省第一個破解小型電動船舶入籍登記檢驗瓶頸問題的縣市。同時,創新“書記市長益企茶話日”溝通交流機制,及時協調解決民營企業訴求,截至目前,共為轄區企業解決各類重難點問題21項,獲新華社、新華財經、福建日報等主流媒體刊登報道和肯定。
二是重規劃、謀長遠,搭建產業提升“快車道”。重視產業發展規劃,以“全局謀劃、精準施策、靶向發力”為原則,分類繪制縣域重點產業圖譜,全面梳理產業鏈上下游缺失環節,明晰產業發展路徑和提升方向,編制重點產業鏈專項規劃4項,出臺不銹鋼新材料、電機電器(按摩器具)、電動船舶等專項政策4項、相關措施32條。同時,結合“千名干部進千企”服務機制,持續在各園區、工業企業開展惠企政策巡回宣講,拓展惠企政策覆蓋面,實現政策服務零門檻無距離。
三是深融合、促發展,培育產業創新“孵化器”。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深化產學研融合發展,組建“福建省不銹鋼產業創新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國內科研機構合作建立18個校企實訓基地。青拓電動礦卡項目落地灣塢,完成多款產品的迭代研發、批量生產,多批次整車成功出口“一帶一路”國家。福船電動船舶研制總裝基地、中船702所所屬福建綠舟分公司落戶福安,與中國船級社開展深入合作,建設全鏈條式“電動船舶”生產、推廣、應用、孵化基地,2023年以來,成功建造2艘國內首批入級電力砂船、全省首艘內河增程式電動貨船“武夷2號”、首艘混電貨船“武夷1號”、首艘現代雙層純電動游船“茉莉號”。建立電動綠色鄉鎮船舶規范化綜合管理“福安模式”,推動試點區域內新能源新材料海上裝備安全化、環?;?、產業化。
四是建體系、創載體,開拓產業集群“主戰場”。全力推動主導產業、傳統產業集群化發展,電機電器產業集群獲評省級中小產業集群,不銹鋼產業加快創建福建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組建以福安經濟開發區為主導的“一區多園”省級開發區管理體系和以鄉鎮(街道)為依托的市級工業園區管理體系,實現全市1個省級開發區和7個縣級工業園區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以專業化小微園建設為抓手推動延鏈建群,深入創建“一區多園+工業園區+小微園”三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新載體,今年以來,全市新建成各類小微園112.92畝,新增標準化廠房面積93219.96平方米,36家企業入駐簽約。
三、取得成效
一是數字化轉型成效明顯,成立寧德市首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持續“千員萬企”數字化診斷專項行動,今年以來,共完成企業診斷82家,“四類清單”100家,督促企業自評測137家。近期,寧德首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全家福安”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式上線運營,已入駐企業200多家。榮耀健康、亞達隆、博禾電子、嘉創鑄造等4家企業率先實施“透明工廠”改造項目,累計對10類共40臺自動化器械安裝數采設備,企業工作效率提升12%、決策效率提升15%、資源利用效率提升10%,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意愿明顯提升。
二是船舶電推化轉型加快,搭建全省首個船舶企業服務系統。成立船舶行業整治工作專班,開展賽江海上裝備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建立福安市船舶行業生態環境保護長效管理工作機制,編制《福安市電動船舶產業規劃》《福安市修造船行業污染排查與整治提升方案》《福安市開展12米以下近港作業新能源船舶規范化先行先試工作方案(2023年-2025年)》,全力推動船舶行業整治提升、長效監管、轉型升級、綠色發展。依托“全家福安”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搭建全省首個船舶企業服務系統,推廣船舶行業“AI+安全生產管理”解決方案,為船舶企業提供新造、在修、入港等多緯度信息分析統計。目前已服務船舶企業30家,掌握在港船舶數據270艘,梳理進出港數據記錄188條,促進在港船舶維護效率提升20%。
三是各項工業指標位居前列,工業經濟總量穩中向好。今年1-5月,全市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52.99億元(不含電力),現價增長14.58%;增加值增速24.3%,位列寧德各縣市區第一。工業用電量46.22億千瓦時,比增15.25%。技改投資完成9.5億,制造業投資完成15.2億,均位列寧德沿海各縣市區第二名。完成工業產業招商項目8個,總投資74億元,完成寧德下達工業招商目標任務74%,項目履約率100%,開工率87.5%,預計位列沿海各縣市區第二。
附件33
寧德市壽寧縣優化科技服務機制
激發多元力量助農
一、背景情況
近年來,壽寧縣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技服務“三農”相關決策部署,結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傳統農業大縣實際情況,探索科技制度創新、強化科技服務保障,為全縣廣大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發展解決專業技術難題,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化農業領域營商環境。
二、主要做法
?。ㄒ唬┤纸y籌,匯集資源建強隊伍。
率先探索建立全縣科技特派員工作總站,占地約35畝,解決科技特派員隊伍“無址辦公”難題,建立健全值班制度,為農業企業現場答疑解惑;同時,在14個鄉鎮分設科技特派員工作分站,強化日??萍继嘏蓡T隊伍組織建設和管理,實現行政村服務全覆蓋。按照壽寧縣“1+4”(硒鋅功能康養旅游和高山茶葉、優質水果、食用菌、林下經濟)生態特色產業組建科技特派員服務小組,集聚智慧和資源,集中討論解決困擾農業企業的科技專業問題。
(二)擇優扶強,助企落地示范引領。
依托“一品牌兩產業”,即“下鄉的味道”的品牌和茶產業、硒鋅產業的輻射帶動,推動農業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錨定具有獨立科技研發能力的農業企業,主動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強化科技企業項目落地要素保障,為企業長期發展解決后顧之憂。發揮農業領域政府投資項目示范引領作用,以政府投資項目為先導,增強企業落地信心,撬動農業領域社會資本來壽投資發展。
(三)創新機制,群策群力現場助農。
引導科技特派員鄉鎮工作站按照鄉鎮重點農業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組織召開專場科技服務活動,實地講解、現場傳授技術要點,并將活動舉辦情況納入鄉鎮工作站年度考核??h科技局按季度組織召開由縣領導牽頭的科技特派員鄉鎮站長座談會,統一交流工作和部署任務,為科技服務者提供當面交流、集思廣益的探討平臺,促進科技特派員解放思想、建言獻策。開展科技特派員“我+1”掛鉤幫扶活動,組織科技特派員掛鉤幫扶一個農業項目、一個農業基地、一個農業龍頭企業等,通過掛鉤幫扶行動,為服務對象注入科技創新活力,打造科技示范先進典例。
三、取得成效
?。ㄒ唬┚珳收猩?,龍頭驅動發展。圍繞“1+4”生態高效產業著力培育科技龍頭企業落地,帶動區域產業經濟發展??h政府與福建菌豐農業科技公司合資創辦今升農業科技公司,建設“一鎮一工廠、一戶一車間”有機銀耳、茶樹菇等食用菌智能化工廠生產基地,率先打造中國(下黨)有機珍稀特色菌類全產業鏈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全縣已建成投產的3個基地年產值2740萬元,年利潤1200萬元,年帶動戶均增收10萬元。
?。ǘ┖献鞴步?,吸引社會資本。大安鄉水洋村通過建設政府投資項目林下中藥品種示范基地,吸引福建寧德展鴻生物科技公司投資2000萬元建設千畝中藥黃精生產基地和初加工工廠。清源鎮韶托村創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同寧德山語林公司合作,成立“山中云”中藥種植專業合作社,村集體投資53萬元,占股65%。合作社通過種植黃花倒水蓮、紫靈芝、鐵皮石斛等約300畝,建設和運營中藥材加工廠房,每年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0萬元。
?。ㄈ┍葘W趕超,提升助農實效。壽寧縣科技特派員總站獲得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優秀團隊榮譽稱號后,持續發揮科技助農攻堅力量。今年以來,全縣超半數鄉鎮已圍繞本地特色茶葉果樹開展專題現場培訓,舉辦線上線下培訓16場,培訓農民人數396人,培養基層技術骨干97人;共計幫扶農戶2774戶、3743人,建立農業示范基地11個,為合作社、企業等服務對象引進科技項目5個,引入資金420萬元,創辦領辦企業、家庭農場等機構2個。
附件34
平潭綜合實驗區“三個精準”助力郵輪經濟發展推動國際旅游島建設
一、背景情況
平潭港區金井作業區3#泊位國際郵輪碼頭是福建繼廈門國際郵輪碼頭之后布局的第二個郵輪碼頭,可滿足15萬噸郵輪泊位使用要求,輻射閩東北協作區1750萬人口,與廈門形成“一南一北”的格局?!陡=ㄊ∴]輪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將平潭郵輪港定位為對臺郵輪始發港。大力發展郵輪產業對平潭堅持以旅游事業發展為切入點、推動國際旅游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主要做法
?。ㄒ唬┛壳爸笇Ь珳拾l力。立足于海事專業優勢,主動指導郵輪碼頭業主做好碼頭防污染設備配備、船舶靠泊應急力量配備等事宜,支持平潭港區金井作業區3#泊位國際郵輪碼頭順利對外開放。每年初積極向碼頭、船舶代理等單位收集郵輪年度靠泊計劃、船舶資料、核查航道和泊位情況信息,提前制定靠離泊保障和航次監管服務計劃。同時,加強協同共治,強化郵輪相關部門安全聯管聯控,建立信息報送聯絡機制,開展旅檢通關聯合演練,壓實多方安全責任。
?。ǘ┞鋵嵷熑尉珳使?。全力服務大型國際郵輪首航平潭、郵輪常態化運營,制定實施《轄區郵輪一船一策安全保障方案》,為進出港郵輪“量身定做”詳細的船舶安全監督檢查方案和計劃。加強郵輪進港航道的巡航執法,集中力量解決航道侵占和水深維護難題,全面排查水上交通安全隱患,打造良好的郵輪通航環境。充分運用VTS、CCTV、一網統管等平臺做好監管信息聯動,強化交通組織,有效疏導船舶流,適時安排海巡艇現場護航,確保郵輪進出港安全暢通。
?。ㄈ﹥灮胧┚珳史?。安排專臺專人為郵輪提供專屬服務,對進出港郵輪實施口岸查驗便民措施,開辟“綠色通道”,推行“5+2”“白+黑”全天候工作制,全面簡化檢查流程,確?!耙淮蔚禽喴淮尾椤?,實現郵輪進出港“直進直靠、直離直出”,保障郵輪進出港“零待時”。
三、取得成效
成功保障平潭港區金井碼頭3#泊位順利擴大開放通過省級驗收,助推平潭開辟首條國際郵輪航線。量身定制“一船一策”,安全保障郵輪“藍夢之星”“夢想”號順利首航平潭并安全運行6個往返航次,旅客吞吐量58927人次。
附件35
平潭綜合實驗區率先推動臺灣居民居住證與大陸居民身份證應用同等便利
一、背景情況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福建省關于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工作部署,進一步擴大臺灣居民居住證身份核驗應用范圍,平潭綜合實驗區以臺胞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聚焦臺胞證和居住證信息不互認、居住證應用場景少等困擾,在全國率先實施臺灣居民居住證與大陸居民身份證應用同等便利,創新擴大臺灣居民居住證在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和互聯網等領域應用場景,推動在嵐臺胞生活更便捷、投資更便利、經營更放心,進一步推進兩岸深度融合發展先行區建設。
二、主要做法
?。ㄒ唬┐蛲ǘ曼c,實現臺胞身份“兩證”互認。臺灣居民居住證和臺灣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均為臺胞在大陸的有效身份證件,但在實際應用中,因“兩證”分屬兩個不同管理系統,數據庫信息不互通,臺胞在辦理認證注冊、金融、醫保、社保等業務時,要求前后所涉環節必須證件一致或同時出示“兩證”,存在較大不便。為此,實驗區迭代升級綜合審批服務系統,在系統數據庫內對持證臺胞的“兩證”信息進行創建、關聯、合并,突破了臺灣居民居住證信息核查比對、后臺數據交互等難題,即臺胞持臺灣居住證辦理相關業務時,系統后臺可自動核查相應的臺胞證信息及相關業務辦理情況,率先實現臺胞“一人兩證一檔”關聯,解決了臺胞辦理業務需同時出示“兩證”或申請變更證件信息等問題。
?。ǘ┩卣箞鼍?,推動落實“同等待遇”“同等便利”。全方位深化惠臺服務機制改革,以“小切口”推動服務“大提升”,比照大陸居民身份證應用,平潭綜合實驗區首期梳理出政務服務、日常生活、認證注冊3個類別45項常見應用場景,在去年10月開通臺灣居民居住證身份核驗接口的基礎上,推出臺胞登記注冊企業“全程網辦”、臺胞跨境移動支付、臺胞醫療服務卡在線建檔辦理等高頻數字化應用場景,全鏈條打通了臺灣居民居住證與大陸居民身份證的使用差異,在實驗區范圍內實現同等便利。
?。ㄈ┫到y集成,率先打造對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針對涉臺政務服務模塊涉及工商、稅務、公安、醫社保等不同部門、不同審批系統平臺,數據互聯互通困難的問題,平潭綜合實驗區整合推出線上、線下對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現涉臺政務服務“掌上辦”“隨時辦”。線上依托實驗區綜合審批系統擴展建設對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集成全區涉臺行政審批、公共服務和便民服務事項,為臺胞臺企提供一站式政務和便民服務,推動實現臺胞“進一個網,辦所有事”;線下在平潭首個臺胞聚集社區兩岸馨苑投放24小時臺胞自助服務一體機,可辦理臺胞子女就學、城鄉居民醫保、獎勵補貼、工商登記等52項高頻政務事項,實現涉臺相關政務服務“24小時不打烊”,為臺胞臺商提供家門口的便利服務。
三、取得成效
實施臺灣居民居住證與大陸居民身份證應用同等便利改革,是平潭充分發揮“綜合實驗”先行先試示范作用和對臺獨特優勢,以對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為抓手,依托臺灣居民居住證身份核驗接口,圍繞臺胞臺企“急用”“通用”“想用”等服務需求,聚力打造臺灣居民居住證在就業、就醫、住房、金融等領域創新應用,著力打通跨部門、跨領域的“業務壁壘”,破解在嵐臺胞臺企辦事創業的難點堵點,為平潭加快構建全方位對臺開放格局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務舉措。截止目前,累計通過國家臺灣居民居住證身份核驗接口服務2300人次,實現臺胞“兩證”關聯80余人次,對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已服務臺胞33人次,累計受理新設立臺企“全程網辦”81家,累計提供在線就診服務臺胞102人次,實現在平潭臺胞可直接使用臺灣地區銀行卡綁定支付寶等軟件進行跨境移動支付,極大提升臺胞臺企的獲得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