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各園區管委會,市直有關單位:
《宿州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已經6月6日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按照責任分工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2024年7月5日
《宿州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縱深推進我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特制定該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strong>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聚焦“奮力追趕蘇北、在皖北全面振興中走在前”的使命任務,為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宿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總體目標
圍繞更好發揮長三角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錨定“一城兩區三基地”戰略定位,在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發展能級上下功夫,為率先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貢獻宿州力量。到2026年,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效,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皖北前列,與滬蘇浙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人均GDP與長三角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
加快實施打造長三角區域協作新樣板行動,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深化杭宿城市結對幫扶工作,拓寬新型省際合作空間。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推動長三角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產業基地、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推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樓宇經濟發展,全面提升服務業質效;打造長三角數字經濟基地和智算中心城市,推動云計算、算力樞紐、工業互聯網集群發展?;A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建設取得新突破,推動區域綜合交通通道暢通,到2026年,鐵路通車及在建項目里程達到557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車及在建項目里程達到580公里以上,加快建設港口口岸,參與打造安徽通用機場群;保障區域能源水利供給,推動能源基礎設施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推動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積極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實施打造皖北開放新高地行動,積極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拓寬吸引外資渠道。落實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舉措,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綠色生態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生態更加宜居,環境治理聯防聯控體系更加健全,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顯著提高。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加強風險防控體系和能力建設,夯實安全發展的基礎,提升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快推動宿州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對接,循序漸進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銜接、政策協同、標準趨同,分類推進各領域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窘⒔∪c滬蘇浙一體化的營商環境,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初步實現,教育、醫療、文旅體、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全面提升。
二、實施打造長三角高水平科創體系行動
?。ㄒ唬┨嵘萍紕撔履芰?/strong>
1.加大對企業創新支持力度。探索科技金融發展,充分發揮各類基金牽引作用。積極對接金融機構,用好“科技貸”“人才貸”等信貸產品,持續推動金融機構創新開發科技金融產品,加強科技創新金融服務能力建設,推動宿州市科技型企業、團隊發展,增強城市創新能力。(牽頭單位:市財政局,配合單位:市科技局、中國人民銀行宿州市分行等,以下均需各縣區、市管各園區配合,不再列出)
(二)深化區域科創合作
2.合作共建高質量創新載體。大力支持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在宿州建立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創新平臺。支持與中國礦業大學共建宿州埇橋科技園。積極對接合肥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安徽創新館,推動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大力推進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和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等)
3.開展科技創新聯合攻關。聚焦關鍵核心技術,重點圍繞“5512”產業與長三角地區高校院所開展科技攻關,完善“揭榜掛帥”機制。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企業與長三角地區高校院所共建產業創新中心。(牽頭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
(三)推動“科創+產業”融合發展
4.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支持各縣區、市管各園區在滬蘇浙設立科創飛地,加快宿州·杭州科創飛地、蕭縣·長三角城市聯合創新空間建設,通過“孵化在滬蘇浙、轉化在宿州,研發在滬蘇浙、生產在宿州,招人在滬蘇浙、用人在宿州”的發展路徑,協力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共同體。(牽頭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
(四)營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5.完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分類、多維、跟蹤、評價反饋體系,激發科技人才的內在動力。(牽頭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委人才工作局等)
6.加快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支持調整優化我市職業院校及專業設置,錯位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推進產教融合基地建設。支持宿州學院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院。(牽頭單位:市教育體育局)
?。ㄎ澹┙ㄔO高水平人才高地
7.打造高標準人力資源市場。加強與滬蘇浙城市合作,聯合舉辦人才交流洽談會和人力資源招聘活動,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與杭州市開展人才“雙結對”合作。促進創業型城區(城市)建設,加強創新創業支持,鼓勵宿州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創業培訓、創業資金和創新資源等支持,增強人力資源市場活力。(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配合單位:市委人才工作局、市科技局等)
8.加強高層次人才引育工作。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促進高層次人才雙向流動,加快建設長三角高層次人才驛站。推動同步建立互認共享的人才評價和培養體系,優化高層次人才工作管理、人才工作服務、人才工作載體、人才工作機制,增加人才吸引、人才流動、人才服務和人才價值貢獻等各環節活力,提高來宿人才待遇,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配合單位:市委人才工作局等)
9.推動人才跨區域交流合作。建立人才項目合作機制和平臺,加大項目合作力度,實施重大項目促進人才交流,加強人才引領促進項目落地。(牽頭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
三、實施打造長三角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
?。ㄒ唬┙y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壯大
10.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聚焦裝備制造、建材和家居、輕紡鞋服、造紙及紙制品后加工、煤電化工等傳統產業領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實現全市重點行業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規模以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全覆蓋。大力實施有效投資攻堅行動,用足用活國家支持制造業設備更新改造相關政策,每年持續推進200項重點技改項目建設。積極培育規上工業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投資促進中心等)
11.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七大生態”建設,全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皖北汽車零部件生產制造基地,積極與汽車企業推進零部件項目合作,推動區域性智能網聯汽車基礎數據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培育風光及儲能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硅片、電池片、光伏組件、光伏焊帶等光伏制造業,探索發展儲能系統、熔鹽儲能等儲能集成設備及技術發展,大力發展光伏新能源、風電、生物質能、儲能在內的細分領域,推動新能源產業多元化、規?;?、高質量發展。壯大生命健康產業,依托碭山邁瑞醫療科技產業園、宿州經開區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強化產業鏈上下游招商,推動生命健康產業集聚發展。融入皖北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依托市經開區、蕭縣化工園區,圍繞高性能復合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精細化工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等強化項目招引及企業培育。強化云計算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以云計算、電子信息制造、人工智能等產業為重點,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領域各行業深度融合發展。(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
?。ǘ╅_展未來產業謀劃布局
12.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搶抓全球科技產業變革和國內經濟轉型機遇,積極引進長三角高質量創新資源,以加快未來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深度融合為方向,積極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性共性技術,在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先進材料、合成生物學等產業化應用方面實現突破,培育一批未來產業。(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
?。ㄈ┐蛟扉L三角數字經濟基地
13.著力壯大云計算產業。積極與滬蘇浙地區進行合作對接,引進一批云存儲、云計算、云行業應用、云安全及外圍云服務等領域的優質企業,支持云計算相關企業在我市開展試點試驗,鼓勵與滬蘇浙云計算龍頭企業開展通用處理器、云計算系統和軟件核心技術一體化研發及宿州成果轉化。探索與上海市云計算創新基地等長三角地區知名專業園共建云計算創新應用基地和創新研發生產平臺?!矤款^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局)等〕
14.奮力打造算力樞紐基地。依托宿州高新區算力產業園,主動承接滬蘇浙等地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相關產業轉移,推動算力資源輸出。積極對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長三角國家樞紐節點蕪湖數據中心集群,爭取將宿州市納入集群一體化建設。加快國創智算中心二期、淮海智算中心、算力互聯智算中心等項目建設。圍繞AIGC市場,招引算力相關制造業、空天信息等使用算力的企業。探索“電廠+數據中心”模式,創新形態,實現算網融合、能源網與算力網融合。探索在電廠建設數據中心?!矤款^單位: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
15.聯合壯大工業互聯網集群。聚焦“5512”產業布局,加快“兩化融合”進程,依托龍頭骨干企業,整合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數據資源,打造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圍繞設計研發、生產管理、倉儲物流、設備運維等關鍵環節,積極推動重點企業建設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建成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1家以上,推動二級節點與國家頂級(上海)節點互聯。到2026 年,爭取建成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2個,建成有影響力的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8—10個?!矤款^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局)等〕
?。ㄋ模┥罨ㄔO跨區域產業合作平臺
16.加快省際產業園區建設。推進宿州徐州現代產業園區、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等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提質增效,強化省際產業合作園區配套能力和綜合承載能力。協同推進蕭縣—徐州泉山、靈璧—徐州空港新區、宿州經開區—南京棲霞高新區等園區共建合作。(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
17.拓展建設新型省際產業合作載體。支持各縣區、市管各園區立足特色優勢,找準發展方向,加強與滬蘇浙城區(園區)深度合作,推動合作共建各類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平臺。積極復制推廣杭州市等滬蘇浙城市特色小鎮規劃建設運營經驗,推動開展特色小鎮、微型產業集聚區共建合作。(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等)
四、實施共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對接行動
?。ㄒ唬┩晟瓶鐓^域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協同
18.擴大“跨省通辦”事項范圍。聚焦企業跨區域經營、群眾關切事項的異地辦理問題,健全清單化管理和更新機制,按照需求量大、覆蓋面廣、辦理頻次高的原則,梳理宿州跨省通辦新增任務清單,推出新一批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圍繞長三角一體化交流合作需求,進一步拓展“跨省通辦”范圍和深度?!矤款^單位: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局)〕
19.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效率。依托政務服務平臺,探索開展“我陪群眾走流程”“政務服務體驗員”等工作,推動更多跨部門、跨層級“一件事一次辦”。推進長三角地區企業和群眾經常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健全政務服務中心“跨省通辦”窗口,實現政務服務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便利共享?!矤款^單位: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局)〕
20.提升高等教育聯合辦學水平。積極引進滬蘇浙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宿州設立分校、獨立學院或實踐基地等各類分支機構,支持宿州高校探索建立長三角跨區域聯合實驗室等。鼓勵宿州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調整優化布局,推動宿州職業院校與滬蘇浙優質高等職業學校合作,共建高水平職業院校。加快技工大市建設,打造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特色職業教育基地。(牽頭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
21.推動跨區域基礎教育共享。深化基礎教育合作,積極引進滬蘇浙優質教育資源,通過設立分校、學校聯盟等方式,提升辦學水平。參與共建基礎教育優秀教師、校長跨區域聯合培養平臺,深化實施長三角中小學名校長聯合培訓項目,聯合開發優秀教師跨區域培養項目,構建“影子校長、影子教師”的后備人才聯合培養機制。(牽頭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
22.加強跨區域醫療衛生合作。積極對接引進滬蘇浙優質醫療資源,采取合作辦醫、設立分院、委托管理、柔性引進等形式全方位深度合作。持續深化宿杭醫療衛生共建合作,探索開展跨區域遠程診療合作和公共衛生科技聯合攻關。探索建立跨區域城市醫聯體,深化長三角城市群醫院協同發展戰略聯盟建設,加快構建長三角區域分級診療新秩序。建立覆蓋全市的遠程醫療網絡,促進與長三角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診斷和檢查信息互認互聯。(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
23.優化異地就醫醫保服務。探索開展長三角地區門診慢特病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實現雙向直接結算,擴大異地門診直接結算范圍。(牽頭單位:市醫保局)
24.打造高水平康養目的地。發揮碭山縣、蕭縣“長壽之鄉”和黃河故道果林田園等資源優勢,促進區域產業資本和品牌機構進入宿州養老市場,培育1—2個全省養老服務知名品牌,引導建設一批地區知名的健康醫療服務、養生養老基地。積極推進養老服務機構設施、服務標準和照護需求評估標準、養老從業人員資質互認互通。(牽頭單位:市民政局,配合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總工會等)
25.深化居民服務“一卡通”應用。深化長三角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應用,推動在交通出行、旅游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實現“同城待遇”。圍繞老年群體打造涉老“一卡通”優待場景?!矤款^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局)、市民政局等〕
26.參與區域標準互認。加強標準比對和研究,推進城市間標準互認和采信,推動檢測認證結果及其標準互認,實現區域內重點標準目錄、具體標準制定、標準實施監督三協同。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加強與滬蘇浙標準體系對接,推動長三角區域協同標準研制和實施,以標準一體化助推市場一體化建設。聚焦公共服務、城市管理、全域旅游、環保、農產品冷鏈物流等領域,對接長三角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加強重大標準化項目合作,推進區域標準化試點。(牽頭單位:市市場監管局)
?。ǘ┘訌姼黝惢A設施標準跨區域銜接
27.完善皖蘇省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推進機制。加強省際公路、航道、軌道交通規劃對接,實時掌握相關項目進展情況,圍繞項目難點、堵點進行協商,爭取打通省際“斷頭航道”“斷頭公路”等。(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交通運輸局等)
28.加快部署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推動完善5G基站布局,加快5G網絡建設進程,布局下一代通信網絡,加快應用基礎設施IPV6改造進度,優化通信網絡結構,擴展網絡通信寬帶。建設宿州與主要城市之間高速數據傳輸網絡,降低數據傳輸時延,爭取數據中心端到端單向網絡時延控制在10毫秒范圍內。推進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體化信息通信支撐平臺?!矤款^單位: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
(三)對標學習一流營商環境
29.打造一流市場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投資審批制度和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常態化,促進公共資源交易市場有序發展。兌現責任單位主動向市場主體精準推送政策,簡化兌現程序,對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實行“免申即享”?!矤款^單位: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局)〕
30.打造一流法治環境。完善行政執法程序,加快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防止任性執法、過度處罰等問題。強化市場監管執法監督機制和能力建設,加強普法工作和法治教育,健全執法考核評議和執法案卷評查機制?!矤款^單位:市委依法治市辦,配合單位:市委政法委、市中院、市檢察院、市市場監管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局)、市公安局等〕
?。ㄋ模┘訌娭攸c領域體制機制銜接
31.探索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參與探索建立區域互利共贏稅收利益分擔機制和征管協調機制,支持探索建立跨區域產業轉移、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合作的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完善重大經濟指標協調劃分的政府內部考核制度。(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稅務局等)
32.建立健全跨區域重大項目合作推進機制。依托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全體會議、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市長聯席會議、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座談會等協商平臺,推動跨區域重大項目合作。加強探索建立跨區域重大項目合作清單,鼓勵搭建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調度平臺,推進項目管理服務精細化、信息化、智慧化,推動跨區域重大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營,定期調度項目進展,提請省級層面協調解決重大項目推進過程中的難點問題。(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五、實施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市場行動
?。ㄒ唬┑雀邔娱L三角市場體系基礎制度
33.積極融入誠信長三角。深化長三角信用合作,參與“信用長三角”平臺建設,落實跨區域市場主體信息共享歸集和區域統一的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制度,推進“信用+”等跨區域公共信用特色創新應用。完善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黑名單”等制度,健全公示、警示等信用約束和聯合懲戒機制,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深入推進長三角統一的信用監管制度和標準體系建設,構建跨區域跨部門信用協同監管和聯防聯控網絡。健全失信市場主體信用修復聯動機制,支持經營主體及時糾正失信行為、重塑信用。積極推廣“長三角征信鏈”,推動涉企信用信息跨區域互聯互通。(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管局、中國人民銀行宿州市分行等)
?。ǘ┩七M跨區域市場基礎設施暢通
34.打造現代物流產業節點。推進宿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加快建設黃淮海(宿州)智慧物流產業園,積極創建國家物流樞紐,打造連接長三角地區與中部地區的重要物流節點。培育引進一批國內知名、高能級的大型龍頭企業,積極培育創建A級物流企業、網絡貨運平臺企業和星級冷鏈企業等。支持企業、行業協會加強與國家級行業協會合作,舉辦物流業展會、論壇、年會等,承辦招商推介會、投資懇談會等活動。到2026年,宿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的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大幅提升,物流樞紐承載能力顯著增強,物流成本明顯降低,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比率降至全省平均水平?!矤款^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局)、市郵政管理局等〕
35.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積極打造“四縱四橫”的鐵路客貨運通道。加快淮北至宿州至蚌埠城際鐵路、合肥至新沂高速鐵路(泗縣段)、淮北至宿州至阜陽城際鐵路等項目建設。加快蕭縣至徐州市域鐵路、徐州至宿州至菏澤城際鐵路(淮北至宿州至蚌埠北延蕭縣至豐縣項目)、三門峽至亳州至宿州至洋口港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淮宿蚌城際鐵路淮北西至永城北聯絡線等項目前期工作。(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36.共建水上長三角。加快實現水運通江達海,增強航道通行能力及港口運營水平,持續推進區域港航協同發展,推動長三角港口聯動協作,推動形成分工合理、協調發展的區域港口群。大力推進航道項目的規劃銜接與推進工作,建成宿州港埇橋港區蘄東作業區碼頭工程,加快建設徐洪河港口智慧產業園等。(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配合單位:市水利局等)
37.參與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加強與滬蘇浙航空樞紐功能對接,推進宿州機場建設前期工作,建成泗縣、碭山通用機場,大力發展低空經濟。(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38.加密擴容省際高速公路通道。積極打造“四縱四橫一連”的高速公路通道,以高速公路擴容和加強省際公路銜接為重點,加快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建成G237皖蘇界至碭城北段改建工程、G311蕭城至皖豫界段改建工程等一批國省干線公路項目。開工建設徐碭商高速公路、宿徐高速、宿遂高速繞城段等高速公路。(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
?。ㄈ娀唐钒踩胺毡U?/strong>
39.協力推進放心消費行動。一體化推進消費者權益保護和消費領域社會監督,引導更多經營者承諾推行并落實線下購物無理由退貨,提升群眾消費體驗。探索“楓橋經驗”安徽模式,完善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不斷提高投訴調解成功率,提高消費者滿意度,打造貼心服務的12315品牌。建立一體化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制度,依托12315投訴信息公示平臺,實現集中、全量公示。(牽頭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市商務局等)
40.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力度。推動建立長三角食品、食用農產品等重要產品追溯聯盟、行業協會,參與共建長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區塊鏈)平臺,實現食品追溯平臺、品種食品及食用農產品追溯信息的互聯共享。加強長三角區域食品安全風險會商交流協作,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一張網”,推動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工作高質量發展。(牽頭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市商務局等)
(四)統一市場監管標準
41.對標優化市場監管機制。完善市場監管領域首次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清單,積極探索柔性監管新方式,不斷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牽頭單位:市市場監管局)
42.保障市場主體知識產權。積極參與建立健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知識產權保護協作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探索建立知識產權侵權快速處理機制,嚴厲打擊知識產權違法行為。完善行政執法和司法銜接機制,促進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標準和司法裁判標準統一。(牽頭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委宣傳部、市中院,配合單位:市司法局等)
六、實施打造皖北開放新高地行動
?。ㄒ唬┥疃热谌搿耙粠б宦贰苯ㄔO
43.開展多層次經貿交流合作。積極組織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制造業大會、中國國際徽商大會、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等長三角重大展會,推動舉辦經貿合作交流活動。依托長三角一體化對外投資合作發展聯盟,積極參與滬蘇浙舉辦的境外投資項目推介、境外工程承包對接活動,支持企業與滬蘇浙企業通過項目合作等方式推動經貿活動順利開展。發揮區位優勢,加強協同聯動,全面對接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蚌埠片區和江蘇自貿區連云港片區。支持具備條件的縣區、園區申報建設保稅物流中心(B型)、保稅倉庫等海關特殊監管場所。(牽頭單位:市商務局,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宿州海關等)
44.大力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推動落實長三角海關一體協同工作機制,參與建立跨地區、跨部門通關通檢協作機制。加強中國(安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應用宣傳推廣,優化提升海關報關單位備案、變更、注銷和電子支付等業務,推進企業線上辦理海關業務。促進通關申報數據交換、口岸物流信息對接、企業信用信息互認、監管執法信息共享。(牽頭單位:宿州海關)
?。ǘ┩苿又卮髴鹇月搫?/strong>
45.打造皖蘇魯豫交匯區域新興中心城市。拓展城市空間綜合承載能力,增強跨區域基礎設施聯通輻射水平,進一步提升宿州中心城市能級。積極融入徐州都市圈建設,推進徐州—宿州—淮北省際毗鄰地區深度合作,著力打造淮海經濟區副中心城市。加快推進區域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持續完善省際公共交通、現代物流網絡,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打造長三角鏈接中原城市群的重要節點。(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46.延伸建強高端裝備產業鏈條。搶抓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等機遇,聚焦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圍繞產業鏈分工合作,承接產業轉移。依托宿州徐州現代產業園區等園區,深化與徐州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合作,提升產業發展能級?!矤款^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市財政局(國資委)、市投資促進中心等〕
47.深化文旅融合協同發展。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與淮海經濟區文旅融合聯動發展,配合實施“聯演、聯展、聯游、聯研、聯宣”等活動,全力打造“心靈歸宿·幸福之州”文旅名片。(牽頭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ㄈ┩苿油庀蛐徒洕l展
48.培育壯大外貿經營主體。依托“一帶一路”建設,健全外貿企業孵化培育機制,全面落實進出口政策,以現有骨干企業為抓手,支持重點外貿企業發展,加快培育出口企業集群,發揮進出口龍頭企業產業帶動作用,著力促進外貿企業做大做強,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牽頭單位:市商務局,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投資促進中心等)
49.做大做強跨境電子商務。加大跨境電子商務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引進知名跨境電商企業,支持發展跨境電商平臺企業,推動建設跨境知名電商平臺。(牽頭單位:市商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宿州海關等)
50.加強引進來走出去。依托長三角對外投資合作發展聯盟,加強對外投資和貿易合作,實現與長三角地區對外投資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鼓勵各縣區、市管各園區加大“走出去”招商力度,依托國際商協會等機構,推動與滬蘇浙地區協同開拓國際市場,通過項目合作、股份合作、組建聯合體等方式,促進企業“抱團出?!?,深入開展“雙招雙引”活動,主動參與“投資安徽行”活動。(牽頭單位: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中心等)
51.開展多領域國際交流活動。積極謀劃和儲備一批利用外資重點項目,進一步擴大制造業、服務業、農業領域對外開放力度,在云計算等領域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充分利用境內外展會平臺,在鞏固傳統國際市場基礎上,引導企業國際市場多元化發展,主動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商務局等)
七、實施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行動
?。ㄒ唬┐蛟焐鷳B宜居新高地
52.持續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加強對生態空間的整體保護和修復,圍繞黃河明清故道、新汴河航道、符離大道生態廊道打造市域生態空間布局,重點開展黃河故道生態保護、新汴河生態治理、大運河保護、石龍湖—沱河等生態治理。持續深化林長制改革,扎實開展綠美江淮“十大行動”,積極實施河湖岸線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大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以森林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黃河故道、沱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和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等保護管理,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強化礦山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恢復治理。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回頭看”,嚴厲整治“兩斷三清”不徹底、礦山復綠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堅持資源開采與沉陷防控同步、綜合治理與綜合利用結合,扎實推進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項目實施。(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
53.加快建設和美鄉村。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開展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動”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提升鄉村品質,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加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開展農村凈水攻堅行動,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抓好農藥化肥減量化、綠色化等工作,加快清理村內塘溝、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整合村土地利用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等規劃,科學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優化村莊布局。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國家文化保護工程,實施鄉村文創產品推廣行動,培育形成特色傳統工藝品,支持有條件的鄉村開展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林業局等)
54.協同推進長三角大氣污染防治。落實蘇皖“2+12”交界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完善重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區域會商機制,健全區域聯合執法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區域監管數據互聯互通。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預警聯動,開展區域大氣污染專項治理和聯合執法。加大揚塵治理、餐飲油煙污染治理、秸稈禁燒力度,實施PM2.5和O3濃度“雙控雙減”。學習借鑒杭州灣地區協同治理經驗,全面加大工業園區、企業集群和重點企業VOCs治理力度,督促納入重點監管企業名錄的企業編制并實施“一企一策”綜合治理方案。(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配合單位:市城管局等)
55.強化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借鑒長江流域排污溯源監管模式,貫徹落實“上下游聯動治污”原則,持續推進長江、淮河流域“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七大行動。繼續完善與徐州、宿遷等重點跨界水體聯防聯控機制,共同制定敏感時期(如枯水期、汛期)跨界河流水質監測方案,實現聯合監測預警和信息共享。健全河湖生態水量保障機制,制定閘壩防污調控方案,維持河道生態流量,提高水體凈化能力。建立完善排污口監測網絡和信息管理系統,實施排污口整治銷號制度,強化唐沱河、奎濉河等重點跨界水體污染聯防聯控。(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配合單位:市水利局等)
56.持續加強固廢危廢聯防聯控。落實區域固廢危廢聯防聯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信息化監管,有效防控固廢危廢跨區域非法轉移。落實工業固體廢物利用和處置的優惠政策,探索建立跨區域固廢危廢處置補償機制。規劃建設固廢資源回收基地和危廢資源處置中心。(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ǘ┓€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57.全過程推動節能減排。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新改擴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基本完成鋼鐵、水泥行業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推進工業企業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實施重點節能工程,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實施清潔能源替代。(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
58.強化綠色低碳理念引領。倡導綠色消費、綠色生活方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深入推廣垃圾減量分類。積極推進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加強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將城市高污染車輛基本信息納入長三角統一信息平臺管理。(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城管局等)
(三)加快發展新型能源
59.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充分利用我市太陽能、風能充沛的自然優勢,統籌推進風電發展,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發展光伏發電。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ㄋ模┩貙捝鷳B保護補償路徑
60.探索開展跨市生態保護補償研究。借鑒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建立健全沱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參與推動建立淮河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濕地、水流、耕地、大氣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創新跨區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探索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污染賠償標準和水質考核體系,完善生態補償、資源開發補償等區際利益平衡機制。進一步完善區域環境保護監測預警、嚴懲重罰、責任追溯等制度,促進區域污染防治的科學化、精細化、一體化水平提升。(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八、實施融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行動
?。ㄒ唬┌l揚優秀傳統文化
61.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實施一批文物、文化遺址保護修繕項目,組織修復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規范考古發掘管理。傳承非遺文化,規范非遺傳承人評選。積極參加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等活動。(牽頭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62.大力弘揚紅色文化。以抗日戰爭、淮海戰役等為主線,打造一批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化研學基地,提升蕭縣蔡洼等紅色旅游景區區域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牽頭單位:市委宣傳部,配合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體育局、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等)
?。ǘ┥钊胪七M文體旅一體化發展
63.打造長三角文旅度假節點城市。積極參與跨區域文化旅游合作,實現互聯互通、文化融合、品牌合作、資源共享,開發“一帶一廊三圈”重點旅游資源。以全域旅游視角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開發一批精品休閑節點和特色旅游路線。提煉“運河文化、楚漢文化、紅色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標識,深入挖掘“詩詞文化、戲曲文化、孝賢文化”等宿州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宿州人文旅游品牌。遴選蕭縣皇藏峪、埇橋五柳等10個重點景區,實施“一景一案”改造提升。積極參與長三角旅游推廣聯盟、淮河生態經濟帶文化旅游聯盟、淮海經濟區文化旅游聯盟等建設,定期赴長三角經濟區相關城市舉辦文化旅游推介活動,提升區域文化影響力。(牽頭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等)
64.加強區域體育合作。積極參與2024年首屆淮海經濟區運動會,學習借鑒杭州市舉辦第十九屆亞運會經驗,高水平承辦2026年安徽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加強區域體育合作,舉辦系列體育賽事、汽車賽事,開發自駕路線、汽車賽道等,支持舉辦汽車錦標賽宿州場地站,發展體育新業態,促進與長三角區域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協調發展。積極參與長三角、黃淮海協作區體育產業聯盟建設,打造體育產業品牌。與長三角地區全民健身工作聯動,協同推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牽頭單位:市教育體育局)
(三)提升宿州文化區域影響力
65.打造長三角職工療休養目的地。推動與長三角城市職工療休養資源共享、人員互送合作,聯合打造職工療休養精品路線。(牽頭單位:市總工會)
66.聯合開發精品旅游線路。聯合長三角省際毗鄰城市共同開發精品旅游線路,重點打造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療休養等主題線路。(牽頭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配合單位:市總工會)
九、實施打造長三角區域協作新樣板行動
?。ㄒ唬┨嵘鞘兄卫硭?/p>
67.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加強城市重大風險防控,學習借鑒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推進宿州市域社會治理項目建設,加強重點人員管控、防溺水監測、命案防控、校園極端事件監測預警、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研判、企業安全生產、火災高危單位監測防控等場景化應用。修訂完善防御自然災害的系列應急預案,加強與徐州、宿遷等周邊地市應急協作聯動,統籌實現重特大災害事故跨區域協同救援。協同建立長三角一體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牽頭單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水利局、市應急局、市城管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市氣象局)
?。ǘ┩卣剐滦褪‰H合作空間
68.推進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共同探索“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一體化發展新模式,高質量打造銅山—埇橋(蕭縣)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復制推廣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度創新經驗,探索跨省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著力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平臺建設互利互惠、產業協作共興共贏、生態環境共保共治、人才智力對接對流、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等)
(三)深化杭宿城市結對幫扶工作
69.深化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推動杭州宿州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持續舉辦杭州高端綠色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推動宿州市特色農產品進入杭州市大型超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利用杭州電商優勢資源,加強業務合作培訓,幫助宿州企業掌握網上營銷技能,引導培育企業數字賦能。(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務局等)
70.加快杭州宿州產業園區建設。探索建立成本分擔利益共享機制,進一步強化園區配套能力和綜合承載能力,持續導入滬蘇浙創新創業資源,提高園區標準化廠房利用效率,招引落地標志性項目。(牽頭單位:宿州高新區)
71.加強制造業產業鏈分工協作。主動尋求同杭州關聯產業和重大企業的合作,通過“培育+引進”“龍頭+配套”“數字+制造”,推動制造業產業鏈分工協作,轉型升級工程機械、紡織鞋服等傳統產業,打造先進制造產業集群。(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等)
72.強化數字經濟領域合作。主動對接浙江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建設機遇,立足宿州量子通信節點城市和高新區省級云計算產業基地優勢特點,加強與杭州大數據產業基地、云棲小鎮等資源對接和經驗交流,緊扣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等產業領域,謀劃一批產業合作項目?!矤款^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局)等〕
十、實施統籌發展與安全提升行動
?。ㄒ唬┨嵘a業鏈供應鏈抗風險水平
73.深入實施“5512”產業工程。發展壯大5大主導產業,轉型升級5大主導產業,做大做強12大產業集群,持續實施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開展精準招商,加速推進企業集聚、產業集群。(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投資促進中心等)
?。ǘ┘訌娭攸c領域安全風險防控
74.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油氣供應保障,推進與長三角區域油氣管網聯通,力爭建成鳳陽—宿州、宿州—淮北—蕭縣—碭山、固鎮—靈璧—泗縣等長輸管道項目;加快跨區域電力通道建設,積極融入長三角電網主干網,建成蕭碭500千伏輸變電工程、靈泗500千伏輸變電工程;保障煤電供應安全,建成安徽錢營孜發電有限公司二期擴建項目(1×1000MW),開工建設朱樓煤礦,推進張大屯煤礦前期工作;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大新能源發電設施建設力度,建成皖能埇橋區褚蘭風電場、中廣核蕭縣黃口風電場、國能靈璧澮溝風電場二期、皖能埇橋區蘄縣鎮光伏、林平紙業資源綜合利用熱電聯產、泰盛生物質熱電等重點項目。(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75.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圍繞防洪排澇、優化全市水資源配置,加快實施國家重大水利工程,推動謀劃建設一批區域重點水利項目。續建安徽省包澮河治理工程(埇橋區段),開工建設安徽省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區建設工程(宿州市段)、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區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宿州市段)、奎濉河綜合治理工程。完善防洪保安基礎設施網絡,補齊水利工程短板,對轄區內中小河流進行系統治理、逐條銷號,全面提升河道防洪排澇能力。結合已建成的淮水北調工程和已開工建設的引江濟淮二期工程等,加快實施皖北群眾喝上引調水項目。完成碭山縣林屯水庫工程,持續推進蕭縣孤山湖水庫一期工程、靈璧縣何山水庫建設,積極推進蕭縣孤山湖水庫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牽頭單位:市水利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城管局等)
76.建設長三角中心城市農產品供應基地。著力打造長三角高附加值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積極建設長三角中心城市農產品供應基地,更好發揮示范效應。加強與滬蘇浙電商企業、連鎖超市等合作,開展直銷連鎖配送,推動產品進入生鮮供應鏈體系,共建長三角3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推動宿州綠色農產品向規?;?、品質化、高端化發展,加快培育一批產值超十億的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
77.培育預制菜產業集群。發揮宿州農業資源稟賦和綠色食品產業基礎優勢,培育碭山酥梨、蕭縣白山羊、埇橋符離集燒雞、靈璧食用菌、泗縣山芋等5個高端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培育優質小麥、優質大豆、肉牛產業、未來食品等4個產業集群,培育高端綠色食品頭部企業,打造高端知名品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預制菜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重點推進符離集燒雞振興、蕭縣羊肉壯大、靈璧黃牛肉提升、風俗面點拓展、碭山水果產業鏈延伸、埇橋大豆產業壯大、泗縣粉絲產業培育、蕭縣蘑菇雞推介、宿馬休閑食品發展壯大、中央廚房推進、靈璧食用菌產業化提升等重點工作取得更大進展。(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
78.打造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立足資源優勢,圍繞全產業鏈發展,培育若干個知名企業品牌或產品品牌。支持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聯姻合作,共建共享企業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發展、保護體系,強化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加大品牌建設支持力度,搭建宣傳推介平臺,提高宿州農業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公信力。(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管局等)
?。ㄈ┤谌雲^域應急體系
79.加強區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合應急能力。積極參與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合應急演練,加強區域內傳染病疫情信息通報、監測數據共享等。(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80.聯合開展應急減災救災。積極參與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推動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增強區域森林聯合滅火能力,開展應急救援隊伍演練。(牽頭單位:市應急局)
十一、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對行動方案實施統一領導、統一調度,審議決策重大事項、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年度工作安排,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落實重大事項。
?。ǘ┙∪七M機制。各地各有關部門作為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責任主體,結合各自實際,細化工作措施。創新做實區域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市級、區縣、園區常態長效對接機制,加強與長三角地區信息溝通、工作聯動和資源統籌。設立市場化、社會化專業推進機構,承擔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跨區域合作事項運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對各項重點任務實施的指導,在相關政策、項目、改革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
?。ㄈ┩晟瓶己酥贫?。加強統籌協調,對照學習杭州市等先進地區經驗,落實省委、省政府考核要求,明確各縣區、市管各園區以杭州結對合作城區作為各自對標學習對象,推深做實對標追趕行動,將對照學習情況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考核、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指標中,推動各相關單位定期將學習落實情況反饋至領導小組辦公室,確保各項任務有效落實,市領導小組定期開展督促檢查工作,根據工作落實情況跟蹤分析、加強督查,責令改進,緊盯重要事項、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ㄋ模娀椖恐?。積極謀劃具有示范帶動性的重大項目,推動實施一批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防治、公共服務共享、科創平臺搭建、合作園區共建項目,提高項目審批管理便利化,優化土地等資源要素配置,爭取國家及省在用能、用地等要素保障方面給予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金融開發工具等政策資金,全面提升重大項目要素保障水平,推進承接落地滬蘇浙重大產業轉移項目。
?。ㄎ澹┳ズ枚酱俾鋵?。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對各縣區和市直有關部門的任務落實情況進行定期調度、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及時總結推廣好的經驗做法,適時組織開展評估,協調解決行動方案實施中出現的問題,重大問題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報告,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各縣區、市管園區和市直有關部門每年年底前要將落實行動方案的情況報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完善行動方案實施的公眾參與和監督機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加強輿論宣傳引導,營造全市域、全方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