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單位存在信息公開工作滯后、透明度不高等問題,給社會公益事業帶來了“信任危機”。信息公開的目的是要讓社會公益事業的公益性更能得到保障。因此,要增強公開實效,有用信息除了要讓有需要的人看得到,還要看得懂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推進社會公益事業建設領域政府信息公開的意見》,這意味著政府部門繼“三公”經費、環境保護等領域信息公開后,又一備受人民群眾關注的領域將迎來更加透明、健康、有序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各界對公益事業的參與熱情和關注度越來越高。從某種程度上說,人民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寄托在脫貧攻堅、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等公益事業中。然而,社會公益事業在長期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單位存在信息公開工作滯后、透明度不高等問題,尤其在公益項目實施、捐贈款物管理使用等方面不夠透明,甚至發生貪污挪用、騙捐詐捐等負面事件,給社會公益事業帶來了“信任危機”。因此,發揮好信息公開的積極功能,有利于推動解決社會公益事業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些年,國家出臺了《公益事業捐贈法》《慈善法》《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文件,較好地推動了社會公益事業信息公開,但也存在相關規定碎片化、不協調、不銜接等問題。此次《意見》在全面系統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頂層設計的高度統籌作出總體性安排,將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益事業的透明度,對促進社會公益資源配置更加公平公正,營造全社會關心公益、支持公益、參與公益的良好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應該注意的是,信息公開也應當有尺度、有溫度。公益事業是一份溫暖的事業,既不能因為信息公開力度不夠讓老百姓產生誤解,也不能因為信息公開過度侵害了特殊人群的尊嚴。公開方式方法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既確保公開實效、維護底線公平,又保護好相關人員的個人隱私。
當然,信息公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信息公開的目的是讓社會公益事業的公益性更能得到保障。因此,要增強公開實效,有用信息除了要讓有需要的人看得到,還要看得懂。有關部門需要探索更多符合基層實際的信息公開手段,特別是針對社會公益事業主要服務基層和特定群體的特點,應靈活運用政務新媒體、新聞媒體、手機短信、公告欄等多種載體和方式,做到定向發布、精準推送,提升信息覆蓋面、到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