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24日,“2017互聯網+智慧中國年會”在北京萬壽賓館召開。本屆年會以“智繪城市 數造未來”為主題,以數字政府、智慧城市、互聯網+政務服務、數據治理、信息社會等為主要議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國脈海洋信息發展有限公司、浙江蟠桃會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協辦,共有來自全國部委/省/市/區縣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大數據主管領導、行業專家、企業代表、主流媒體千余人參會。
在23日下午的“2017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與數據資產普查研討會”上,國家信息中心政務外網發展規劃處處長王曉冬以《政務大數據發展的相關政策與前瞻思考》為主題進行了演講。
國家信息中心政務外網發展規劃處處長王曉冬
以下是主要內容(根據現場速記及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今天就大數據的相關工作與大家做一些交流,就我個人參加的規劃起草文件做一些研討。
一、形勢和要求
1.首先看形勢和要求。大數據從2012年以來進入大家的視野,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至今已進入了炒作的峰值點,2016年大數據概念在逐步淡出技術概念的市場,這是國際趨勢,而國內的大數據發展一直火熱,在這個過程中,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值得我們思考和反思。
我們的一些工作和理念是比較超前的,舉例來說,我最近看到的一個數據,是11月份全國有多少場馬拉松大賽,我認為馬拉松和大數據有點相似,我們現在很多人把馬拉松理解為跑步,就像我們把信息化工作都歸到大數據領域,這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F在的大數據發展很熱,但是我們對大數據發展的實際規律的認識還不足。從長遠角度看大數據,它是影響人類發展的新生事物?,F在是大數據時代,誰控制了數據誰就控制了一切,因為數據掌握了一切,在這個產業競爭領域,有好的數據,就能更精準的進行管理。習總書記也說過“誰掌握了大數據資源,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在這個背景下,從短期來看,大數據有過熱炒作的苗頭,從長期來看,大數據的價值還要進一步釋放。
2.國家層面重視大數據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大數據的發展,剛剛閉幕的十九大,再一次對大數據相關工作提出了要求,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入融合,對傳統產品的改造與數字的發展有更強的輻射帶動作用”。李克強總理也對大數據發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2014年他在公共系統整合的時候提到了大數據,當時對發改委的同志提出來要認真研究大數據,利用大數據推進改革。今年總理提出了要強化部門信息,39號文件《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提出來了。
從我國的大數據發展來看,我國出臺的大數據相關的政策與發達國家的戰略規劃基本是同步的。美國2012年發布了大數據研發計劃,2014年出現了大數據白皮書,我國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也已明確把大數據戰略提升到國家層面,我國已經成為數據大國,資源總量的占有量全球排名第二。
二、制約我國發展為數據強國的因素
1.我國數據資源的體系化程度很低,觀念匯聚程度不足。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數據不足。在一個流域(體系),政府、企業以及各個領域的數據就像大洲一樣,沖破大洋,數據的融合比信息孤島還嚴重。
2.缺乏有序的數據流通機制。這個流通包括共享、開放、交易三個方面。數據是體系化方面,現在海量的數據散落在不同的部門、網絡、系統之間,都存在著潛在的風險。我國全球的數據能力不夠,而是否是數據強國的依據一定要從全球的視角來看,美國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從國際競爭這個角度講,我國是遠遠落后的。
3.數據資源的紐帶作用潛力不足。上述問題制約了我們大數據的發展,未來關鍵要提升國家大數據體系及平臺建設的能力,也就是要實現我們的政策、資源、數據、工程、項目、系統等體系化,只有這樣才能把數據大國真正轉化成數據強國,把數據資源的引領作用發揮出來。
三、我國大數據發展情況
?。ㄒ唬┤〉玫某尚?/p>
1.國家重視,政府在行動。我們可以看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出臺之后,30多個省都出了大數據相關政策的規劃,政策規劃也不斷落地,例如各地紛紛建立大數據產業園區。
2.大數據產業體系持續發展,大發展技術不斷強化?,F在產業投資的熱點也都在大數據領域。
3.數據資源的加速匯聚,數據應用的價值不斷加強。從政府部門、行業重點領域、互聯網領域等,數據都在逐步沿著不同的方向在不同的領域進行匯聚。
4.大數據安全保障的力度強化不斷。網信辦成立之后,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網絡安全法,對數據安全的防護在逐步提升。
?。ǘ┟媾R的問題
現在面臨的問題我主要從術、法、道三個層面去理解:
1.從術的層面,我們更多的是從技術層面研究大數據問,技術層面已經對法律法規提出了很多需要解答的問題。
2.從法的層面,現在面臨立法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如何立法?如何用舊的法律條款進行補???
3.從道的層面,目前我們用對現有規律的認知去出臺相關法律政策,可能面臨一個重大的挑戰,我們很難去制定出臺大數據發展的政策體系。
我們幾千年的社會一直是什么狀態?在這個金字塔的越高層,掌握的數據就越多,這個倒金字塔的分布正在打破,企業、公眾、個人在數據獲取方面有很大的提升,我們也看到有些領域出現了道的情況,企業掌握的數據比政府還多。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的人口信息,我們掌握的人口信息都是相對靜態的數據,也不是完全靜態的,真正掌握活的數據是互聯網、電商、社交網絡相關的企業。你喜歡什么東西,你的社交圈是怎樣的,你去了哪兒,它們掌握了你的軌跡和購買記錄,這對社會治理、社會結構是很大的挑戰,一定要從這個高度探索數據治理的道是什么樣的。
另一個是產業發展的情況。在大數據發展的時代,就像大禹治水的時期,幾代都有大洪水的傳說,我們現在正在面臨大數據的洪水,數據海量泛濫而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把海量泛濫的數據洪流制作成數據大流域,既要創新驅動,同時也要避免數據濫用帶來的種種挑戰,就像水是農業文明的關鍵要素,但是大洪水會沖毀田園、農舍。數據也是一樣,要從產業層面去考慮。
四、政府在大數據領域扮演的三個角色
第一個是利用者的角色,利用數據強化治理,提升服務;第二個是推進者的角色,要推進產業的發展,推進本地區大數據的發展,這兩個層面我們考慮的要多一些。
另一個監管者的角色,例如近一段時間看到有很多關于數據糾紛的問題,這反映出有些龍頭性的行業在壟斷數據,迫切需要政府監管決策的出現,而政府監管者的角色要進一步加強,就是說監管的理念要落實到法律法規,才能指導產業發展。
五、政務數據創新的重要性
一個專業領域用"大"形容,可能有點追時髦,而數據就可以用“大”形容,這是跨界融合的事情。政務數據為什么要這么強調?因為它居于核心和獨特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個數字,全球的增長量是按50%計算的,這樣一個規模會持續到2020年,全球的數據量中中國的占有量為20%,我們一直說政府掌握80%的數據資源,假如這個假設成立,2020年,政府就掌握了全球16%的數據,這是非常大的一個量,其中20%我個人感覺很保守,因為我們的人口已經達到了20%,我們信息化水平絕對不是平均水平,一定是超前的水平,我們在很多領域已經在引領創新。從這個角度來講,政務數據的創新非常關鍵。
另外從數據的三個大類型來看:
第一個是互聯網數據,它是依靠技術力量獲得的數據,我們叫做技術攫取型,是主要通過搜索引擎獲取的,最典型的是谷歌,之前有很多海量的數據不知道怎么用,典型來說就是搜索引擎,以技術為核心的數據。
第二個是平臺性的數據,阿里、騰訊有平臺生態,自然而然就產生了數據。
第三個是政務數據,從三個數據類型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的數據價值。政務數據依法采集、流通、使用,這是其他數據完全不可替代的。另外,政務數據也是其他數據開展關聯創新的一個必要的力量支撐。
六、政務大數據相關的政策法規
1. 《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
在51號文《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中對政務數據有一個定義,政務信息資源就是一個動態的擴張,因為政務數據會隨著政府治理的問題演進,而催生新的政務數據。另外,政務數據是政府可以高度管控和推進的,把政府數據拿出來非常困難。幾年前統計局和一些巨頭在商量這個問題,其實最后的結果是都不會開放的,這是在強調政務數據的價值。
目前正在推進的政務信息整合的政策、國家安全法等一系列的法規要求中,政務數據存在很多問題,關鍵是要保證政策的銜接和落實,要抓住關鍵問題然后想辦法解決落實?!墩招畔①Y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是操作性比較強的文件,就是說我們現在缺少的不是理念,是缺少推進落實的具體政策。
現在正在推進政務信息整合共享工作,從脈絡看上是源于國務院第152次常務會議, 5月出臺了《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后來又相應出臺了具體的工作方案,原來是分兩個階段,2017年底和2018年初,現在要盡快見效、抓緊推動。
從進展情況及技術支撐的角度來看,現在政務系統中心正在建立中,共享交換平臺和政府共享網站能力也在不斷的完善,目前已經實現了74個部門接入外網,30個部門接入內網,關鍵是一些標桿工程的制度逐步理清,重點領域的問題逐步強化。有個形象的例子是四川地震的時候,通過整合共享信息資源,快速地確定了元素。
數據摸底工作目前已累計匯總信息資源目錄28173項,可共享目錄占96%,可開放目錄占52%,這個數據還在不斷變化,以累計排查的角度自查是2000多個,從整體上來看,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抓共享工作,9月底基本完成這個目標。
后續的要求是要重點抓好部門內部政務信息系統整合的工作,各級統一的數據交換平臺對接。共享交換平臺是一個全國性的體系,需要各省資源平臺的支撐。重點領域是數據共享的協同應用的示范、政務信息化項目審批與運行經費統籌管理、電子政務服務采購制度建設等方面工作,避免出現邊整合共享、邊新建孤島的問題。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一定是存量和增量同步推進的過程。
2.《“十三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
首先這個規劃有一個傳承關系,第二個是整個共享著重解決存量問題,規劃側重解決未來的增量問題,目前要取得階段性的成效,要構建可持續的頂層架構,形成一個可持續長效的機制,要程序推進,要做好這兩項工作的銜接工作。
《“十三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理念創新簡單來說就是兩個著力點、三個面向、四個堅持、四個打破?!皟蓚€著力點”,一個是治理創新,一個是服務創新,治理就是政府能夠提供什么樣的制度和環境,主要是跨領域綜合調控治理一體化的公共安全治理;服務創新一方面是側重對法人主體的市場監管和服務;另外一方面側重自然人的制度?!叭齻€面向”指的是面向時代發展主題,面向改革治理需要,面向社會公眾期望?!八膫€堅持”就是堅持一個戰略引領,政府信息化工作的主引領是按照網絡強國的戰略總體部署,目標是要形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的政府信息化體系。
“四個打破”,簡單來說就是從思維慣性打破向動力轉變,從理念上強化機制轉變,從路徑依賴上要打破實現模式轉變,另外是打破服務瓶頸推進重心轉變。此外我們政務信息化工作要向信息惠民的理念轉變,要圍繞老百姓辦事創業的實際需求來展開。
一句話就是大數據、大平臺、大系統,十三五是這樣的,未來一段時期之內,也要按照這個思路持續性的推進,不是每五年要換一個思路,工作不延續。
從頂層設計來說,是大平臺推進技術融合,大系統業務融合,大數據是數據支撐。形象來說,我們要構成一個良性的生態體系。
從目標導向上來說,有五個方面,第一要形成大系統共治的新格局,第二是要形成惠民新模式,第三是大數據匯集的新能力,第四是基礎設施共享共建,第五是工程建設管理形成的機制。
政務信息化工程框架,就是我們現有的服務體系、業務體系、開發體系、資源體系、共享體系和網絡體系,還有法律法規等。簡單來說是“兩網”、“一平臺”、“四庫”、“六系統”,包含了開放共享,國務院領導同志感覺整合不到位、不具體,于是把這三個整合連起來,就形成了“一平臺”的架構,就是指一體化和信息化的基礎設施。這是具體的內容。在這塊我們可以看到,叫國家信息化規劃工程。數據平臺是包含了網絡、數據中心,相關的技術都要融合到一個綜合性的平臺上。四大庫圍繞共享交換形成一個體系,特別強調和社會大數據的融合、關聯、創新。構建體系是一個目錄、一個平臺,就是說每個平臺體系都有一個業務平臺,平臺從邏輯層次上是基礎設施平臺、數據平臺和業務平臺,三個層次推進頂層架構。
怎么貫徹落實?《“十三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提到組織保障的問題,一個是管理的保障,設施的保障,特別強調生態,我們政務信息系統創新一定要聯合廠商、研究機構、咨詢機構共同推進,包括標準規范、設施、平臺、基礎創新等,我們要營造一個完善的發展環境,還里面還涉及政府信息化的誠信體系建設等等。最后還要筑牢信息安全的防線。
今天就先簡單跟大家介紹這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