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伴隨互聯網技術更新迭代,一些地方借用新技術、提出新想法,諸如“VR行政服務”“互聯網+政務服務”等新概念時常聽聞。不可否認,新技術手段提高了服務群眾的效率和質量,但有些地方僅僅滿足于“炮制概念”,對新概念提出后,是否實施、是否有效管用卻不大關心。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在此背景下,無論是開門辦網、平臺建設、事務辦理,還是信息咨詢、互動回復、互聯互通,各地紛紛采取措施,旨在依托互聯網提高政務服務質量和辦事實效。
然而,隨著各地區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加快,一些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實際服務事項與平臺建設“文不對題”、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與政府門戶網站“通而不統”、后期運營和維護“乏力”、網上辦事群眾體驗差等等。這些問題不得到實際解決,不僅造成人力物力的空耗,更導致辦事群眾對政府提供服務的質疑與不滿。要真正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政務服務平臺不僅要建設好,更要起作用。
“有概念”更要“花心思”。政務服務的本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方便群眾、服務群眾。少數地區在建設網上服務平臺時,卻“本末倒置”,將重點放在采用的概念、技術到底“夠不夠新”“夠不夠?!鄙?,缺乏“用戶思維”,極少站在群眾辦事的角度考慮問題。以致于辦事群眾提交這個申請彈出“提交失敗”、搜索那個頁面顯示“查無此頁”......要杜絕用戶“體驗差”的現象,平臺策劃者還需多花心思,站在群眾的立場,充分考慮其年齡、教育背景、時間局限及線下辦事場景等實際情況,不斷地完善功能、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
“欄目多”更要“重內容”。為了提供更好地服務,服務平臺功能全、欄目多無可厚非。一些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為了追求欄目的“高大全”,設置的項目與實際服務事項卻“文不對題”。比如點擊某個服務項目,跳出的卻并不是相關頁面;一些平臺內容不夠準確、指南也不詳細,也查不到多久能受理、受理單位的咨詢電話等。致使很多人最后還是不得不“多跑腿”,到現場才能解決問題。因此,服務平臺建設不僅要保障服務欄目的數量,更要注重其內容的“含金量”。要提供類目清晰、與實際服務項目對應的欄目內容,提供材料范文下載、表格填報說明、以及詳細的辦理流程,并注明從申請到承諾辦結時間、對應職能部門的咨詢電話等等。讓有質量的好服務“看得到”,更能“摸得著”。
“形式好”更要“用得上”。一些地方的政務服務平臺與政府門戶網站相通,旨在讓群眾在一個網站頁面上,就能搜索到多種辦事渠道。然而,省、市、區級服務平臺“通而不統”,或是沒有統一的登錄入口,需要群眾每次操作都要重新登錄;或是按照省級網上要求準備好的材料、表格,拿到實體大廳被告知完全不能用......“好形式”還需發揮“好作用”,要達到“一次登錄、一鍵直達、辦理便捷”的效果,還需各級地方服務網站統一網上服務邏輯架構、政審批標準、統一辦事欄目分類導航等內容;打通網上辦事大廳和線下實體辦事大廳的信息“壁壘”,實現無縫對接。
網上政務平臺,不僅要有“顏值”更要有“內涵”,不僅要有新概念、新技術、新形式,更要讓群眾能辦事、辦成事、好辦事。杜絕“花架子”、不搞“充門面”,實實在在為群眾提供更加便利、更加優質的服務,這才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建設合格網上政務服務平臺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