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國脈互聯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授權。
2019年11月28至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以及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19智慧中國年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大會以"數字化轉型--共識與策略"為主題,來自國家部委以及全國各省、市、區縣的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大數據主管領導、行業專家、企業代表、主流媒體等齊聚一堂。其中,28日主論壇有近八百名嘉賓到場,另有近六千人在各地同步收看直播。
本文系國脈董事長、首席研究員楊冰之先生于11月28日在"2019中國智慧年會"主論壇上的演講,內容通過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國脈董事長、首席研究員 楊冰之】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以及同行,很高興一年一度我們又在這里相聚,我們奔著學習、分享"數字化轉型"這個話題而來。前天總理召開了"十四五"前期規劃會議,昨天總理又開了營商環境條例的會議,這都和本次大會主題極其相關。今年年會的主題是"數字化轉型--共識與策略",我們的目的就是一起尋求共識、分享交流、探討下步策略。
我分享的主題是"數字化轉型:組織智慧再造之旅"。數字化轉型必定要改造組織、增加組織智慧、重塑組織結構;數字化轉型也是一場漫長的旅行,絕非一蹴而就,是人類社會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從一個世紀到另一個世紀的轉變。下面談談我個人淺見,請各位專家、領導和同事批評指正。
一、 天問--來自新世界的入場券
現在有個新世界叫"數字世界",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進入這一新世界的入場券。那么,得到入場券要做好的考題是什么?這時我們就要思考數據相關問題。數據如風、無處不在,有人的地方有數據,沒人的地方也有數據;數據的力量越大越強,我們對數據的價值也愈發深深期待。
1. 數據天道(本源)究竟是什么?
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數據的天道或本源到底是什么?我們在搞信息化、數字化轉型、數據政府、建設各種各樣的數據中心,那么數據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做什么?我們又要站在何種角度、用何種思維來認知和對待數據?
2.數據如水?
很早以前我就說"數據如水"。也有人認為數據像石油、金礦;還有人認為數據是社會發展的引擎;有人也認為它是推土機,可以把過去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制度障礙全部推掉;還有人認為數據是挖掘機,在不斷發掘社會的價值。但我覺得,所有現實事務的類比都顯示出我們思維的局限性,因為數據本身不是我們想象的、如實物一般的東西,它是一種特殊存在。我們對待數據,要用發展的眼光來探究,用動態的視角來觀察,用關聯的思維做好數據應用。當然面對數據我們還必須要有謙虛之心,我覺得自己對數據看得還不是很透,所以不斷地觀察和思考:數據到底是什么、該怎么走?
3.社會運行新角色:政府與市場,第三只手?
數據在社會運行中扮演了很多新角色,剛才(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老師講過,整個社會意識形態在過去幾百年來都是兩只手,一只是"政府",一只是"市場"。但我們發現,今天出現了"第三只手"--"數據"。數據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會運行中,使社會發展更加數字化、平臺化和智能化。
同時,數據也成了"第三只眼"。(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老師剛才反復強調個人隱私問題,中國大概是世界上攝像頭最多、人均刷臉次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刷過臉(現在有些地方進社區都需刷臉等)。隨著我們越來越透明,隱私問題就顯得特別緊迫,我們不得不反思個人自由和隱私是多么寶貴和難得,因為數據這只眼睛比你還了解你,時刻在盯著你。
4. 數字化與現代化:一體兩面抑或互相促進?
數字化轉型和中國現代化進程到底是什么關系?數據治理與四中全會所提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又是什么關系?至少我感覺,做不好數據治理,就難以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把數據治理能力提高到整個國家治理和體系能力現代化的高度來對待。
二、 時代與組織的困境及出路
我們為什么要進行數字化轉型?因為我們的時代和組織出現了困境。
1.數據引發的現實挑戰
首先是"三失":(1)失靈,大部分制度和規則在逐漸失靈,經濟學中的很多規則明顯失效了。原因很簡單,數據作為一個新變量加進去后,以前的公式都已不適用,以前是按二維空間來看的,現在出來一個三維空間,那過去的東西就失靈了;(2)發展失衡,區域、領域、組織發展有的快有的慢;(3)價值體系失重,很多東西過去很值錢,現在發現越來越不值錢,過去不值錢的東西反而開始逐漸值錢。
然后是"三重",即重要、重大、重視。當今社會對數據已形成一種共識,數據越來越重要,數據價值越來越重大,各個部門、各個領導,包括企業對數據也越來越重視。
最后是"三難"。數據還是面臨一系列困難,包括難以獲取、難以治理、難以應用。
2. 傳統組織面臨的挑戰
各種組織也面臨巨大挑戰,主要是過去的智慧、知識和經驗正在加速失效。不是說過去經驗不對,而是在新的環境下它用不上或不好用,因為工業時代的組織架構、思維方式、管理運營模式已不適應數據時代的發展,科層制很難面對龐大、網狀的數據平臺運行。
3. 傳統信息化道路的終結
當前傳統信息化模式已走不通,傳統信息化的問題是數據質量較低、系統比較混亂、制度管理沖突、數據應用孤立、管理投入成本高、維護相對困難、應用不太方便、數據管理運營能力壓力很大,此外數字資產化尤其困難,由于數字化轉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是數字資產問題,這樣的道路是不可持續發展的。
三、數字化轉型:一個世界與時代的躍遷
數字化轉型到底是什么?我認為是一個世界與一個時代的躍遷。我們的世界要從"物理世界"奔向"數字世界",我們的時代要從"工業時代"邁進"數據時代"。以前軟件行業有句很自豪的話叫"軟件定義世界",我認為現在應該是"數據驅動未來"。數據的價值、行為、角色在這個時代進一步提升。數據在替代很多東西,我們要"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我們要檢查數據,把數據優化,進而優化流程、再造組織;數據不但能反射出現實世界的事物,也可以形成我們的孿生體,還可以創造新的物種。
這里我借用一篇網文很有意思的幾句話:(1)"數據是21世紀最重要的資產",現在數據資產到底值多少錢還比較難衡量,我們知道數據是資產,資產應該有它的價值特征,我們很多部門可能有幾百億條數據,但值多少錢說不清楚。(2)"我們已成為數據巨頭的商品而不是用戶",應該既是用戶又是商品,因為那些平臺依靠我們提供的數據得以生存和發展,我們也通過平臺獲取了很多服務便利。(3)"數據所有權將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政治'議題",數據權利體系問題會越來越明顯。(4)"與其想贏過AI,不如把重點放在與AI的合作上",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在某些方面的智力肯定是比AI差的。此外,還有"貨幣體系面臨大變革,未來政府可能會針對信息征稅"等等,由于時間關系在此不過多展開。
四、 數字化轉型的基本認知
我們對數字化轉型要有一些基本認識。什么叫轉型?"轉"是方向性的,"型"是整體性、結構性的;為什么要轉型?因為不轉型只有死路一條;轉型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我想這是一個集體行為,包括從上層領導到我們各位。
為什么轉型這么緊迫?我認為現在正存在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窗,雖然我們稱為"轉型之旅",但所給的轉型機會其實并不長,中央早就提出我們現在面臨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此轉型要非常深刻、全面、徹底,不僅僅是表層的,應該是結構性、體系性、制度性的從內到外的轉型。
轉型是一場生死之戰,我們怎么做都不為過,傳統世界在塌陷,在新的世界,要么卡位,要么逃生。是數字化轉移還是轉型?我認為是轉型,因為我們要奔向新大陸。
五、 數字化轉型目標與成功標志探討
轉型成功的基本標志是什么呢,一階目標包括三個:一是數據資產清單(摸家底),二是產品數據含金量,三是網上在線服務能力。
關于數字化轉型的未來愿景,我也提出了三點:一是一切業務數字化和一切數據業務化。業務要轉型、要數字化,數據也要支撐業務的發展和創新;二是一切資產數字化和一切數據資產化。資產要通過數據化方式更加靈活地進行組合、匹配、增值,當然數據也要資產化,即不斷放大數字價值,使我們的資產報表里包含"數據資產";三是組織智慧化+知識組織化。數字化轉型最終一定是表現在組織層上,知識組織化是把大量人的經驗和知識有序關聯起來。
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標志是數據資產和數據資源最優化匹配的程度,運行狀態應該是簡約高效、數據主導、平臺支撐。
六、 政府數字化轉型之旅:中場策略與挑戰
在我看來,目前我國政府數字化轉型之旅已進入中場。主要特征是:過去主要是軟硬件建設,特別是數據中心建設、云的建設,現在重點是關注數據;過去主要以建設為主,現在我們關注整合、運營;過去存在數據與業務的分離,現在開始要深入融合;過去拼硬實力和拼投資,現在拼的是軟實力、智慧與思路。
政府數字化轉型目標是什么?首先是"整體政府",要把數字政府的定位說清楚,轉型不是隨便轉到哪兒去,數字政府應助力政府,所以數字政府首先是"整體政府",要做到整體一盤棋;然后是"智慧組織型政府",最后是"數據賦能型政府",不但要對外賦能,還要對內部賦能。
政府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涵蓋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結構性再造;手段有集成(系統集成)、數據融合、組織改革、業務創新、創造優勢、數據關聯、結構重構和業務再造等等。數字化轉型是一場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也是一項結構性再造,要充分發揮好數據紅利和技術紅利,尤其是當前的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技術產品。
七、 數字化轉型中場的三大戰役與七場攻堅戰
數字化轉型已經度過前半場了,為什么繼續呢?因為我們有很多工作沒做好,比如數據資產不清、數據治理不到位、目錄不清晰、數據未關聯、業務流程未優化、數據治理權責不清清晰、四張清單不標準規范等。在數字化轉型中場,要打好三大戰役、七大攻堅戰。
數字化轉型三大戰役:(1)數據之戰,我們要做好數據治理與應用,確保數據的價值、發揮其質量,做好數據的資產化和運營工作;(2) 軟件與平臺之戰,過去的系統和軟件還需要大的整合和優化調整,要整合優化組織結構,提升平臺支撐能力;(3) 組織與制度之戰,進行組織轉型需要有一個很強大、高效的組織實施能力,要能動員大家開展工作,做到數據業務的完全融合。
數字化轉型七場攻堅戰:(1) 最小顆粒度:數據的基本要素,數據融合創新前提;(2) 標準化:降低數據交換成本的必要手段;(3) 供需認責:數據制度性建構,數據流動性與價值實現之道;(4) 業務再造:按照數據邏輯改造業務體系;(5) 權限體系:數據參與者的角色分類與責任清單(現在我們很多地方還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6) 組織再造:集合各方力量攜手推進,管理與運營同步;(7) 架構升級:啟用新架構的力量之源(大數據、大系統、大平臺)。
我們要補短板,包括數據、標準、制度、運營能力等方面的短板,當然還有意識、能力、經驗等方面的問題。
八、 國脈數字化轉型實踐:五個方面和四點經驗
國脈參與了不少政府、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項目,同時也正積極推進自身內部的數字化轉型,主要包括五個方面:(1)從OA到內部賦能平臺(工作學習管理和協作);(2)數據資產與數據行為記錄(一切行為數據化與及時記錄);(3)流程再造到秒發行為;(4)充分分享與信息流動;(5) 資源整合與跨部門協作。
從實踐中,我們歸納出四點經驗:(1)一把手抓、全局帶動,國脈的內部轉型,由我(國脈集團董事長)本人主抓;(2)統一平臺、重構系統;(3) 數據引導、業務再造;(4) 以人為本、激勵應用。目標是建立賦能共益組織,即智慧組織,確保我們的數據無處不在、智慧時時相伴、服務主動推送。
九、 對實施的十大挑戰
實施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挑戰,這里給出了十點:(1)數據思維還是業務思維:老思路玩不出新花樣;(2)單項能力還是綜合能力:軟件、數據、規則、業務、項目等;(3)切入點選擇:重點把握和整體推進;(4)規則選擇:創新規則VS遵循規則;(5)導向選擇:目標導向還是問題導向;(6)確定需求:真實需求還是表層需求;(7)短中長期平衡策略;(8)內與外部資源利用;(9)技術與業務關系;(10)數據賦能與效果評估。
十、 關于數據與智慧的共識探討
最后講下關于數據和智慧的共識探討:(1)智慧新來源。數據和智慧是什么關系?以數據來發現智慧、知識、人類理性所不知道的事物之間的聯系;(2)變量作用。數據作為變量與其他要素融合,源源不斷形成新智慧;(3)認知拓展。我們要擴展自己的認知空間,從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到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再到"宇宙數據(量子)觀";(4)社會動力。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世界,社會發展的動力從過去的"材料"到工業時代的"能源",再到今天的"數據(加工組合)"。
共識有幾點看看是否達成呢?包括發展的基礎變了,參照系和價值體系變了,加速度進化,傳統優勢已經不再,我們已進入一個重組和轉換的時代等,當然最關鍵的共識就是數據正在強勢崛起。
最后我想以習總書記關于深化改革的一段話來描述我對政府數字化轉型工作的認識,覺得他的講話和數字化轉型的工作特別像??倳浾f"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個領域的改革與改進的聯動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下形成總體效應,取得整體效果"。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正處數字化轉型時刻,相信也預祝大家在數字化轉型中取得好成績。謝謝大家!
附:國脈“一網通辦”核心支撐系統(GDBOS),助力數字政府建設
數字政府2.0操作系統、政務數據體系2.0基礎標配、政務服務一體化升級方案。又名“政府數據業務操作系統”(GDBOS), 是基于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各地實踐經驗、數據體系理論、微服務技術架構,圍繞“大數據、大系統、大平臺”融合一體思路,為各地數字政府升級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業平臺。運用數據體系、標準治理、業務再造、組織進化等工具和方式,可從結構、標準、模塊架構上對當前政務服務平臺體系進行優化、重組和升級。有效適配部委、省、市、縣(區)不同層次需求,支撐數據整合共享、政務流程再造和服務模式升級,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夯實數字政府基礎,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依托"產品+數據+標準"框架,構建"標準支撐、數據體系、業務再造、數據治理、管理賦能"五大體系,無縫銜接既有業務系統,有效驅動政務服務整體運作:①落腳在“辦成”,把政務數據歸集到一個功能性平臺,企業和群眾只進一扇門就能辦成不同領域事項;②綜合提升政府政務服務、數據整合與治理能力,并最終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與智慧組織進化。
注:獲取更多會議資訊及嘉賓演講資料,歡迎登錄“2019智慧中國年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