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19智慧中國年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以“數字化轉型——共識與策略”為主題,來自全國部委、省、市、區縣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大數據主管領導、行業專家、企業代表、主流媒體等齊聚一堂。其中,28日主論壇有近800名嘉賓到場,更有近6000人同步收看直播;兩天會議到場參與人次達千余名。

  本文系國脈海洋總經理助理、高級咨詢師朱嬌娜女士于11月29日下午在“2019智慧中國年會”分論壇——“營商環境與業務流程再造研討會”上的演講,內容通過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image.png

「國脈海洋總經理助理 朱嬌娜」

  這兩天的年會已有不少領導和專家對政府數字化轉型的定義、內涵、路徑、展望和典型案例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紹分享,下面由我就如何對該項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開展效能評估、數據晾曬,并以此作為下一步工作推進的重要依據,談談我們的幾點認識。

  一、政府數字化轉型“好差評”體系構建

 ?。ㄒ唬└攀觥底只魍具~入新階段

  首先結合國內主流研究院的觀點,對政府數字化轉型當前的特征做一個簡要闡述分析。今年4月阿里研究院安筱鵬博士提出,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工具革命和決策革命,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如何正確地做事,可以理解為運用工具高效地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如何做正確的事,判斷決策的制定是否基于充分的信息描述、敏銳的事實洞察、未來的預測,而以上的前提是有數據,有規范化、結構化、可利用、高價值的數據。如何實現收集數據并進行加工利用,所需的承接載體就是系統平臺,可以說系統是實現數據自由流動的核心。

  另外一個觀點是騰訊研究研究在不久前的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對智慧城市進階之道的描述。我們應用到政務領域,發現具有相當高的契合度。主要包括兩個轉移和一個升級。

  一是價值轉移,從“大系統”轉向“微服務”。傳統的方式是鼓勵建設綜合性的大系統,并以此為價值指引,而現在則強調解構重組、最小顆粒度,目的是通過靈活配置應對多變的應用場景,這就產生了“海量微服務+綜合移動入口”的生態體系。

  二是目標轉移,從“進行時”向“未來時”變遷。不少地方現在還是存在較為割裂的建設方式,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以片面的視角,暴力解決當前已暴露的主要問題,現在意識到應該采取統籌、協同、全局、發展的視角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三是交互升級,體現在應用體驗從“局部智能”朝著“整體智能”發展。主要體現在從概念到應用場景實現,對用戶來說真正可感知、可辦理;另一方面是從單個獨立的操作到整體體系的解決方案,而非只是將復雜事項拆解為若干個獨立子項實現滿足。

  (二)框架·“管理思想+工具文化”

  基于以上理解,我們提出初步的管理框架,認為政府數字化轉型“好差評”體系構建是管理思想和工具文化相結合的范式。

  首先,需要基于充分、明確的管理依據,可以是地方發展規劃、行動計劃、工作推進要點、項目管理規范等,這體現了前瞻性、統籌性和規范性。其次,需要基于一套系統,即利用政府數字化轉型“好差評”系統進行在線、實時、體系的管理。接著,在具體的管理內容中,目前提出以項目、任務、指標三個維度進行管控,項目是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重點試點項目,能夠起典型示范作用;任務包括項目類任務、體制類任務、條線類任務等,能串成條塊;指標是量化轉型工作進程的客觀依據,并能通過評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指標覆蓋從0到1的全過程。

  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基于數字化轉型評估應用場景的終極構想,這里的終極是指基于當前可預期的,是符合能力模型設計,具備評價診斷機制的可持續發展鏈路的。具體可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是定義數字化轉型能力框架,包括宏觀能力框架,一般指國家層面的基礎、底線、核心指標,具有普適性、高頻度的指標;以及地方能力模型,是各地基于當前發展階段和已有建設基礎,結合發展定位與方向設計的個性化指標。二是構建數字化轉型評價機制,與能力框架想對應,形成伴隨性評價體系和階段性個體診斷,利用數字化轉型工作管理支撐平臺開展隨時隨地隨機的評價抽查,基于當前重點工作不定期開展階段化、模塊化專題評估,達到持續追蹤、定期診斷、跨域理解的實施思路。

  (三)流程·強關聯、可追溯、多終端、高智能

  基于好差評系統開展評估的核心流程主要包括4個階段。

  一是指標定義。也就是指標構建,在傳統在線新增的方式上,提供了指標模板庫,利用國脈在評估領域的經驗和優勢,比如針對營商環境的主題,收錄了世行、國家發改委以及領先地區的指標。同時,提供了對應指標的評估結果,支持用戶一站查詢各類權威機構評估結果,快速定位待提升的內容,構建起“底線指標+追趕指標+創新指標”多位一體的指標。

  二是信息填報。部門在接收到管理部門下發的評估指標后,利用系統在線填報完成情況,除了人工錄入完成情況、上傳附件外,支持通過系統抽取的方式直接上傳結果數據,一方面減少人工干預確保數據的客觀性,另一方面減少操作步驟極大提高操作效率。

  三是評估打分。管理部門在考核賦分時,對客觀性指標,通過讀取前期設定的評分規則實現自動打分、人工核驗;對主觀性指標,采用人工為主、系統為輔的方式,打分過程支持圖文全記錄。

  四是結果反饋。支持PC端、移動端、大屏等多端同步結果數據,提供統計報表、可視數據、統計報告等多種形式,支持一鍵生成二維碼,集成評估的指標、思路、流程、結果等信息,便捷分享查看。

  在評估實施過程中,還支持通過釘釘、郵件等方式,對各環節的操作進行延期預警、消息提醒、結果推送等。

  二、政府數字化轉型“好差評”評估實踐

  基于我們近一年來的落地項目實踐,從應用需求、實施方式、整體定位、政府形態等多個維度將各地的評估思路總結為為三種類型,沒有明確的時間先后區分,更多的是實施側重點不同。

  (一)垂直式·項目預審

  圍繞項目本身,主要以專家的經驗判斷必要性,服務于數據和財政管理部門,呈現點狀,是有形的政府。評估只是內部支撐系統中的一個管理模塊,關注的是項目基本信息、建設必要性、預算合理性、材料完整性,目的是謀劃一批創新性高、示范性強、影響面廣的應用項目。

 ?。ǘ┮健ろ椖科詹?/strong>

  開始考慮與業務的融合,重點在于梳理項目與業務、系統、數據的關鍵鏈路,呈現線狀的實施形態。人工和系統充分結合,評估系統作為管控工具服務于信息化建設部門,致力于打造一體化政府。通過理清每個系統基本運行狀態、建設應用績效、數據應用價值,建立起系統與項目間、本部門分期項目間、跨部門項目間的關聯關系,分析出下階段要淘汰、可整合或強化提升的思路建議,并為財政部門信息化項目立項建設評估的費用估算建議,有效推進信息化集約化建設、一體化運維。

 ?。ㄈB透式·項目評估

  充分整合業務場景,從統籌的角度考慮數字政府建設,呈現面狀的發展形態。評估系統作為賦能平臺,基于規則配置實現全自動、全流程精益管理。從狹義上看,圍繞項目各階段,評估立項采購規范、跟蹤實施質量、分析初步建設成效、估算項目成本效益;從廣義上看,以任務作為管理切入點,梳理地方數字化轉型重點任務清單,跟蹤記錄任務的進展信息、問題信息、變更信息,實現高效的信息獲取、到位的任務落實、形象的工作進展、實時的監測預警和精準的跟蹤督查。

  以上就是我們對政府數字化轉型評估工作的理解,請各位批評指正,也歡迎各位一起參與到這項工作探索建設中。

  申明:本文版權歸國脈互聯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授權。

  附:國脈“一網通辦”核心支撐系統(GDBOS),助力數字政府建設

  數字政府2.0操作系統、政務數據體系2.0基礎標配、政務服務一體化升級方案。又名“政府數據業務操作系統”(GDBOS), 是基于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各地實踐經驗、數據體系理論、微服務技術架構,圍繞“大數據、大系統、大平臺”融合一體思路,為各地數字政府升級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業平臺。運用數據體系、標準治理、業務再造、組織進化等工具和方式,可從結構、標準、模塊架構上對當前政務服務平臺體系進行優化、重組和升級。有效適配部委、省、市、縣(區)不同層次需求,支撐數據整合共享、政務流程再造和服務模式升級,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夯實數字政府基礎,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依托"產品+數據+標準"框架,構建"標準支撐、數據體系、業務再造、數據治理、管理賦能"五大體系,無縫銜接既有業務系統,有效驅動政務服務整體運作:①落腳在“辦成”,把政務數據歸集到一個功能性平臺,企業和群眾只進一扇門就能辦成不同領域事項;②綜合提升政府政務服務、數據整合與治理能力,并最終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與智慧組織進化。

image.png

  注:獲取更多會議資訊及嘉賓演講資料,歡迎登錄“2019智慧中國年會官網”。

圖片2.png

責任編輯: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