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國家治理能力成為將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關鍵。新技術對國家治理能力的影響將更加深遠,發展電子政務為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新路徑。用電子政務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篇大文章,須久久為功。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能力是將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關鍵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確保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力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安排。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13個方面凝練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這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根本保障所在,是“中國之治”的制度關鍵內涵所在,也是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基本依據所在。

  國家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體制變革和機制創新的國家治理文明發展進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偉大進程新的里程碑。全會提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就要求既要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又要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和科技支撐,把“制”與“治”兩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在持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不斷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讓制度更加有效地運轉起來。

  新技術對國家治理能力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是‘最大變量’”?!罢l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誰輕視互聯網,誰就會被時代所拋棄”?!斑^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極大地推動了各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重塑,引發了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重要領域的深刻變革,顯著地改變著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作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發展電子政務本質上就是在公共部門運用新技術,創新公共治理方式,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提高公共服務效能,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形勢下,政府如何處理好電子政務的技術標準規范和公共治理的價值理性的關系,讓創新更多惠及全社會,需要更加科學、更加智能的公共治理模式。

  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新技術、新手段的支撐,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發展電子政務無疑是加快這一進程的重要路徑,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電子政務統籌協調機制逐步理順,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專家咨詢制度基本建立,電子政務在提升黨的執政能力、改善公共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提高公共治理水平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電子政務為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新路徑

  優化公共服務新方式。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從根本上講,推行電子政務就是要改善政府管理、服務人民群眾,推動政府組織結構和辦事流程的優化重組,為社會提供內容豐富、功能集成、辦事便捷高效、線上線下融合的一站式政務服務,構建集約化、高效化、透明化的政府治理與運行模式,實現政府辦事從單部門循環向多部門協同、全流程優化的轉變。

  提升行政效能新工具。電子政務是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工具,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抓手。電子政務不是簡單地將政務活動數字化,而是要面向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需求,對跨部門、跨行業的網絡資源、數據資源和系統資源進行資源整合,推進政府業務協同,政務流程再造,提高服務能力和業務效能。助力提升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提高對風險因素的感知、預測、防范能力,使決策方式由“經驗決策”轉向“數據決策”、由“事后諸葛”轉向“事前預警”。在方便群眾辦事的同時,電子政務在加強監管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通過“互聯網+監管”可實時掌握違法違規、投訴舉報、消費維權等信息,提前識別目標、發現隱患所在,增強政務監管和市場監管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實現監管事項的全覆蓋、監管過程的全記錄、監管工作的可追溯、監管問題責任的可追究,以及對監管的可監管,真正實現實時監管、協同監管、精準監管和跨部門聯合監管。

  推進管理創新新動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充分利用新技術開展數字政府建設是新時代政府治理體系和管理模式的一項創新。各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探索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戰略性運用互聯網思維,深入實施“數字政府”改革,不斷創新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行政管理體制,積極探索政府治理新模式。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18年我國GDP超過90萬億元,市場主體已超過1億戶;城市化進程持續加快,城市人口從1978年占全國的18%增長到54%,近90個城市城區人口超過百萬。城市人口聚集和市場主體規模擴大在給城鄉發展、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帶來新挑戰的同時,也為各地創新政府治理提供了新動力。

  改善營商環境新手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從根本上講,發展高質量的電子政務是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提供有效的政策和公共服務供給的內在要求。一是充分利用電子政務建設的創新成果,提升政府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打造現代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主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二是充分發揮電子政務在服務和帶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中的市場牽引作用,培育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體系。三是發揮電子政務在構建社會信用體系中的核心作用。通過構建信用風險預警模型,實時捕捉信用事件、監測企業信用狀況和紅灰黑名單遷徙狀態,對企業、行業、區域信用狀況進行監測,實現對經營異常企業的跟蹤監測,對存在違法、違規、違約、欺詐風險的企業進行分級預警。隨著電子政務的不斷深化應用,以期更大力度推進市場要素有效流動,更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社會治理新支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特別強調了科技支撐對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積極作用。智能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運用智能化新技術精準匹配社會治理資源,縮短服務群眾距離,優化社會治理效能,實現社會治理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加強以智能化為顯著特征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綜合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強化對各類基礎要素的時空關聯和動態信息的匯總研判、挖掘分析,精準掌握變量,準確把握趨勢,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同時發揮第三方評估對社會監督的重要支撐作用,完善多元社會監督制度建設,促進服務和治理能力提升、促進市場經濟運行有效監管和公共政策執行落實。

  作者: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主任 王欽敏


       附:國脈“一網通辦”核心支撐系統(GDBOS),助力數字政府建設

  數字政府2.0操作系統、政務數據體系2.0基礎標配、政務服務一體化升級方案。又名“政府數據業務操作系統”(GDBOS), 是基于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各地實踐經驗、數據體系理論、微服務技術架構,圍繞“大數據、大系統、大平臺”融合一體思路,為各地數字政府升級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業平臺。運用數據體系、標準治理、業務再造、組織進化等工具和方式,可從結構、標準、模塊架構上對當前政務服務平臺體系進行優化、重組和升級。有效適配部委、省、市、縣(區)不同層次需求,支撐數據整合共享、政務流程再造和服務模式升級,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夯實數字政府基礎,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依托"產品+數據+標準"框架,構建"標準支撐、數據體系、業務再造、數據治理、管理賦能"五大體系,無縫銜接既有業務系統,有效驅動政務服務整體運作:①落腳在“辦成”,把政務數據歸集到一個功能性平臺,企業和群眾只進一扇門就能辦成不同領域事項;②綜合提升政府政務服務、數據整合與治理能力,并最終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與智慧組織進化。

image.png

責任編輯: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