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8日,“2020上海民生訪談”正式拉開帷幕,首位走進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直播室的是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在訪談中,他就市民關心的社區治理、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兒童福利等問題一一作答。

  基層負擔過重,“社區云”來幫忙

  近年來,不少區、街鎮都在社區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方面作了大量探索。但因為各政府部門間信息不互通,基礎數據庫難以共享等,導致數據碎片化、標準不一致。很多程序、應用無法通過統一的信息平臺對基層治理進行支撐,有時反而會因為程序、應用、平臺過多,而加重基層負擔。

  在此背景下,近期市民政局在研發試行 “社區云”的項目。推出“社區云”的根本目的是推動“智能化+社區治理”的融合,提升基層治理的效能。

  “按照我們的設計構想,‘社區云’是一個應用平臺。它的定位也很明確,是基層落實‘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一個重要載體,是‘社會治理一張網’設在基層社區的一個重要端口和平臺?!?/p>

  ——朱勤皓

  “社區云”的框架結構為“1+2+x”。其中的“1”,指的是一個全市統一的“社區治理主題數據庫”,上接大數據中心,下接各區、街鎮和居村,橫向連通各政府職能部門,將來可以為社區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提供大數據支撐;“2”,指的是兩個應用平臺,即面向居村干部的“社區治理”平臺和面向居民的“居社互動”平臺;“X”代表開放性,各區現有的社區治理平臺,各街鎮現有的特色應用程序,各政府條線部門現有的應用,經過改造,統統可以接入。

  “社區云”是個兼容并蓄的平臺,橫向上,政府各委辦局在街鎮、居村層面的各項工作要求,都能進行整合;縱向上,以大數據中心為依托,可以實現從市、區、街鎮、居村的上通下聯,反饋信息、反映問題、研究解決,從而通過自治、共治的模式,提升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的效應。

  “社區云”將能夠為基層社區治理提供強大的支撐,對市各委辦局,各區、各街鎮,居村干部和廣大市民朋友們而言,他們都可以依托“社區云”提升工作效率。

  對各委辦局而言,“社區云”能快速獲取社區數據,下沉服務資源。今后所有涉及基層工作的信息,均可線上一鍵采集,不需要單獨開發應用,重復下發指令,可以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基層負擔。

  對區、街鎮來說,“社區云”接入城市運行管理平臺,有助于區和街鎮匯集社區數據和民情民意,提供決策支持和末端處置通道。

  對居村干部和社區工作者而言,“社區云”的“社區治理”工作平臺,是一個減負增能的工具,給予大數據、知識庫、移動辦公等全方位支撐。居村干部既有權從統一的居民信息庫中下載信息,也有權及時完善更新,實現居民信息的精準化,從而為居村依法自治共治、依法協助行政事務提供智能化保障,更有助于未來實現“信息找人”與“政策找人”,助力精準化服務、智能化治理。

  對居民而言,通過“社區云”的“居社互動”平臺,依托“居務公開”“社區公告”“在線服務”“自治議事”“鄰里互動”等功能版塊,可以進行線上社情民意表達和參與社區治理。尤其是在“議事廳”版塊,居民群眾可以直接對社區公共議題進行投票、發表意見,比如是否加裝電梯、如何解決小區停車難、垃圾如何便捷分類等,從而實現居村與居民的零距離溝通交流,讓居委有更多渠道收集民意、匯集民智、溝通民情。

  “社區云”于去年12月上線試點,目前已在浦東、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寶山、松江、崇明9個區的20多個街道試點。到今年底,全市16個區215個街鎮6077個居村委會都能應用“社區云”開展社區治理和為民服務工作。

  社區民生顧問今年將推廣,探索“政策主動找人”

  上海民生保障的政策網日益織密,保障力度不斷提升。但由于種種原因,總有個別市民不了解政策,不知曉政策,甚至沒有享受到政策。比如,居民申請社會救助很便捷,只要符合條件也一定應保盡保,但享受救助的前提是申請,極個別群眾不清楚政策,就難找到合適的救助途徑。

  如何“幫助人找到政策”?2018年起,市民政局先后試行了“社區養老顧問”“社區救助顧問”等數項“社區民生顧問”制度,請社區內熟悉各項民生政策,能夠整合、調配包括政府和社會在內各種民生服務資源的人,就近幫助有需要的老人和困難群眾。

  目前,全市已在街鎮、居村建立了1900家“社區養老顧問”點,擁有養老顧問2746名,去年總計服務15萬人次,而且服務實現了線下、線上、空中(電臺)多方位。

  同樣,在長寧區開展的“社區救助顧問”試點也比較成功,不僅整合了各種救助政策,形成了政府救助政策池,而且整合了政府的、社會的、市場的各類資源,形成了社會救助資源池。今年,將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市推廣“社區救助顧問”。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已為進一步探索“政策主動找人”提供了可能。作為民生保障的兜底部門和社會基層治理智能化信息平臺的建設部門,民政部門有信心去努力,讓“沉默的極少數”也享受到民政的民生服務。


責任編輯: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