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圖片鏈接回看年會視頻
11月26-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舟山國脈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年度改革創新研討盛會(第16年)——“2020智慧中國年會”在北京召開,以“十四五前瞻與智治社會建設”為主題,共有來自全國部委、省、市、區縣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大數據主管領導、行業專家、企業代表、主流媒體千余人參會。
本文系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研究員于11月27日上午在“2020智慧中國年會”分論壇“新基建賦能數字社會——平臺戰略篇”上的演講,演講主題為“城市發展新階段與政策方向”,內容通過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 馮奎」
我們現在都在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結合我的研究領域,今天與大家共同討論城市邁向2.0階段面臨的問題以及數字化轉型在其中的意義。
城市從1.0邁向2.0階段
我們都生活在城市當中。城市并不完美,但是如果沒有城市,就是完全不美。到2035年,要實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等系列遠景目標,我認為這些實現這些目標從根本上來說有賴于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城市集聚70%以上的人口和生產總值,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的中心。未來要推進全面鄉村振興,也有賴于城市資源的帶動,有賴于城鄉融合發展,所以要高度重視城市的問題。城市發展目前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個新的階段怎么看待?我覺得籠統上說,就是從全面小康社會階段的1.0版,轉向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2.0版。
從城市型社會的初級階段到城市型社會的發達階段、高級階段,存在一系列的困難和挑戰、矛盾。如新型全球化的國際形勢;全球的疫情并沒有結束;一系列的城市病還困擾著我們,包括急性病、慢性病,如一場暴雨會讓很多城市露出原形;城市的分化還是比較嚴重,城鄉矛盾非常突出等等。
從1.0邁向2.0階段,將有許多變化。比如,在城市發展1.0階段,城市追求速度、規模增長,強調競爭、經濟發展、主要滿足戶籍人口發展需要,發展方式比較粗放,覺得不發展、不增長就不安全,主要依托傳統要素。但在城市化2.0階段,就有變化與提升,把品質放在了重要地位,城市群、都市圈是發展的主要形態,強調的不是城市之間單打獨斗,而是協同,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發展,強調包容性、集約式發展。發展既要靠傳統要素,更要靠新的要素,要把這幾種不同的要素結合起來。另外,就是更是重視城市系統的安全。
面向未來,城市怎么樣才能讓生活更美好,能不能讓生活更美好?這中間是要打問號的,這是我們從1.0向2.0階段邁進所處的一個現實狀況。
劃出城市化2.0階段的底線、連線與射線
城市化2.0階段,面臨許多問題。在我看來,有三個突出問題值得進一步重視:
一是及格分的問題。城市化2.0階段,要提高城市品質。但現在有的研究者和有的地方政府把品質等同于“高大上”,等同于湖邊富人區的別墅與CBD的繁華,我認為它們只是城市品質中一部分,但不全面,甚至不是主要部分。研究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城市品質問題,要對中國城市的現狀有全面了解。中國有大量的人口剛剛邁過絕對貧困的貧困線,還面臨大量存在的相對貧困的問題。很多人要進城,進城以后還要面臨居住等困難問題。城市面積擴張、體量做大的背后,是粗放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因此中國的城市既要修“塔尖”,更要筑牢“塔身”“塔基”“塔底” ,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全面提高宜居宜業等方面,要補齊短板,先達到及格標準。這些才是品質根本與主體所在。探討城市品質不要理想化,不能認為一部分富人的需求、一部分城市CBD的外形就代表了城市品質。
二是1與0的問題。看中央“十二五建議”到“十三五建議”再到“十四五建議”,“安全”出現的頻次不斷上升。這里面的變化值得值視。邁向現代化新征程,不怕慢就怕“站”,所謂的“站”就是暫?;蛲V?,就是按下暫停鍵。這次疫情,很多地方就面臨被按下暫停鍵風險,這樣的風險包括災害、疫情、戰爭、公共事件等等。只要發展它就是1后面幾個0的問題,但是如果不發展被按下暫停鍵,就是0。因此,1和0的問題就是系統防范城市風險的問題,就是城市綜合安全的問題。
三是從60分到90分的問題。這需要找到新的資源和技術路線。目前,我國有些地方發展實際上陷入了困境。比如有些城市和區域,五年前人均生產總值就是6000美元,現在還是6000美元。放眼全國來看,如果我們要建成現代化國家,意味著在很多指標上要和現代化國家去比較,我們國家一些大城市的人均生產總值、地均產出、產出強度等實際上距離現代化國家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但目前的生態品質、環境容量卻已經接近天花板。僅僅依靠傳統的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要素的投入,不能幫助我們從60分邁向90分。新發展需要新的資源與技術路線,數字經濟發展是未來必由之路。
未來城市之路怎么走?我認為需要劃出三條線。一是底線,二是過去與現在城市之間的連線,三是未來發展之路也就是射線。要畫出連線和射線,并不是把過去所推崇的城市發展拋在腦后,而是要找到未來發展更加明確的方向,要有更高的發展標準。中央《建議》中,更加強調人的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基礎目標,首次提出韌性城市建設的要求,突出數字化、智慧化的未來方向,這為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
數字中心城市是下步爭奪的焦點
中國城市化的形態,加速形成于數字化社會的大背景下,這是與既有發達經濟體城市化形態不同之處。
數字化將加速形成城市群與都市圈。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城市未來發展最大的結構性潛能所在區域。城市群、都市圈中的各類城市和小城鎮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并不是一堆小土豆,它是葡萄藤,城市之間要有聯系、要互聯互通。數字化是實現聯系的重要途徑,數字化的城市群、都市圈,數字化的經濟帶、數字化的流域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數字中心城市將成為未來爭奪的焦點。中國未來會有一些數字中心城市,這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現在都提出建設數字中心城市,這是對中心城市內涵的新的認識。整體而言,對于合理的城市體系結構來說,中國還應該有更多富有特色的區域中心城市。在這些中心城市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將數字化轉型作為重要內容和方向。對于有志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城市來說,這是巨大的機遇,也充滿挑戰。
數字化高度發達的一些社區將會涌現。這些小的發展空間,提供了數字化集成應用的場景,有利于引領和帶動數字化轉型。具體形態有數字小鎮、數字社區等等,它們都努力成為數字節點空間。
城市空間的演變會不會因為數字社會的來臨而有根本的變化?到目前還看不出來。但數字力量變化值得高度重視。數字力量對于城市發展來說,正從外因變量變成內因變量,最后會重塑未來城市的內容與形式。這是迷人之處,也暗藏諸多治理上的問題。
2020智慧中國年會新聞專場
掃描二維碼直接進入
注:獲取更多會議資訊及嘉賓演講資料,歡迎登錄“2020智慧中國年會官網”,或關注“國脈數字智庫”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