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第一文,說重慶,新重慶。
袁家軍2022年12月8日履新重慶。
當日,全市領導干部會議,赴紅巖村瞻仰紅巖革命紀念館;9日,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赴兩江新區調研優化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并召開座談會;10日,赴豐都縣和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調研;11日,看望部分老同志;12日,前往渝中區、南岸區調研;13日,主持召開市委經濟工作座談會…
12月21日,重慶市委六屆二次全會舉行,市委書記袁家軍講話。全會審議通過《中共重慶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決定》和全會決議(以下簡稱全會《決定》)。
2023年1月13日召開六屆人大第一次會議,市長胡衡華作2023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
“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在1月21日除夕夜的焰火中,在重慶兩江四岸的夜空中正式點亮。
袁家軍帶領的黨政新領導層主政新重慶的頂層思路,躍然呈現。
一、施政總綱
用一句話高度濃縮: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主動把重慶放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場景中來謀劃。
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此背景極重要,請參二十大報告。
西部陸海新通道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并列表述,這是首次(下文專題闡釋)。
直轄市的施政總綱,在中國式現代化、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早已不是簡單的補短板、招商新資源的發展階段,捅破窗戶紙、躍上新臺階才是宏大敘事下戰略思辨力的時代選擇。
全會《決定》和《政府工作報告》為新重慶定下發展目標:2023年重慶實現GDP增長6%以上,到2027年重慶GDP和人均GDP分別邁過4萬億元、12萬元大關。
屆時重慶在總量上躍居一線城市,在人均上也逼近2萬美元的發達經濟體標準。
全會《決定》提出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實現雙倍增、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0%、城鎮化率達到7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實現年集體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空殼村”清零等目標。
二、總綱線路圖一:成渝雙城經濟圈
看點一:市委“一號工程”
2022年12月30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在成都召開。
袁家軍提出了7個“更大突破”:
在強化成渝“雙核”聯動聯建上實現更大突破,
在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上實現更大突破,
在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實現更大突破,
在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學城上實現更大突破,
在深化毗鄰地區合作上實現更大突破,
在提升兩地群眾獲得感上實現更大突破,
在構建高效協同合作機制上實現更大突破。
四川省委書記王曉暉提出了5個“共同”:
共同推動川渝市場一體化進程,
共同深化雙城聯動雙核聯建,
共同促進創新協同與產業協作,
共同提升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共同加快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
“雙核聯動、世界級產業集群、西部陸海新通道、西部科學城”讓人印象深刻,可以看出成渝兩地高層的認識是統一的,著眼點稍異。但袁家軍的7個“更大突破”印象更深,開拓進取意念更強。
1月28日,春節后的首個工作日,重慶市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作推進大會召開,明確提出把雙城經濟圈建設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場景中來謀劃推進,作為市委“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引領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邁出新步伐、見到新氣象。
“新春第一會”提出了很多令人振奮的目標,強調要“拉高標桿、奮勇爭先”:
爭當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基地;
勇當內陸省份改革開放探路先鋒;
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示范區;
在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上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
“一號工程”如何實施?全會《決定》提出了19條重大舉措,但從核心產業和要素的實現路徑上,袁家軍帶領的重慶新領導層,其施政大招令人耳目一新:
看點二:“一把手工程”:數字化變革
袁家軍在市委六屆二次全會上提出“深入推進以數字化變革為引領的全面深化改革”。數字化變革是重慶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牽引和總抓手。
這得益于袁家軍在浙江的實踐。
從浙江發端的數字化變革是以消費互聯網為鮮明特征,通過“數字之智”打造新生活范式,這是數字化變革的1.0階段。
重慶作為制造重鎮,數字化變革將依托工業互聯網和衛星互聯網產業,實現向2.0階段(產業互聯網)和3.0版本(衛星互聯網)的躍升。
作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之一,重慶數字經濟發展已進入全國“第一方陣”。重慶工業化積淀形成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將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得到數字化、智能化開發和迭代。
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世界級產業集群將成為數字化變革的巨大運用場景,影響全球。
過去,低階的消費類數字產業,成渝圈尾隨北上廣深;現在,高階的產業數字經濟,成渝有后來居上、創新超越并引領全球化特色數字經濟體的時代機遇。
《政府工作報告》對數字化變革實施路徑做出了具體要求:
一是加速打造“芯屏端核網”數字產業集群,加快培育一批更具競爭力和更高發展水平的數字產業鏈條,針對性布局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力爭2023年“芯屏端核網”智能產業收入達1.1萬億元;
二是加速實施軟件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計劃,完善載體建設,引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加快培育一批重點軟件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上市企業,建設中國軟件特色名城,力爭2023年軟信產業總規模突破3500億元。
三是加速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支持“鏈主”及產業鏈重點企業建設行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實施“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示范,力爭2023年新建設10個智能工廠和100個數字化車間。
看點三:“2+6+X”產業規劃和制造業發展
全會《決定》細化推出“2+6+X”產業規劃。
2代表: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制造業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
6代表:打造特色工藝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等6大特色產業集群;
X代表:培育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綠色低碳等未來產業集群。同時,也將著力推動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這是重慶近年來,首次脫離最早的1+2+7+36,和后期突出西部科學城+兩江新區的地域產業空間概念,清晰規劃重慶傳統優勢和新興產業方向的最新表述,這是新重慶現代化產業發展線路圖的核心。
《政府工作報告》針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具體要求:一是實施傳統支柱產業提質增效行動, 二是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行動,三是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行動。力爭到2027年全市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8%,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0%。
看點四:產科金平臺
中國正以新經濟替代舊經濟,結束“房地產—基建—金融”的舊循環,拉動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發展,步入 “科技—產業—金融”新循環,這是中國目前經濟結構升級的時代選擇。
重慶是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2015、2016年是全國汽車產量第一重鎮。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汽車產量達154.22萬輛,位居全國前列,是名副其實的“汽車城”。
同時,全世界每3臺PC(含筆電、平板、一體機)、每5臺顯示器、每6塊智能手表,就有1個是“重慶造”,是當之無愧的全球IT制造高地。
重慶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數字賦能將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催生廣闊投資機會,僅工業投資規模預計超過1.5萬億;本地有3205萬人口,將打造高品質生活示范區,并輻射周邊3億人口,消費升級投資空間巨大。
1月5日,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市金融監管局、市招商投資局等邀請紅杉中國、高瓴創投、華登國際、北極光創投等頂級資本大咖 ,共商打造重慶“產業—科技—金融”融合平臺。
該平臺是產業經濟、科技創新和金融服務一體融合發展的試驗田,將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將推動新重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助力重慶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和國家消費中心城市。
過去消費互聯網時代,重慶作為老工業基地,不受互聯網資本青睞。如今,隨著產業邏輯的更新,投資進入硬核科技時代,重慶將迎來資本矚目的新機遇。
重慶將被證明是一座被嚴重低估的城市。
看點五:滿天星計劃、人才高地和科創中心
袁家軍在履新大會上,要求: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高地。
《政府工作報告》節選:開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加快建設中國軟件特色名城,深入實施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打造工業軟件、汽車軟件、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領域“名企名品名園名會”,創建中國軟件名園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壯大數字產業規模,構建“五十百千萬”數字產業發展體系,提升“芯屏端核網”全產業鏈競爭力,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
上述新提法,在重慶這座制造業重鎮的歷史上,罕有。
這是新領導層在以數字化變革、構建和重塑新重慶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對軟件、工業互聯、人才和科創生態的現實需求和戰略級重視。
新重慶,要開始“搶人”了嗎?
三、總綱線路圖二:西部陸海新通道
西部陸海新通道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并列表述,并寫入二十大報告,其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重大非常。
十余年來,重慶一直在探索與世界的 “硬聯接”。
2011年,重慶開通中國第一趟渝新歐中歐班列;2017年,重慶與桂、黔、甘4省區市簽署“南向通道”(“陸海新通道”的前身)框架協議;2022年7月,西部陸海新通道形成“13+2”共建新格局;12月23日,武漢、長沙、南昌三省簽署《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及中老鐵路作用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新格局的協議》。
看點六: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數字交易中心
現在,袁家軍主政的重慶,將以數字化變革方式在數據、智能、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軟要素”方面實現與全球“軟聯接”,并進一步提升在全球規則制定方面的首創性和話語權。
結合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建設,重慶可融合元宇宙、Web3.0等時代科技,提出數字化變革背景下的新版陸上貿易規則、全球數字經貿規則,打造陸海新通道國際數字交易中心,在數字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定義全球規則和貿易圖景。
這不僅僅是“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的現實意義,不僅僅是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它對中國西部內陸崛起、重慶崛起意義非凡。
從這座城市內生出的第一趟渝新歐中歐班列始,重慶就在逆天改命,由單一的制造業重鎮,向全國先進制造業中心、世界內陸通道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邁進。
結尾:
成渝雙城經濟圈在國家戰略中的發展定位不亞于長三角、大灣區和京津冀,但現實能級明顯偏弱。袁家軍帶領的重慶黨政新領導層,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場景下謀劃建設“現代化的新重慶”,戰略思路高遠,路徑清晰務實,觀念讓人耳目一新。
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值得期待!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綠色低碳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超能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