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信息中心公共技術服務部發展規劃處處長王曉冬同志圍繞“數字經濟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接受了專訪,就當前部分熱點問題闡述了個人見解。
一、我國率先成為全球首個專門成立數據管理部門的國家,此舉有何重要意義?
組建國家數據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于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本人理解有以下三個里程碑意義。
一是開啟了從要素視角加強數據治理的新篇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數據列為新型生產要素,是一次重大理論創新。當前,我們對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治理,已有豐富的治理經驗和成熟的治理體系,但是對數據如何進行要素化治理,還處于探索階段。組建國家數據局,標志著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也有了統一歸口的主管部門,有利于加強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
二是強化了以系統觀念推進數字化發展的新機制。當前,數字化跨領域融合創新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組建數據局有利于解決數字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九龍治水、條塊分割、行業壁壘和區域藩籬等突出問題,破解各地區、各領域在數字化改革中無法破解的制度性障礙和全局性難題。
三是樹立了全球數據治理和合作共贏的新標桿。組建國家數據局,也是全球數據治理領域的首創之舉。這體現了我國搶抓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浪潮的戰略敏銳性和執行力,有利于探索形成數據要素治理的中國經驗,充分發揮數字化帶來的合作共贏新機遇,以數據要素的中國之治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二、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0%,繼續保持在10%的高位增長速度。未來數字經濟要如何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理論界、產業界對數字經濟在穩定經濟增長方面的巨大作用是有共識的。為了更好發揮數字經濟的新引擎作用,建議強化三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數實融合”的“主陣地”。要將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入融合作為發展數字經濟的主要工作,通過加強數據供給、加強對口扶持、開展“上云用數賦智”行動等舉措,破解傳統企業“不會轉型、不敢轉型、不能轉型”的現實制約,做大產業數字化的蛋糕。
二是打好關鍵技術的“攻堅戰”。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數據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豐富關鍵技術攻堅的應用場景,加快形成供需迭代的創新循環,集聚多方力量協同開展技術攻關創新。
三是夯實網絡安全的“防火墻”。數字經濟發展放大了網絡安全防護的邊界和難度,帶來了更加復雜的網絡安全風險。必須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做大做強網絡安全產業,尤其要針對性強化產業互聯網安全,注重工控系統、工業云平臺、數據要素平臺等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為“數實融合”提供安全良好的環境。
三、我國應如何加快構建配置有效的數據要素市場保障數據要素的流通?
加快構建配置有效的數據要素市場是產業界的共同呼聲,當前制約我國數據要素流通的有四個突出堵點,造成高質量數據供給不足。
一是數據交易機制不成熟,供需匹配效率低。由于數據具有權屬復雜性、價值相對性和內容時變性等特征,數據交易機構還面臨著模式落地難、規模做大難、風險管控難、合規運營難等問題。一方面,數據合規成本高造成企業“不敢交易”。另一方面,數據合理定價難造成企業“不愿交易”,數據來源方交易數據的動力不足。
二是產業數據分布不均衡,中小企業用數難。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能源、電信、交通等重要領域的高質量數據主要集中在部分龍頭企業手中,產業上下游中小企業難以獲取和利用這些寶貴的產業數據資源,制約了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空間。
三是公共數據開放不充分,民企用數門檻高。公共數據具有基礎性、通用性、權威性強的優勢,是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的高質量數據供給源之一。近年來,各地持續加強公共數據開放和授權運營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數據供給質量不高、授權運營模式不成熟等問題,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對公共數據的用數需求。
四是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到位,自我造血能力弱。我國實體經濟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率還較低,產業互聯網應用不充分,造成了我國實體經濟企業的數據資源存量不足、應用水平不高,實體經濟企業的數據開發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
基于上述問題,建議從四個方面入手加強數據供給能力。
一是發展多元流通方式,提升數據要素配置效率。遵循數據要素發展規律,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高、分析能力強的數據服務機構,孵化一批貫通產業鏈供應鏈的數據要素型企業,打通經濟生產環節和上下游生態體系的數據循環。在工業制造等實體經濟領域,可圍繞“數實融合”的典型場景,引導上下游企業建立“以數換數’新模式。
二是發揮平臺引領作用,構建產業公共數據空間。一方面,探索研究將涉及產業公共利益的數據在產業上下游共享共用,在保護行業龍頭公司合法數據持有權和經營使用權的同時,著力保障產業上下游中小企業使用產業公共數據的可及性。另一方面,引導平臺型公司構建產業公共數據空間,在確保各方數據權益受到保護的同時,滿足產業上下游企業用數需求,實現產業公共數據價值最大化。
三是擴大公共數據開放,強化公共數據基礎服務。充分挖掘公共數據的公益屬性,最大限度發揮公共數據促進創新創業的普惠作用。突出公共數據的公益屬性,注重保護社會公眾、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用數權益,加快推動商事、衛生、交通、氣象、物流、用水、用電等高價值公共數據向社會提供基礎數據服務,降低中小微企業的用數成本。
四是加快產業互聯網建設,保障產業數據源頭供給。在工業、農業、服務業領域形成一批產業互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推動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以全產業鏈場景創新深化“數實融合”。針對目前我國產業互聯網以企業內網應用為主的問題,加強產業互聯網標準研制,推動產業互聯網由企業內部應用向產業生態開放互聯轉變。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