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今日在浙江烏鎮開幕,大會為期三天,以“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為主題。來自100多個國家的上千名政經領袖和互聯網大佬將在此共議全球化背景下互聯網發展和未來趨勢。

  在19日下午的“互聯網創造未來:共建在線地球村”論壇上,著名信息學者涂子沛發表了題為大計算、大數據:新經濟的土壤的演講,他表示,有數據就要有計算,就要會用,用數據唯一的方式就是計算,把數據的內涵變大,計算的內涵同樣在變大。今天的計算不僅僅是傳統的加減乘除,網上搜索、數據挖掘都是現代意義上的計算。大數據會導致一個大計算的社會,大數據的影響是我們在邁向一個計算型的智能社會。

  以下為涂子沛演講實錄:

  謝謝主持人。我今天要講的是新經濟的土壤,什么是新經濟?我們目前眾說紛紜,還沒有共識。但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所謂的新經濟就是以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智慧經濟為先導、核心的,我同意這個觀點。如果我們同意這個觀點的話,我們可以看到智慧、知識、信息和數據是什么樣的關系。

  信息是有背景的數據,知識是有規律的信息,智能是機器獲得大量數據之后為人類自動提供服務產生智能,所以我們說數據是一切的基礎,就是我們未來新經濟的基礎。數據為什么這么重要呢?因為數據在我們的時代內涵已經發生了深刻地變化,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1、2、3、4這種小數據了。

  我們今天的數據稱之為大數據,是因為我們記錄現實的手段得到增強。我們今天的氣溫是多少,房間多大,能坐多少人,這是傳統的數據,是源于策略。我們今天的數據爆炸是源于記錄,我們在不同的記錄地記錄這個世界,我們用微信、微博都在記錄這個世界,我們現在看到的數據爆炸事實上就是因為新媒體在記錄這個世界導致的第一次爆炸。

  剛剛田溯寧說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爆炸還是小的爆炸,為什么?我們的互聯網正在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移,越來越多的東西,機器、電器,全世界有幾百萬臺巨大的機器,上百億臺電器,只要帶了液晶顯示器的這種機器,未來都可以連上互聯網,還有我們人體。當我們可穿戴式設備連上人體,我們的脈搏、心跳源源不斷地送上云,這是24小時不間斷地收集數據,這種爆炸是更大量級的爆炸,我們正在見證這種爆炸的到來。我們說未來的數據爆炸會產生四種數據。

  第一,傳統的商務過程的數據。消費留下的數據。

  第二,環境的數據,大氣的各種參數,人體的各種指標,都會傳到互聯網上。

  第三,社會行為的數據。微信、微博的數據。

  第四,物理實體的數據。我們的未來萬事萬物任何一種物體背后都會有一個數據包和它相對應,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什么呢?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生產數據化,3D打印,只要你有這個物體的數據包,只要你有打印機和打印材料,就可以立刻進行生產。3D打印給我們帶來個性化生產,改變我們整個社會生產、消費、物流的流程。我們生產一件東西首先上網搜索數據包,找到之后我們如果想對這個物體進行一些修改,基座變大一點,我們找到懂得修改這個數據包的設計師,可能只是修改幾個小小的數據,這個數據包被修改之后我們又在互聯網上再搜索再尋找,誰能生產,誰有打印機誰有打印材料,把訂單發給他。第二天一個社區的人就能夠生產,最短的物流,最高效的時間,你就拿到了你想要的東西。

  我們說大數據對工業生產影響不僅僅在此,也不僅僅在于產業互聯,汽車那是我們工業時代的先鋒,現在正在和大數據相連,變成無人駕駛汽車。無人駕駛汽車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大數據,大量的搜集數據、實時的搜集數據,這些數據和地圖庫里的數據對比,確定自己的方位。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農業也在大數據的影響下產生改變,無人機,現在成本越來越低,1000美元就可以購置一臺無人機,一臺無人機在農場上不停地飛翔,把整個農場拍攝下來,一天可以拍攝幾次,哪個地方的土壤變色了,哪個地方的植物有蟲災了,哪個地方的果實成熟了,我們的未來農業是大數據驅動的精細化的農業。我們知道在這種及時調整的措施不僅僅可以增加我們農業的收成,還可以節省我們的能源。例如水,我們以前是定時澆水,現在可能要按需澆水,未來50年我們人類會不會因為水資源發生戰爭,所以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講了工業、農業,還有服務業。服務業能看到更多的例子,我們的精準營銷,我們的互聯網金融,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核心就是大數據判斷人的信用情況,信用快速地數據化。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我們知道有谷歌有微軟,谷歌的搜索份額比微軟大,為什么呢?行家都知道,他們兩個的算法沒有太大的區別,區別在哪里?數據。因為谷歌有大量的用戶。他們的用戶產生了大量的數據搜索的結果,谷歌可以根據這些結果快速地優化自己的搜索過程,把人們最想要的搜索過程放在上面。所以他們的區別核心還是在于數據。我們講了有數據就要有計算,就要會用,用數據唯一的方式就是計算,把數據的內涵變大,計算的內涵同樣在變大。今天的計算不僅僅是傳統的加減乘除,網上搜索、數據挖掘都是現代意義上的計算。大數據會導致一個大計算的社會,大數據的影響是我們在邁向一個計算型的智能社會。

  我想講最后一個話題,就是開放數據。我們今天說數據如此重要,數據是資源,我們要讓資源在全社會流動起來。怎么流動起來?我們整個社會有一個數據的大廈,但是這個大廈之中各個部分重要性是不一樣的,有些基礎性的數據,例如人口、天氣、地理、經濟指標這些數據,所謂的公共數據應該讓它開放出來。否則中國社會的數據是難以整合的。

  我們今天講開放也不同于公開,我們說信息公開是信息層面的,是一條一條的,我們今天講的數據開放是數據庫層面的,把整片數據以機器可讀的方式開放在互聯網上,讓別人一下載就可以使用。我們今天講的數據開放和政治也沒有關系,是為新經濟服務的,數據已經成為重要的創新資源。我們只有開放才能推動我們全社會的創新,才能推動中國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發展,才能推動我們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

  最后我的結論是,數據不是黃金不是礦山,我認為數據是土壤,是我們新經濟的土壤,是我們未來智能社會的土壤。在這塊土壤之上開放數據特別重要,開放數據就像土地上的河流一樣。我們知道人類的文明是怎么興起的?所有的城市都是依河而建的。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