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由國脈物聯網(www.im2m.com.cn)根據楊冰之先生在“2013中國智慧城市與智慧園區發展高峰論壇”演講稿整理,內容未經本人審核
嘉賓介紹:楊冰之 國脈互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智慧城市規劃專家
各位來賓,各位老師,今天很高興,我們借廣東這個美麗的地方,展示我們國脈互聯對智慧城市的思考和實踐。
我的第一個觀點是中國正在跨世紀進入信息社會,這個速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快。有句話說,信息化每天看沒有變化,但十年來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十多年前,我們從來不會想到,每一個人會有一輛車,每一個人都有一臺電腦,或是智能手機,今天我們就實現了。
信息社會的五個特點
中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到今天進入信息社會,它一個特點就是我們的生產資料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生產資料。我們的生產工具在云計算環境下,云計算就是我們重要的生產工具。那我們勞動者、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是知識工作者,都是面對電腦工作的人,我們越來越多的人都是依靠電腦工作。所以我們的環境完全發生變化,我們的生產工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也都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們社會環境也發生變化,大家看到利用云計算的手段智能電子設備。那么信息社會有什么特點,國脈提出五個特點。一是信息網絡泛在化,特別是今天我們寬帶的實現,包括前段時間4G的推出,使我們信息網絡寬帶化得到實現。第二個是公共管理高效化,我們的政府通過大量的信息化手段使我們實現精細化管理。再一個是經濟發展綠色化,過去走粗放式的經濟發展的道路是遠遠行不通的,我們今天的經濟追求高效、安全、業績、愉快。所以在歐洲,我們的智慧城市前面可以加一個詞加一個"綠色",我們智慧城市的最終目標低碳化,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數字化,我們的公共服務越來越網絡化。
當前,我們的智慧城市快速發展的另外一個推動力是新一代技術應用正在驅動智慧城市的快速發展,無論是我們的物聯網,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各種app應用,還是大數據、云計算,新的技術都在快速的推動我們智慧城市的應用發展。
智慧城市的輿論環境與政策環境
我們國脈互聯也做了一些智慧城市的研究分析,對當前的智慧城市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個詞。
那么,第一個詞就是 "熱",中國智慧城市很熱,很熱的一個特點就是開會很多,智慧城市幾乎每天都在開。還有一個特征就是我們的企業,很多宣稱我們要做智慧城市,能做智慧城市,能夠提供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再一個看到政府,領導講智慧城市很多,我們很多市長和市委書記們也開始講"我的城市也要搞智慧城市"。
第二個我們來看智慧城市就是"機遇",很多人夸智慧城市是個大機遇,我們城鎮化告訴我們目前有幾萬個市場,很多人都開始算計,我們智慧城市有多大蛋糕,有很多機遇。當然有些人也在反思,我們智慧城市比較麻木,一窩蜂的現象。還有些人在想我們智慧城市需要大量投入,按現在方式能不能搞好。在一個"大事記",我們智慧城市從技術應用角度來看源自大數據的應用,而不是我們抓住某一個點,某一條線,而是把點和線串聯起來,是一個巨大系統應用。而我們智慧城市也在想,在大系統里搞個云計算,就像每一個智慧城市很多地方在搞智慧交通一樣 ,而搞智慧城市就不搞與計算了,而智慧城市沒了落實工作,所以多城市把云計算作為一個重要應用來抓。我們智慧城市還有一個"PTP",就是公司合營模式,現在一直在探討,很多地方還沒有得到一個比較完整完善的成熟的應用模式。我們智慧城市也有很多期待,我們智慧城市做了很多規劃,里面存在很多矛盾。希望得到一些突破,一些企業把智慧城市作為金塊,有些地方也在充分開展智慧城市試點,我們也在尋求智慧城市的各種機制在哪里,也在探索智慧城市的商業模式在哪里?
總得來看我們智慧城市的外部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2010年從寧波和佛山開始提出來智慧城市的開始,可以看出來智慧城市這三年的明顯變化。第一個是政策環境好。國家在今年的8月14日發布了《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第二個《關于促進我國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遞交國務院得到批復;第二輿論環境好。政府、企業、市民對智慧城市建設理念的認同度和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協同度越來越高。沒有聽說反對智慧城市,智慧城市面臨一個如何搞的問題。智慧城市代表正能量和新期望;第三個城鎮化帶來新機遇。我國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新增大量新城市,智慧城市建設將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里面在第十五段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它有五句話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在有條件的城市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建設。智慧城市還在探索期,還沒有真正的落實。智慧城市在政策方面還有缺失,首先各試點城市要出臺鼓勵市場化投融資;第二信息系統服務外包;第三個信息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等政策。
在一個智慧城市要做什么?支持公用設備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級,加快實施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水務、智慧國土、智慧物流等工程。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共同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里面是不是有很多市場主體參與。
智慧城市需要花錢,花大錢,錢怎么來?政策里面規定了在國務院批準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額度內,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考慮安排部分資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募集資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設的企業債。
智慧城市發展與"數據開放運動"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在我看來,從從輿論引導期進入了探索試用期,這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就說過去我們還在討論智慧城市怎么做,現在就是探討智慧城市怎么應用。主要有幾個特點:一是廣泛試點,很多部位和地方都在搞試點;第二積極響應;第三重大智慧應用正在逐步推行。
與智慧城市相關一個很重要的詞就是大數據??梢钥吹教詫氃陔p十一的時候每分鐘交易了9萬億,很多城市的攝像頭多達幾十萬個,一個月產生的數量量就能達到數十個PB,那么,數據無處不在,處處生產,數據來源呈多樣化趨勢大數據的時代特征正在呈現!以我們這次會議為例,在5年前,最多是文字和圖片,現在我們的會議用手機來發圖片。到2020年全世界將有4萬個EB,一個EB相當于 1 .68億光盤量,2013年全世界互聯網一天產生的流量相當于2001年全世界互聯網一年產生的流量;2012年和2013年兩年全世界新產生的信息量相當于此前一萬年產生的信息量,所以大數據開始全面覆蓋。
在大數據時代,開放數據運動成為當今時代最強音。開放數據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未開發資源。它有助于建設一個更加強大、更加相互關聯、能夠更好滿足公民需求、激勵創新和蓬勃發展的社會。數據即服務,開放才有用。我們還提出一個觀點,大數據正在倒逼信息資源所有者開放。當前網上各種創新服務基本上與大數據相關;第二,O2O的服務也越來越依賴政府和社會數據開發;第三、未來地區或行業經濟的競爭力越來越依賴于數據采集加工和整合能力;第四開放一批數據,創新一批服務,形成一群產業,也就是說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和行業部門)如果不開放數據將面臨巨大的壓力,死守數據自有和封閉觀念,未來可能被網絡新勢力所淘汰。只有對數據的高效處理,我們才能把城市建設智慧。
通過大數據創新政府服務,大數據衍生了服務的新內容;大數據引發了服務的新模式;大數據提高了服務的有效性。大數據也可以提高服務的有效性,我們開發的數據越多,對我們解決交通擁堵越有幫助,如果數據不開放,交通擁堵就會越來越擁堵。
智慧城市非常好但是也面臨一些難點,我認為第一個智慧城市還不成熟,技術不成熟:盡管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說的多么好聽,但還是不成熟,第二模式不成熟:建設模式、推進模式、運營模式包含政企合作模式都不成熟;第三管理運營不成熟:政府在心里上、制度上、團隊等等都在探索中。第二個智慧城市存在模式創新目標不清,由于目標不清楚,解決方案就老是發生變動,項目檢驗就很難清晰化,還有各種項目的關聯度還說不清楚。在一個是統籌協調困局,每一個文件都強調統籌協調,做的最差的還是統籌協調,還習慣與以機構為中心。很多人以發散性的思維認為把物聯網做好了就是智慧城市建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可持續發展機制缺陷,我們總結道第一是過度依賴政府投入,政府不花錢能不能把智慧城市建設好??深A見與不可預見的風險正在逐漸顯現!不要把智慧城市想的那么簡單,那么樂觀,智慧城市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工程,一個運動,還有很多風險正在顯示出來。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更多的智慧。這里我認為第一個是心態,智慧城市是一個建設、發展、成長和應用的過程。要具有"心不急、行不緩"的心態和定力,要敢于打持久戰--淡定與定力,堅持與執著。第二個要有好的策略,策略得到,決策和建設要有大智慧。要求全局的視角和戰略眼光,又必須選擇好突破口。不必為暫時落后而焦慮,也不要為前行的風險而悲觀;既要敢破,更要善立。第三個要把技術、業務與產業融合發展:構建新興服務和創新商業模式來提高城市的能力和競爭力,通過智慧城市帶動一批新興的產業。在一個制度與技術:中國智慧城市目前面臨重大政策問題,但是要解決制度障礙,需要技術和制度雙方來推進。
智慧城市要選擇好對策,第一個要根據每一個城市的特點選擇好定位,智慧城市既是信息時代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新目標,又是實現城市科學發展的新模式。智慧城市如何定義不重要,定位很重要,每一個城市的資源、歷史特點、人口結構都不一樣,如何發揮智慧城市的優勢,發掘潛力都是需要考慮,而不是簡單的模仿,不可能千城一面。
智慧城市還需要頂層設計,我們不管智慧城市自上而下,之下而上是需要的,智慧城市是一個巨大的系統,我們提出頂層設計的原則是面向未來、面向問題、面向對象。面向未來就是確保幾十年后不落后,面向問題就是面向市長和市委書記睡不著的問題,面向對象就是面向老百姓關心的問題,把這些問題搞好,從這個角度做好頂層設計,智慧城市才能逐漸生效。
那么智慧城市要做好大系統整合,發展創新模式,實現業務高效協同,要優化智慧城市發展的要素。做好智慧城市的框架整合,要優先開展城市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在一個是高重視數據,從共享到開發與服務,大數據目前面臨著大價值、大機遇和大變革,所以一個城市面臨大數據要有清晰的思路,現在就要行動,加強積累和積極開發應用。再有就是要以人為本,服務融合,使百姓能夠切實受益。我們的智慧最后就是讓老百姓感知的,要做一些能讓老百姓可以感知的應用。還有要動員廣泛參與,城市是老百姓的城市,我們要探索開放數據思路,打造政府、企業、公民多方共贏的新模式。政府要減少投入,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企業要創新新的商業模式為公民提供低成本、高質量、多樣化服務。
國脈互聯對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的建議
國脈互聯智慧城市開展的社會化服務就是開展智慧城市評估,我相信評估可以客觀的反映智慧城市做的怎么樣,引導智慧城市健康發展。這里我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非常美好,我們要善于做夢,展望未來,但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任務很艱巨,智慧城市的運營很復雜,智慧城市要敢于擔待,不敢創新的人是很難成功的。
智慧城市要敢于啃硬骨頭一是要做的信息共享;做好頂層設計、體制機制轉變和績效考核;發現最佳實踐。中國會涌現出一大批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探索與實踐會有一個積極的作用,我們的同行要積極努力。那么,智慧城市的檢驗一是規劃設計能力-新技術應用能 ;二是系統與業務的匹配能力-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能力;最后體現支撐城市發展能力
最后,我認為要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務實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我再次強調智慧城市是新模式新目標,要堅定不移地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由于當前在技術、體制、模式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和瓶頸。在推進中更應立足當前,著眼未來, 先試點,大膽創新,在探索中前進,在總體目標和原則指引下,分階段實施,有序推進;"智慧城市"的目標、框架、重點任務等,也需要在實踐中,根據不同時期城市發展戰略、技術演進趨勢、社會民生需求等不斷調整與優化。
智慧城市很美好,智慧城市建設的路很艱巨,但是在未來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做好智慧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