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新定位信息化的使命和目的?
“信息化”這一概念起源于1963年的日本,至今已經超過了50年;從中國1986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信息化論壇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從本世紀初的2000年,中國共產黨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位置”, 并作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措施”,到現在也已經有十六年了。信息化的發展隨著技術的演變和社會的進展以及應用的不斷深化,它的使命和目的也在中逐漸轉變。在今天,我們確實需要認真思考一下信息化的使命和目標怎么定位。
我們可以從總書記自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6年的幾次關于信息化的重要講話中看出信息化的使命和目的是兩個詞:第一個詞是引領發展;第二個詞是推動轉型。
引領發展
信息化在今天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已經不僅是講“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措施”問題,而是講信息化將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定位??倳浽?016年10月9號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講話里說到:“世界經濟正加速向網絡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方向轉變,我們要把握這個歷史契機,用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痹缜暗?·19號講話也有講到 “打通社會經濟活動大動脈,用信息流帶動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物資流,”從這兩段話里我們就可以清晰地得到出這樣的結論: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歷史進程中,信息化是引擎,是引領者。
推動轉型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著很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必須通過轉型來解決,要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在今天的轉變過程中,不僅是要認真地分析研究經濟發展產生的、歸納出來的原則、理論方法,更要把今天已經加入到經濟社會活動中的新要素,變成推動這一場轉型升級的關鍵的、核心的力量。也就是說,在今天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我們需要而且必須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解決和克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問題、新困難、新的矛盾,信息化手段在其中扮演著關鍵和核心的決策。
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和發展的階段?
發展方向
智能化是信息化發展的方向。為什么這么說?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從信息化的使命講起,一是信息化的使命是引領發展,是推動轉型的核心關鍵,所以經濟社會的發展必將朝著智能化方向走,而在這其中,信息化是引領,所以,信息化也應該走向下個階段,即智能化階段。第二個原因是在走向智能化的過程中,工業革命所有的要素、所有積累的成果都在發揮作用,但是,其中積極的、核心的、關鍵的要素是信息和信息技術。
發展階段
信息化發展階段,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說信息化發展現狀。早在1979年,美國的諾蘭就提出了企業信息化六階段發展模型:起步、傳播、控制、集成、數據整合、存儲。說回中國,目前兩化融合主要有四個階段:起步——單向覆蓋——集成提升——協同創新。其實這四個階段的背后,也有諾蘭模型的影子。但是今天我講階段,,不是說要如何定義發展階段,而是說我們應該看到中國企業社會不同的機構、不同的企業,其信息化處于不同的水平,或者說是處于極不平衡的狀態。在今天依然有三分之一甚至是不到三分之一的大中型企業處在第一階段;而進入第三階段的大中型企業還沒有到10%。這是我們認識今天信息化發展現狀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IT企業,我們都要在這個基點上看“我要抓什么”。
是什么力量在推動著這種信息化變革?
技術
是我們今天的技術,有能力來引領發展;是我們今天的技術,有能力來推動轉變;是我們今天的技術,有能力帶動社會走向智能化的新階段。但是,我在這里邊必須強調的是我們說的技術,不是狹義的信息技術,也不是廣義的信息技術,是廣義的信息技術再加上工業革命下積累下來所有的技術,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的技術。
需求
需求的第一方面,是工業革命的老故事——勞動力缺口,由此而產生的機器換人,例如東莞大浪鎮(音),在三年多的時間里,用4萬數控織機換掉了45萬的工人,從50萬紡織工人減少到5萬人。促使企業家實施機器換人的主要動力或者說是核算的主要平衡點是成本。需求的第二個方面,是人自身發展的必然需求,希望有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這必然持續推進機器換人。
因此,這兩個動能使得這樣的變革,產生了再繼續的深化。
信息化發展變革有哪幾個最關鍵、最基本的特征?
第一個最基本的特征是連接和計算有三個“變化”。第一個是變化是連接和計算無處不在;第二個是變化是連接和計算支付得起,即便宜。這不僅僅是指個人,也指機構或企業能夠使用支付得起各種計算,大幅度降低成本。第三個變化是連接和計算變成基礎設施,這個基礎設施與其他東西的重大區別在于不需要自己去建設,自己只要支付得起就可以了。
第二個特征是信息重要終于得到了證明。大家都在說“信息重要”,但在實際的各種制度、流程、事務中,大家都沒有把信息當做重要的東西。如今的大數據,給大家提了一個醒——確實信息能變成錢的,是能解決問題的。但是,大數據也僅僅是走了第一步而已,只有極少數的地方做到了“信息流帶動人才流、資金流、技術流、物資流”,在廣泛的領域,遠沒有達到那一步,例如產能過剩、房地產業。但是,這個方向是必然的,趨勢不可阻擋。
第三個特征是智能化的基礎設施。當我們從自動化走向智能化的過程中,工業革命在支撐著智能化的基礎設施。那么,智能化的基礎設施將是什么樣子的?在新的競爭環境下,信息引領將演變成一種像公路、鐵路、水運、空運、倉儲一樣的基礎設施來支撐信息大動脈。除了上述提到的連接和計算之外,還需要有信息,以及相應的工具和制度,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全社會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質量提高。這一特征目前處于剛剛萌芽,在往前發展的階段。
第四個特征是全面的整合和融合。原來的很多邊界、很多分工、很多條條塊塊在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下,在不斷地被打穿、貫通。除了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融合外,在產品、生產過程、流通過程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融合和整合。所以,講互聯網思維、講面向未來的思維,最關鍵的一條是要把原來分成一小塊(條)的東西打開,看看是不是該融合、怎么融合、融合以后會不會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質量、更低的成本。
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信息化發展的主要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轉變認識,明確戰略方向,選擇路徑。不管宏觀還是微觀,我們都需要轉變認識,要明確新的戰略方向。戰略方向確定以后要選擇路徑。轉變認識至關重要。第一點認識是這樣的發展過程是必然的,是全社會的,是不可逆的;第二點認識是所有的創新、轉變、變革,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我們絕對不能“倒洗腳水的時候,把孩子倒掉”。
第二個任務是要總結、推廣經驗,要把春天和夏天的辛苦變成秋天的收獲。極度不均衡是中國當前信息化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我們今天處于初始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的企業完全可以向今天在生產線上購買一個好的裝備,用先進生產線來改變舊的生產線一樣,用成功的經驗和例子改變自己。所以,從宏觀角度來講,即使在浙江,我們必須看一看,對浙江整體轉型來說,對著我們80%、90%的企業來說,我們如何總結經驗、總結典型來推廣。從政府部門來說,轉型升級,是落實到每個行業、每個企業、每個地區的,不是典型,而是整體。我們宏觀上千萬不要忘了這件事情。
第三個任務是要探索創新。我們一定要真正下決心去做事業、抓典型,去探索在未來如何能夠站立在新的發展階段的制高點。在真正走向無人區的時候,我們要能夠引領發展。這一點上,海爾的張瑞敏值得欽佩,盡管海爾離實現張瑞敏提出的想法和目標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是他從2000年開始持續推動海爾適應新的網絡化、數字化和新的市場變革。
第四個任務是當走向智能化的時候,我們除了已經有的機械化、智能化流程之后,要增加一個新的流程——信息的流程。信息的流程化形成信息的數據鏈,形成數據鏈智能化,形成這個鏈和原來那個鏈重合在一起的新的鏈,這是走向智能化的核心的環節。
第五個任務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有所改變。思想方面一定要有戰略的思維,工作方法一定要有系統的思維。智慧城市里的那些項目發展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我們不能被原來的流程、原來的社會、原來的制度框住。融合整合是重要的趨勢,但是,怎么才能打破它,我們必須根據我們目的、目標來重新定義系統。定義系統以后,我們再來重新描述清楚系統里面的要素,描述清楚系統里面各種應用的關系,建立模型,確定算法,構成軟件,再改變制度,改變流程,新的就實現了。
第六個任務是培養人才。轉變認識,確定方向,選擇路徑,工具方法等等這些都必須依賴人,所以,如何使得人能夠大批的成長起來是至關重要的。
第七個任務是要有工具。做什么事情要有什么樣的工具。從國家角度講,就是產業,我們要有自己的技術和產業,來使得這樣的進程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要通過它能夠降低成本,提升質量。從企業角度講,要分清楚哪些工具是拿來的,哪些是自己做的,哪些是通過別人服務的。
第八個任務是必須深化改革。歷史告訴我們,將會碰上極其復雜和嚴峻的制度障礙。因為這種變革,是全面的,深入的,只要是變革,我們一定會碰上大量的制度性的和其他方面的障礙。所以沒有改革,是走不過去的。
?。ū疚母鶕顚W山在2017浙江信息化戰略論壇上的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