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集約化
和各條戰線一樣,電子政務也面對科學發展的主題,肩負轉型升級的使命??茖W發展、轉型升級體現在電子政務領域,就是貫穿以人為本的精神,圍繞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切實加強電子政務規劃、建設、運營的統籌協調,努力提高投入建設的性價比、應用的覆蓋面和資源的共享性。
與浙江“低、小、散”的經濟結構軟肋類似,浙江省電子政務也存在低水平擴張、“小作坊”管理的重復建設現象。這些錢從局部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站在整體角度就值得斟酌。比如網絡方面,雖然建了統一的電子政務網,可各部門普遍拉專線、建專網,人人有自己的“山頭”、“碼頭”,存在許多難以貫通的“斷頭路”。機房方面,絕大多數部門都建有獨立機房,每個機房都要占用場地,配置運維力量,還需專門的電源、空調等一整套基礎設備,規模不經濟,管理不專業。硬件方面,從去年開展電子政務項目方案預審情況看,各部門普遍存在脫離實際業務量和數據量的需求,片面追求硬件高規格、高配置,而設備的實際利用率卻十分低下,計算資源平均利用率約10-15%。應用方面,辦公系統、公文交換、審批平臺、政府網站,都是大家各搞一套,而且標準不一,數據無法共享,造成資源閑置。
粗放式的分散建設模式必然帶來許多弊病。首先導致了財政資金的極大浪費,加上設備隔幾年又得更新,電子政務往往成了“燒錢”的買賣。其次,導致條塊分割的“信息孤島”,嚴重制約部門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影響行政效率的提高。第三,導致網上政務服務碎片化,既不方便企業、公眾辦事,又不利于行政監察與社會監督。這些使財政費錢、機關費力、群眾費心的問題都具有普遍性和長期性,若聽之任之隨其累積,將嚴重影響電子政務的績效,也會敗壞電子政務的聲譽,必須著力解決。
推進電子政務集約化的著力點在于“集”和“約”
推進電子政務集約化,就是在統盤規劃、統籌管理的基礎上,有序建設、合理配置技術、設施和資源,使之更好地滿足各項應用需求,努力用最小花費實現最大績效。
技術保障層面,要做到兩個“集”。
資源集聚。經濟學講資源配置,電子政務也要講資源配置?,F在是“數據爆炸”的時代,能否收集好、管理好、分析好數據,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政府的行政能力。西方國家現在越來越注重“數據驅動決策法”,即基于實證的數據作出決定就頗可借鑒。而事實上,數據卻遍布在政府的每個部門乃至各個角落,有效集聚因此就顯得更加重要,這也是推進電子政務集約化的題中之義。一方面,著力解決網絡互通難的問題。數據資源集聚,需要“路網”四通八達,多建“加油站”,少設“收費站”。要按照分級分域的要求,全面開展電子政務內網建設,并在準確劃分涉密等級的基礎上,推動各部門的縱向專網逐步并入電子政務內網或電子政務外網,真正實現業務系統和信息資源按需互聯、共享。另一方面,著力解決數據共享難的問題?,F在各部門都有海量的數據,但畫地為牢的“?!?,終究是內海,只有打通河渠,才能匯成汪洋大海。公共數據的效用,不在壟斷,而在共享。惟有在互通有無的大集聚中,數據資源才能充分被利用,更好地實現社會效益。按照一數一源、多元采集、集中管理的原則,積極推動人口、法人、地理空間、宏觀經濟、信用浙江、文化信息等基礎數據庫建設,形成覆蓋全省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政務數據交換平臺。
平臺集成。集約化體現在平臺建設上,就是少鋪攤子,尤其是不亂鋪攤子,但又不能以犧牲功能、阻礙應用為代價。對此云計算便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它讓各單位“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無需花錢買一大堆網絡設備、服務器,無需費力編程序、做集成、搞運維,而只需租用統一平臺上的計算資源、存儲空間和軟件服務。以省級機關為例,在云計算模式下建設數據中心,能夠節約機房面積60%,節省基建、UPS、空調、消防等配套設施投資50%,降低運維成本和能源消耗30%以上。云計算平臺,相當于多個小平臺的集成,好比經濟領域的重點產業集聚區。有了它,招商、辦企等項目亦可切實落地,從而有效克服“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弊病。因此,要結合試點,統籌建設區域性電子政務云計算平臺。借助云計算的彈性計算、海量存儲和大規模計算能力,廣泛開展機房、計算、網絡、災備、安全等基礎設施資源的共享服務和集約化管理。當然,云計算平臺也切忌“一陣風”,變成云平臺的重復建設。衡量該不該建的依據,即是否有利于大幅降低電子政務建設成本,是否有利于減輕技術運維與安全保障壓力,是否有利于切實提高信息資源配置效率。同時,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基礎性應用的一體化建設。深入挖掘各部門業務應用的共性需求,推動分級建設統一的協同辦公、決策分析、應急指揮、政府網站、行政審批服務等平臺,實現軟件共享服務??傊?,要通過平臺集成,更好地實現政府IT投資的效益和價值。[page]
管理創新層面,要做到兩個“約”。
制度約束。電子政務集約化是目標導向,而實現目標就需制度保障。各級電子政務主管部門要會同財政、發改、信息化、審計等職能部門,建立和完善電子政務項目管理制度。哪些項目該上,哪些項目該并,哪些項目該砍,不能光由實施部門說了算,而在財政預算安排前,應有一套完整的立項、審核和績效評估程序。凡集約化技術體系能夠支撐的基礎設施、應用系統項目,要堅決避免隨意新建,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遏制電子政務的分散建設、重復建設。
標準契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標準化,就畫不出電子政務集約化的方圓。標準化就是規矩,是電子政務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業務協同的基礎。因為沒有標準化的網絡協議,互聯互通就是一句空話;沒有標準化的源數據格式,信息共享就缺乏共同語言;而沒有標準化的技術體系,業務協同的平臺也無法搭建。毛光烈副省長主抓的13項“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提出“3+X”指導與服務模式,其中“3”是指浙江省政府、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說明這項工作必須高度重視標準化建設。電子政務也如此。要在實踐中,探索建立一套覆蓋電子政務基礎設施、業務應用、信息安全等關鍵環節的標準體系,制定適應電子政務應用的業務規范和服務標準,并且讓標準真正成為大家共同遵循的契約。誰違約,誰就沒有市場,也難以立項建設,以此倒逼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模式的規范化、一體化。
發揮“智慧政務”試點在電子政務集約化中的抓手作用
浙江省麗水市的“智慧政務”試點,是省政府“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智慧浙江”建設在電子政務領域的率先探索?!爸腔壅铡钡膶嵸|,是用網絡信息技術的“智慧”手段,解決政務中的“瓶頸”問題。應該看到,無論是建設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還是透明政府、廉潔政府,都會遇到效能不高的嚴重制約?!爸腔壅铡痹圏c可以緊扣行政效能這一“牛鼻子”,力爭取得實質性突破。
建設政務云計算平臺,把錢進一步花好。這是推進電子政務集約化的重要抓手。作為一種信息技術服務的共享模式,云計算平臺能省錢,并且能將硬件設備的平均利用效率提高三、四倍。麗水試點的步子可以更大一些,不光把市級部門集合起來,所屬縣市也盡可能地整合起來。先集中建設數據中心,逐步將分散在外的系統尤其是非涉密系統向平臺遷移,抓住部門、縣市改造升級業務系統的時點,順勢予以歸并,今后,一般部門原則上不再搞單獨機房。當然,這還不是真正意義的云計算平臺,物理集中只是初級階段,關鍵在于系統整合,打破重復建設、條塊分割的格局,實現多方面的力量和資源集成。物理集中是良好的開端,可以先物理、再邏輯,逐步形成覆蓋全域、功能完善、縱橫互通、安全集約的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平臺。
打造政務“阿里巴巴”,把事進一步辦好。浙江省是電子商務大省,孕育了阿里巴巴這樣的全球最大網上貿易市場平臺。商務與政務,其本質都是服務,雖然后者一般提供無償的公共服務,但同樣應該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打造電子政務服務平臺——“政務阿里巴巴”。麗水需要在這方面大膽探索,以政府網上辦事大廳為突破口,整合網上審批、信息公開、咨詢服務、電子監察等功能,推進部門、縣市在線聯合辦公。網上辦事大廳的意義,既方便基層,又強化監督。將服務公眾由“面對面”延伸到“鏈對鏈”,特別是讓各部門“同臺唱戲”,誰的服務效率高、質量好,網上自有評論,有利于大家“比、學、趕、創”。這項工作可先從行政審批入手,麗水尤其要在部門“網上并聯”審批方面破題。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拓展“政務阿里巴巴”的功能,如“智慧辦公”、“智慧服務”、“智慧監管”、“智慧決策”四大體系都可以在該平臺集聚。經過努力,“政務阿里巴巴”將形成這樣的定位,一是為企業和公眾提供直接在網絡享受政務服務的統一窗口;二是為行政機關提供基于云計算模式構建“自助式”網上業務系統的統一平臺;三是為監管部門提供以智能管控手段檢驗行政效能的統一渠道。
完善電子政務基礎數據庫,把信息進一步用好。麗水“智慧政務”試點方案提出建設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觀經濟四大基礎數據庫,這為政府信息資源的集聚開發提供了依托。對麗水而言,要注重數據的分析、挖掘與開發,尤其是加強數據交換與對接。這些數據好比在信息系統中的“腳印”,對它們進行有效分析與監測,將極大地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麗水“智慧政務”試點還有其他內容,以上三個方面只是一些重點。從一定程度上講,“智慧政務”試點倒不見得花費多少,難在制度創新、管理創新,難在部門協調、流程再造。
凡事皆在人為。只要措施得力、保障給力、善于借力,就能不斷推進電子政務的轉型升級,積小步為大步,在職責范圍內為全省發展大局做出新的貢獻!
?。ū疚母鶕悘V勝副秘書長在全省電子政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錄音整理。由于篇幅所限,本刊對原稿稍有刪減。全文詳見中國政務信息化網www.chinae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