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推動電子政務建設已有8年,取得了矚目的進展。

  通常對電子政務的績效成本討論是以項目為中心,而對電子政務與外部環境的關系考慮得不足。如在公共服務的效益討論中,只關注已有用戶的滿意度,對用戶的普及率與實際體驗率關注不足; 在討論電子政務成本時只關注本單位的成本而忽視項目需要的社會配套成本,忽視下級部門、社會公眾為此付出的時間精力成本; 在討論效益成本關系時只看到賬面會計成本,看不到浪費的機會成本; 在討論信息安全政策中只看到泄密帶來的損失,看不到過度保密措施使政府電子政務效率下降帶來的損失。

  從經濟學角度看,應該從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的理念來認識電子政務的貢獻,強調節約國民的時間精力,促進政府與社會和諧,提升社會合作效率,提高國民生產力,增添國家財富。

  三方面差距

  電子政務是信息技術大發展給各國帶來的共同機會,但各國利用該機會的能力大不相同。經濟發達國家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有更多的準備,一是居民信息化能力的準備,發達國家有更高的IT應用普及率; 二是政府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的準備,已基本實現了政府管理的自動化; 三是知識經濟結構的準備,產業結構已轉向以知識經濟為中心。有了成熟的社會環境,發達國家的電子政務集中在以公眾為中心的政府服務就順理成章了。

  中國在這三方面的準備是欠缺的,首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長期處于全球落后的水平,這種現狀使任何依賴于網絡的電子政務服務的影響面、服務面都要大打折扣。其次,政府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政府的管理還處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轉型期,有不少地區信息化基礎差。第三,產業結構不合理,中國經濟在總體上處于粗放經濟向集約化經濟的調整期,各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容易看到改善政府服務帶來的城市競爭力的提升;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電子政務的預期效益不高相對成本卻高很多,這使得欠發達地區的電子政務一時難以進入發展的良性循環階段。

  大規模的、運動式地推廣電子政務在效益方面有很多問題,很多實際困難并非是能快速解決的,它需要有一個知識與經驗積累的時間、環境改造與機制建設的時間。電子政務是政府管理科學化、知識化的學習過程,只有根據碰到的實際問題認真設計、研究與實踐才能逐步學得有效用的電子政務方法。

  “一把手工程”能否具可持續性

  電子政務項目在國內常常被稱為是“一把手工程”?!耙话咽帧痹陔娮诱战ㄔO中的影響力過重,“成也一把手,敗也一把手”,反而增加了電子政務工程的不可靠性。由于“一把手”的任期常常短于電子政務項目的生命期,使電子政務項目隨著主管領導的變化而變化,換一茬領導就換一茬項目,人治化的電子政務必然產生不穩定性和資源浪費。

  提高電子政務項目的穩定性是提高電子政務效益的核心問題,電子政務執行過程中的資金浪費遠不及項目半途而廢帶來的損失更大。在建項目半途而廢造成的損失不僅是財政損失更是知識積累的損失。

  造成電子政務項目缺乏可持續性的一個重要原因來自干部考核制度,目前的干部考核制度主要著眼于干部的當前行為,考察期遠遠短于電子政務發揮效益所需要的觀察期,這種績效考核制度易使干部滋生短期行為,做成電子政務的形象工程和表面文章。

  將電子政務項目的長期存活率列為重要的考核指標是提升電子政務效益的重要措施,長期存活率是反映經濟合理性的指標,經濟不合理的電子政務項目很難長久存活,只有效益大于運行維護成本的業務才能在十年后依然存在。電子政務方案的核查只關注建設成本是不夠的,還應關注長期運行維護的總成本。[page]

  業務和影響力促進項目存活

  影響電子政務項目存活率的因素并非只是領導人的態度,重大電子政務項目的成功具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任何人都不敢輕視政府的重大業務,典型的例子是金稅工程。重大事務處理業務自動化項目成功率高的原因是項目所依附政府業務本身的重要性。重大業務效率提高1%都會帶來巨大的效益。事務處理類電子政務項目與政府業務緊緊捆綁在一起,整體效益的提升確保了項目的可持續性。

  能夠形成巨大社會影響力的項目也容易成功,如政府網站建設。政府網站是政府的門面,其成功與否很容易觀察與監督,政府網站出現問題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影響,強有力的正反饋激勵機制能使政府網站建設進入不斷改進的良性循環之中,全國的網站評比也強化了激勵信號,促進了網站水平的提高。

  電子政務本身是一項長期的業務,長期業務的生存要依賴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業務效益不僅要大于其所需要的經費支持而且要能形成擴大再生產的良性循環。如果效益規模達不到良性循環的轉折點,即使設計得很好的業務也會日漸萎縮無疾而終。

  頂層設計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電子政務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人們經常將工作中碰到的不能互聯互通、不能信息共享等問題歸結為缺乏頂層設計。這種解釋有一定道理,但頂層設計并不能解決太多問題。對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的期望不應是設計全面的數據共享的體系而是建立一個有彈性易于調整改進的結構,頂層設計是邏輯理念上的,主要是整體架構的平衡性、配套性與靈活性。

  整體的平衡與諧調對政府信息化極為重要,最終效益的獲取是各方面協調的結果,對任何方面的過分強調都會破壞平衡使整體效益下降。信息共享是件好事情,但是應該適可而止,“過分共享”的增益不高卻增加了數據組織維護的成本,使信息共享成為一種浪費。信息共享必須要有成本核算,盲目推動信息共享必然要蝕本。

  頂層設計需要認真考慮整體成本的分攤,該成本不應局限于政府的財政經費,還要考慮相關各方面耗費的時間成本,下級單位、合作單位、公眾與企業的時間耗費都是成本。頂層設計需要認真研究的另一個問題是整體的配套,各個環節的配套是產生效率的來源,要防止個別環節障礙拖垮整個業務鏈的效率。

  電子政務建設是削減社會交易成本的一項努力,一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取決于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政府辦事成本是交易成本的重要內容,削減行政成本就是在提升社會的生產力,就是在創造社會財富。電子政務節約的重點不是政府的行政經費而是社會的時間資源的耗費。電子政務宜從細節做起,一點一滴為公眾增加方便性來加快社會經濟的發展。削減行政成本任重道遠,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觀點

  選擇從局部突破

  用經濟學透視電子政務可從另一個角度得到許多啟示,可以看到電子政務的效益是各方面精心協調配套合作的結果,信息技術帶來的效益的機會很重要,使這個機會變成效益需要在環境條件各方面認真選擇,最后的效益是一系列明智選擇的結果,抽象的信息化理論帶不來效益,效益來自精心組織的應用配套環境,在實現效益的過程中,理解環境比掌握理論更為重要。

  中國的管理體制還處在發展改革的階段,管理還處在摸索的過程中,這種情況下電子政務的靈活性、可擴展性比業務覆蓋面更重要,選擇最易成功的領域率先突破比全面推動電子政務建設要有利得多,選擇才是效益的來源,沒有選擇,信息共享什么都不是。

  電子政務建設是政府管理知識化、智慧化的過程,信息系統只是代行人類智慧的工具,電子政務是否有效益取決于注入多少智慧,裝進多少知識,每一個細節的改進都是重要的,不要追求宏大的電子政務體系,宏大的電子政務體系沒有什么用也不會成功,有效的應用體系是由一個個成功的系統逐漸成長、擴展而來的,每一個項目都應從具體改進開始,腳踏實地改進才是電子政務的成功之道。(作者系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