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政務新媒體元年,微博微信的商業博弈使更多新的應用和功能出現,從而導致新媒體擁有的更多的想象空間。而對于政務新媒體來說,通過網信辦的推動,2014年的微信賬號總數在6萬多,微博賬號在12萬家,這樣的體量已經使政務新媒體成為新媒體領域不可忽視的一面旗幟。那么2014年政務新媒體除了少數機構脫穎而出之外,它們在新媒體運營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在哪?

  開了微博微信占個坑就行了?

 
  在微博和微信系統搜索都可發現,雖然沒有認證,但其實很多政務微博微信都已開通,只是尚未正式運營,這背后可以做多種解讀,沒想清楚如何運營是一個方面,而將運營的難度高估可能是另外一個方面,所以索性先占一個坑,等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才準備正式開始。
 
  微博微信是專門負責轉載政府網站信息的?
 
  很多政務微博和微信一邊艷羨其他大V的高評論率和轉發率,一邊以"專職轉發政府網站信息"為榮。轉發政府網站信息固然沒錯,但是沒有考慮到新媒體的傳播環境,不懂得如何去"轉譯"讓新媒體受眾聽得懂的語言,所以此種做法完全是復制了兩個政府網站,毫無意義,因為這樣的信息推送到用戶手中,他們也不一定看。
 
  把政府網站的網頁直接鏈入微信就完事了?
 
  政府網站的移動化目前正在受到各個單位的關注,但是如何實踐移動化?目前看到不少政府網站利用了微信這個天然的平臺,直接將政府網站的網頁無任何優化處理地鏈入微信的自定義菜單,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這無疑是將一只40碼的沒有洗的腳,塞進一只30碼的新買的鞋里。政府網站的資源如何更好地利用移動化技術處理以便移動用戶的便捷獲取,這可能是我們需考慮的重點問題。
 
  每個政府機構真的都需要一個APP么?
 
  不少地方政府網站對將政府網站APP化非常積極,而積極的背后愿望還是:復制一個PC版的政府網站,將移動互聯網=APP。而真實的情況是什么?就算用戶"一分鐘看5次手機"是事實,政務APP的打開率也不可能在用戶每天必看的那5個APP中間。因此,不在于做一個APP,想清楚定位,規劃好產品,明白自己要往哪個方向去更重要。不要再跟風做政務APP了,停下來,慢一點,再想想……
 
  2015政務新媒體要去哪兒?
 
  向"上"升:互聯網技術與平臺越來越基礎設施化,政務新媒體在微博微信APP上的技術實現都沒什么難度,難在"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政務新媒體",因此,政府網站需要規劃,政務新媒體同樣需要規劃,并且政務新媒體的規劃重點在"內容規劃",如何在內容上實現創意拓展和人格化塑造,而不是冷冰冰的官方信息,這關乎政務新媒體的存亡。
 
  向"下"沉:政務新媒體解決了政務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服務和信息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則顯得尤其重要,如何將信息和服務"下沉",切實解決用戶的迫切需求,則不僅要在技術上、用戶體驗上下工夫,更關鍵的是要通過大數據有的放矢地為用戶解決問題。
 
  往"內"做:隨著社會化服務的豐富與多樣化發展,政務新媒體在布點和占領各個陣地的同時,要練好內功,做好拳頭產品和服務功能,建好網站與政務新媒體融合發展的一體化運作團隊,"高辨析度"地為用戶提供符合各個平臺特性的優秀服務內容。
 
  往"外"走: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政府在線服務的推廣又面臨著新的形勢,政務新媒體的推廣要充分觀照到移動互聯網的生態環境,注意多個平臺之間的聯動,還要充分利用新型的推廣模式,如微視頻、webapp以及基于手機的分享互動。
 
  相關鏈接:2015,關于新媒體的10個猜想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