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脈解讀】
1、"網絡紅包"與"反腐"本質上是兩種語言,一種是網絡社交的游戲語言,一種是國家主體的政治語言,這兩種語言在互聯網的語境中相遇,呈現出一種灰色空間,一種需要厘清及謹慎應對的"灰度"。當我們一方面提倡官員應該具備"互聯網思維",一方面要防范因為"網絡紅包"充當"送禮神器"衍生出來的變相腐敗,互聯網真的給我們出一個空前的難題……
2、"網絡紅包"作為互聯網文化與互聯網金融共同孵化出的一種互聯網產品及行為方式,在當前反腐高壓態勢與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語境中呈現出了耐人尋味的曖昧與令人深思的隱喻?;ヂ摼W裹挾的信息經濟代表的新型文明面對現實的暗黑地帶,可以是照亮(推動出租車行業、其他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也可以是助紂為虐(以網絡紅包送禮、賭博等等)。
3、"網絡紅包"與反腐還蘊含著互聯網的未知與制度權力的已知之間的博弈,無論是搶紅包、拜年紅包以及猜紅包,對于參與者而言,數額都是未知的,而反腐的標準是已知的(涉及多少金額將遭遇怎樣的刑罰),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橫亙著一道互聯網的河流,這將更需要針對反腐、廉政相關的互聯網立法來進行規范。
4、幾年前我們提"網絡反腐",是指利用互聯網的渠道、工具和形式來反現實中的腐敗問題,主要形式是"網絡舉報"。而現在情況已經起了變化,可能的"腐敗"就掩藏在最前沿的互聯網應用與技術中,"網絡反腐"需要反的是"網絡中的腐敗",這可能是廉政機構需要面對的新形勢。
據人民日報報道,2014年9月4日,中央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黃樹賢在做客中紀委網站在線訪談時就曾表示,中紀委已將"利用電子商務提供微信紅包、電子禮品預付卡等"列入"反四風"查處范圍。3月2日從杭州市紀委獲悉,為警示黨員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在搶紅包時把握尺度,防止變味,杭州市紀委官方微信"廉潔杭州"于2月27日發布題為《留神"微紅包",防止"微腐敗"》1文,提醒黨員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在收發紅包時"要以'正確的打開方式'搶,防止穿著'紅包外套'的禮金禮卡"。
文章指出,黨員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在收發紅包之時,要避免收受管理對象、服務對象、私營企業主、與行使職權有關個人的微信紅包,避免上下級之間以微信紅包形式拜年問候,避免收受紅包金額多次累積積少成多,觸犯黨政紀的相關規定,防止穿上微信紅包"隱身衣"的禮金禮卡,注重廉潔自律;避免上班時間,沉迷微信,耽誤工作,觸犯工作紀律。
同時,文章也警醒各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收受管理對象、服務對象、私營企業主、與行使職權有關的個人微信紅包,是一種變相的收禮或者受賄行為,如果金額累計到一定程度,將視事實的性質和情節,追究相應的黨政紀責任。
"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以來,公款送禮、吃喝等作風問題明顯減少,但伴隨新型互聯網交易形式的出現,網絡紅包正在成為'送禮神器'。點對點紅包盡管單次金額有上限,但不排除行賄者會把發卡送禮變成網絡紅包,取代傳統紅包。"浙江省委黨校干部教育學院院長李獻東2日告訴澎湃新聞,網絡紅包存在發現難、取證難的問題,這給執紀監督工作增加了難度,"除了發文警示,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網絡紅包違紀的收受標準和處罰措施,及時發現并防止此類問題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