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唐藥  互聯網觀察者、國脈研究院院長

 
  在互聯網+已呈瘋魔、網絡政治漸顯端倪的背景下,我們再來談論政府網站"信息公開、互動交流、在線辦事"的三大職能似乎已經顯得十分膚淺,膚淺在于這個時代已經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聽任政府網站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但同時又顯得十分必要,因為過去十多年的"放養"與"野蠻生長",已經讓政府網站在互聯網各種思潮、模式、應用與變化中被熏染得對自己的目標和使命莫衷一是。于是,他們在社交媒體上鸚鵡學舌裝萌賣笑就以為自己融入了新媒體的河流,他們學習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和目錄陳列規則就覺得已然實現平臺化發展。在聽到各種媒體無底線吹捧與涂抹的同時,他們其實正在遭受用戶的嘲諷與不明所以。
 
  一個優秀政府網站的潛臺詞是什么?是對權力的讓渡,對欲望的克制和對潛規則的清零,是利用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精神對政務服務進行創新與改革的著力點,而在互聯網+泥沙俱下的當下,政府網站的弊病是,有的是對所謂服務與信息的"貪婪"(希望把自己打造成為"萬能的政府"),但不清楚用戶需求;有的是對技術和設計的倚重(以為技術代表一切),但不清楚用戶體驗的習慣;有的是對新興事物的恐懼與盲從,但并不了解網絡新世界的運行邏輯;有的是對全球互聯網發展的鈍感與漠視,以及對網絡主權與信息安全的缺乏常識……
 
  互聯網+時代的政府網站是什么?是一個主權國家在互聯網上的宣誓網絡主權的象征,一個國家機器設立在網絡世界的權力開關,一個政府機構在互聯網上的比特化服務端口。在網絡公民數量與日俱增的當下,政府網站實際已成為現實權力與虛擬權力的交界點,政府意志與庶民訴求的回旋區,政府網站承擔著平衡政民雙方訴求與撫平政民溝通盲區的歷史使命。我國政府網站正在向"政府網站+"形態發展,在網站、APP、微信、微博及其他媒體平臺層出不窮,PC、平板、手機、智能設備推陳出新的當下,正在逐漸走強的是官場秩序與網絡秩序的碰撞與交織,行政權力與網絡權力的對話與博弈。
 
  當"電子政務要向電子商務學習"已逐漸成為主流共識的今天,返觀我國政府網站的發展歷程,其發展速度是與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嚴重脫節的,也是與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完全不相匹配的。今天電子政務向電子商務學習到的,仍是一種"網絡形式主義",將服務視為商品進行貨架式陳列的"自以為是",一個在服務評價系統連"差評"和"不滿意"按鈕都不敢設置的政務服務平臺,我們很難相信他們向電子商務學習的初衷是否真誠。這背后缺乏的不是互聯網思維,而是"開放、分享、平等、協作"的互聯網精神。
 
  從我國的政府輿情發展來看,政府部門正在由"刪帖思維"走向"斗爭思維",原來是利用權力刪除不希望為人所知的信息,現在是負面信息出現后,相關部門組織所謂的"網絡評論員"混入各種社交平臺進行言論博弈、叫陣甚至舌戰,幾乎我看到的所有的官方口徑似乎都統稱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并成為網宣的重點工作,那么,這到底是一種進步還是退步呢?如果我們的行政權力只是為了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與手無寸鐵只有鍵盤的庶民爭一時之長短、圖一時口舌之痛快,那么,這種"進步"的初衷即值得懷疑。將互聯網對政府機構的負面信息作為一個"問題"來處理,其本身就是將問題的提出者置于公權力的對立面。這種現象的出現,最根本原因仍是政府在互聯網面前的不成熟以及面對互聯網的手足無措與慌不擇路。而我所了解的一個知名政務微博運營負責人在一場公開演講中則告訴聽眾:政府機構如何遏止謠言樹立網絡公信力,并不是跳進網絡輿論的荊棘中把自己扎得渾身是窟窿,而是體面而從容地告訴人們什么是真相。
 
  政府網站在輿情領域的作為與聲音幾乎可以用乏善可陳來形容,因為在傳統輿論傳播環境里占領報章、雜志、電臺的舊有手段已經無法適合以SEO來取悅搜索引擎從而吸引用戶瀏覽及意見領袖的網絡傳播新秩序。政府網站的定位模糊、管理缺位以及運營不當,加之信息技術一日千里的更迭,使政府網站作為一種媒體平臺,缺乏聲音,作為一種服務平臺,缺乏體驗,作為一種品牌陣地,缺乏良好的口碑。但是,為什么要說當前是政府網站發展的最大機會?因為我們已經錯過了PC時代桌面互聯網的輝煌,在向移動互聯網遷徙的過程中,一切才剛剛開始,在技術、設備、需求等萬物互聯時代的開端, 政府網站這時需要一點"后發優勢",需要學會在極度混沌中尋找秩序,需要去創造新的秩序。
 
  我見過業務非常熟練、工作極富激情的政府網站一線工作者,在體制允許的范圍內,他們真的是殫精竭慮、披星戴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發展自己的事業,我也曾見過對信息化一竅不通聽互聯網如同天書的從業者每日渾渾噩噩。面對互聯網+政務,有人有一種沒有來由的自大與傲慢,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范圍內,他們認為互聯網時代的用戶跟傳統用戶一樣,是登錄網站來求著辦事的,他們不懂用戶隨時可以用鼠標投票;有人有一種捉襟見肘的自卑與恐懼,他們面對新媒體有一種誠惶誠恐的怠慢;有人有一種葉公好龍式的自信,面對真正的"洪水猛獸"并沒有直面的勇氣。我們的政府網站缺乏的并不是國家戰略、領導魄力以及"根正苗紅"的工作者,而是對互聯網的敬畏、直面互聯網的擔當與融入互聯網的智慧。
 
  在互聯網+時代,談論"互聯網+政務"下的社會管理創新的同時,我想更需審視互聯網+時代的權力要素的進化,在以文件和公章加冕的顯性權力(行政權力)與網絡大V的隱性權力(虛擬權力)之間,權力的來源其實并無二致,而權力之間的博弈卻常常出現令人玩味的局面。淘寶與工商總局大戰已經略顯含蓄地表示,政府權力的邊界與實施的正當行與否已經跟網絡權力正面交鋒,你發出的一份文件,需要面臨的是互聯網的沸沸揚揚甚至洪水滔天,這種情形從線上走到線下,最后通過線下的交涉完成對權利的履行。而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一向以"強政府"示人的我國,隨著移動應用及支付的發展,各個城市及部門紛紛入駐支付寶、微信等提供"城市服務",各個機構開始進駐微博、微信開通官方賬號,從商業權力需要獲得政府的批示才得以行事,到政府部門需要提交認證和數據接口方可接入商業 平臺服務(而這些商業機構又接受相關政府機構的監管),這樣的權力位移難道不是意味著互聯網"濕"的效應正在呈現得越來越明顯么?
 
  電子商務為政府網站很好地普及了什么叫用戶體驗與用戶需求,而"管理語言"與"用戶語言"的相互聽不懂與相互看不起也正是過去政府網站無法爆發潛力的主要原因。在體驗經濟與分享經濟成為主流,并孕育出百億千億級大型互聯網平臺的當今,我們的領導對政府網站頁面設計的要求仍然是"大氣",而人民的需求卻是"接地氣",當領導的認識到了"接地氣"的層面,他們忘記了--人民就是地氣。
 
  過去這些年"開天窗"、"懸浮照"、"僵尸網站"、"不洗臉"等引發的人們對政府網站的嘲弄,實際是對一個政府機構不作為的憤怒的犬儒式表達,是一種在現實環境下束手無策最后只有以遙遠的嘲諷來澆滅心中塊壘的無奈。我有幸看到對互聯網懷抱開放精神的官員和領導者正在逐漸被任用到管理要職,我曾聽到一位北上廣某區縣政府網站的負責領導說:推動人類發展的不是技術和商業,是它們背后的夢想。在到處都談"四風建設"和"八項規定"的曖昧氣氛下,聽到一位基層官員激情澎湃地談夢想,這讓你感覺希望就在不遠處。
 
  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立場。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