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2016中國“互聯網+政務”創新趨勢研討會(廣東站)在佛山隆重舉行。會議以“探索現代政府治理新模式,共論互聯網+政務創新方向”為主題,由佛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與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共有來自各市、區縣電子政務主管領導,國內電子政務領域知名專家、優秀電子政務廠商及行業主流媒體代表約120余人參會。

 
  會上,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以《互聯網+政務:助推公共治理變革》為主題發布了精彩的演講。他分別對“互聯網+政務”催生新的政府形態、“互聯網+政務”促進電子政務轉型及在“互聯網+政務”中推動公共治理變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汪玉凱指出,當前日常生活中充滿了“七個無所不在”——無所不在的網絡、無所不在的wifi、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軟件、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以及便捷地獲取知識方式、無所不在的創新、無所不在的“互聯網+”?,F在看到的“互聯網+”,本質是借助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和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出一系列新的業態。
 
  就政府層面來講,他認為“互聯網+政務”可以催生出新的政府形態,這種政府形態可以作一個簡單的判斷,通過全面改革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而要發展治理現代化首先要實現政府治理現代化,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前臺,在任何一個地方,政府治理好,那它處理內政外交就好,如果政府治理不能現代化,也會拖住國家治理現代化。
 
  此外,在汪玉凱看來,政府治理現代化首先是體系現代化,第二個是能力現代化。從體系來講,包括政府法制體系現代化、政府組織體系現代化、政府制度體系現代化、政府政策體系現代化、政府價值體系現代化,五個現代化。從能力來講包括政府決策能力、執行能力、應變能力、駕馭市場經濟能力以及行政治理能力。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借助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特別是四種新技術,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使互聯網廣泛應用以后,給傳統互聯網插上翅膀。
 
  如果說這四種技術應用在互聯網之前叫“互聯網1.0時代”,現在很明顯是互聯網的改革時代,這類借助信息網絡技術和傳統政務融合以后才可以創造出新的政府形態,從構建層面上來講提出四點:要構建法治政府、要構建創新政府、要構建廉潔政府、要構建服務型政府。但是在技術層面上則需要打造另外四個政府:整體政府、開放政府、協同政府、智慧政府,要通過實現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和“互聯網+政務”以后才有可能打造這四個政府。
 
  與此同時,他還指出數據開放有兩層含義,首先政府管理要公開透明,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之下,政務服務以不斷產生數據向社會開放為主,讓權力處在陽光之下,這是第一次開放;第二次開放就是要開放數據,設置一個部門產生數據向社會開放。而對目前開放所有行政部門的數據,汪玉凱概括出了四句話:打破部門壁壘,激活數據資源,創新建設協管部門,通過改革的強力推動來打造智慧城市。那么各個部門的協作必須得打破,哪個部門不開放數據,那么就下臺。通過這種強力改革行動舉措把部門壁壘打破,讓部門之間的數據協同。所以開放政府既包括政務開放,更包括數據開放,部門開放要到社會開放,只有這兩個開放實現以后才能實現第三個政府形態——協同政府,實現跨部門的協同,第四個才可以構建智慧政府。
 
  在他看來,整體政府、開放政府、協同政府、智慧政府四種政府形態是完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這四種政府形態來支撐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目標。所以“互聯網+政務”會引起政府形態的轉變。
 
  同時,汪玉凱認為“互聯網+政務”可以促進電子政務本身的轉型。當前整個經濟進入新常態,政府治理面臨一系列嚴峻的挑戰。首先社會面臨著三種疊加——第一個經濟建設上向全國老百姓承諾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個人都不能落下,這是一種剛性目標;第二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高增長變為中高增長,由過去要素驅動變成現在創新驅動,新常態也預示著一系列新問題;第三個是社會的三個轉型,由過去規模數量型向效率質量型轉變,由過去的引進消化型向對外擴張型轉變,由學習模仿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
 
  中國經濟面臨的三個轉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在未來整個世界格局中的定位,第一個是中國在世界關系中的國家定位,第二個是中國經濟發展上的定位,第三個是中國政治與價值形態的定位。
 
  這三個定位還處在摸索尋找的過程中,中國外部關系緊張,定位找準了以后,才能受到國際社會認可。這三點轉型是否成功,直接決定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經濟地位,要有質量又要符合國際的指標,才能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認可。這三個疊加,既要實現小康目標,又要面對經濟新常態,還要完成經濟社會轉型。三個疊加的背景下帶來了各種新的挑戰,比如說傳統發展方式走到盡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引入很強大的經濟風險,社會矛盾空前凸顯,民生問題突出等。
 
  在面臨嚴峻的挑戰背景下同樣看到政務信息化建設。在“十二五”期間全國政府普遍在建設信息化、建設電子政務,但在國際電子政務中的排名卻在下降,國際信息化排名也在下降,發展慢了以后就很容易落后。所以中國電子政務急需轉型,首先就是簡政放權,深化制度改革對電子政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度改革概括起來就三句話——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經過改革,老百姓和企業的感受都很深刻,以前老百姓要找政府辦事很不方便,出現的情況往往是辦事要“等來等去、跑來跑去、找來找去”,現在看到很多企業和老百姓辦事都很方便。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對我們改革有很深的內在要求。
 
  當前面臨的嚴峻背景和整體趨勢要求必須轉型?!盎ヂ摼W+政務”改革的特點最多就三句話:第一低成本;第二集約化,要集約化的構建統一規劃數據庫,各部門都到這個平臺上來;第三要見實效。
 
  運用“互聯網+政務”推動公共治理變革,汪玉凱認為首先是樹立信息化和互聯網思維,認識政府治理正面臨一場革命性變革,認識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必然趨勢,用電子政務解決政府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務;二是借助行政體制改革的強大推動力,為政務信息化創造體制條件,通過簡政放權、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為電子政務創造體制機制條件;三是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改變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
 
  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模式的變革、市場監管以及對政府公權力的約束,是公共治理變革的三大重點。第一個是大力發展服務型電子政務,圍繞醫療、教育、社保、就業、住房等領域,構建跨部門的大型綜合應用系統,構建一體化網上服務或一門式服務中心,為公眾提供無縫對接的全流程服務,打造智慧民生,服務模式由多口到一口,在一個窗口可以辦380多個事情,由多門到一門,由網下分散服務到網上服務打包;二是圍繞公共安全、市場監管、食品藥品安全、創新社會治理、誠信監管等領域,建立重點監管服務系統;三是用信息網絡技術構建對公權力的監督約束系統,把權力關在制度和機制的籠子里,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之下,構建權力清單,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四是電子政務建設的重心下移,重點發展縣、鄉鎮、社區等基層服務型電子政務;五是加強電子政務的環境建設,建設法制安全和標準體系,提升國產化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率,建立電子政務評估制度。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