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銀川市行政審批局副局長劉艷峰在2016中國(青海)"互聯網+政務"創新趨勢研討會的發言,電子政務智庫編輯根據錄音整理,內容未經本人審核。
"互聯網+政務"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和改善民生服務質量的重要路徑,是政府利用大數據提升市場監管能力,利用數據開放激活社會創新活力的集中體現。銀川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互聯網+政務"方面的的做法與取得實效可以總結為3個方面:
一、以行政職權精簡優化為主線,實現簡政放權到位
1. 扎實開展"三減兩提高"工作。共取消、合并、調整行政審批事項75項,減少辦理環節120多個,減少辦事時間2488個工作日,減少收費項目130多項,降低16項中介服務收費標準,減輕群眾和企業行政審批負擔2.34億元。
2. 開展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規范工作。經規范法定依據、清理事項名稱,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由89項精簡為78項,全部為行政許可。
3. 全面開展"權利清單"工作。按照"應消必消、應合必合、能放則放"的原則,重點對行政審批、行政處罰、行政檢查和多頭管理、重復執法等職權事項全面梳理和依法清理,銀川市行政職權由8570項精簡到2962項(其中行政審批107項),精簡率達到65.44%,是西北地區保留職權事項最少的省會首府城市。
二、以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為核心,實現放管結合到位
銀川市于2014年10月27日成立行政審批服務局,同年12月22日,市民大廳建成并投入使用,行政審批服務局正式入駐辦公,成為西部地區首家將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集中進行審批的城市。放管結合,銀川市實施了"六個一"工程。
1. 一局一章管審批。為解決行政審批部門林立、職權分散而導致的權利碎片化問題,銀川市通過"歸零式清理",按照"編隨事轉,人隨事走"的原則,開展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權改革,將26個市直部門行使的153項行政審批權劃轉到行政審批服務局實施,統一進行規范、高效、廉潔、透明地運行,審批人員減少了80%,59枚審批公章徹底封存,實現"一局一章管審批"。
2. 一個大廳辦成事。以"規范化、標準化、智能化、人性化、現代化"為目標,將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公共資源交易、社保、公積金、醫保、土地權屬、房產交易、出入境管理、人事考試等11家單位,市規劃、公安、國土、人社等4個部門行政審批處,氣象、消防、煙草、車管等17家單位的窗口,整合進駐到市民大廳,企業注冊、項目投資、房屋交易、"五險一金"、水電氣等500多項審批及公共服務事項在市民大廳400多個窗口辦理,實現了"推開一扇門,辦成一攬子事"。
3. 一個系統提效率。與中興(銀川)智慧研究院緊密合作,借助信息化技術,研發了"銀川市行政審批服務系統",從技術層面固化審批流程,定崗、定員、定責、定質,實現了"車間流水線式"的審批運作模式,原來多部門、多層級的串聯審批模式被徹底打破,做到了簡單事項立等審批,聯辦事項一口辦理,關聯事項一章多效,踏勘驗收統一勘驗,審批效率平均提速了75%。例如政府投資項目,從核準到取得開工許可證,辦理時間從185天縮減到50天以內,社會投資項目縮減到30天以內;企業注冊登記由5個部門5個工作日縮減到了1個工作日。政府行政運行中,"多部門審批"、"多環節流轉"、"多頭跑路"的互為前置、互為牽制、效率不高的問題得到了有效改善,讓簡政放權插上智慧政務翅膀。
4. 一個平臺跟全程。建立電子監察系統,對審批實施全方位無盲點的監控監察和督察督辦。通過行政審批服務系統的電子監察功能,對審批全過程進行同步全程監控,確保審批全流程無違規;利用電子視頻監控系統,對窗口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服務態度現場實時監控了設置電子評價器,辦事群眾現場評價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實時監控、過程跟蹤、預警提醒、投訴反饋、督察督辦、績效評估。確保審批工作規范化陽光透明運行。
5. 一個網站全公開。通過行政審批服務局的官方網站,全面、詳實的公開了審批事項的名稱、依據、條件、程序、時限和收費依據標準、咨詢監督電話以及辦理結果等內容,既對審批事項進行了規范,也對申報要件的審查行為進行了規范,既解決了審批許可自由裁量權過大的問題,也保障了申請人應有的權益,有效杜絕了用權"任性"和以權謀私,增強了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心。
6. 一套機制保規范。制定了《窗口工作人員管理辦法》、《績效考核獎勵辦法》等工作制度;建立了《勘驗、評審工作制度》、《行政審批案卷立卷歸檔管理辦法》等審批機制;出臺了《銀川市行政審批和監管信息共享工作制度》、《政府投資類建設項目審批工作聯系會議制度》等審管互動辦法,形成了行政審批與監管"平行對接、協同推進、上下聯動"雙向合力模式。
三、多措并舉助推審批改革,實現優化服務到位
1. 優化審批流程。運行一年多來,銀川市審批局對實施的153項審批事項(505項具體審批業務)先后進行了6次大規模細致梳理、優化,找出了所有相關審批事項之間的法律關系、業務關系和邏輯關系。按照"流程最優、實現最短、資料最少"的原則,依法對事項辦理環節、辦理時間、申報材料等要素進行了優化、減少、刪除、153項審批事項(505項具體審批業務)辦理時限由法定的4080個工作日減少到880個工作日;53%的具體審批環節241個,放寬審批條件16項;取消、下放審批事項17個。
2. 加強審批信息平臺建設。一是建立"網站辦事大廳"。227項具體審批業務實行網站辦理,申請人在網上利用手機號碼進行簡單的注冊后,即可提交申報材料,審核人員確認資料無誤后,第一時間通過網絡向申請人回復辦理結果。二是建立"審管互動平臺",實現了行政審批與行政監管的有效互通。通過網絡實現審批信息與監管信息的共享,不斷增強審管互動精細化、提升審管工作高效化。
3. 實行"四證一章"、"三證合一"企業設立模式。銀川市審批局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四證一章,一日辦結"的企業注冊設立聯審辦理模式,即將原有工商、質監、國稅、地稅部門分別辦理的證照,改為由審批局統一辦理,實行"一口接件、信息共享、內部聯動、一口出證"方式。
4. 推行"一表通"便捷審批模式。創新審批辦理方式,以"一張表格辦成事"為工作思路,以"合并、優化、簡潔"為遠策,以"雙承諾、雙告知"和加強事后核查與監管為保障手段,對審批申請中需提交的證明、申請、登記、注冊、審核等各類表冊、材料進行修改、合并、優化,共減少各類審批申請表格、材料291個,剔除各種申請審批填寫內容3384個,有229個具體審批業務只提交"一張表格"即可辦理。
5. 推行"同城通辦"模式。充分發揮市場主體準入審批事項集中辦理的優勢,選取7大類58項市場準入審批事項,以信息化為支撐,打破區劃限制,統一審批標準,優化審批流程,合理設權授權,構建了"多點受理、同城通辦、信息共享、審管聯動"的"同城通辦"模式,營造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進一步激發了中小企業干事創業的熱情。
6. 試行營業執照"經營范圍"登記方式改革??偨Y全國各地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經驗,探索開展營業執照"經營范圍"登記核定改革,即對營業執照中的"經營范圍"一項,由原來的登記機關核定改為市場自主選擇、自行調整,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降低企業經營成本。
7. 試行"審批改備案"改革。依托"先行先試"改革,在全國首府城市中率先開展"審批改備案"改革。按照"易操作,可管理"的原則,退出78項企業能夠自主決策、審批頻次高、受眾面廣、改革后效果比較明顯的具體審批事項進行"審批改備案"。審批事項改為備案管理后,申請人根據規定的備案條件,向審批局報送相關資料,即可開展相關經營活動。
8. 研發"銀川掌上審批"手機APP系統。利用手機APP軟件應用廣泛、操作簡單、快速便捷的優勢,與中興(銀川)智慧研究院共同研發了"銀川掌上審批"手機APP系統,實現實體政務大廳和網上辦事大廳、線上與線下、網上到掌上的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審批服務方式,極大提升審批的效率。
9. 探索試行"視頻勘驗"模式。對現場勘驗必要性。重要性不高的審批辦件,試行以"視頻勘驗替代現場勘驗"新模式。申請人可將經營現場視頻資料通過網上辦事大廳上傳、審核人員第一時間接收審核視頻,經審查合格的,不再進行實地現場勘驗,核發想法許可,有效的提升了服務水平,減輕了工作量,做到了行政成本和辦件時限雙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