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金融危機、“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確保產業平穩快速發展,國家出臺了《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軟件和信息服務收入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的比重從12%提高到15%”的發展目標,并在政策措施中要求加大國家投入,支持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項目建設。技術改造是拉動經濟增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措施,也是調整產業產品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趙小凡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加強軟件企業技術改造,提升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對于當前形勢下確保軟件服務業平穩快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以技術改造提升核心競爭力以自主創新做強軟件服務業

  技術改造具有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是以內涵為主的科學發展方式,是有效增強軟件企業軟件研發能力、建立良好軟件測評體系、質量和服務保障體系、提升行業公共服務支撐能力的重要手段。

  趙小凡認為,受傳統技術改造觀念、軟件企業自身特點等因素影響,人們對軟件企業技術改造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從實際來看,軟件企業和傳統行業企業一樣,在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技術改造問題。目前,微軟、惠普、IBM等跨國企業都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技術研發、測試與模擬、質量保證、展示與體驗、產品與服務運行保障環境。趙小凡說,國內軟件企業雖然也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研發、測試、行業服務等環境,但總體而言,在圍繞產品與服務的研發、測試、展示與服務保障等一體化技術研發與服務體系的建設上還十分粗放,缺乏充足、高性能的技術研發環境,有限的產品與服務展示能力,低效、滯后的服務保障體系。他認為,隨著我國軟件服務業的發展壯大,軟件技術改造問題越來越突出,軟件企事業單位迫切需要通過加強技術改造來提升競爭力;同時,國家對軟件技術改造方面的引導和投入還不夠,亟須進一步加大力度,以支持軟件企事業單位開展技術改造,加強自身能力建設。

  技術改造也是支持軟件企業應對危機、確保產業平穩快速發展的有效措施。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對我國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軟件服務業基于內向型發展的特點,盡管繼續保持了平穩快速發展的態勢,但受危機影響增速也出現明顯滑落。軟件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資金不足、核心技術短缺等是制約其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不斷深化、IT支出縮減的形勢下,上述問題更加明顯和突出,軟件企業迫切需要通過技術改造快速提升自身創新發展能力,有效應對危機,擺脫發展困境,確保產業平穩快速發展,從而更好地帶動和促進其他行業發展。此外,通過國家新增投資加大對軟件企業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的支持,也有助于帶動擴大社會對軟件服務業行業的投入,拉動市場和消費,為其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突破核心技術優化產業結構

  與制造業相比,軟件服務業技術改造有其自己的特點,主要涉及軟件開發環境建設和開發能力提升、軟件測評環境及能力建設、質量及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等方面。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