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與以往五年規劃的最大不同點在于,它既是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沖刺”關鍵期,又是拉開全面綜合改革新紀元帷幕的新起點。
“十三五”規劃根植于國際國內發展的新常態新特點
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進入了以“云物大智”(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為支撐的人人自由組合的3.0版階段。面對風云變化和矛盾交錯發展的國際形勢,中國不只是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眾多嚴峻的挑戰。所以,中國必須科學把握目前的國際形勢發展趨勢和特點,這關系到中國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
1.國家發展面臨多元復合轉型。中國正處于一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快速轉型的戰略機遇期,也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突變精進關鍵時期。多元復合轉型的社會特征為國家的各方面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戰略背景,這種轉型的社會特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第一,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快速轉型。在鄉村向城市化快速轉型過程中,必須迅速構建傳統的人口紅利轉向高效人力資源,最后實現人力資本現代化的科學路徑。最終,通過土地集約利用、厚植人力資本、TOD交通互聯、經濟結構優化,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城市,提升中國的區域結構競爭力。
第二,市場經濟適應期轉軌進入市場經濟完善期。一方面政府有步驟地退出市場作用領域,只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保證市場秩序的穩定、有序。另一方面,市場的主體地位不斷強化,凡是市場自身能做好的事情交由市場自身完成。
第三,技術更迭加速。面臨信息化社會的巨大沖擊,大數據成為國家、地區、企業的重要資產和核心競爭力,平臺思維和整合博弈徹底變革傳統產業模式,直線型產業鏈演變為環狀產業鏈,產業之間的跨界融合與創新推動了新想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快速迭加出現。
第四,社會由立體科層結構向扁平交互網聯結構轉型。全球化和知識化的發展意味著對高效和創新要求的提升。高效需要減少繁文縟節的過度限制,創新更易于在寬松、民主的環境中產生。傳統組織扁平化、交互網聯化,引致社會角色、社會地位及地位形成、社會規則發生變革。
第五,開放外拓社會尋求再次開發。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打通了傳統意義的國界,數據、信息、知識經過信息媒介手段,在國際社會快速流通。蝴蝶效應的威力愈加巨大,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由美好愿景逐漸成為現實。在新生態下,如何把握開放外拓的發展路徑,明確內涵與外延,是一個重要課題。
第六,由產業追隨向產業創新轉型。在現代知識經濟社會中,要增強國家競爭力,只有依靠技術開發、科技興國,積極參與技術全球化。中國應牢牢抓住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將互聯網產業做成世界引領性產業。
第七,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知識經濟背景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一條根本途徑。實現新型工業化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這是以地球有限的資源支撐日益增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完全可以支撐人類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第八,由傳統閉環因循文化向現代創新開放精進文化轉型。面對全球化、知識化的調整,中國正著眼于提升國力,積極參與競爭。
2.“云物大智”時代催生新經濟發展方式。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和認知科學使得科技和產業的發展呈現出非線性突破、爆炸式發展的新特征。這其中,信息技術又是基礎,其核心“云物大智”直接引爆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它正在并將徹底改變知識的獲取、傳承、積累和創造方式,并推動著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組織方式與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公共治理的形態也相應地發生轉變。價值流和信息流的聚合形態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物理疆界形同虛設,原來常用的競爭方式和生活模式將退出歷史舞臺或日漸式微。舊有世界格局迅速被打破,新的世界秩序遠未形成,各國都面臨著新的戰略定位。
“云物大智”時代對國家發展的挑戰是多方面的。網絡化的治理結構極大地改變了決策形式和決策過程。權力分散化帶來了多中心格局,權力均等化趨勢正在催生多層級自主性;垂直的集中決策已不足以應對人們之間的水平互動,單純的命令開始讓位于決策的商議過程。
信息網絡的興起悄然摧毀了人們之間許多固有的疆界,全球化發展又進一步解除了許多原有壁壘,這意味著一個跨疆界時代的到來。當今世界的景象是:市場跨疆界運行、經濟跨疆界發展、社會跨疆界合作、文化跨疆界傳播。于是,公共治理需要在跨疆界的交錯延伸中不斷解決差異性問題,應對矛盾沖突的新綜合,實現在混沌邊緣的共生進化。
3.國家能力建設建立在八個維度之上?,F今國家的能力建設越來越建立在經濟、科技、軍事、貨幣、地緣、外交、制度和文化八個維度上,而且這八個維度都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和要素。
經濟實力已經躍升為國家能力的第一表現力。經濟實力已經不僅僅是進出口、消費和投資所決定的規模經濟,還要由技術、技能和創意所決定的一個國家產業的升級速度、職業的替代速度和創意的衍生速度所表現。經濟利益是國家發展最活躍的動力,科技作為人類進步的最革命因素和第一生產力勢必在其中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萍甲鳛槿祟惿鐣ㄒ痪€性精進的牽引性力量,在不斷催生著新思想、誕生著新方法、孵化著新產業;在未來世界,科技還會繼續充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性動力“引擎”,也必然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陣地之一。
貨幣成為國家能力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過一句話: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全世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后,攫取大量的鑄幣稅收益。如果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為中國在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獲得更多話語權,而且還將有利于中國保持經濟政策的獨立性和國內經濟的穩定,同時也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外匯儲備的安全問題。
外交也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認知挑戰。國際事務和國內事務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無論大國還是小國,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謹慎冷靜估計自身實力,尋求自身國家利益動態平衡,盡可能用一個領域的合作去化解另一個領域的沖突。地緣既是戰略緩沖區,更是貿易和投資合作的主要伙伴。中國周邊正發生深刻而持續的演變,如何超越傳統,構建各種類型的網聯周邊國家的橋頭堡,建設大地緣政治新格局,向外延伸國內影響力和向內吸附海外利益,是必須解決好的重大現實課題。
文化成為重要的創意產業、國際資源的黏合劑、國家認同的耦合器、國家施展軟實力和巧實力的利器,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發展。文化已經和技術創新、產業創新融合一道成為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當今世界是一個技術進步、產業創新、社會平穩協同正向演進都需要制度支持的時代。美國通過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推動國際規則的創新并施展其話語權,一方面維持其霸權地位,另一方面每年攫取超萬億美元的經濟利益。
以五大理念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十三五”規劃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后一個五年規劃。在這次規劃中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在這些五位一體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中國將在發展的速度、結構、方式等多方面發生變化;中國經濟也將進入2.0版的新紀元;在發展領域,布局更加清晰,強調重點突破。
1.供給側改革重在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全面小康需要堅實而全面的社會保障。未來五年,完成各項民生指標壓力不小,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任務不輕,要將民生指標逐項分解細化,采取強力措施一項項落實。
當今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需要在吸納全人類智慧的基礎上設計一套新的社會政策體系,以迅速突破在后發國家持續幾千年的“鄉土文明”自鎖和互鎖陷阱。因此,中國同樣需要有一個具有“萬向節”性質的戰略政策平臺,將各項政策予以系統集成,實現中國的現代化轉型。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社會普遍服務體系的主要功能在于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安全底線。它能有效避免出現社會群體間的對立、地區間的失衡、思維和道德倫理的割裂以及現代化進程的斷裂。從功能上來說,普遍服務體系至少在人文社會普遍服務、產業社會普遍服務和信息知識社會普遍服務三個子系統上為提升國家競爭力提供保障。
人文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主要解決民生問題。保持社會發展的公平、公正與均衡穩定,保障國家發展的動力及持續競爭力,防止群體間、區域間和人的內在心理出現失衡與斷裂。保護失地農民、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城市中的下崗失業者等弱勢群體,避免他們處于社會的邊緣,使社會各階層共享現代化的成果,避開現代化進程中的“拉美陷阱”。
產業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主要解決產業文明共享、創業生態培育、產業創新和企業價值導向等問題。解決中國富裕后如何強大的問題,防范出現既定技術文化條件下商業模式的簡單復制,固化原有社會結構和文化,缺乏技術創新動力和社會動態升級能力,避免陷入社會自鎖和靜態社會的“西班牙幻影”中。
信息知識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主要保障社會發展所需信息和知識的不斷積累,為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快速實現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化,為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注重依附于知識和信息的技術創新做準備。這就要求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使政府的活動順應市場規律,防止步入工業化階段發展迅速、但是遲遲難以進入知識經濟的“日韓困境”。
2.以經濟社會雙重轉型為主線謀劃落實各項改革措施?!笆濉睍r期,將以經濟社會雙重轉型升級為主線。當今的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都是“硬道理”?!笆濉币巹澕幢阍O立經濟增長目標,更大程度上也主要是一個參考性的指標。在當前這個轉型和走向新常態階段,經濟增長質量更為重要。也就是說,經濟增長的方式應當更多依靠內需驅動,依靠創新驅動,而不能繼續過于依賴投資驅動?!皟蓚€翻番”目標是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為前提的。這意味著,“行穩致遠”是“十三五”戰略規劃的核心預期,其關鍵在于政府自身的改革。政府體制改革方向,就是不與民爭利,勇于放下行政權力,回歸市場,在新技術新產業突破的風口上把握住時代的方向。也只有深化政府行政體制改革,才能將信息網絡技術變成帶動中國新經濟形態的新動力,避免進入“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西班牙幻影”。
從“十三五”開始,中國將以經濟社會雙重轉型升級為主線,重在夯實社會轉型的基礎,推動供給側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保障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均等性、可獲得性、全覆蓋性、公正性和可持續性;不斷提升產業替代度、職業替代度、社會善治程度、社會流動和融合度、社會開放度和環境宜居度。(作者:許正中,國家行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