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培芳|信息社會50人論壇理事,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原理事長
 
  01 什么才是世界經濟新動能?
 
  一百年來,世界經濟高地從鋼鐵煤炭——機械石油——汽車電子——房產金融,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傳統實體經濟產能過剩,畸形發展,房產金融泡沫嚴重,致使貧富差距拉大,經濟危機深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6月3日講話中指出:“大量耗費物質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顯然難以為繼”,“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
 
  ICT基礎設施和互聯網平臺都是實體經濟,不是虛擬經濟,鋼鐵、水泥的過剩產能,房產金融泡沫才是虛擬經濟??v觀近30年來我國主要經濟增長結構,鋼鐵、糧食、石油等經濟實量普遍增長幾倍、十幾倍,價格也上漲十幾倍、幾十倍。只有IT設備價格下降幾十倍,網絡數據流量增長 80萬倍,資費下降3200倍!由此不難看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主要在信息領域。
 
  02 怎樣理解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
 
  現在許多人都把兩化融合理解為工業和信息業兩個產業的融合,好像是一對夫妻關系融洽,可以白頭到老,這是很糟糕的理解。1986年我參加一個跨行業的課題組就提出“利用后發優勢,同時縮短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大差距”的政策建議。當時我們認為要同時縮短兩大差距,這是后發國家的一個特殊階段的歷史任務,因為西方國家大多是先完成工業化以后,才進入信息化發展階段。
 
  2002年,中共十六大正式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兩化融合發展”,18大報告又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工業現代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都說的是一個交叉發展歷史過程,不是兩個產業的靜態關系。
 
  還有許多人喜歡按照產品劃分經濟時代,比如:鋼鐵時代、汽車時代、計算機時代、文化創意時代、多媒體時代,反而認為互聯網不過是個工具,并不能改變傳統產業和傳統時代的經濟特征和社會特征。其實世界信息化浪潮經過為人際交流和商品交易服務的兩個階段,正在進入以“移、云、大、智”,3D打印為標志的、直接為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服務的信息生產力階段。
 
  03 生產什么還是怎樣生產?
 
  有人認為,信息生產力就是生產信息的能力,生產什么就是什么生產力,這就把生產力的概念庸俗化了。區分不同的生產力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信息生產力是由信息或知識勞動者,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以及適應各行各業生產、服務和人們生活需要的信息資源形成的新型的、社會化生產能力。它統領現代能量和機械系統,組成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力。信息生產力必然對傳統生產關系和經濟理論造成巨大沖擊。
 
  馬克思早就講過 “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資本家為首的社會” 。我認為“互聯網磨”將產生以知識中產者為首的公平信息社會。
 
  04  兩種生產力的經濟特征有何不同?
 
  工業生產力的特征是,資源獨占、邊際成本遞增、適合集中壟斷、肯定嫌貧愛富。信息生產力的特征則是,資源共享、邊際成本為零、必須協同關聯、天然普惠民生。有人認為信息經濟與工業經濟一樣,都是為有錢人服務的,他們就是對互聯網以超常規的速度向落后地區、貧困人群的滲透視而不見。
 
  05 如何認識網絡提速降費?
 
  我國領導人多次提出網絡提速降費的要求,社會上有三種表現。一是來自通信行業內部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表態要踐行國務院提出的各項任務,并列出時間表;但又有人羅列數據,證明中國上網費用與國際比較已經偏低,再降低的空間已經不大;還有些業內職工想不明白,為啥老讓通信網絡提速降費,食品、藥品不降費?鐵路公路不提速降費?二是普通老百姓認為,現在大家都用微信了,上網流量早就應該免費。第三種是部分學者認為,提速降費符合信息網絡發展的客觀趨勢,隨著物聯網“泛在網絡、永久在線”的時代要求,應該按照零邊際成本規律,改變收費方式,讓全社會都連得上,用得起,放心消費。
 
  我贊同第三種觀點,并且進一步認為區分本地和長途、搞精細流量收費是混淆了信息經濟與工業經濟的根本區別,是用賣原子的規則賣比特!全社會必須打破工業時代廠商思維的路徑依賴,通過政策調整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部門以低費微利方式,主動適應信息生產力的發展規律。
 
  06 “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互聯網+”就是用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同時催生新型生產和生活服務業。如電商平臺、社交平臺、創客平臺、3D打印平臺,它既不是原有互聯網產業的自我延伸,也不是傳統產業連接到互聯網(即+互聯網)。更像是傳統產業這個老夫與互聯網這個少妻生的新兒子?!盎ヂ摼W+”是用互聯網精神滲透、改變生產方式和社會規則,而“+互聯網”則往往要求互聯網服從傳統生產關系和社會規則。
 
  07 互聯網思維還是互聯網精神?
 
  提到互聯網思維,現在有所謂的五大互聯網思維、七大互聯網思維,多是一些網絡營銷之“術”,幾乎沒有涉及互聯網之“道”。我認為互聯網具有“開放共享、扁平關聯、協同互利”這樣三種精神,這三種精神是客觀存在,也是向整個社會經濟滲透的必然趨勢。
 
  08 傳統經濟學為何失???
 
  互聯網精神沖擊了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平臺經濟顛覆了充分競爭的經濟學假設;信息價值動搖了信息充分透明的經濟學假設。信息時代的新經濟學將應運而生。
 
  諾獎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說:“新古典經濟學家試圖證明資本主義經濟是有效率的,但是,一旦引入不完備市場和不完全信息這些更接近現實的假設以后,帕累托效率的論點就站不住腳了”。
 
  張五常最近在《經濟學為何失敗》的講演中說,亞當.斯密那個年代面對強大的封建勢力,小生產者不自私不行?;ヂ摼W時代就不同了,自私可以使人類發展,也可以讓人類毀滅!
 
  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最近也開始反思,認為市場經濟不可能實現完全競爭,人們也不會只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市場主體更需要信譽才能在社會長期立足。
 
  美國供給學派經濟學家吉爾德認為,“現代經濟學為何失靈,主要是因為它違反了信息論的一個基本原則:顛倒了價值創造和價值交換的關系”?!皝啴?斯密及其后繼者們提出了自發秩序原理和看不見的手。而在高通(通信)公司的影響下,我逐漸偏離了這些經濟學理念,開始研究信息和噪聲為基礎的新型經濟學”。
 
  09 信息普惠還是數字鴻溝?
 
  社會對“普惠經濟”這個詞比較生疏,主要是因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整個的西方經濟理論的前提已經深入人心。正如喬治.吉爾德所言:“在亞當斯密的筆下,市場的主導者不是那些智慧的企業家和有創造力的商人,而是以擴大私利為目的的理性經濟人”。今天,隨著ICT技術普遍接入和信息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地域差別正在急劇縮小,人群差別暫時有所擴大,這并不意味信息普惠不成立。原因有二:一是信息不可能像占有物質財富那樣囤積居奇,必須低費共享,普惠大眾;二是人們利用信息的能力總會有差異,沒有差異就沒有信息,平均主義不是信息社會。世界銀行在世界貧困地區的專項調研發現,“移動互聯網比廁所和清潔用水更重要”!互聯網的普遍接入,為窮人提供了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同時也是普惠大眾的重要切入點。
 
  10 應該選擇怎樣的經濟制度?
 
  集中計劃經濟的結果是集體貧困,自由市場經濟結果是兩極分化,“利潤與貧窮同時增長”。面對傳統市場經濟的五大缺陷(周期性危機、公共產品或公地悲劇、教育不公平、法律不平等、貧富分化),現在有人提出了新計劃經濟概念。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有人提出:建立國家計算中心,實行精細計劃經濟,這根本行不通。因為信息技術越普及,社會信息量就越大于政府掌握的信息量。而網絡互利經濟模式更有利于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政府的保障作用和社會的協同作用,實現相關者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11 利他主義、利己主義還是互利主義?
 
  隨著社會日益透明,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都將被時代淘汰。只有平等交易、協同互利,才能獲得更持久的合理利益。默克制藥締造者,喬治·W·默克說:“我們應當永遠銘記,我們旨在于救人,不在于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睙o獨有偶,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亦提出:“一個市場主體的成功,必須建立在相關主體也要成功的基礎之上”。而“納什均衡模型”和“??怂沽_德”多元重復博弈模型,都證明互利主義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經濟倫理。
 
  12 要不要產業政策和公共管制?
 
  這涉及市場、政府和社會這三只手怎么分工的問題,商業性產業不需要專項政策,但是對于公共基礎產業或社會化企業,就需要專項政策。談到信息通信業的政策問題,不少西方國家從拆分到合并,走過不少彎路。我國的信息通信主管部門,應該建立以激勵性管制為主的,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治理理念和相應制度。
 
  13 人類需要怎樣的生存空間?
 
  信息社會,人類應該怎樣生存?這是個帶根本性的問題。近些年來我國的城鄉差別并未縮小,反而有所增大。雖然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市場巨大,但是傳統思維主張繼續在工業集中化城市的道路上狂奔,致使大城市病日益凸顯,京津冀地區霧霾日益嚴重。指導最近才開始認識到疏散大城市功能的重要性。
 
  我認為,城鄉協同關聯化、智慧生態化,才是我國未來經濟與社會健康發展的藍海。前提是解決社會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配套、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這些又都離不開信息生產力的支撐。
 
  當前的信息技術革命雖然還是源自美國,但是中國有無以倫比的巨大市場和更適應未來的文化精粹,我們通過互聯網應用創新來反求核心信息技術,強國復興之夢并不難圓!我國華為、中興公司在IT技術前沿領域已經進入了無人區。還有兩個無人區就是互聯網應用創新和經濟制度創新也正在突破或者有望新的突破。
 
  人們都不可能超越他們所處的生產力時代,但是每個生產力時代都需要一批站在時代前列的人。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