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在浙江烏鎮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縱觀世界文明發展史,人類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F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進一步指出,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信息革命”,“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要“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梢哉f,每一次生產力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深刻影響,而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生產生活領域和政務領域深度滲透,帶動了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也構成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基礎環境和一個重要工具”,改變了人們思考社會的知識范疇、治理社會的行為方式和模式、塑造著人類社會生活新的空間和秩序。由于當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特別是移動通信和社交網絡的普及,分隔于全球各個不同地理空間、不同時區的各個人類個體和群體越來越高度互聯、高頻互動,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的角角落落正在加速進入全面“數字化”,[3]也就是在強大的信息技術支撐下,各種信息都能“以數字化形式自動采集、整合、存儲、管理、交流和再現”。1998年1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開幕典禮上發表題為“數字地球——新世紀人類星球之認識”演說,首次提出“數字地球”這一概念后,“數字國家”、“數字政府”、“數字城市”和“數字社區”等概念和實踐隨即相繼出現?!皵底只痹诋斚乱巡辉賰H僅是一個概念,而是現實世界的真實存在,并促使各國迅速將“數字治理”上升為國家乃至全球治理的發展戰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生活之時代早已不再是一個金融交易只發生在實體交易所、政治磋商要經由一小撮人在煙霧繚繞的暗室里達成共識的時代?!睌底只?、網絡化動搖了以固定空間、相對集權為基礎的國家或組織的根基,進而越來越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一種常態,以至于人、人性本身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都在經歷數字化洗禮、網絡化重塑、分權化再造,乃至連帶我們的政府形態和社會治理模式也將步入新的歷史階段。
一、社會形態的歷史嬗變: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
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描述,生產是歷史上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并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經濟基礎會決定不同的上層建筑,在不同的生產關系及其運行形態下會形成不同的社會治理模式,“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每一輪技術變革都會驅動人類社會走向更高的發展階段。當前,信息革命特別是即時通信網絡的普及性應用,既擴大了人際交往面、強化了人際交往頻度,同時又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牽絆,很多曾經匪夷所思的事情正在成為現實,現在越來越沒人會懷疑一個突尼斯網絡上不起眼的“城管打人”帖子會顛覆掉中東許多國家政權、一個梨花女子大學的女生炫富事件居然會影響東亞政局走向。相比以往,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在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且變動不居,而我們所賴以建立秩序的社會形態——也正在經歷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轉變。
(一)農業社會——信息傳遞的低級形態
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社會生來就是一個信息社會,在不同的信息生產和傳遞模式下,人類社會迄今已表現為若干秩序形態。在農業社會階段,由于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和山川河流的交通阻隔,絕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基本上是以家族為單位、以鄉鄰為社交半徑、以鄉土為背景舞臺的。對大部分人來講,一生幾乎固守著始終如一的階層、職業和環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非社會環境的變動和不可抗力的突然擾動,士、農、工、商等各業人員很少職業變換,也幾乎從不輕易離開自己的工作地域或偏離自己的謀生路線;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幾乎都是在相對固定且數量范圍有限的熟悉人群互動,這些人群主要包括親戚、朋友、同窗和老鄉,即使偶爾會碰到些許陌生人也很難進入到他們早已熟識的社交圈子。彼時,人們的行為軌跡以及因互動而產生的社會生活信息多是穩定、可循且結構化的,社會管理主要是以“信息集中生產”和“信息有限傳遞”為中心的,決策也主要來自寡頭政治和一小撮貴族勢力內部的精英共識,他們不僅壟斷著生產資料,同時也壟斷著社會信息和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梢哉f,在農業社會形態下,以鄉土為背景、以信息集中生產和有限傳遞為中心的社會生活導致“一切政治近乎宗派的、鄉土的且精英的”。疏離且有限的社會交際、地域化的社會謀生以及基于威望與權力的寡頭精英決策,是農業社會的主要特征。在這種低信息社會形態中,壟斷信息生產并控制信息流動即意味著秩序和穩定,治理常常表現為國家政策對于信息的控制能力。
(二)工業社會——信息傳遞的中級形態
進入工業社會階段,伴隨著一波又一波的工業革命和電話、電報等現代通信工具的發明,以資本驅動為動力,以雇傭勞動和市場經濟為中心的社會化大生產不僅摧毀了舊有的鄉土政治和鄉村隔離狀態,同時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系、社會信息傳遞方式?!百Y本主義膨脹是建立在不需要緊密個人聯系就可以指導交換的理念之上的,換言之它依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弱連接?!币环矫?,伴隨著生產資料的日益集中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以鄉土為中心的鄉黨政治場景逐步被以城市為中心的市民政治所取代,工業化和市場化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新的“階級”和“階層”,同時還衍生出了近代“政黨”、“共和”和“代議”體制;而另一方面,伴隨著商品和資本輸出的全球性擴張,工業國家將社會交換關系裹挾至全球各個角落、各個領域,其所面臨的社會問題也不再僅僅滋生于自身經濟體系和社會體制內部,來自國境之外的擾動因素也日趨成為國家管理者需要經??紤]的決策變量。在此情形下,工業國家的社會和治理形態日趨演化為以物品和資本交換為主要方式、以城市政治為中心舞臺、以政黨內精英協調、政黨間競爭與利益集團間權力角逐為社會秩序穩定機制,而舊有的以家族為中心的權威式管理逐步讓位于統治階級內部以定期輪換和權力分立為特征的制衡治理,從而在治理手段上也更加豐富、復雜,形式上也更加細密、系統。但“精英治國”的理念以及“精英”與“民眾”的疏離并未發生多少實質性的改變,用于驅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知識信息仍然主要在社會中上層,特別是在統治階級內部聚集和流動,普羅大眾依然被排斥在政治決策和社會治理之外。
(三)信息社會——信息傳遞的高級形態
然而,時至今日,“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了數據迅猛增長,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正日益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以及經濟運行機制、社會生活方式和國家治理能力產生重要影響?!毙畔⒏锩粌H正在改變著人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生活方式,同時也在改變著社會權力的運行狀態和社會秩序的治理模式。與工業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態相比,在當代信息技術的驅動下,“年輕人保持聯系將不再困難,他們都能夠通過谷歌搜索到對方,并且在臉書或其他任何同樣的網站上建立永久牢固的聯系”,社會生活的網絡化正在使得數字社會日趨演變為新的社會形態。在農業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基本上是地域性的小規模熟人網絡,人們彼此之間的交往深受地理阻隔、交通成本限制和主權疆域的禁錮;即使是在高度現代化的工業社會時代,社會生活中的每個個體也仍然在彼此影響不深的社會情境下進行獨立決策,并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謹慎思考和理性抉擇,例外主要發生在諸如戰爭或突發事件等需要做出迅速決策的情形之中。在這樣的條件下,社會的運行主要是以低頻率的社會互動和有限的信息傳遞為基礎構建的,社會決策主要是基于理性原則在精英群體之間尋求搖擺和平衡,并形成了一整套延續至今的社會決策模式:精英提案、大眾投票,少數服從多數,亦即所謂“多數人的民主”。
但是今天,由于當代通信技術的進步特別是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的普及應用,傳統社會管理的精英模式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全球單個個體都被納入到同一張社交之網,以前相隔萬水千山的人當下彼此相互影響、相互牽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正在加速走向一體化、系統聯動性和高復雜不確定性。在這樣一個人人彼此相聯、社交網絡四通八達的世界中,我們既無法僅僅依靠捕捉幾個有限變量而進行社會管理和政治決策,也沒有充足的時間直面洶涌而來的信息洪流而專注于謹慎思考,更為重要的是社會生活的網絡化正使得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各種“政治圍觀”和“社會吐糟”運動、并越來越深度地卷入有關社會治理的各項政治決策之中。以前,普通民眾經常是被忽略或被漠視的弱小行為體,而如今任何一個網民不經意的微小舉動諸如隨手拍、點贊或網絡發帖都可能擾動整個社會系統的平衡和穩定,甚至某種程度上重建新的社會結構和新的人際互動模式。
可以說,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信息交換和信息傳播正在快速取代傳統物品交換和資本流動而成為新的社會驅動力量?!皺嗔φ龔膰蚁蚓W絡轉移,憑借信息技術我們的社會互動正取代等級結構作為社會組織形式的主導地位”,數據和信息不但已在整個社會層面開始分享和傳播,就連“權力”和“權威”也日趨支離破碎為各個“無組織”、“無中心”的網絡化社會運動;有關社會公共問題的治理協商也已不再僅僅集中于精英內部的激烈辯論和民意代表之間的唇槍舌戰,普通民眾通過自己的移動終端和社交工具也日趨深入參與其中。歷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人的活動以及人的存在形態更加接近馬克思所說“社會人”的實踐本質,“要了解這個嶄新的世界,我們需要對已經熟知的經濟和政治思想進行擴展,使其能夠包含這種數百萬人相互聯系、相互學習并影響彼此觀點的情況。我們不能再僅僅把自己看作是謹慎決策的個體,必須要考慮那些影響個人決策、驅動經濟泡沫、政治革命和互聯網經濟的動態社會效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