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國家、省工程建設招標投標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要求,進一步破除招標投標領域影響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規則障礙和隱性壁壘,優化招標投標營商環境,今年以來,濟南市不斷建強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四個體系”,健全完善“3項監管、4個協同、若干機制”協同監管新模式,多措并舉推進全市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落實落細。
規范各類交易主體行為“強引導”
濟南市高度重視交易主體的行為規范引導,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嚴格執行招標投標法規制度進一步規范招標投標主體行為的若干意見》(發改法規規〔2022〕1117號)按照不同的交易主體類別梳理形成“禁止類”“應當類”“鼓勵類”三張清單并印發宣傳;市發改、國資部門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市屬國有企業招標投標行為的通知》,加強市屬國有企業招標投標行為規范化管理;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資源交易評標評審專家行為管理的通知》,創新總結專家“十應”“十不準”,強化專家行為約束;多部門聯合開展全市招標投標監管系統人員業務培訓和評標評審專家培訓;指導成立包括濟南公共資源交易協會和交易績效評估中心、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研究中心等在內的“1協會2中心”,有效加強行業自律和智庫支撐,引導和規范行業健康發展。
實行評標環節代理機構“不進場”
為進一步規范工程建設招標投標代理機構服務行為,濟南市發改、住建、交通、水務、園林和交易中心等部門單位聯合發布公告,對工程建設類項目推行代理機構線上評標服務模式。通過制定《濟南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招標代理線上評標服務管理規范(試行)》,改造建設代理機構評審服務大廳,對交易系統進行優化升級,實現了代理機構在評審服務大廳可通過音視頻等方式遠程開展評標組織工作,截至11月份,全市已組織開展代理機構“不進場”服務項目1048宗,在保障代理機構線上服務效果的同時,有效加強了代理機構與專家評委的物理隔離,降低了圍標串標行為的發生風險。
開展交易主體異常信息“在線推”
為加強公共資源交易見證現場和監督現場的“兩場聯動”,濟南市研究出臺《濟南市公共資源交易異常行為信息推送辦法》,并上線交易現場異常行為信息推送系統,針對交易現場通過電子系統識別、大數據挖掘以及見證人員發現的異常行為,通過“系統采集+人工補錄”的形式第一時間將信息線索推送至監督部門,實現了交易過程異常行為的發現、推送和處置的閉環管理。自上線以來,截至11月份,已推送包括“三碼一致”、社保異常等在內的各類異常信息37條,有效將公共資源交易現場見證信息變“備存待查”為“主動推送”,大大強化了交易平臺運行服務機構和行政監督部門之間的協同聯動。
探索推進評標專家工位“分散評”
為進一步降低專家評標評審過程中的廉政風險,提高全市公共資源交易場所設施資源利用效率,濟南市積極探索推進市域內遠程異地評標常態化,2022年以來累計在全市進行“工位式”評標席位改造179個,并完善市域一體化協調調度指揮系統,在試點開展“濟南臨港經濟開發區新建消防設施項目設計”等市域內專家多地就近分散評標項目基礎上,起草《關于開展專家“工位式”分散評標試點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積極探索評標專家由原來集中于同一評標室內評標,調整為自主選擇隨機分配的獨立席位在線評標,專家現場通過線上打字或音視頻形式交互會商,可有效減少主觀因素干擾,保障專家獨立客觀評審。
深化突出問題治理行動“協同查”
按照深入開展招標投標協同監督的工作要求,在國家和省統一部署下,濟南市多部門聯合深入開展工程建設招標投標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在開展全面自查、跨市互學互查、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問題線索的同時,委托公共資源交易績效評估第三方,深化開展績效評估2.0版,研究“E=K+Z+P”評標合理性數據模型,組織專家對各領域招投標項目交易合法合規性、平臺運行服務機構公共服務等開展常態化評估,并對全市各領域工程建設招標投標項目進行專項抽查檢查,截至11月份,累計開展項目績效評估330個,工程中標價逾430億元,涉及各方交易主體3900余人,發布《績效評估問題通報》3期;開展專項績效評估40個,涵蓋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等4個領域類別,有效形成了多部門協同監管合力,優化了招標投標和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市場環境。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