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推動數據賦能政務服務高效辦事,提升部門運用數據提供高效便捷政務服務能力,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數據最多采一次”“無證明省份”“優化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涉臺服務”五個方面改革內容,福建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辦公室發布了福建省直部門和各地典型經驗案例32例。

  案例1:福建多措并舉打造“軍人退役一件事”

  升級版讓退役軍人獲得感成色更足

  一、背景情況

  為踐行“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工作作風,提升政務服務效能,解決退役軍人返鄉報到辦理相關手續多、環節多、多處跑、多次跑等問題,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打造政務服務升級版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2〕32號)及省審改辦關于推進“一件事”相關會議精神,2022年10月聯合省委組織部、省公安廳、省人社廳、省醫保局、省財政廳、團省委、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等部門,創新推出“軍人退役一件事”,將當年度依法退出現役在福建省內落戶安置的退役士兵提供退役報到、地方經濟補助申請、自主就業退役士兵教育培訓需求調研、恢復戶口恢復登記、核發居民身份證、黨(團)組織關系轉接、醫保參保登記、醫保關系轉移接續、靈活就業養老保險參保登記、基本養老關系轉移接續、社會保障卡申請、預備役登記等涉及8個部門、3個層級共12件辦理事項集成為“一窗辦、一起辦、一次辦”,受到廣大退役軍人好評。2024年,為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優化提升閩政通APP服務能力工作的通知》(閩政辦函〔2023〕57號),全力打造線上、線下同標、同質的“一站式”辦理平臺,聯合省公安廳、省醫保局對系統再次升級優化,將退役軍官(包括逐月領取退役金人員、軍休干部、軍轉干部)納入系統服務范疇,再次精減辦件材料3份、精減采集字段2個,以快捷便利暖心的服務幫助退役軍人邁好工作轉軌、事業轉型的第一步。

  二、主要做法

 ?。ㄒ唬﹦撔路漳J?,提升集成度?!耙患隆毕到y主動對接16個省公共信息平臺和業務信息系統,將關聯性強、涉及部門多的12個“單事項”整合為退役軍人視角的“一件事”,此次升級較好解決退役軍人返鄉跑腿次數多、全省退役軍人恢復登記業務申請材料標準不統一、戶籍地址信息采集不規范、服務效率較低等現象,讓“便利福建”數字化成果更好惠及廣大退役軍人。深入推廣“一件事”系統移動應用,系統成功對接“中國福建”微信公眾號小程序、新版閩政通APP,進一步拓展“網上+掌上”服務能力,提升信息化服務質量。

 ?。ǘ﹦撔路樟鞒?,提升便捷度。先后3次優化系統服務流程,2024年2月印發《關于“軍人退役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務升級的通知》,通過數據歸并、數據共享等方式精簡申報材料和表單,優化“一次告知、一次導辦、一次表單、一次受理、一次聯辦、一次送達”的全閉環服務流程,聯合省公安廳實現戶口地址數據交換共享、戶口注銷情況查詢確認等功能,在系統已支持集體戶口、家庭戶口恢復登記業務的基礎上,推動解決獨立戶口恢復登記業務掌上辦存在的技術瓶頸,減少采集字段信息2個、收件材料2份。聯合省醫保局推出轉移接續業務由“一件事”系統平臺登記的退役軍人免申即享政策;針對暫不選擇醫保聯辦業務的退役軍人,按照材料應減盡減原則,采集相關信息,建立基礎數據庫,后期省內醫保參保無需重復提交相關材料。

 ?。ㄈ﹦撔路绽砟?,提升滿意度。一是在服務指引上,依托省網上辦事大廳、廳官網、新版閩政通APP等新聞媒體公布“一件事”系統升級工作流程,對聯辦服務事項所需申請條件、申報材料、辦理流程及辦理時限進行一次性告知。二是在服務監督上,對接省集成化辦理平臺“好差評”系統,建立事后服務評價機制,讓退役軍人成為服務的監督者,力爭讓服務對象“最多跑一次”,有效提升退役軍人辦事的滿意度。三是在服務保障上,推行線上線下互補運行的聯辦服務機制,對因退役報到證、醫社保接續等材料發放不及時的個別情況,通過容缺受理、線上申請轉線下代辦的方式,努力做到讓退役軍人滿意。

  三、取得成效

  “一件事”系統上線后,在第五屆數字中國峰會期間受到國務院辦公廳相關部門負責人高度評價。在第七屆數字中國峰會中,退役軍人事務廳代表全國退役軍人事務系統首次參展,“一件事”系統被大會組委會選定為參與展示的信息化建設重要成果之一。該系統成功入選年度省直部門公共數據應用優秀案例。退役軍人事務部領導2次赴福建調研“一件事”系統建設成效,對系統建設成果給予肯定并推廣。

  案例2:福建落實“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

  賦能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提質增效

  一、改革背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已步入數字化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政務服務作為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橋梁,其改革與創新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大背景下,政務服務改革已成為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福建省注冊會計師中心、福建省注冊會計師協會(以下簡稱中心、協會)作為福建省內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服務管理機構,承擔著規范行業秩序、保障公眾利益的重要職責。面對新時代的要求和挑戰,中心、協會積極響應國家和福建省政府關于政務服務改革的號召,深入貫徹《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福建省加快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實施方案的通知》(閩政〔2022〕24號),持續優化政務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效能,為打造更優營商環境、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二、主要做法

 ?。ㄒ唬┩七M“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中心、協會積極響應“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改革要求,一是積極推進“注冊會計師注冊”事項以“五星”服務標準入駐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實現全省無差別受理,同標準、全流程網上辦理;二是壓縮辦事時限,將注冊會計師注冊事項審批時限由20個工作日縮減為10個工作日,發證時限由10個工作日縮減為5個工作日;三是進一步優化業務流程,將執業會員轉非執業會員事項由“兩件事”更改為“一件事”;四是精簡材料清單,不同程度簡化了注冊會計師注冊、轉所和非執業會員入會、轉會等事項的申請材料;五是發布、更新了11項辦事指南,為辦理會員資格相關事項提供材料清晰、流程明晰、時限明確的指引。

 ?。ǘ┘涌焱七M電子證照社會化應用。中心、協會在推進政務服務改革過程中,注重電子證照的應用和推廣。一是明確注冊會計師證書電子證照與紙質證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廣泛應用于執行注冊會計師業務、行業檢查、政務服務及其他領域。二是在辦理注冊會計師注冊、轉所、注銷注冊等業務時,將同步生成、更新、注銷電子證照,確保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三是注冊會計師可通過注冊會計師行業統一監管平臺或“閩政通”APP輕松領取電子證照,并可通過微信掃描電子證照上的二維碼進行驗證,極大提高了政務服務的便利性和效率。

 ?。ㄈ┲Υ蛟臁盁o證明城市”。為落實“無證明城市”建設要求,中心、協會在政務服務中積極推行“免證辦”服務,通過數據共享實現相關證照的免提交,進一步簡化了辦事流程。同時,對于相關業務系統已經采集過的信息,不再要求申請人提供相關佐證材料,大大減輕了申請人的負擔和成本,提高了政務服務效率。

 ?。ㄋ模﹥灮嵘€上服務能力。為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和水平,中心、協會積極推進政務服務能力建設。建設福建省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平臺,建立會員服務、繼續教育、行業黨建、業務監管、人才管理、事務所綜合評價、交流平臺等功能模塊,并持續根據服務需求進行功能擴展和優化,基本實現全業務網上辦理,大大提升了中心、協會的線上服務能力,為服務對象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支持。

 ?。ㄎ澹┏浞职l揮行業統一監管平臺功能。強化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行業統一監管平臺信息共享、審計報告賦碼、報告解密、查詢驗證等功能,監管部門、報告使用者和社會公眾可以通過微信掃碼等多種方式對審計報告“真偽”進行驗證,提高對審計報告真實性的查驗能力。

  三、取得成效

 ?。ㄒ唬┱辗招曙@著提升。通過實施政務服務改革措施,中心、協會實現了政務服務流程的優化和再造,大幅提升了政務服務效率。行業經營主體普遍反映,現在辦理注冊、轉所、注銷等業務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對“推進電子證照社會化應用”的措施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注冊會計師證書電子證照的使用不僅方便快捷,而且可驗證,有效增強了證書的可信度。同時,他們也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統一監管平臺推出審計報告賦碼驗證等舉措予以高度認可,認為這有助于提升行業監管水平,保障公眾利益。

 ?。ǘ┬袠I經營主體活力得到有效激發。政務服務改革的深入推進為行業經營主體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支持,有效激發了行業經營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一是優化行業發展環境。通過政務服務改革,為行業創造了一個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發展環境。行業內競爭機制更加完善,市場秩序更加規范,有效促進了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二是行業經營主體經營成本降低。政務服務改革推動了線上服務能力的提升,行業經營主體可通過省注協行業管理平臺更加便捷地辦理各項業務,減少往返奔波的時間和成本。三是行業發展動力增強。政務服務改革為行業經營主體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創新空間。

  案例3:福建推進動物檢疫無紙化出證

  提升動物檢疫服務效能

  一、背景情況

  動物、動物產品檢疫關聯著動物養殖、運輸、屠宰和市場流通等環節,是阻斷動物疫病傳播,尤其是防止人畜共患傳染病從動物傳給人的重要手段。以往貨主在出售或者運輸動物前要取得動物檢疫合格證明至少需要跑兩趟,既費時又費力,并且紙質證攜帶容易損毀、遺失。省農業農村廳按照進一步深化農業農村領域政務服務改革的要求,聚焦動物檢疫辦事難點堵點,以動物檢疫無紙化出證為抓手,實現動物檢疫申報、材料提交、動物檢疫出證、落地報告等全流程“掌上辦理”,審管信息“事前、事中、事后”全要素聯動,既強化了動物檢疫智慧監管,又真正將提升企業和群眾辦事便捷度、滿意度。

  二、主要做法

 ?。ㄒ唬﹥灮鞒?,實現一鍵登錄辦理。按照產地到屠宰的流程,將企業或個人申報檢疫到官方獸醫檢疫出證所有環節線上貫通,環環緊扣,實現動物到產品的“來源可溯,去向可追”。一是操作“菜單化”。全省各生產經營主體通過“閩政通”進行實名認證,完善基礎信息后,動物檢疫電子出證平臺對其進行主體賦碼,實現“一企一檔”、“一人一檔”。各生產經營主體可隨時隨地通過手機APP申報檢疫,貨主、啟運地、電話等信息一鍵帶入,動物種類、用途、目的地等信息下拉式選擇錄入,操作簡單便捷,信息準確規范。二是運行“智能化”。按照《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檢疫規程的要求,構建不同的申報模塊,系統根據申報的不同情形,提醒、引導申報主體上傳相應材料,系統自動分析畜禽免疫情況等重要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并可生成相應的動物檢疫工作記錄和運輸等相關臺賬。

 ?。ǘ﹨f同配合,推進電子證照應用。為確保電子證照規范應用和證照數據安全流轉,擴展省電子證照平臺的證照業務應用場景,在全國率先提出動物檢疫B證加注件應用方案,通過閩政通APP進行檢疫證明的亮證和核驗。同時,根據動物檢疫業務辦理時限短、多用戶、高并發的場景應用的實踐,不斷突破提升技術支撐能力,為全省電子證照業務應用和系統穩健運行提供了先行案例。

 ?。ㄈ┣廊诤?,提供多元服務體驗。積極開展與閩政通APP、省網上辦事大廳、“中國福建”小程序和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等渠道的對接,提供“統一服務支撐、多個渠道接入”的技術保障,累計支撐了超過1075266人次的業務應用和訪問,為企業主體、社會公眾提供檢疫證申辦及查詢服務。

  三、取得成效

 ?。ㄒ唬┤嫣岣吡吮忝穹账?。圍繞便利群眾辦事和提高服務質量,理順檢疫工作流程,構建了科學化、規范化、智能化的動物檢疫出證系統,線上線下工作深度融合,動物B證和目的地為中南區的動物A證的電子證照在各個業務環節順利流轉,讓企業或個人不用往返申報、取證,提高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真正實現“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便民服務要求。

 ?。ǘ╋@著提升了全鏈條監管效能。優化完善監管流程,實現畜禽養殖與檢疫申報數量相結合、產地檢疫與運輸監管相結合、啟運地出證與目的地反饋相結合,打通從養殖到運輸再到屠宰的全過程的數據傳輸、信息共享、互通互認,構建“一網通辦、一網查詢、一網追溯”的全鏈條信息化管理機制,實現監管無紙化、核驗便捷化,為規范動物銷售、調運等動物防疫活動秩序提供了信息化手段。目前,系統月均調用省電子證照平臺生成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動物B)約22000張,調取使用電子證照數據168000余次,高效滿足了動物檢疫事中、事后監管需要。

 ?。ㄈ┯行Ы档土诵姓\行成本。2023年10月全省全面實施動物B證無紙化出證,并于2023年12月28日開始在中南區內實施動物A證無紙化出證,其中僅動物B證日均開具就將近800張。檢疫證明從“紙質”轉向“無紙化”,不僅有效降低官方獸醫檢疫出證時間成本,還大大降低貨主或承運人往返取證的時間成本和交通費用以及紙質檢疫證明采購、打印機維護和油墨等相關耗材成本,所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大,真正實現節本增效,進一步推動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

  案例4:福建推動客貨運輸車輛道路運輸證

  年度審驗指尖漫游  實現“碼”上就辦

  一、背景情況

  從“一網通辦”到“最多跑一趟”,再到“零跑腿”指尖漫游、“碼”上辦,省交通運輸廳積極貫徹落實省政府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水平、打造高效協同數字政府、加快數字福建建設的決策部署,持續推進道路運輸便民政務服務提質增效。全力推動“經營性道路客貨運輸車輛道路運輸證年度審驗”(以下簡稱“車輛年審”)服務事項于2024年1月底成功入駐“閩政通”APP,實現全省車輛年審足不出戶、移動辦理,指尖漫游、全程辦結。車輛年審辦理時間由平均3小時大幅壓縮至15分鐘之內,并在全國率先實現車輛年審證明從出具“車輛網上年審憑證”升級為實時更新車輛道路運輸證電子證照,大幅提升省內運輸從業人員和經營者獲得感和滿意度。

  截至目前,“閩政通”APP接收并辦結車輛年審事項數量逐月快速提升,將惠及全省近20萬名客貨運駕駛員,成功打造“全省統一辦、掌上一站辦、24小時不打烊”服務新模式,實現辦理移動化、年審便捷化、信息智能化、服務便民化,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二、主要做法

 ?。ㄒ唬娀ぷ鹘y籌,堅持高位推動。2024年初以來,省審改辦、省交通運輸廳牽頭建立了由省效能辦、省審改辦、省數字辦、省交通運輸廳、省大數據集團等共同參與的省級跨部門工作協調機制,高位推進車輛年審事項入駐“閩政通”APP各項工作。我廳積極會同省數字辦、省大數據集團、系統開發公司,抽調各方精干力量,制定總體方案,組建工作專班,責任到崗到人,并負責具體推動各項任務落實。

 ?。ǘ娀鞒淘僭?,聚焦數字賦能。寧肯后臺改造繁雜,不讓群眾辦事煩心。審批辦事的移動化改造,最難的是流程再造,最關鍵的是數字賦能。我廳積極會同省大數據集團、系統開發公司、各地市行政審批窗口,根據車輛年審業務辦理需求及閩政通APP應用情況,明確四大關鍵環節,包括優化升級閩政通APP底座、梳理入駐事項標準、規范對接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提升公共平臺支撐能力等。結合四大關鍵環節,全力攻堅克難,破解技術瓶頸,爭分奪秒推進,確保高效、高質完成總體目標。

 ?。ㄈ娀芤I,壓緊壓實責任。積極依托省效能辦督查督辦作用,根據“督促推動、壓實主責、考評引領”工作原則,省、市、縣三級效能督查力量協同聯動,壓緊壓實各地責任、對標對表精準發力。工作專班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針對工作推進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采取“督促、協調、提醒”事項清單的形式推動落實,每日研判工作堵點,每周通報任務進展,并將落實情況納入各設區市年度績效考評體系。

 ?。ㄋ模娀瘮祿蚕?,打破信息孤島。從省網辦系統到“閩政通”APP專區,從省運政系統到市縣級行政審批系統,關鍵端口的開發和對接就像螺絲帽將兩個艙體契合擰緊。手機APP操作要求表單簡化和界面友好,倒逼優化前端、簡化流程,同步推進線上和線下的減時間、減材料、減填報我廳多次召集省大數據集團以及系統開發單位反復研討、持續優化,推動整合車輛年審事項涉及的移動政務服務資源,打通跨部門數據壁壘,實現整體入駐、同源同質、深度融合,構建以“閩政通”APP為基礎的全省一體化掌上服務平臺。持續推動提升統一身份認證、電子簽章等公共平臺支撐能力。牽頭、組織對省、市運政系統開展適配改造,與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和電子證照平臺進行規范對接并入駐“閩政通”APP。

  三、取得成效

 ?。ㄒ唬崿F辦理移動化。省內車輛年審事項原先需要申請人專門安排時間,從外地甚至外省回到本省發證所在地通過線下行政服務窗口、綜檢站代辦等渠道進行辦理。入駐“閩政通”APP后,車輛年審申請人即可足不出戶、移動辦結,實現“躺平式辦理”。車輛年審平均辦結時間從3小時壓縮至15分鐘之內,大幅縮短耗時91.7%。

 ?。ǘ崿F年審便捷化。全面梳理車輛年審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和規范,優化用戶界面,包括4種辦理情形,8種申報材料。通過流程再造、跨部門系統聯動、公共能力對接等工作,成功實現11個數據字段自動回填,減少人工填報55%,有力提升道路運輸經營者辦事體驗。

 ?。ㄈ崿F信息智能化。一方面是實現申報材料自動識別。系統可以通過OCR技術自動識別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并將材料信息自動回填至電子表單。另一方面是實現“一企一檔”數據關聯。申請人只需選擇車牌號,系統可以通過“一企一檔”自動關聯企業信息、自動回填車輛號牌、道路運輸證號等信息。辦結后,系統自動將申請人人工填報的要素信息匯聚到“一企一檔”數據庫,便于后續辦理業務時實現自動回填。

 ?。ㄋ模崿F服務便民化。開發完善車輛年審事項智能客服功能,完成智能搜索知識庫梳理工作,可實現辦件過程的人工智能客戶服務,為車輛年審事項申請人提供全流程、個性化、保姆式的服務。

  案例5:福建深化拓展水行政審批機制

  推動線上線下政務服務能力整體躍升

  一、背景情況

  省水利廳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指導意見》和福建省有關工作部署,著眼實現辦事方式多元化、辦事流程最優化、辦事材料最簡化、辦事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注重從水行政審批的速度、服務的溫度和管理的尺度上入手,積極深化拓展“提速”“提效”“提優”機制,持續優化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水平,促進了全鏈條全維度高效規范審批,推動了線上線下政務服務能力整體躍升。

  二、主要做法

 ?。ㄒ唬徟昂啞背鏊俣?。一是“簡”評審方式。針對不同水利項目行政審批特點,采取遠程視頻、現場航拍等技術手段實現“云踏勘”,采用函審、視頻會、網評等方式實現“云評審”,推動數字評審、全程網辦,確保項目審批快速完成。二是“簡”審批項目。單個建設項目實行“1+N”審批,多個建設項目實行“N+1”審批,即一個項目或多個項目需要辦理一個或多個涉水審批事項的,可進行合并審批,減少審批環節和時限,實現一本報告、一次申請、一次審查、一次批復。三是“簡”政務流程。優化“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務事項網上申請配置,編制上傳《“1+N”“N+1”涉水審批一件事操作指引》,并進行流程驗證,方便企業辦事。制定評審項目進度表,合理精簡優化預審、踏勘、評審、修改、報批等各流程時限,全速推進審批工作。

 ?。ǘ┓铡芭背鰷囟?。一是拓展“零距離”服務。人才靠前,定期指派骨干靠前指導,針對重大水利項目方案策劃和報批,逐個市區對接,逐個項目指導,提前開展政策咨詢,強化要素保障,及時解疑釋惑,確保建設方案合情合理、合法合規。今年以來,靠前指導技術服務組先后赴漳州、南平、三明、龍巖等地,逐一對防洪提升工程、水庫工程等30多個重點水利項目現場辦公,對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報告、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等進行指導,幫助基層水利部門和項目業主有力推進項目前期工作。技術靠前,成立技術服務組,會同評審單位組建“一地市、一專家團隊”,赴各地開展重大水利項目評審,把專業服務送到業主心坎上。二是拓展“零等待”服務。對水利工程質量檢測單位乙級資質認定和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企業主要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及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安全生產考核實行告知承諾制辦理,簡化申報手續和材料。拓展“AI即辦”智能審批,將水利工程質量檢測單位乙級資質電子證照新辦、延續、變更、注銷事項作為“AI即辦”試點先行上線,讓企業“零等待”拿證。三是拓展“零跑腿”服務。暢通接件辦件受理渠道,通過網上辦、掌上辦、郵寄辦等方式靈活接件,審批結果通過推送電子證照或郵寄方式送達,讓企業和群眾少耗時、不用跑。

 ?。ㄈ┕芾怼皣馈背龀叨?。一是嚴評審。修訂《福建省水利廳行政審批項目評審管理辦法》,出臺《福建省水利廳專家庫管理辦法》,全面加強水利項目評審活動管理。根據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類別實行評審時限分檔,執行“六個一”評審制度(即一份專家意見、一次性告知、統一內控時間、一次性復核收件、一場復核會、一次性下結論),強化項目評審單位內控制度管理。二是嚴評價。堅持開展中介服務質量評價,對設計報告質量優劣情況分別予以表揚和問題通報。截至今年4月份,分別對1家技術報告編制修編效率高的中介服務機構進行表揚、對1家設計報告質量不合格的中介服務機構予以通報,維護了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三是嚴監管。從可行性研究報告接件開始,建立項目審批檔案,實行一項目一檔案,動態臺賬管理,全流程跟蹤,全周期監管,對報件進度、審批進度滯后的項目及時預警和調度,促進了項目審查審批科學規范高效。

  三、取得成效

  通過深化拓展水行政審批“提速”“提效”“提優”機制,推動了線上線下水利政務服務能力整體躍升。今年以來,有7個水庫工程項目相繼采用“1+N”“N+1”審批模式,有效減少審批環節和時限,進一步提高了審查審批效率。截至目前,社會公眾對水行政審批事項實現零投訴,滿意度100%。

  案例6:福建開展閩臺稅費“融易辦”試點改革

  ——以稅促融 推動辦稅繳費數字化的新實踐

  一、背景情況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地相近、人相親。2023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將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作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重大舉措。福建稅務主動服務兩岸融合發展戰略,全面拓展“高效辦成一件事”臺胞辦稅場景,創新推出閩臺稅費“融易辦”智慧稅務品牌,旨在進一步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構建對臺商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稅費管理模式,實現“以稅促融”,推動新質生產力繁榮發展。目前該模式已在福建“閩政通”政務APP開設專區,并率先在平潭綜合實驗區試點使用。

  二、主要做法

 ?。ㄒ唬﹣黹}前:兩岸融合“稅先服”。兩岸稅制不一致、對大陸稅收政策不了解等因素成了臺胞在大陸投資興業的最大顧慮,針對這個問題,該模式創新推出“開業稅先服”“一企一策”等服務。臺胞在辦理開業登記前,可預先輸入擬注冊的企業類型、行業等信息,通過稅務大數據智能分析,即可提前知曉稅費政策、金額測算和兩岸稅制比對等基礎信息。同時,在平潭試點“一企一策”,組建平潭稅務服務團隊,基于現行稅收法律法規,對臺胞臺企申請研判的未來可能發生的特定復雜涉稅事項,告知政策適用意見,有效化解臺胞在大陸投資興業顧慮,堅定來閩干事創業的信心。

 ?。ǘ┰陂}時:臺企落地“稅事通”。一是登記事項快捷辦。(1)兩證關聯互認。該模式通過推動辦稅繳費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加強與外部部門的溝通合作,打通證件信息共享渠道,實現臺灣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與臺灣居民居住證兩證互認,無感切換,并將臺胞開具稅費證明等事項的辦理環節減少50%以上。(2)臺資企業開辦“全程網辦”。依托平潭首批獲得臺灣居民居住證身份核驗端口開放的優勢,推動接口數據交互,在統一政務平臺上,實現臺資企業開辦“全程網辦”,臺胞“登錄一個平臺、填報一次信息”,可同時辦理設立登記、申領發票、醫社保、公積金等業務。二是申報事項高效辦。(1)引導式、確認式申報。該模式結合新電子稅務局智能場景應用,為臺胞推出引導式、確認式申報,動態生成關聯申報表,實現多個稅費種一鍵性申報,大幅減少辦稅環節。(2)個稅補貼“免申即享”。依據平潭所特有的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政策,拓展“免申即享”渠道,經臺胞授權可直接將補貼發放到個人賬戶;引入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有效提高稅費繳納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降低結算成本。三是服務事項舒心辦。(1)臺企紅利賬單。該模式增設臺企紅利賬單,臺企可線上隨時查看享受的優惠政策情況,確保納稅人“稅政速知、稅惠快享”。(2)征納互動服務新模式。構建“精準推送、智能交互、辦問協同、全程互動”的征納互動服務新模式,升級智能咨詢問答策略,推動稅務服務既有“智感”又有“質感”;(3)雙語咨詢。打破語音交流壁壘,滿足臺胞個性化辦稅需求,為臺胞提供繁/簡字體切換,閩南語、普通話雙語咨詢熱線。(4)臺企版辦稅鬧鐘??紤]到兩岸辦稅期限不同,可能造成申報、繳納、財務報表報送等延續類涉稅事項被遺漏,從而造成不必要損失,該模式定制臺企版辦稅日歷和辦稅鬧鐘,打造“讓臺胞臺企更親切”的稅費服務體系。

 ?。ㄈ╇x閩后:臺陸往返“稅無憂”。離閩后,打破部門邊界、區域限制和政策壁壘,集成注銷、變更等多個高頻事項“高效辦成一件事”,在線上即可“一表申請、一端受理、一網聯辦”;推出臺灣旅客“離境退稅”一本通,開發“離境退稅”地圖功能,實現“離境退稅”智能定位,臺灣旅客可以查找離其最近的離境退稅商店。同時提供離境退稅的政策指導、操作指南,方便臺灣旅客快速了解離境退稅的受理條件、辦理流程等。

  三、取得成效

  閩臺稅費“融易辦”模式集線上互動答疑、稅費指南精推、業務遠程辦理于一體,為臺胞臺企提供來閩前、在閩時、離閩后的全周期服務,首次實現兩岸發展“稅先服”、企業落地“稅事通”、臺陸往返“稅無憂”。臺胞臺企在福建能夠率先實現從開業、申報、繳稅到注銷全流程網上辦、掌上辦,以區域稅費征管服務一體化,聚力打造兩岸稅收“共同體”。

  自該服務模式上線以來,個稅補貼“免申即享”功能累計幫助了83名臺胞享受稅負差額補貼,補貼金額為33.59萬元;超200家臺資企業通過臺資企業開辦“全程網辦”功能辦理“全程網辦”;為臺胞提供涉稅咨詢536次,向集成電路、跨境物流等臺企提供23戶次“一企一策”服務;為1000余戶臺資企業提供紅利賬單服務,共享受稅收優惠超6000萬元。

  案例7:福建“數智賦能”全力打造醫保便民服務

  一、背景情況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醫改和衛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論述,把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連續的健康服務作為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省醫保局充分發揮“數字福建”建設優勢,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積極落實社會保障卡和醫保碼就醫購藥“一件事”,扎實開展醫?!叭娮觾芍Ц丁惫ぷ?,優化就醫購藥、結算支付、親情代付等功能,提升人民群眾就醫防病便利化水平。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ㄒ唬┽t保碼“一碼就醫”。持續推進醫保碼全流程應用,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身份認證服務,支持參保人就醫購藥、在線查詢、參保登記、異地備案等醫保各業務場景。目前,全省醫保碼激活人數達3700多萬人,激活率99.6%。全省接入醫保碼的定點醫療機構總數達到15358家,定點零售藥店總數達到9770家,醫保碼結算占比51.38%。開展“親情代付”醫保業務,實現參保人替家人代展醫保電子憑證進行就醫購藥。

 ?。ǘ┽t保電子處方流轉“高效暢通”。在全國率先上線電子處方流轉中心,推動電子處方在醫保經辦機構與定點醫療機構、零售藥店的順暢流轉,實現定點零售藥店的處方接收、刷臉核驗、藥師審方、醫保結算、藥品出庫等一體化服務,為參?;颊咛峁┒噘徦幥?。目前,已接入醫藥機構287家,其中醫療機構98家和定點零售藥店189家,全面覆蓋我省11個統籌區,電子處方流轉量處于全國前列。截至目前,服務參?;颊呒s13.3萬余人,開具流轉處方約55.7萬張,完成取藥訂單約50.2萬筆,藥品銷售額約13.6億元,醫保結算額超9.4億元,切實做到了“讓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

 ?。ㄈ┽t保移動支付“結算無憂”。積極打造醫保移動支付“碼上結算”新模式,率先完成移動支付2.0版本“第三方支付渠道支付”驗收,推動移動支付在醫藥機構全面應用,實現“免排隊、免接觸、免現金、秒結算”。全省接入移動支付的定點醫藥機構226家,醫保移動支付結算數量逾1200萬筆,涉及結算金額32億元。全國首張利用移動支付結算的醫保電子處方在我省落地,不斷豐富移動支付應用新場景。

 ?。ㄋ模┽t??尚啪歪t“先診后付”。依托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探索醫??尚旁u價體系建設,在福州、廈門、泉州等地探索醫保信用就醫新模式,通過醫保個人賬戶實現預繳金代扣。目前,開通可信就醫定點醫療機構81家,實現“先診療、后付費”信用就醫超30.19萬次,銀行端信用擔保金額1.25億元,切實緩解參?;颊摺翱床‰y”“資金墊付壓力大”等問題,實現以信用促服務、以信用提效能、以信用保民生。

  案例8:福州市抓好“高效辦成一件事”小切口

  推動政務服務效能“大提升”

  為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福州市2024年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目標,以業務高效協同和數據有序共享為主線,持續推動政務服務事項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集成服務,全方位推動政務服務提質增效。

  一、背景情況

  “高效辦成一件事”是新時代新征程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新抓手。按照國務院“高效辦成一件事”指導意見精神,福州市從企業和群眾生命周期切入,將“民有所盼”和“政有所為”統一起來;從部門間合作角度,將“馬上就辦”和“辦就辦好”融合起來;從數智驅動創新方面,將“群眾需求”與“政府供給”結合起來。2024年,福州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市審改辦聯合印發《福州市深化數字賦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工作方案》,深化政務服務渠道建設、模式創新、數字賦能、擴面增效,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二、主要做法

 ?。ㄒ唬┚劢股芷?,整合分類政務事項。圍繞公民個體從出生到身后、市場主體從設立到注銷、工程項目從立項到竣工等全生命周期服務需求,全域一體推進改革,按照一次告知要求、一張申請表單、一份申請材料、一套辦理流程整合形成“一件事”企業、個人、項目事項群組。在個人領域,推出“參?!薄熬蜆I”“購房”等高頻“一件事”;在法人領域,結合熱門行業業態,推出“開書店”“開診所”“開校外培訓機構”等行業準營集成服務;在項目領域,工程建設項目實行四階段并聯審批,推廣特定化“建設項目立項審批”“占用挖掘道路”“建設項目施工許可”“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等建設項目關鍵節點“一件事”。

 ?。ǘ抵球寗觿撔?,構建政務知識圖譜。依托福州市“政務智腦”,通過標準化事項要素定制知識模型,構建政務事項知識圖譜,以服務部門、申請材料、共享需求為中心深度挖掘政務事項之間的申請材料與辦理結果對應關系、共享需求與數據來源關系、政務事項與政務事項交叉關系。事項圖譜以網狀節點圖譜的形式呈現事項之間關聯關系,使隱形的事項知識顯性化、關聯化,可視化,形成“部門--事項--材料”結構脈絡,為“高效辦成一件事”業務場景提供參考依據,有效解決傳統人工梳理方式存在的梳理方向不明確、覆蓋范圍不足、共享程度不明、梳理效率過低的問題。

 ?。ㄈ┘烧蘸献?,搭建協同服務平臺。對“高效辦成一件事”涉及的多個政務服務事項的設定依據、受理條件、申請材料、辦結時限、收費標準、辦理結果等要素進行梳理,合理調整前后置順序,優化辦理要素和業務流程,推動前后置審批服務和跨部門意見征集全過程納入服務協同,實現跨部門服務在線發起、在線核查、在線反饋,構建“渠道多元、高效協同”的協同服務機制和技術支撐體系,替代傳統由申請人跑腿或部門間函詢征求意見,提高跨部門、跨層級業務服務效率。

  三、取得成效

 ?。ㄒ唬┥羁填I悟“高效”精髓,從“一件事”切入將“民有所盼”和“政有所為”相統一。以“高效”為服務目標,基于企業、個人、項目全生命周期辦事需求,從“減路程、減跑動、減時間、減環節”方面,通過再造申請條件、申報方式、受理模式、審核程序、服務閉環、管理架構六個“再造”,構建“一件事一次辦”“全城通辦”“一件事+全城通辦”三類服務場景,把關聯性強的單體業務串成主題服務場景,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集成的“家門口”政務服務。

 ?。ǘ蚀_把握“辦好”用意,從政府合作深入將“馬上就辦”和“辦就辦好”相融合。以“辦好”為服務宗旨,健全部門審批協調配合機制,優化提升福州市政務管理平臺“協同服務”功能,將原有僅在工改領域實施的“協同服務”,擴大至政務服務全領域覆蓋實施。將“協同服務”嵌入“高效辦成一件事”全流程,取代以往繁冗的意見文書流轉手續,極大地精簡環節和辦理時限。譬如,“開辦校外培訓機構一件事”,原本按順序辦理“名稱預核——辦學許可”,集成為“一件事”后,直接由許可機關受理后,在系統上向登記機關發起“培訓機構名稱”的協同審查,部門限時在系統上反饋意見。將原有需由申請人跑辦一周的事,轉變為由部門間線上一小時內反饋審核意見即可辦好的事。

 ?。ㄈ┥疃韧卣埂案母铩背尚?,從數智驅動介入將“群眾需求”和“政府供給”相結合。以“改革”為服務動力,深化線上平臺建設,推動政務數據從信息孤島向互聯互通轉變,實現大數據驅動的政務服務供需精準匹配。依托福州市一體化政務平臺,以政務服務事項知識圖譜作為底層基礎,結合單體事項辦件和集成事項辦件數據信息,不斷推出辦件量大、關聯性強、時間緊密的“一件事”新組合,滿足廣大企業和群眾辦事需求。

  案例9:福州市打造“一網好辦”旗艦店

  全面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

  一、背景情況

  為進一步推動現有線上辦事由“能辦”向“好辦”提升,福州市深入貫徹國務院“高效辦成一件事”指導意見精神,以“一網好辦”為提升線上服務便利度的主要抓手,全新升級福州市政務服務旗艦店,重構網上辦事涉及的事前咨詢幫辦、事中填單申報和事后審批出件三個主要環節的服務模式,創新打造“一網好辦”新體驗。

  二、主要做法

 ?。ㄒ唬┲悄軐Х娃k,讓事前交互更順暢。一是“政務地圖”精準提供辦事導引。福州市打造了政務地圖應用服務,將13個縣(市)區共計28個政務服務大廳(分中心)、42個城區派出所、410臺“e福州”自助終端的地圖點位信息、大廳基本信息、事項信息、導航信息、預約服務、通辦信息進行融合,為企業群眾提供辦事全周期、全流程的搜索、推薦、查看、預約、導航一站式服務。二是智能客服快速答復熱點問題。構建意圖分類模型,對常用通俗化咨詢用詞用語進行識別訓練,創新推出智能問詢應用。咨詢過程中無需了解辦理事項的專業名稱或專業術語,只需使用日常辦事過程中常用的咨詢用詞用語和2-3個引導問題即可精準匹配到相關業務的答案和辦事指南信息,破解傳統政務客服“機械式問答”和“精準度低”的痛點。三是“視頻幫辦”在線輔導材料準備。引入音視頻、AI等核心技術,創新打造“視頻幫辦”服務模式,為申請人提供視頻咨詢、視頻幫辦、表單輔助填寫服務。申請人可通過云上政務大廳可以直接發起視頻咨詢或預約視頻幫辦服務,可選擇文本輸入、語音、視頻、屏幕共享、文件發送等多種方式與審批部門進行交互。

 ?。ǘ祿尜x能,讓事中申請更便捷。一是智能表單簡化填報內容。依托國家、省、市數據共享通道,二次開發表單信息復用、證照信息復用等數據服務,系統表單可支持智能填充各類數據替代“人工填報”,同時接入“閩政通”APP在線個人簽章應用和聯合簽章應用,支持按照原表單樣式智能生成紙質表單,實現申請表填報、生成、歸檔全程電子化。二是數據協查減免申請材料。對于收取后主要用于核驗表單信息或基礎信息、歷史業務信息的材料,在電子證照方式減免材料的基礎上開發政務數據信息協查應用。獲得申請人授權后,審批人員可通過審批助手系統中的信息協查功能實現相關政務數據的查詢和核驗。對于有歸檔需求的,系統還可以據調用結果生成調用憑證,替代原有紙質材料。三是在線公告減免遺失聲明。為精簡各類證照遺失補證業務收取的遺失聲明登報材料,創新上線“遺失公告”公告發布應用。申請人可在申請辦理補證類業務時,系統會自動生成固定格式的遺失聲明后在福州市政務服務旗艦店發布,申請人不再需要提前聯系報社刊登遺失公告,提交報紙材料。

 ?。ㄈo人數字應用,讓事后審批更高效。一是“智能受理”提升受理質效。累計在福州市政務服務旗艦店上線100項“智能受理”服務事項。在線申報業務后,系統通過數據接口查詢校驗、文本識別比對、OCR、證照協查等技術手段自動校驗表單和申請材料中的審查要點,申報后數秒內即可自動完成業務受理。二是“智能秒批”提升審批時效。打造福州市政務服務融合支撐平臺,實現審查要點模塊化配置和管理,累計上線100項“秒批”服務事項,系統可在數秒鐘內自動完成業務受理、審批、辦結全過程,辦理結果支持在線出具或快遞免費寄送。三是“數字雇員”提高出件時效。將RPA數字雇員應用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與部門自建系統數據交互中,通過流程自動化方式替代原有人工“二次錄入”“固化式流程”等重復式操作,可將辦理結果信息、電子證照制證信息直接通過RPA從通過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搬運至部門自建業務系統,減輕窗口錄入量,提高制證出件效率。

  三、工作成效

 ?。ㄒ唬┲悄芙换ァ绑w驗雙優”。福州市政務服務旗艦店智能導服幫辦應用通過智能客服與人工服務相結合,幫辦服務覆蓋醫保、社保、工商、建設、民政、衛健等8類高頻業務領域,智能客服支持54880類通俗咨詢用詞用語的識別,既有線下咨詢的服務溫度,又兼具線上服務的智能化,做到了“咨詢體驗優”。同時,依托“政務地圖”整合了大量服務信息,一張圖即可查遍全市服務,做到了“查詢體驗優”。

 ?。ǘ┲悄苌陥蟆柏摀p減”。通過打通各類國家、省、市數據服務資源,目前已上線的200項“智能秒批”和“智能受理”事項中,累計有161份申請表可通過數據智能填充方式減免提交,1384個字段實現免填寫,有效減輕申請人的“填報負擔”。同時,有389份申請材料可通過數據共享替代、系統自動生成、在線公告等方式減免提交,與傳統辦理模式相比,材料精簡比率達到58%,有效減輕申請人的“材料負擔”。

 ?。ㄈ┲腔坜k事“成本雙省”。推動更多事項辦理環節“零人工化”,進一步節省了部門審批的時間成本和企業辦事的時間成本。與傳統辦理模式相比,審批部門可將原本用于審核材料的時間或二次錄入的時間更多用于制作辦理結果,應用“智能受理”“智能秒批”和RPA的事項,出件時間可降低60%以上。同時,由于“智能秒批”和“智能受理”服務模式具備全流程網辦和材料精簡的特性,申請人現場辦事涉及的紙質材料制作成本、交通成本、誤工成本等辦事成本也得到了節省。

  案例10:福州市鼓樓區“為數添智”

  按下“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快進鍵

  一、背景情況

  2023年以來,鼓樓區政務服務中心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入推進“一件事一次辦”“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聚焦“一件事”服務場景,創新工作方式,改進服務流程,突出“為數添智”,優化辦事交互體驗,提升數據資源與業務需求融合度,推進線上線下服務平臺的全面貫通、綜合集成,實現政務服務提質增效,辦事方式多元化、辦事流程最簡化、辦事體驗最優化。

  二、主要做法

 ?。ㄒ唬┚劢埂案咝мk”,打造智慧化平臺。一方面打造政務服務大廳智慧服務區,通過省、市數據服務接口應用,實現51項高頻業務自助填表、網上申報,115項事項可現場直接引導全流程網辦,有效提升網辦體驗;另一方面開發高頻智能政務服務事項,依托福州市政務服務旗艦店“智慧辦”應用,將業務審查細則轉化為由系統自動判定的邏輯規則,上線試運行智慧受理、智慧審批事項17項,RPA技術應用事項5項,配套“6+2”(固定+流動人數)智慧辦團隊,強化服務保障。

 ?。ǘ┴S富“一件事”內涵,強化細分領域一件事服務機制。一方面加強跨部門協同服務,依托全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運用視頻、建群、共享桌面等方式,建立“一件事”場景下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即時聯系,加強業務內部協同,做到“一件事”審批協同聯動、標準統一、服務便捷。另一方面著力打造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的“一件事+跨域辦”服務,將企業復雜辦事需求,拆解為具體事項,精細化定制包括辦理流程、材料表單等要素的“一件事”解決方案,推動“多地、多窗、多次”申請向“一地、一窗、一次”轉變,提供套餐式的最優、整體方案,實現共性和個性服務集成供給。

 ?。ㄈ┙⒍档追諜C制,解決“辦不成事”問題。一方面“辦不成事”協調處置。設置“辦不成事”處置工作室,建立健全“窗口處置-部門研判-集體會診”工作機制,協調解決企業群眾反映的“辦不成事”問題,通過解決一個問題,破解一類問題、優化一類服務。另一方面“一線處置”回應訴求。成立企業“一線處置”工作室,暢通線上訴求入口,運用“一線處置”“一企一議”“直通車”等服務企業機制,解決企業生命周期遇到的各種問題。

  三、取得成效

 ?。ㄒ唬┨嵘辗召|效。2023年4月大廳升級以來,智慧辦團隊服務33424人次;企業“一線處置”工作室采集企業訴求4875條,辦結率100%;全區各級走訪服務企業超7785次,解決企業反映訴求6698件;獲得2面企業感謝錦旗。2024年以來“全程網辦”事項網上申報率超90%,較去年底增加6個百分點。

 ?。ǘ└咝мk成“餐飲業分支機構跨域辦”一件事。充分發揮智慧服務平臺和一線處置服務機制,攻克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分支機構的“跨域辦”一件事一次辦,已辦成84家分支機構148份辦件,跨市、區2個層級15地的行政審批,實現企業僅到一處政務大廳窗口受理,辦理多地多個分支機構的行政許可,辦事效率提升90%以上。

 ?。ㄈ槠鬄槊窦傠y解困,營造人性化空間。運用“集體會診”綜合分析研判,為“難事”尋求破解困難的方法。定制專項解決方案,幫助群眾解決問題,“辦不成事”處置工作室累計處置15件。

  案例11:廈門市深化“入學一件事”改革

  著力構建新型入學服務保障體系

  一、背景情況

  為解決入學服務材料多、排隊長、不同學段不同對象政策差異性、城鄉學位不均衡、報名審核工作量大等難點痛點問題,廈門市把握中央支持廈門開展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機遇,全面落實國務院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指導意見,強化系統集成觀念,推進教育數字化,深化“入學(入園)一件事”改革落地落實,有力化解入學高峰矛盾,加快構建數據驅動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提升市民教育滿意度和獲得感。

  二、主要做法

 ?。ㄒ唬┙y籌謀劃,構建新型入學保障體系。一是全市域推進。依托“入學一件事”管理系統,全市域一體推進改革,實現市屬學校和六個區屬學?!耙粡埍韱?、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網通辦”改革全覆蓋。二是全學段覆蓋。秉持“入學服務一體化”的理念,在實行初招電腦派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入學報名功能,實現全市幼兒園、小學、初中、轉學入學報名以及隨遷子女積分認定、人才子女就學等“一件事”優化改造。三是全流程優化。以最小顆?;匦畔榛A,梳理學生入學報名及后續在校管理等多個不同階段事項需采集的信息,整合入學“一張表單”,通過“一次采集、一次提交”,動態實現“入學—新生注冊—學生管理”閉環一網通辦,基本實現“零跑動”“不見面”辦理,避免重復采集學生信息,做到在校生數據“底數清、數據活”。

 ?。ǘ┲腔圪x能,提升數據共享應用實效。一是全事項網辦。實現市級“入學一件事”入駐省網上辦事大廳,近年來統籌推進各區“入學(入園)一件事”全面入駐省網上辦事大廳、實現“閩政通”APP、“i廈門”APP、“i教育官網”、“i教育”微信公眾號等多渠道覆蓋,并針對入學高峰年的切實情況,將入學矛盾突出片區學校的填報志愿、調劑等流程線上化,真正實現全過程在線便捷辦。二是全要素共享。充分利用省政務數據匯聚共享平臺、市政務信息共享協同平臺的海量公共數據資源優勢,保障電子證照和政務數據高效共享應用,按需對接不動產登記信息、戶籍人口信息、社保繳費信息等14項數據,充分發揮數據共享價值,精簡涉及公安、資源規劃、人社、市場監管、村(居)委會、醫院等9個單位9種證明(3種直接取消,6種由系統自動獲?。?。三是全方位減負。在免去家長跑腿收集紙質證明材料和現場排隊報名麻煩的同時,通過數據共享、智能比對、線上審核,智能過濾不符合報名條件的人員,為符合條件的學生自動匹配父母、戶籍、可報名學校等信息,破解了傳統審核方式存在的書面材料多、真偽核驗難等難題,減輕學校和教育部門審核人員的壓力,提高審核工作質量。

 ?。ㄈ┚C合保障,優化教育辦事服務體驗。一是全媒介宣傳。編制集成辦理“一件事”工作指引和辦事指南,充分利用入學通知書、報紙、電視、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廣泛宣傳入學入園招生政策、平臺操作指南等,為家長開展網上報名指導、在線咨詢服務。二是全數據匯聚。根據省、市“一件事一次辦”辦件數據匯聚標準,將全學段辦件數據匯聚、回流至省集成化辦理平臺,實現全學段辦件數據匯聚。三是全數源分析。以業務驅動、過程式采集的方式,沉淀、整合大量人口、居住、就學、轉學等數據,為未來的學位預測及教育改革發展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三、取得成效

  “入學一件事”是廈門市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打造示范性公共服務數字化場景應用。系統已全面支持全市1000多所幼兒園、300多所小學和80多所初中學校的招生工作,2023年惠及15.4萬名學生,年均共享調用各類數據超320萬條,減少提交了約77萬份證明材料,辦件聯辦率達到90%以上,平均每名家長可減少4-5次跑動。教育部門原先審核紙質材料及通過線下核對積分入學的全過程招生至少需要3個月,現只需要1-2天。僅“小學積分入學”涉及約2萬學生,按照3.2萬名家長請假2.5天的社平工資(326.2元/天)和來回路費(30元/趟)計算,每年可節約家長成本超2800萬元,節約學校和政府辦事窗口成本超200萬元?!叭雽W一件事”系統獲評“福建省2023年度全省公共數據應用優秀案例”“廈門市2023年社會治理暨平安建設智能化創新應用項目”等。

  案例12:廈門市傾力打造數字賦能

  資源規劃政務服務新樣本

  一、背景情況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賦能成為政務服務效能提升的重要手段和可靠抓手。廈門市高度重視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充分利用標準接口、知識圖譜、CA認證、AI智能等新技術,推動平臺互聯互通,打破數據孤島,強化數據自動交互核驗,促進跨部門業務集成,不斷豐富“一件事一次辦”“高效辦成一件事”套餐服務,全力打造資源規劃政務服務便民化新樣本,促進資源規劃管理集成化、數字化、智能化。

  二、主要做法

 ?。ㄒ唬祿蚕?,推動業務報建材料“零重復”。一是依托內部自建一體化平臺,搭建資源規劃內部“證照池”,納入歷年以來資源規劃相關規劃、用地、林業、海域、測繪等證照數據12.45萬余條,同時不斷補充完善證照數據,滿足資源規劃審批業務內部數據調閱共享需求。二是打通內部自建一體化平臺與市電子證照平臺接口,累計向市電子證照平臺推送涵蓋105類證照批文近575萬本,滿足其他部門調閱需求。三是部門通過市電子證照平臺調閱發改、市政園林、水利等部門證照,實現數據共享,減輕企業負擔。據統計,目前資源規劃部門95個行政審批事項審批材料壓縮至平均4.2個,凡是企業提交過的證照材料均無需讓建設單位重新提供,實現業務報建材料“零重復”。

 ?。ǘ└咝Ъ?,促進跨部門業務辦理“零時差”。一是打通系統壁壘,推動用地預審與選址辦理時各前置審查要求高效集成。通過在項目策劃生成后提前觸發主動服務跟蹤流程,推動各分局、測繪中心提前開展勘測定界及選址空間合規性預檢測等工作,并進行業務信息系統留痕。正式審批時流程自動獲取原主動服務跟蹤流程信息,推送實現用地預審與選址即辦。截至2024年5月已有189個項目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實現即辦,平均審批用時較改革前減少約1.62個工作日,審批效率提升89.3%。二是通過平臺業務對接及跨部門業務協同,推動工業用地項目“交地即交證”一件事辦理。工業類項目在出讓公告期間,競買意向人可申請開展前期工程規劃許可輔導服務,提前開展設計方案技術指導,優化方案指標。在企業簽訂合同后同步申請不動產登記權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辦理后,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不動產登記權證以及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等窗口即辦,審批時限由4個工作日壓縮至即辦,實現“交地即交證”。目前已有6個工業類項目通過“交地即交證”一件事實現相關證照快速辦理。

 ?。ㄈ┰诰€簽章,助力全流程在線審批紙質“零材料”。在原全程網辦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全流程審批優化提升。加強技術突破創新,采用材料電子化報建、資料電子認證、材料電子審查、證照電子簽章、可信文件在線共享、電子檔案等技術手段推動用地預審與選址、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工程規劃許可證等高頻事項審批全程無紙化。企業在線申報,部門在線審批、證照在線核發、結果在線共享、資料在線存檔,提高電子簽章使用便捷性,實現方案文本批量蓋章,通過市建管平臺進行批復成果在線推送,企業自助下載,部門自行查閱核驗,實現事項全流程在線審批紙質“零材料”。

 ?。ㄋ模┲悄軐彶?,實現規劃許可報建“秒審批”。搭建BIM規劃智能報建系統,開展《廈門市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技術規定》方案審查條文解讀并量化,實現對設計方案100余項指標的審查自動化。系統通過一鍵審查、一鍵生成審查報告,提供BIM交互式審查服務,形成報建人員自主審查機制,報建人員將BIM模型提交至BIM報建云平臺后,即可領取《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實現“秒審批”,大幅提升審批效率,開拓審批新模式,助力基層減負。截至2024年5月,已有48個項目通過BIM報建實現系統自動審查,快速發證,同時沉淀BIM數據,助力后續智慧城市建設。

 ?。ㄎ澹┲R集成,加快技術規定問答“一網清”。充分運用知識圖譜、NLP(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規范快速識別能力(OCR)等新一代知識增強大語言模型及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技術,搭建工程規劃許可智能審查AI知識庫。依托BIM規劃智能報建平臺,將國家規范、地方標準、技術規定等建筑行業知識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翻譯成結構化立體化的計算機可理解的語言,實現知識的精準查詢、語音問答等,促進知識圖譜建設及知識沉淀集成,服務于規劃、設計、審查、運維全生命周期,助力日常審批服務由“數據管理”向“數智管理”升級。目前智能審查AI知識庫已上線試運行,提升窗口及審批人員工作質效。

  三、取得成效

  廈門市通過數字化賦能審批提質增效,助力審批主流程申報材料從373份精簡為33份、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縮減70%,一般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從308個工作日壓減到70個工作日內。

  案例13:廈門市海滄區探索“就近辦、基層辦”

  打造公平普惠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

  一、改革背景

  近年來,廈門市海滄區探索“就近辦、基層辦”便民服務改革,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系統觀念和“高效辦成一件事”理念,有效整合基層政務資源,通過直接下放、委托辦理、窗口前移等方式將街道便民服務中心窗口和事項下沉到便民服務站,最大限度滿足了群眾在家門口“一站式”辦事的需求,以民生“小切口”推動政務服務提質增效,優化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體系。

  二、主要做法

 ?。ㄒ唬┘訌娚鐓^便民服務站標準化建設。一是完善服務場所硬件配備。按照“一社區一站”要求,參照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在全區48個社區均設立80平方米以上的便民服務站,統一場所標識、管理規范、服務標準,合理設置咨詢導辦、業務受理、自助服務、填單示范、休息等候等功能區域。二是選優配強辦事人員。推行“網格化治理”,由街道統一公開選聘站長1名,窗口辦事員選派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敬業精神好的網格員按照“2主1備”輪值,充分發揮熟悉社情民意的優勢,既當窗口辦事員,又當政務服務宣傳員、答疑員。三是落實窗口規范化管理。全面推行綜合窗口“一窗通辦”服務模式,實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做到“進一扇門、到一個窗、辦所需事”。日常運行管理實行規范授權、審管分離,打破層級限制,統一刻制使用“審核審批專用章”對外服務。

 ?。ǘ┩卣够鶎诱辗涨篮头辗绞?。一是高效集成一事辦成。推動聯辦事項從審批服務拓展到公共服務領域,實現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57個服務入駐,強化閉環機制,扶殘助困等打包實現“一件事”辦理,讓群眾一次辦好事。二是泛在可及一網好辦。把“廈門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延伸部署至社區,實現與市區兩級系統對接和數據實時交互共享,群眾可就近申報,相關部門后臺聯動辦理。在社區構建“e政務”自助服務體系,提供涵蓋公安、人社、醫保、交通、公積金等領域292個事項的24小時“不打烊家門口辦”服務?!笆职咽帧币龑罕娡ㄟ^“閩政通”“i廈門”APP享受在家辦、掌上辦的便捷。已累計受理社區服務58萬余件。三是數據互認免申即辦。創新“生育津貼”“醫保在職轉退休”等“免申即辦”,對于存在關聯的后置事項,群眾無需填寫表格、無需提交申請材料,由前置事項牽頭部門統一受理、審核后通過數據推送后置部門互認即可。

 ?。ㄈ┚珳蕦悠髽I群眾服務需求。一是幫辦代辦推動服務靠前。對老、弱、病、殘、孕、幼等特殊群體,提供預約服務、延時服務、上門服務,由網格員把“移動綜窗”進村入戶,并引導通過“閩政通”等實現出生、開辦企業、企業招工、入園入學、職工退休等事項“高效辦成一件事”。二是部門聯合送策入企。定期會同稅務、人社等部門“點對點”走企業、“面對面”問需求的方式,按照“一標三實”摸清樓宇企業信息,個性化、定制化的靶向送策服務,切實了解企業需求,幫助企業紓困解難。通過融通部門信息,輔以信用監管,推進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達直享、快享快辦”,實現信用良好或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個人免于申報、直享政策。三是整合服務資源下沉入戶。便民服務站工作人員定期對轄區內退役軍人、待業人群、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家庭困難人群等進行摸排登記,了解群眾辦事需求,在提供幫代辦服務的同時,也推動相關政策匹配到人、幫扶對接到戶。

 ?。ㄋ模嫿ㄕ辗赵u價工作閉環。一是強化辦事堵點發現解決機制。全面落實“好差評”機制,實施“當日件、當日評”,強化“差評”核查整改監管,對存在的問題堅持立行立改。通過日常后臺監督、定期現場檢查、隨時問卷調查等方式,加強對服務站工作人員的常態管理和實時督查。健全辦事堵點主動發現機制,開展“我陪群眾走流程”“政務服務體驗員”,設置“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對苗頭性、典型性、集中性問題提前研判。二是分類指導提升人員隊伍素質。形成“傳幫帶”和學習培訓長效機制,每年組織區級審批服務業務骨干到社區開展現場業務指導,并針對“一件事”事項調整和業務需要,安排社區人員到區級業務部門跟班學習,提升社區辦理政務能力,保證基層事項接得住、業務辦得好,打通“最后一公里”。三是突出導向注重工作實績。制定海滄區便民服務改革監督管理辦法,明確規范區政務服務中心、相關業務部門和街道三級工作職責和分層監管職責。強化考核結果應用,將評價結果與年度考核相結合,建立完善普通網格員向站長晉升機制,激發窗口人員事業心和責任感。

  三、取得成效

 ?。ㄒ唬┨嵘案咝мk成一件事”業務受理能力。建成群眾家門口的“政務便利店”,讓群眾真正做到“跑一趟”就能辦成,“說一聲”就能響應,“找一人”就能解決。今年以來,已累計幫辦代辦醫保、養老、殘聯等服務7.27萬件,廣受群眾的歡迎和好評,社區便民服務滿意度達到100%。

 ?。ǘ┯行Т龠M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政務服務平臺電腦端、移動端、自助端的辦理方式直達基層,強化網辦申報輔導、彌合數據鴻溝;并依托銀行、醫院、郵局、公證處等政企合作點拓展了不動產登記、社保制卡、車輛登記、出生落戶等高頻政務服務事項的辦理方式,構建“15分鐘便民服務圈”。

 ?。ㄈ┐龠M基層增值服務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基層站點貼近群眾的特點,精準提供企業創設申辦、退役優待政策、就業崗位推薦、創業獎補兌現等政策咨詢服務,在做好政務服務的同時,幫助群眾知曉、用好政策。今年已辦理退役軍人相關業務1881件、護航就業創業全過程2618件。

  案例14:漳州市創新政務對臺增值服務

  一、背景情況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及我省《實施意見》,在市委臺辦、市發改委、市政務服務中心及薌城區、詔安縣、南靖縣、臺商投資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共同推動下,漳州市在便利臺胞往來和生活、推進涉臺司法服務、深化漳臺經貿合作、鼓勵臺胞就業創業等方面,逐步鋪就臺胞臺企在漳融合發展之路。

  二、主要做法

 ?。ㄒ唬┮酝ù偃?,便利往來,打造登陸“第一家園”。一是構建“立體化”服務網絡。為便利臺胞往來漳州生活工作、投資興業,漳州設立市、縣兩級政務服務中心的臺胞臺商服務專窗,為臺胞臺企提供便利化的政務服務,構建了“立體化”服務網絡。二是設立熱線服務。臺胞臺商服務專窗提供咨詢服務熱線,并配備閩南語服務專員,提供涉臺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幫辦、代辦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咨詢解答服務,幫助臺胞臺商解決初到漳州生活工作的不適應問題。三是優化證件辦理。將臺灣居民居住證辦理時限由法定時限20個工作日優化至承諾時限5個工作日;在公安部門政務服務窗口設置“臺胞臺企專窗”,為在漳臺胞臺企提供出入境證件快捷辦理、定居落戶、政策咨詢等業務。四是暢通臺胞醫療服務。為提升臺胞的就醫體驗,加強兩岸醫療衛生領域交流與合作,在漳州市第五醫院設立臺胞健保服務中心,協調醫保、醫院、公證和郵政四個部門,做好漳臺健保核退和公證服務,提升臺胞健保核退便利度。五是推進涉臺司法服務。依托市政務服務中心政務服務協調優勢,通過與法院、檢察院、司法部門強化聯動協作,設立“法官工作室”“檢察官工作室”“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以及依托漳州古城“涉臺法律服務點”,為臺胞臺企提供臺灣地區法律法規查詢和解讀、兩岸法律差別化提示和咨詢。

 ?。ǘ┮曰荽偃?,深化漳臺經貿與就業融合發展。重點圍繞園區落戶、產業合作、展會平臺、貿易往來、要素保障等五個方面,助力臺胞臺商在漳創業就業更加快速便捷。一是暢通臺胞臺商訴求渠道。建立市縣兩級領導掛鉤服務臺商臺企制度,采取座談交流、走訪調研、現場辦公等方式,深入了解臺胞臺商需求,做到“一對一”精準服務,實現臺胞臺商訴求當場解決。二是推動醫保駐企辦服務。積極推進“醫保駐企辦”服務,選派業務骨干擔任駐企專員,定期到臺企現場辦公,以“醫保駐企辦”惠企舉措,進一步提升臺商臺企在漳州發展的營商環境。三是加速臺企注冊落地。開通線上線下“企業開辦一件事”專窗口或者專欄,同步受理注冊臺資企業,全流程辦理時間在3個小時以內。支持臺胞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企業,按照“一注一開”的原則同步辦理個體戶注銷與企業設立登記,放寬轉型企業名稱登記。四是優化臺胞就業創業機制。建設臺灣人才一站式服務窗口,為臺灣人才提供職稱評審、技能認定、人才項目認定、子女入學等一站式綜合服務;落實“萬才聚漳”行動,不斷拓展臺青來漳實習實訓、就業創業渠道。出臺《南靖縣建立正向激勵機制促進南靖閩臺精密機械產業園發展十條措施(2023-2024年)》惠企政策,設立總額度為5000萬元的精密機械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每年500萬元的閩臺農業融合發展(蘭花)產業園專項資金,幫助引導臺商臺企進一步加強品牌培育、開拓市場。五是優化涉臺金融服務。推動漳州市各銀行機構積極創新推廣面向臺商臺企的特色產品,如“福臺貸”“臺農貸”“臺商創業貸”“臺享貸”“臺胞卡”等專屬信貸產品,通過下浮利率、免收年費等措施,將減費讓利政策實實在在惠及臺胞臺商,主動為臺胞臺商來漳創業生活提供融資便利。

 ?。ㄈ┮郧榇偃?,推進漳臺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為促進漳臺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發揮天寶玉尊宮、關帝廟等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以及漳州古城、林語堂紀念館等重點對臺交流平臺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和文化學術交流活動。一是保護文化同根。聚焦“元光文化”,打造開漳圣王文化交流中心。聚焦“語堂文化”,在林語堂紀念館設立閩南師范大學“臺港澳學生國情教育實踐示范基地”,增強語堂文化傳播力。二是賡續文化同源。踐行“用閩南文化點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動計劃,推動漳州古城建設“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充分發揮古城內木偶、木版年畫等30余個非遺項目。三是共譜兩岸家書。推進“遷臺記憶”“兩岸家書”檔案資料征集保護工作,并編印《薌城區“遷臺記憶”檔案征集工作紀實和開發利用成果匯編》。

  三、取得成效

 ?。ㄒ唬┡_胞社會生活更加便利。2023年以來,政務服務中心累計受理各類臺胞政務服務事項1613件,常態化聽取臺胞臺商訴求活動共116場次,協調解決訴求件135件次。創新開展法律服務活動6場,服務臺企200多家,臺胞臺商服務窗口自成立以來累計受理893件次,有力保障臺胞臺商合法權益,讓臺胞臺商在漳更有歸屬感。

 ?。ǘ┱呐_經貿往來更加密切。2023年度協助推動提供各類實習就業崗位近3000個,吸引臺青478人。截止2023年底,全市銀行機構共為314戶臺企、2866名臺胞提供信貸支持,臺企授信總額和貸款余額分別為516.42億元、156.76億元,均占全省半數以上,臺企貸款投放比例居全省第一。

 ?。ㄈ┱呐_文化認同更加契合。2023年,全市累計開展民間信俗文化交流240場次,累計接待尋根謁祖、宮廟交流6000余人次。各類契合臺胞情感需求的交流活動,讓臺胞感受深深“家鄉情”,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案例15:漳州開發區從便捷服務到增值服務

  構筑營商環境新高地

  一、背景情況

  漳州開發區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現有企業2616家。近年來,漳州開發區聚焦企業辦事需求及企業發展中所面臨的痛點、難點、堵點,對標一流、錨定最優,堅持制度創新與數字賦能相結合,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產業全鏈條,探索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提供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的項目、政策、人才、金融、科創、法律等集成服務,推動政務服務從便捷服務到增值服務升級,促進“企業找服務”到“服務找企業”轉變,構建形成全鏈條、全天候、全過程的精準、便捷、優質、高效為企服務新生態,全力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二、主要做法

 ?。ㄒ唬┙◤姺蛰d體,設立企業服務專區。搭建辦事企業與審批部門溝通交流綜合服務平臺,強化各部門業務協同、信息共享機制,將分散的企業服務內容“系統打包”,推出系統集成的增值化服務事項。同時,在漳州開發區政務服務大廳打造企業服務專區,配置企業會客廳,精準匹配金融、法律、知識產權等市場側、社會側“一站式”增值服務,全力構建從企業進門到辦事結束的全流程服務體系,實現“一個專區聯‘萬企’、一個平臺聚‘八方’”。

 ?。ǘ﹦撔路漳J?,運用數字化技術高效“一鍵辦”。圍繞企業辦事需求,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高頻事項、重點環節,持續“減材料、減填報”,探索推出“一件事”高效辦、“一類事”集成辦服務場景。同時,按照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時長,對企業服務事項進行分類,運用“數字機器人”智能分析、數據自動回填技術,智能按需組合項目指導、政策解讀、申辦梳理、免申即享等增值服務內容,推動涉企服務從“多頭分散”轉變為“精準畫像、一站集成”,實現以增值服務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

 ?。ㄈ┱戏召Y源,打造“政務+金融”新脈絡。把服務延伸到企業“家門口”,拓展多元化多場景的“15分鐘惠企服務圈”。漳州開發區政務服務中心與工商銀行漳州開發區支行簽訂政銀戰略合作協議,構建“政務+金融”的政銀合作體系,將政務服務前移,讓企業不用跑政務服務大廳,只需到就近銀行營業網點即可辦理政務服務事項。同時,在工商銀行APP設置“政務服務”模塊,企業登錄手機工商銀行APP就可實現政務事項“指尖辦理”,享受更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實現基層政務服務“就近能辦”“多點可辦”。

 ?。ㄋ模┩卣狗疹I域,設置企業首席服務官。在優化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的基礎上,打造一支企業首席服務官隊伍。通過建隊伍、強業務、嚴考核等方式,錘煉一批能講清企業多元需求、能精準匹配政策清單、能提供高效幫辦服務、能協調解決復雜問題、能提出針對性政策建議等“五能”復合型專業的企業首席服務官,為企業提供開辦、投資建設、政策兌現、人才引進、技術成果轉化、法律服務、融資服務等增值服務,實現服務鏈、政策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的有效組合。

  三、取得成效

 ?。ㄒ唬﹥灆C制,激發增值服務新活力。持續完善政企溝通機制,想企業之所想、想企業之將想、想企業之未想,在扎實解決企業具體問題的基礎上舉一反三、追根溯源,實行企業增值服務需求“點單”,政府“接單”,用心用情用力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做到回應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提升一個領域。2024年以來,已辦理企業訴求300余項,辦結率100%,力促企業發展、項目建設“無障礙”“零等待”。

 ?。ǘ┨嵝?,催生增值服務新效能。秉承“有事必到、無事不擾、有諾必踐”的服務理念,堅持問需于企、問計于企、問效于企,站在便利企業的角度想問題設流程,提高政策服務精準度,推動從“企業找政策”向“政策找企業”轉變。如在漳州開發區E政務小程序上線16項政策,惠及企業59余家,為企業送上“及時雨”“強心劑”,讓更多惠企政策“直通、直達、直享”。

 ?。ㄈ┚酆狭?,筑造增值服務新渠道。落實“速度更快、服務更優、滿意度更高”的服務理念,在轄區銀行、學校、酒店、產業園區、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設置“智能自助服務區”,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并通過政銀雙方聯動發力,集成人社、醫保、公積金、不動產等高頻事項,已實現福建省內157項高頻事項的“省內通辦”,以及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河南等地的28882項便民服務事項“跨省通辦”。

 ?。ㄋ模┩仃嚨?,升級增值服務新體驗。聚焦企業感知、訴求辦理及賦能增值服務,通過有效整合政務服務資源,建立動態信息共享與推送機制,精準把握全區企業運營狀況和產業發展趨勢,實現“網站平臺+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實體大廳”四位一體全場景服務模式,為企業打造“媽媽式”“無感式”“交互式”服務體驗,推動服務從便捷性向增值性轉變,全鏈優化“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市場經營環境,全心營造高效惠企的政務服務環境。2024年以來,企業首席服務官為企業提供指導服務、咨詢回復達1152家/次,上門服務108家/次。

  案例16:漳州市長泰區推行“三辦”服務

  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

  一、背景情況

  2024年以來,漳州市長泰區認真落實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把為人民服務貫穿于政務服務全過程,探索推行“一站可辦”“一網好辦”“跑腿辦”等“三辦”服務工作機制,優化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實現服務便民、服務親民、服務利民。

  二、主要做法

 ?。ㄒ唬耙徽究赊k”,推動政務服務集成化。一是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積極推動企業開辦、企業注銷、退役士兵、出生、門診特殊病種待遇享受備案等事項實行“一件事”高效辦成,按照“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表申請、一窗辦成”的要求,依托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強化數據共享、深化業務協同、重塑辦事流程,推動申請表單多表合一、掌上一網申請、材料一次提交,實現集成辦、一次辦,減少辦事環節、申請材料、辦理時間和跑動次數。二是推行“一站式”婚登婚孕檢。將原來分處多地、相距較遠的“婚前檢查、孕前檢查”進駐政務服務中心,并與“婚姻登記”事項打包組合“一件事”辦理。配備2名醫務人員駐點服務,配全獨立的男、女婚檢室以及超聲、檢驗等輔檢設備,滿足群眾婚姻登記、婚孕檢的需要,實現“一站式一件事”高效辦理。三是實行社醫保參保與稅務繳費“一廳聯辦”。整合區稅務局繳費業務進駐政務服務中心,同時在武安鎮便民服務中心設立“涉稅服務驛站”,推動社醫保辦理和稅務繳費業務實現人員共駐、業務聯辦,企業和群眾只需前往政務服務大廳或武安鎮便民服務中心,即可“一站式”完成社醫保參保登記、繳費等全部業務,推動政務服務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改變原來群眾多頭跑、來回跑、跑得遠的現狀,大大節省辦事時間。

 ?。ǘ耙痪W好辦”,推動政務服務一體化。一方面,推動社會事務全程網辦。推出政務服務事項“一張表”清單和“不找人好辦事”營商服務八條措施,不斷拓展群眾服務平臺,主動配合上級部門做好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對接,推動更多審批事項“不見面審批”,提升事項網辦深度。如,實行住房公積金個人證明事項“亮碼可辦”,在繳存職工申請開具職工繳存證明、異地貸款繳存使用證明、貸款結清證明等個人證明時,通過提供實時在線開具、后臺自動查驗的方式,以統一“電子碼”代替原有3項紙質證明,個人公積金賬戶查詢以及提取業務辦理等事項均實現“全程網辦”,“足不出戶”即可辦理單位繳存業務,實現“不跑腿”。另一方面,開展工程項目無紙化審批。將7類工程項目的多個事項,全部實行無紙化在線審批。申請人通過漳州市工程建設審批管理系統進行審批事項申請,無需提交任何紙質材料,審批結果以電子證照或電子批文形式予以辦理,申請人在線獲取相關批文并根據實際需要下載打印即可,真正實現審批“一趟不用跑”。

 ?。ㄈ芭芡绒k”,推動政務服務增值化。一方面,實行全生命周期服務。響應區委、區政府實施“1658”強區工程,建立“跑腿辦”工作專班。秉承“我來跑腿為您辦”服務理念,以“不找人好辦事”為目標,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全經營鏈條,抽調42人組建企業服務專員、審批服務專員、惠企服務專員等三支隊伍,并制定“跑腿辦”工作手冊,提供全程幫辦、代辦、聯辦、陪辦的“跑腿辦”服務,全力做好企業訴求收集、轉辦、回訪等全閉環工作,推動涉企服務資源更集中、渠道更暢通、服務更高效。另一方面,推行助企增值服務。為增進民營企業家扎根長泰信心,區政府牽頭組織區工信局、發改局、人社局、各鄉鎮(場、區、辦事處)等多部門開展政銀企對接活動、企業家沙龍、黨政領導與企業家懇談會、產銷供需對接會、數字化轉型輔導會等活動,現場了解、收集、解答企業訴求,協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助力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三、取得成效

 ?。ㄒ唬耙徽臼健苯饷駪n,實現服務便民。通過“一站式”婚登婚孕檢服務,解決了大部分新婚夫妻因礙于麻煩在辦理婚姻登記后不再進行婚孕前檢查的問題,婚檢率從26.88%提高至56.5%,推動出生缺陷預防關口前移,為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夯實基礎。通過“一廳聯辦”服務,實現了醫保辦理和繳費業務的多維整合,服務醫保繳費人員近800余人,受理個人及企業醫保退費106件,通過區醫院醫保服務站辦理門診特殊病種待遇享受備案“一件事”1140件,出生一件事16件,切實解決參保人辦理跨部門“多頭跑、來回跑”問題,大幅度提升群眾辦事效率和滿意度,實現服務便民。

 ?。ǘ熬W上辦”急民需,實現服務親民。通過加強數字化建設,運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服務理念,把服務搬到網上去,讓群眾辦事不出門。如45項住房公積金服務事項,可全流程網辦事項43項,可網辦率達95%。工程項目無紙化審批使審批部門辦卷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有效降低審批和報建雙向溝通成本,讓群眾企業“省時、省力、省錢”,實現服務親民。

 ?。ㄈ芭芡绒k”順民意,實現服務利民。通過服務下沉開展各類活動,覆蓋600多家民營企業,為75家民營企業解決項目竣工驗收、不動產登記辦理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進全區工業項目建設“早開工、早竣工、早投產”,累計幫企業創造經濟產值超1億元,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保障。如幫助“戶外休閑家具配套生產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驗收即辦證、竣工即投產”,為企業提前近兩個月開工,提前一個多月投產,并創造了1000萬元產值,讓“不找人好辦事”成為服務品牌和共識,實現服務利民。

  案例17:泉州市臺商投資區傾力打造

  “全國臺胞臺企登陸第一數據港”

  一、背景情況

  泉州是海峽西岸中部重要城市和兩岸融合發展主陣地,泉州臺商投資區作為對臺交流合作的前沿陣地,高度重視兩岸營商環境的對標、融通、互認,針對臺胞在大陸缺乏個人身份數據的認證支撐,無法享受大陸各類智慧服務,迫切需要一個臺胞臺企專屬服務平臺的強烈訴求,依托互聯網+信用信息授權優勢,建成覆蓋臺灣企業及臺胞個人的“臺胞臺企登陸第一數據港”(簡稱“臺胞數據港”),全面拓寬服務融通新路徑,打造全方位、全周期服務臺胞臺企的“兩岸一家親”營商環境。

  二、主要做法

 ?。ㄒ唬┮孕庞檬跈酁閮瀯?,建成“數據港”平臺。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我區提出“打造全國臺胞臺企登陸第一數據港”,以數據賦能臺胞臺企在大陸投資、工作和生活。目前“臺胞數據港”訪問量達247536人次,注冊臺胞14462人、臺企568家。一是信用報告“掌上獲取”。開通信用數據報告線上獲取通道,全國各地臺胞臺企通過平臺可線上獲取權威信用報告,進而獲得更加便捷、快速的政策支持、銀行融資、辦事服務。上線來累計服務信用查詢258163人次。二是金融信用證“掌上申辦”。開通金融信用證書在線申請通道,實現金融信用證掌上申請、掌上查詢、掌上發證,讓臺胞臺企在陸享受高效便捷的金融同等待遇,支持臺商臺企扎根泉州,做大做強做優。2022年至今累計服務辦理“金融信用證”181筆。三是惠臺融資“掌上磋合”。開設兩岸“融資互信”直達通道,實現臺胞臺企信用報告掌上獲取、金融信用證掌上申辦、盡調數據掌上聯審、融資授信掌上磋合,助力臺胞臺企在大陸融資授信。上線以來累計提供融資授信53115萬元。

 ?。ǘ┮苑招枨鬄閷?,搭建“掌上辦”通道。聚焦臺胞在大陸投資、融資等諸多不便,在“親清家園”平臺開辟臺胞臺企“掌上辦事”專屬空間,創設了全國通辦功能及地方辦事功能,實現政策獎補掌上兌現、健保核退掌上辦理、投資建廠掌上報批、子女就學掌上申請。一是參保健?!罢粕现Α?。開設大陸醫保掌上參保通道,全國臺胞均可掌上提交醫保參保申請、繳交參保費用,享受與大陸同胞同等的醫療參保待遇;搭建緊急醫療費用報銷材料遠程預審渠道,幫助解決臺胞在大陸發生醫療費用回臺灣報銷“手續不清,材料不齊、來回奔波”等困難。近一年來,累計服務醫保核退154筆。二是臺資建廠“掌上報建”。創新“在線評審、電子審圖、遠程踏勘、模擬審批”舉措,實現“一套材料、一名管家、一次踏勘、一證開工”,廠房報建審批提速80%。成為全省第一個臺資建廠“不見面”審批的地方。三是惠臺獎補“掌上兌現”。創新惠臺政策“掌上提、在線批、直達付、全程督”兌現模式,實現惠臺獎補資金“掌上申報、五天到賬”,著力打造陽光、透明、可預期、不求人的惠臺政策環境,已累計兌現惠臺獎補1231.28萬元。

 ?。ㄈ┮砸惑w融合為目標,打造“暖服務”品牌。圍繞“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致力為臺胞提供專業、高效、便捷的全方位全周期服務,進一步擦亮“暖服務”品牌。一是建成專屬服務站。打造線下服務共享空間,建設臺胞臺企親清服務站(同時,在泉金客運碼頭建立臺胞服務專窗),推行“無柜臺、客廳式”服務模式,組成服務專班,設立24小時服務熱線,為臺胞臺企提供“一對一”專屬“幫帶辦”服務,實現“專區、專人、專線”暖服務。二是設立服務監督臺。建立登記、導辦、督辦等訴求“閉環式”處理機制,監督保障臺胞臺企“政策必兌、訴求必應、舉報必查、呼叫必達”落到實處,保障臺胞臺企生活舒心、發展安心、投資放心,累計服務臺胞95人次。三是護航臺資臺企投資。圍繞臺胞臺企投資一件事,將政策計算、招商簽約、注冊開辦、落地建設、經營管家、政策兌現、企業注銷全生命周期服務納入“智慧投資導航”系統,實現全周期導航辦事服務,讓臺胞投資興業更省心便利。

  三、取得成效

  “臺胞數據港”打造了一個集金融信用證掌上申辦、盡調數據掌上聯審、融資授信掌上磋合、健保核退掌上助審報銷、政策獎補掌上兌現、健保核退掌上辦理、投資建廠掌上報批、子女就學掌上申請等功能為一體的臺胞臺企專屬在線服務空間,以數據賦能臺胞臺企在大陸投資、創業和生活,極大提高了在大陸臺胞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廣大臺胞的認同。

  “臺胞數據港”獲評2023泉州市賦能營商環境十大數字化應用和2023年泉州市改革創新優秀案例,相關做法得到國臺辦、省委省政府等9位部級領導以及省紀委、深改辦、發改委等上級部門的調研肯定,成為泉州市委黨校、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的現場教學和實踐基地,吸引15個省28個縣市區前來學習考察,相關做法得到人民日報、新華社、學習強國、福建日報等權威媒體持續關注報道。

  案例18:泉州市德化縣推行“縣鄉一體化”政務服務

  通辦模式   打造企業群眾“高效辦成一件事”陣地

  一、主要背景

  德化是全省首個統籌城鄉發展試點縣,大力實施“大城關”發展戰略,全縣80%農村群眾進城務工。今年以來,德化縣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指導意見》,探索推行“縣鄉一體化”政務服務通辦模式,通過落實“一門全辦、一窗通辦、一網通辦、一事聯辦”等改革舉措,讓企業群眾“高效辦成一件事”落地見效,有效解決“大城關”發展后城鄉企業群眾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等難題,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轉變。

  二、主要做法

 ?。ㄒ唬┐蛟臁?+N”服務體系,辦事只進“一個門”。一是對全縣政務服務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建立1個縣級政務服務中心、18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222個村(居)便民服務站以及94個“黨建+鄰里中心”的“1+N”政務服務體系。二是每個綜合服務站點內設綜合接件平臺,實現縣域內事項通辦。三是在進城黨群城市家園、中國茶具城、工業園區等人群相對集中的區域配置代辦服務終端機7臺,輻射轄區內企業群眾,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

 ?。ǘ┱蟽灮C窗設置,辦事只到“一扇窗”。一是分領域綜合窗口。設立了企業開辦、建設項目服務、人社(就業、社保、工傷)、公安(戶政、車駕管、出入境)等6大分領域區域,實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服務新模式。二是跨部門綜合窗口。在不動產登記辦理等高頻事項多、涉及稅務等部門廣的窗口實行跨部門設置聯動服務窗口。三是“高效辦成一件事”綜窗。設有水電氣網聯合報裝“一件事”、新生兒出生“一件事”、教育入學“一件事”、二手房交易“一件事”等國務院部署的“一件事”綜合窗口。

 ?。ㄈ┩七M線上線下融合,辦事只上“一張網”。一方面,實行線上“一端申請、一網通達、全程在線”。依托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通過規范網上辦事指南、統一網上辦事入口、優化網上辦事流程、整合政府數據資源、創新打造服務功能等措施,推動各類政務服務事項和應用“應接盡接、應上盡上”,努力實現企業和辦事群眾“足不出戶、一網通辦、一次辦好”。另一方面,匯編醫保、社保等部門高頻事項的APP操作流程,印發到各鄉(鎮、街道)、村(社區),宣傳引導群眾掌上辦理相關業務。

 ?。ㄋ模┩苿印皵祿疃嗖梢淮巍睉?,辦事少填表。一是全面梳理各部門政務服務事項申報表單,拆解形成數據采集清單和數據共享清單,全面甄別可共享獲取的數據項,實現數據“應共享、盡共享”。二是全面梳理各部門政務服務事項材料清單,包括政府部門核發的材料以及公共服務行業、第三方機構出具的材料等,進一步規范材料名稱,明確材料來源和共享方式,將具備共享條件的材料列入“辦事免提交材料”清單管理。三是推行以后臺數據共享回填代替前端手工填報,實現“數據最多采一次”。

  三、主要成效

 ?。ㄒ唬┱辗召|效大幅提升。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通過推行縣鄉通辦模式,打破了縣鄉層級地域限制,實現了鄉鎮企業群眾跨層級全流程區域通辦,有效解決了縣級事項必須到縣級辦理的問題,實現辦事方式更加多元化,辦事流程最優化,辦事材料最簡化,辦事成本最小化。今年來縣鄉通辦累計完成各類辦件3506件,主動開展上門服務109件(次),共辦理“一件事”集成服務套餐事項60176件,累計精簡材料317份、壓縮時間425個工作日、減少環節136個。

 ?。ǘ├蟊忝裥Ч@著。梳理公布首批“免證辦”事項清單222個,確定實施合并辦理6項、豁免辦理15項、告知承諾12項,其中,社會投資類實行告知承諾率達90%,企業和群眾辦事的便利度得到大幅提升。

 ?。ㄈ底仲x能成果突出。強化數字技術在政務服務中的應用,提高了政務服務的便捷性和效率,在更大范圍內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目前,進駐中心各類事項1681項,其中網上可申報的達1646項,網上可辦率為97.92%。

  案例19:泉州市深化“減證便民”高質量

  推進“無證明城市”試點建設

  一、背景情況

  建設“無證明城市”是深化“減證便民”要求、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今年4月,經省政府同意,省發改委印發《福建省推動建設“無證明城市”工作方案》(閩發改體改〔2024〕123號),將泉州定為“無證明城市”試點城市之一。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統籌謀劃,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牽頭制定《泉州市建設“無證明城市”試點工作方案》,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并以市政府辦公室名義印發。為全面推進“無證明城市”試點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力爭在全面清理無法律法規依據或國務院決定的證明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優化服務等方式,實現企業群眾辦理政務服務和便民服務事項,免于提交政府部門核發及公共服務行業出具的結果材料,最大限度實現企業群眾辦事“免證辦、零跑腿”。

  二、主要做法

 ?。ㄒ唬嫿ā盁o證明”機制保障,統籌謀劃一體推進。一是嚴格落實專班機制保障。成立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擔任組長、市政府副市長擔任常務副組長、各牽頭單位主要領導擔任副組長、各相關單位分管領導為成員的“無證明城市”試點工作專班,集中力量全力攻堅。專班下設事項梳理組、數據完善組、業務協同組、幫辦代辦組、承諾替代組、協調處理組等6個工作組,制定《“無證明城市”試點工作進度倒排表》,倒排時間節點,壓緊壓實工作責任。二是實行重點工作周報機制。抽調縣級骨干與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共同組成專班辦公室,辦公室下設材料組、業務組和技術組,通過專員集中、專班辦公,不斷提升改革質效。各牽頭部門每周將工作進展情況報送至專班辦公室,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牽頭抓總,定期向市政府匯報工作進展,截至目前已印發7期周報。三是全面開展證明事項梳理。市司法局印發《泉州市司法局關于做好證明事項梳理和清理工作的通知》,依據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結合審批工作實際,全面清理“五級十五同”目錄中無法律依據的證明事項,提出市本級擬保留證明事項1998項。

 ?。ǘ┨嵘盁o證明”服務水平,強化數據運行支撐。一是持續提升數據共享比例。優化電子證照共享應用功能支撐,實現收件時一鍵自動調用電子證照,有效提升部門窗口辦件效率;按照“應配盡配、應調盡調”原則,持續做好申請材料與電子證照關聯配置,目前,全市入駐省網上辦事大廳的政務服務事項涉及申請材料147665個(不包含材料來源為“申請人自備”的材料),其中,已配置證照的事項材料占比為66.1%。二是推進電子證照動態治理。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與市數字辦聯合印發《泉州市電子證照異議核實與糾錯制度》,協調推進、指導監督全市電子證照異議核實與糾錯處理工作;建立證照日常糾錯和集中治理相結合的證照治理機制,截至目前,累計完成3.6萬條電子證照數據糾錯治理。三是開展電子證照核對行動。線上依托閩政通“泉服務”頻道上線“電子證照核對”功能,通過閩政通消息通知,累計向627萬泉州用戶推送電子證照核對提醒。該功能上線一周以來,訪問用戶數8305,用戶點擊量14206,糾錯證照發起數136;線下于市縣兩級政務服務中心設立14個“證照補齊服務窗口”,針對證明材料缺證錯證的情況,鼓勵企業群眾攜帶紙質材料到服務專窗,由專窗工作人員通過泉州市“一體化平臺”中的“證照補齊”功能模塊,及時為群眾完善電子證照數據。四是探索建立可信電子文件庫。市數字辦不斷完善可信電子文件平臺建設方案,目前已完成“閩政通”電子簽名開發自測,待“泉證照”可信電子文件功能開發完成后上架;明確網絡部署于電信政務信息網,服務器資源已開通并部署完成。

 ?。ㄈ﹦撔隆盁o證明”服務方式,夯實兜底保障基礎。一是創新“業務協同及幫辦代辦”工作機制。針對無法通過數據共享實現“免提交”的證明材料,印發《泉州市“無證明城市”試點工作業務協同及幫辦代辦實施方案》,依托泉州市“一體化平臺”創建“業務協同和幫辦代辦”功能模塊,橫向覆蓋全市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和相關公共服務行業單位,縱向貫穿市縣鄉村四級,形成“一端收件、同時分發、交叉核驗、限時反饋、全程留痕”的工作機制,對于可現場“業務協同”辦理的,采取“容缺受理”方式進行辦理,對于“幫辦代辦”方式辦理的,根據申請人意愿,與申請人簽訂《幫辦代辦協議書》,實現證明材料“閉環獲取”,讓“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二是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市司法局組織各市直部門在2020、2021年已制定適用的94項適用告知承諾制的證明事項基礎上,持續梳理戶籍管理、市場主體準營、法律服務等領域的高頻進駐事項,形成首批《告知承諾制證明事項清單》112項,梳理形成《告知承諾書(替代型)模板》,明確承諾兌現條件和事中事后監管標準,推動以“告知承諾書”替代證明材料。三是探索靈活變通服務機制。針對省內辦事無法獲取的省外證明材料,以及因歷史遺留問題無從獲取的證明材料(即電子證照推行前的政府部門核發和公共服務行業單位出具的證明材料),探索通過線上核查、歷史澄清、政策調整、容缺受理和協商溝通等方式靈活處理,夯實兜底保障基礎。

  三、取得成效

 ?。ㄒ唬崿F“村(居)證明”全流程“掌上辦”。泉州市于2020年上線泉州市“一體化平臺”村(居)智助服務系統,覆蓋全市13個縣(市、區)的所有村(居),實現計生情況審核證明、戶口遷入遷出證明、親屬證明等97項證明材料全流程“掌上辦”??傓k件量214519件,其中,2024年來辦件量達76040件,為縱深推進“無證明城市”改革奠定基礎。

 ?。ǘ┩瓿勺C明事項材料全面梳理。梳理全市事項材料共147665個(不包含材料來源為“申請人自備”的材料),其中已配置證照的事項材料占比為66.1%;逐項梳理政府部門核發事項材料,形成兩批(市直部門+縣級部門)可實現“免提交”事項證明材料清單,共計78756項,其中市“免提交”高頻證明材料目錄共70項,涉及20個部門;對需回收的舊證清單進行梳理,形成《泉州市回收類材料清單(第一批)》共1090個。

 ?。ㄈ皹I務協同”功能正式上線運行。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業務協同工作小組,配置業務協同人員名單2546名,確保業務協同工作及時處置、反饋問題實時解決。今年6月份,上線“業務協同”平臺。增設“彈窗提醒”和“短信通知”功能,設立業務監察模塊,對辦件情況進行預警和監督。該功能上線以來,辦理量達1578件。

 ?。ㄋ模┩卣埂盁o證明”應用領域。梳理形成兩批《公共服務行業數據對接需求目錄清單》,涉及15大類行業66種證明材料,不斷推動“無證明城市”建設不斷向公共服務行業提質擴面。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會同市數字辦與泉州晚報社展開對接,完成可信電子文件系統部署,為泉州晚報分配賬號和權限,梳理形成8類常見公告類電子證明模板,實現泉州晚報社出具的報刊公示類材料電子化生成和共享應用;推進省中介超市涉及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的結果材料在辦理行政審批業務中應用,實現該類證明材料“免提交”。

 ?。ㄎ澹┕串嬋荨盁o證明城市”未來建設藍圖。從“社會側”“政府側”出發,繪制泉州市版“無證明城市”建設業務架構圖,通過可視化的方式清晰展示“無證明城市”應用藍圖。

  案例20:三明市清流縣創新“清馨辦·云綜窗”

  服務模式   提升政務服務質效

  一、背景情況

  2024年以來,清流縣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指導意見》(國發〔2024〕3號),持續深化“一窗通辦”、“一網好辦”改革,注重改革引領和數字賦能雙輪驅動,創新“清馨辦·云綜窗”政務服務模式,讓園區企業群眾在“云”上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

  二、主要做法

 ?。ㄒ唬娀瘮底仲x能,搭建“云綜窗”平臺體系。一是創造全場景應用環境。深化政務服務模式創新,依托云計算、大數據信息技術及市電子政務辦公平臺“一窗通辦”系統,通過搭建遠程視頻交互系統,提供集遠程咨詢、導辦、受理、即辦于一體的遠程服務功能,配備智能雙屏一體機、高清攝像頭、音響、跨域通辦等設備,在政務服務中心大廳設置多個“云綜窗”點位,打造智慧政務“云綜窗”,讓企業不出園區、群眾不出鄉鎮遠程完成事項辦理,讓幫辦代辦“更智慧、更便捷、更極速”,持續增強企業、群眾辦事體驗感。二是打造交互式服務陣地。從中心綜合服務區的商事登記、稅務、工程建設、醫社保、無差別、不動產登記專區擇優組建專業化“云坐席”6個,園區開設云幫辦綜窗2個,為企業群眾提供在線音視頻溝通交流,遠程控制共享、線上幫(代)辦服務。群眾可在業務辦理的任意環節,向綜窗業務人員遠程發起音視頻通話,綜窗業務人員通過平臺內置規范的服務指南樣本,以屏幕共享和白板輔導的形式,為辦事群眾講解辦事要求、解答辦理疑問、輔助材料準備等,提供“手把手”的同屏指導、在線幫辦服務。三是構建無差別審批模式。政務服務前臺窗口人員、后臺審批人員通過“綜窗助手”攝像頭,實時審查辦事企業、群眾提供的申請材料,進行遠程材料電子化存檔,以“三方協同”的“云審批”模式,推進線上線下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同質量服務,開創了跨域審批新模式。

 ?。ǘ┚劢剐枨髮?,提升“高效辦成一件事”新體驗。一是整合高頻事項“聚云上”。聚焦園區企業群眾“就近辦”高頻事項67個,涉及商事登記、稅務、工程建設、水電氣報裝、醫社保、不動產等領域,入駐“云綜窗”,實現事項的統一受理、統一辦理、統一出件。二是精簡環節“提速辦”。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改革,實行“前臺統一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出件”服務模式,前臺后臺、線上線下有效結合,實現政務服務事項“一站式”辦結;清理不必要的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限,實現全類型服務事項平均環節數2.16個,行政許可服務事項審批時限壓縮率93.27%。三是精準服務“全天候”。組建綜窗專業隊伍,推行重點項目“跟蹤辦”、人才服務“綠色辦”和清單事項“幫代辦”等增值服務,推動企業項目快速落地,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園區配備e政務自助服務一體機,為群眾提供7×24小時不間斷自助民生服務,為園區企業群眾帶來更為便利、更加高效、更有溫度的政務服務新體驗。

 ?。ㄈ┐蝽懛掌放?,筑牢“以人民為中心”服務宗旨。一是拓寬宣傳渠道。通過智慧清流、清流新聞網、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加強對“清馨辦·云綜窗”的宣傳和推廣,提高群眾對數字政務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讓企業群眾體驗在“家門口”辦成事,破解群眾“就近辦”難題。二是拓展服務范圍。重點圍繞園區重點產業項目供地、建設手續審批、項目開工等事項,推動工改審批“一件事”高效辦結,逐步向“數據最多采一次”、“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拓展延伸。三是強化結果運用。借助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對群眾線上線下評價進行系統分析,將“好差評”結果與云綜窗工作人員年度考核、評先評優掛鉤,推動政務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三、取得成效

  “清馨辦·云綜窗”改革實施以來,已為園區企業、鄉鎮群眾提供業務咨詢及辦理服務180余件,其中企業開辦、工程建設、水電報裝等企業法人事項60余件,醫保、就業、公積金等個人事項260余件。

 ?。ㄒ唬┓招艹掷m提升。通過綜窗云隊伍建設,整合各部門的政務服務事項,形成“一窗受理--一網審核--一窗出件”的全流程閉環高效運轉模式,杜絕了權利尋租問題,實現了“審批不見面、辦事不求人”陽光審批要求,大幅提升了政務服務效能。

 ?。ǘI商環境持續優化。通過打造新陣地、構建新平臺和創建新隊伍,實現部門精準對接,窗口靠前服務,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為園區企業提供重點項目“跟蹤辦”、清單事項“幫代辦”等“保姆式”服務,切實把政務服務做實做細做精,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注入新動能。

 ?。ㄈ┤罕姖M意度不斷提高。通過打造園區“云綜窗”,將傳統實體窗口升級為“線上”窗口,以“云見面”模式讓園區政務服務事項不出園區直接辦結,實現園區企業群眾就近線上辦,有效解決企業、群眾“來回跑、多頭跑”和窗口忙閑不均、排隊等候等問題,減少群眾辦事成本,提高了群眾對政務服務的滿意度和認可度。今年來,全縣線上線下開展“好差評”群眾主動評價4163件,滿意率100%。

  案例21:三明市沙縣區推行“三項舉措”

  提升林木采伐審批服務水平

  一、背景情況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大部分集體林地分山到戶或者轉讓給個人經營管理,森林經營管理碎片化,影響了林木采伐審批服務成效,制約了林農采伐處置權的落實,三明市沙縣區在實踐中,創新性提出三項舉措,在提升林木采伐審批服務成效的同時,也很好地保障了林農采伐處置權。

  二、主要做法

 ?。ㄒ唬┫潞谩氨臼制濉?,創新林木采伐服務制度。針對林木采伐工作中的卡點、堵點,著力解決廣大林農難以自主決定林木的處置權和收益權的問題,確保改革有效果、可操作、可推廣。一是放寬因子。采伐許可證上不再填寫采伐株數、采伐強度等因子,只填寫采伐出材量、蓄積量,但不作為控制因子,避免了林農因實際采伐量和審批蓄積量不符而觸碰“濫伐”紅線,提高了林農營林積極性。二是試點先行。探索開展按面積審批人工商品林采伐試點,采伐限額消耗數量按森林資源建檔小班蓄積計算。主伐時,林農只需要按照采伐許可證批準的面積范圍控制采伐;撫育間伐時,只需要按照采伐證許可批準的面積范圍和保留株數控制采伐。三是總量控制。在不突破采伐限額、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經營者依法享有自主經營的權利,實行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額5年總量控制,促進采伐限額靈活使用,滿足林農生產經營需求。

 ?。ǘ┫潞谩瓣P鍵棋”,優化辦證審批服務。沙縣區將林木采伐許可證核發窗口延伸至鄉鎮林業站,在全區12個基層林業站推行“一站式”服務,一次性告知林木采伐辦理條件、申請材料和服務流程,主動為林農采伐辦證提供集中受理、統一送審等服務。林農前往所在鄉鎮林業站,提交簡易設計材料、權屬證明和身份證明等材料,4個工作日內便能拿到采伐許可證。此外,對于30立方米以下的林木采伐,實行承諾制采伐申請,不需提交伐區調查設計材料,憑借有效林權證書、簽署采伐承諾書,明確采伐地點、樹種、方式、數量等簡要內容,即可申請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讓林農少跑腿的同時,沙縣區針對按面積批準采伐的山場,降低服務費用。以試點方案確定的固定蓄積量計算,主伐山場按原標準的70%收取調查服務費,撫育采伐按原標準的50%收取調查服務費。伐區調查設計人員還現場講解撫育間伐技術要求,提高了林農技術水平。

 ?。ㄈ┫潞谩伴L遠棋”,健全審批監管制度。持續深化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切實做好林木采伐審批及采伐更新的跟蹤指導。一是強化信息公開。加大林木采伐管理法規、政策和采伐改革的宣傳力度,公開主要樹種林木胸徑、樹高、蓄積對照表和服務指南,方便林權所有者計算填寫采伐面積、蓄積等內容。依法公開采伐限額分配、申請審批及采伐監管情況,接受社會監督,做到采伐管理“透明運行”、采伐審批“陽光操作”,切實保障林權所有者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二是規范檢查要求。對開展按面積審批采伐的試點伐區檢查,皆伐伐區的采伐位置、范圍與采伐證規定相符的,認定為合格伐區;撫育間伐伐區采伐位置、范圍與采伐證相符,伐后林木株數不少于采伐證規定的最終保留株數的,認定為合格伐區。林農進行撫育采伐時,只需要按照采伐許可證批準的面積范圍和保留株數控制采伐,便于操作,有效減少采伐木工人操作不當給林農帶來的法律風險。三是加強執法監督。按照“雙隨機、一公開”的要求,借助林長制網格化體系,做好林木采伐跟蹤指導服務,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伐后更新承諾制監管機制。加強森林督查和日常執法檢查,強化對采伐改革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依法打擊盜砍濫伐等破壞森林資源行為,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

  三、取得成效

  通過開展人工商品林采伐改革試點工作,全區已辦理自主確定采伐類型和年齡的采伐證27份,審批采伐面積491畝、林木蓄積2076立方米;已辦理按照采伐面積范圍和保留株數控制撫育間伐采伐證100份,審批采伐面積5141畝、林木蓄積23939立方米;已辦理發放按面積采伐的采伐證136份,審批采伐面積4004畝、林木蓄積44329立方米。進一步落實了林農采伐處置權,保障了林權所有者合法權益,調動了林農發展林業積極性;推進森林撫育間伐的有效途徑,解決了林農森林撫育積極性不高、林地生產力低下的現實問題,提高了森林經營水平及森林質量,改善了林分結構,促進了林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和諧統一。

  案例22:莆田市優化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

  以“三辦”落實“高效辦成一件事”

  一、改革背景

  2024年以來,莆田市以全市“一張圖”為統領,以“數字化轉型升級”為引領,以“便民利企、提速增效”為主線,深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數據最多采一次”、優化提升政務服務一體化能力等工作,持續推動政務服務效能由“一網通辦”向“一網好辦”轉變,整合政務服務大廳實時動態、辦件效能預警、服務事項分析、共享數據生成應用、在線督導等5個核心業務“上圖、上云”,深化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有效統籌基層服務需求側和供給側的有機結合和精準適配,構建“多點辦、云上辦、全域辦”政務服務體系。目前,全市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理率達99%,辦理時限壓縮近84%。

  二、主要做法

 ?。ㄒ唬惩ǚ章窂?,推動民生事項“多點辦”。一是健全“事項動態管理”機制。不斷完善三級政務服務標準體系,嚴格落實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目錄(“五級十五同”目錄)動態調整機制,規范辦事指南設置,提升政務服務事項匹配度。全市54個鎮(街)進駐事項共計7031項,實現全市范圍內同一事項在縣(區)、鎮(街)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二是釋放“綜合窗口改革”紅利。以綜窗改革為關鍵,推動集成“跨省通辦”“全域通辦”等特色服務窗口向基層延伸。在6個縣(區)42個派出所推行“不找警種、不分區域、一次辦成”服務模式;55項市級海漁事項受理權限全面下沉沿海鄉鎮便民服務中心辦理。優化線下幫代辦工作機制,為特殊群體提供陪同辦、代理辦、優先辦等服務,推動政務服務更便捷。三是重構“一次辦成服務”流程。推行全生命周期便利化改革,上線54個企業和公民“一件事”套餐,承諾時限壓縮比率84.14%。企業從開辦到注銷全生命周期各環節實現一件事辦理。以“合作”為渠道探索,充分發揮鎮(街)銀行網點、商超等引流作用,在城廂區靈川鎮試點拓寬“政銀合作”新渠道,推行醫社保參保、企業營業執照辦理和對公賬戶開戶等系列聯動服務,實現企業開辦“一站式一次辦”。

 ?。ǘ┥罨痪W統管,推進政務事項“云上辦”。一是打破壁壘深化協同。依托推動全市統一政務服務平臺,打造政務網點一張圖,全市自建政務服務系統全面規范對接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現“單點登錄、精準跳轉”。建設政務地圖小程序,為群眾提供移動事項簡版辦事指南。深化“自己‘批’網上辦”模式應用,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理率達99%。二是共享數據精準治理。強化公共數據匯聚共享能力,在不動產登記、社會保障、市場主體準入準營等重點領域,全面完成數據共享應用對接。全市匯聚60.67億條重點領域數據,向省直匯聚辦件數據250萬條,共享電子證照1220萬張。實施全市政務服務統一管理平臺、智能審批平臺升級改造,全面梳理數據共享需求,大力推進“免證辦”“數據最多采一次”。電子證照生成合規率99.93%。三是優化服務提檔升級。積極探索企業開辦數字化“全域通辦”改革。創新打造綜合服務前置管理系統,為辦事群眾提供材料完整性審查、智能導辦、前置填表等服務,壓縮窗口工作人員信息錄入和材料收集環節,減少窗口信息核查等待時間,進一步提升辦件效率。窗口服務平均等候時間壓縮在5分鐘內。

 ?。ㄈ┙∪諜C制,推動聯動受理“全域辦”。一是提升服務規范。出臺《莆田市村(社區)便民服務站、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星級評定標準》,強化窗口審批授權,完善收件、辦理兩地協同聯動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便民服務中心(站)規范化管理。常態化提升綜窗業務水平,組織開展政務服務“云直播”業務培訓24期、政務服務能力提升專題培訓會36場。五星級(標桿型)鎮(街)便民服務中心達到23個,占比43%。二是重構聯動機制。創新構建跨區域政務服務聯動機制,合力推進“區域協同”集成改革,推動跨區域政務服務一體化。通過“全程網辦”“異地收件、屬地辦理”“異地收件、異地辦理”等多種方式,實現辦事地點從“屬地”向“就近、任意”便民服務中心轉變。三是強化監督檢查。深入縣區、鎮街開展政務服務體驗的督查,模擬體驗辦事,線上實時監測政務服務“好差評”指標動態。在縣(區)中心全面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工作臺賬,健全“受理、告知、協調、督辦、回訪”閉環工作機制,一般問題2個工作日內反饋,復雜問題5個工作日內反饋,保障企業群眾的合理訴求。應用福建省遠程視頻監督系統及“政務服務一張圖”預警功能開展政務服務效能督查,通報并限期落實問題整改40多個。

  三、取得成效

 ?。ㄒ唬┦袌鲋黧w活力迸發。全市范圍內企業注冊登記窗口無差別受理,實現全域即辦即領照。今年以來,全市54個鎮(街)便民中心辦理涉企事項6萬多件;一季度全市共辦理“全域通辦”營業執照超5000張,環比增長14%。

 ?。ǘ┤罕娹k事更加便利。去年,市級中心取號量51萬個,同比下降超18%,今年以來,全市54個鎮(街)便民中心總辦件量達74萬件,同比增加25%;公安5個警種在基層派出所共辦理35.6萬筆,就近可辦取得新突破。

 ?。ㄈ┓諠M意度全面提升。通過推動“中心+鎮街”資源集成、服務協同,基層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有效提升。2024年全市各級政務(便民)服務中心“好差評”服務評價總數23.7萬次,非常滿意率達99.9%。

  案例23:莆田市探索數字化注冊審批新路徑

  一、背景情況

  近年來,各地大力推行跨省通辦、全域通辦等改革舉措,民營企業異地辦事越來越便捷。但由于時空限制,異地辦事速度,尤其是領照便利性與本地辦事還有較大的差距。為此,莆田市市場監管局以數字化賦能,在全市推行注冊登記“數字化全域通辦”改革,實現營業執照“馬上辦”“智能辦”“當場辦”,激發了民營經濟創業熱情。今年前5月全市新登記企業22489戶、增長27.81%,增長率位居全省第1位。

  二、主要做法

 ?。ㄒ唬耙淮啊鞭k到底,群眾辦事不“跑腿”。針對注冊登記受屬地管轄規則限制,導致群眾跑腿次數多、辦事時間長等問題,莆田探索一個窗口服務改革,運用電子化信息手段,打破地域和層級管轄限制,持續提升注冊效率。一方面,“線上+線下”齊發力。依托“全市一張圖”平臺,將“全域通辦”的辦件結果上傳至云端,探索一個窗口全流程辦理,滿足全市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數據共享交換需求。通過“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審批系統,企業線上提交審批材料后,線下可就近選擇全市任何一個窗口領取營業執照,實現“立等可取”。同時,成立企業開辦代辦服務隊,專人負責跨部門統籌協調和全程免費代辦服務,實現“企業開辦”變為“政府幫辦”。另一方面,推行集成式服務。推出企業開辦等“一件事”套餐服務,企業在辦理營業執照時,可同時申請辦理印章刻制、稅務申領發票、銀行開戶預約、醫社保信息采集、水電氣網預約辦理等相關手續,實現“一站式”辦理。

 ?。ǘ耙惶枴逼票趬?,群眾辦事不“卡殼”。針對市場監管登記部門審批賬號權限有限、審批信息無法共享,導致各縣(區)許可審批“各自為戰”,審批效率低等問題,莆田探索審批服務模式改革,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一方面,統一審批權限。為全市市場監管登記部門開通“全域通辦”業務辦理賬號,專門用于辦理業務核準、打照,實現注冊登記信息的全市跨區跨級共享共用。另一方面,規范辦事標準。制定行政審批服務事項標準化目錄清單,統一規范材料提交、時限承諾等內容,確保同一事項在各級窗口無差別同標準辦理,同時對外公開審批審查要點及文書格式,降低權力尋租空間,推動注冊登記更透明、更規范。

 ?。ㄈ耙徽隆蓖ㄈ?,審批服務不“推諉”。針對各市場監管登記部門審批公章不同,異地登記部門無法直接打印蓋有轄區登記部門公章的營業執照,導致審管不同步、辦事成本高等問題,莆田探索公章管理機制改革,推行公章統一管理、互通互認,提升群眾辦事體驗和滿意度。一方面,統一審批印章。由市市場監管局統一刻制8個“莆田市市場監督管理系統全域通辦審批專用章”,市局及各縣(區)局、分局各領用一個,代替各窗口原審批章,用于“全域通辦”業務辦理,可直接加蓋在營業執照上,破解原先“全域通辦”由于公章不同、跨區跨級發照難的問題,做到全市“一枚印章管審批”,并向全社會公布“全域通辦審批專用章”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厘清監管職責。明確行政司法管轄職責,行政相對人對“全域通辦”登記事項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由所轄登記機關具體負責,以所轄登記機關的名義依法履行法定職責。

  三、取得成效

 ?。ㄒ唬┍憷似髽I群眾。改革后,辦事環節由4個減少到3個,辦事時間由7天減少到1天,進一步便利了企業群眾,全域通辦辦件量占總辦件量的32.03%,新模式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

 ?。ǘ┨岣吡说怯浶?。改革推行規范文本,審批人員只需對要點進行審查,亦大幅提高了審批速度,平均每件審批時長由原先的10分鐘減少到3分鐘,審批速度提高了3倍多。

 ?。ㄈ┮幏读说怯浶袨?。改革后,在審批平臺上公開共享辦件的流程及數據,加強了內部監督,規范了權力運行,促進注冊登記更透明、更規范。

  案例24:莆田市深化“退休一件事”改革

  落實落細“高效辦成一件事”

  一、背景情況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高效辦成一件事”指導意見,今年4月,莆田市人社局等五部門聯合制定了《莆田市“退休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務優化升級工作方案》,圍繞用人單位和群眾辦理退休涉及的高頻業務和熱點需求,在省定服務范圍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內容、優化服務模式,打造“退休一件事”集成服務升級版,受理事項由少增多、辦理流程由繁到簡、服務周期由短及長,社保服務質效跨越提升。

  二、主要做法

 ?。ㄒ唬┰雒鏀U效,優化集成“退休一件事”。為深化拓展退休服務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整合與退休有關的服務對象和事項,讓更多退休人員感受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一是拓展集成事項。在全面承接省上規定的9項業務基礎上,莆田市在省內率先拓展了5項與退休關聯的高頻業務,將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終止繳費、零工市場注冊及務工需求發布等5項業務也納入退休“一事集成”范圍。二是擴大服務范圍。服務對象在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對象基礎上,進一步擴圍涵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對象,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群全覆蓋。三是增加通辦業務。推行企業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申領全域通辦,市轄區的參保人員可就近辦。

 ?。ǘ┝鞒淘僭?,簡化提速優化服務。逐一梳理分析各關聯事項辦理流程,開展表單整合、流程再造、時限壓縮,進一步提高集成服務便利度。一是精簡表單減材料。對申請材料、填寫要素進行拆解,整合不同業務申報表單、去除需重復填報的信息和重復提交的材料,整合后材料由原來的49份減少至17份。二是再造流程壓時限。全面梳理各項業務辦理流程,改串聯辦理為并聯辦理,實現了“五險一金”業務“一窗集成辦”“并聯同步辦”,辦理總時限從原來的42個工作日壓縮至10個工作日。三是“不見面審批”快速辦。對無需審查檔案的企業職工和靈活就業參保人員,通過網上申報,簡化了表單填寫,全程網辦,快速辦結。

 ?。ㄈ┣耙坪笱印半p向拓展”,延長服務鏈。關注參保人辦理退休前可能面臨的困難和退休后的生活需求,通過“向前移、向后延”雙向拓展服務周期,進一步提升集成服務暖心度。一是提前審查職工檔案。為確保參保職工順利辦理退休手續,莆田市人社局積極轉變工作思路,將“等待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業務系統自動預警3個月內即將退休的參保人員名單,由窗口人員對待遇領取資格進行提前預審,確保退休人員不遺漏。二是及時對接務工需求。針對問卷調查發現不少退休人員仍然有勞動務工的能力和需求,莆田市人社局將退休辦理與零工市場平臺的注冊登記和務工需求發布進行了銜接,讓退休人員在第一時間獲取務工信息。三是常態開展認證指導。為避免退休人員因未及時進行待遇資格認證,影響正常領取養老金,提前三個月通過短信、電話提醒。

  三、工作成效

 ?。ㄒ唬┦芤嫒后w加速增長。在省內率先推出“退休一件事”集成服務升級版,服務事項數量增加至14項,服務對象拓展覆蓋所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對象。今年已累計受理“退休一件事”集成服務1016件,較上年同期增長53.7%。

 ?。ǘ┓辗秶嫱卣?。前移服務起點,提供跟蹤服務,將一次性服務轉變為持續性常態服務。今年以來,已為816名參保人提供檔案預審服務,通過短信、電話等方式提醒指導4.94萬名退休人員進行養老金資格認證,為882名50周歲以上的參保人員提供零工崗位對接服務。

 ?。ㄈ┤罕姖M意度持續提升。通過流程重塑、材料整合、推行全市通辦、增加線上辦理等舉措,高效落實“退休一件事”辦理,辦結時限壓縮了76%,群眾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案例25:南平市推進“全鏈條”政務服務改革

  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一、改革背景

  當前,各項改革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社會的關聯度和系統性都很強,改革由單一性逐步向系統化、集成化轉變。南平市在深化政務服務改革中,以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為目標,以企業全生命周期及全產業鏈條服務為切入點,探索從體制機制改革、科技賦能、構建新型親清政商關系三個維度聯合發力突破,推進一體化政務服務改革,推動涉企服務從一個點向整個面、一個環節向全鏈條、便捷服務向增值服務迭代升級,打造“全鏈條、全天候、全方面”的為企服務新生態。

  二、主要做法

 ?。ㄒ唬┏掷m“數字政務”改革提升能級,向“一網好辦”轉變。一是打造“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體系。梳理整合個人、企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務套餐,實現集成辦理“減材料”“減時限”“減環節”。推進“數據最多采一次”改革,賦能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構建“一件事”窗口端、線上端、自助端三端服務體系,實現最大范圍“高效辦成一件事”。二是完善“一張網”。深化互聯網應用,強化電子證照、“福建碼”運用,優化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完善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一張網”,由“一網通辦”向“一網好辦”轉變。三是建好“一個廳”。推行市區審批服務一體化改革,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對市區審批服務窗口分類整合,讓服務資源更加集約化,在大廳建立分領域綜合窗口和無差別綜合窗口,實現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只找一個窗”,解決群眾辦事跑多窗的問題。

 ?。ǘ┥罨崭母锾峁┭苌?,提升服務增值。一是建設“綠創平臺”。打造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探索以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促進綠色發展的有效路徑,通過國家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成果OpenKS算法為核心技術,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產業體檢”,構建南平優勢產業數據庫,并繪制產業創新鏈圖譜。為產業提供了人才、技術、資金等一站式精準服務,助力推動現代化綠色產業體系建設。二是搭建“企呼我應”服務平臺。由企業“點單”,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受理派單,服務團接單辦理,最后企業對服務點評的全閉環解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訴求。整合組建項目建設、金融、稅務、法律、科技、商務、物流、人才用工等8大服務團,對企業線上、線下反映的訴求問題,實行線上辦、馬上辦、限時辦、現場辦的閉環服務。為企業提供“點對點”的高效精準服務,解決企業訴求問題收集碎片化、涉企信息不對稱、解決流程不閉環等難題。三是構建就業“三大平臺”。按照“政府主導、國企參與、市場運營、公益服務”模式,通過數據賦能、精準服務,打造零工市場、企業用工快招共享、大學生就業全鏈條信息服務“三大平臺”,應用大數據智能匹配,讓就業市場供需雙方對接互動,破解企業“招工難”“用工荒”,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在全省率先實現零工市場縣域全覆蓋。

 ?。ㄈ嫿ㄐ滦陀H清政商關系,增強投資信心。以定時、定點、定向、定效等機制,圍繞環帶建設、閩臺融合、山海協作、以竹代塑、企業用工、減稅降費、融資支持等專題內容,常態化開展企業家“下午茶”座談活動。通過企業家問題(點單)、部門接單、督查跟單的全鏈條閉環管理機制,通過對問題訴求數據分析研究,推動問題逐項解決,實現解決一個問題破解一類問題、優化一類服務,增加企業家的投資信心。

  三、取得成效

 ?。ㄒ唬┤罕娹k事更加方便?!耙淮稗k”更加便捷,通過“市區一體+綜合窗口”改造,拓展延伸“無差別”綜窗改革,設置綜合受理窗口60個,縮減前臺窗口58個以上,實現“一事跑多窗”到“一窗辦多事”的改變。全市累計在線51件“一件事”套餐,累計匯聚70個市縣兩級部門61套系統數據14.4億條有效數據記錄,辦事申請材料減少65%以上、審批環節精簡60%以上、承諾時限壓縮70%以上,累計惠及群眾企業200萬人次(個),群眾辦事更方便。

 ?。ǘ┢髽I發展更有活力。綠色產業創新平臺解決了企業人才、技術、資金需求,“產業鏈”挖掘關鍵共性技術101項,形成“急用先行”“重點產業”“前沿技術”技術攻關需求42項;“人才鏈”精準導入,為全市438家企業精準選派科技特派員484人,在重點產業上組建了21家科特派院士(專家)工作站;“資金鏈”深度融合,累計為367家企業提供“科特貸”等信貸支持15.5億元,幫助企業實現股權融資14.48億元。就業“三大平臺”形成2.4萬名未就業人員的用工信息池,歸集7.6萬多名大學生信息,征集就業、見習和實習崗位2.1萬個。

 ?。ㄈ┢髽I訴求更快解決。企業家“下午茶”主題活動成為構建政府與企業家新型親清政商關系的溝通平臺。全市累計開展活動363場,累計收集企業各類問題1932個,已幫助解決問題1823個,問題解決率達94.36%。

  案例26:南平市“碼上辦事”助力“馬上辦”

  提升政務服務辦事便利性

  一、背景情況

  為集約化探索數字技術對政務服務的有效賦能方式,提高政務服務改革創新活力,打造政務服務能力提升新基點,南平市作為“碼上”辦事應用場景的試點地區,依托“福建碼”平臺,積極探索優化“碼上”辦事應用場景和應用流程,不斷擴展“福建碼”辦事應用場景范圍,深入拓展特色應用,優化提升服務效果,以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服務,打造南平市政務服務“南事易辦”改革新名片。

  二、主要做法

 ?。ㄒ唬拔锫摼W+”賦能,構建人機互動場景。一是豐富掃碼場景。推進政務服務的“碼上取號”、“碼上授權”、“碼上取件”等功能。通過“碼”的個人空間和法人空間,系統實現自動獲取企業和個人的基本信息及常用的可信電子材料,縮短審批用時,提升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二是設備功能升級。為實現“碼上”辦事,改造升級現有辦事取號機,支持掃碼取號功能。更換有掃碼功能的雙面屏評價器,支持證照掃碼授權。升級武夷山景區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評標室的入場閘機,支持掃碼入場。三是統一接口配置。開發“碼上辦”綜合管理系統,按照省級規范對接“福建碼”平臺的生碼、驗碼接口,為政務服務提供本地化接口,提供“政務碼開通接口”、“政務碼生碼接口”、“政務碼驗碼接口”和“電子證照查詢、下載”等服務接口。

 ?。ǘ┝鞒淘僭?,優化“亮碼”辦事環節。推動“福建碼”在政務服務“碼上”辦事。一是碼上取號。將排隊叫號系統與“福建碼”驗碼接口對接,應用“福建碼”平臺的驗碼功能,解碼獲取身份證號、姓名等個人信息進行取號。二是碼上授權。通過對接“一窗受理”系統和窗口雙面屏評價器的掃碼設備接口,經身份核驗后,在數字身份空間展示電子證照列表,經群眾選擇需調用的證照,即可完成授權窗口調用。三是證照委托。通過數字身份空間的證照委托功能,實現申請主體的證照授權委托第三方(被委托人)辦事。四是碼上取件。通過驗碼功能,掃碼打開文件柜取件。系統通過核驗用戶信息與辦件信息中的經辦人身份,確保核驗通過后方可取件,并記錄取件人信息,實現碼上取件。五是記錄查詢。開通用碼記錄功能,申請人查看每一次授權應用記錄。

 ?。ㄈ┥罨瘧?,拓展“亮碼”自助辦。對全市160臺“e政務”自助服務一體機升級改造掃碼應用。一方面,“碼上”數據共享。將“e政務”自助服務一體機系統與福建省“福建碼”平臺的個人碼驗碼接口對接,實現數據共享。市民只需掃描“福建碼”,系統即可讀取其中的姓名、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為自助辦事提供有效的數據回填支持。另一方面,“碼上”身份核驗。通過優化掃碼設備,申請人出示“福建碼”,系統便可通過公安接口獲取相關信息進行比對,確保身份的真實性,保證數據安全。

  三、取得成效

 ?。ㄒ唬耙淮a辦事”,提升群眾辦事和生活體驗感。以場景應用驅動創新,提升政務大廳的辦事體驗,推動政務服務與社會生活融合創新,實現辦事全流程“一碼貫穿”,提升群眾辦事效率與辦事滿意度。通過政務大廳“掃碼借傘”、“掃碼借書”等場景,滿足辦事群眾對政務大廳的生活需求,實現雨天出行“一碼護航”,圖書閱覽“一碼借閱”,保障了政務大廳便民服務設施的完整性。

 ?。ǘ耙淮a進場”,打造高效公開交易環境。以“福建碼”智慧化應用為突破口,將“碼”應用到公共資源交易環節,提高評審專家“進場”的便捷性,避免因評審專家未帶身份證而臨時調整評審專家?!耙淮a進場”應用以來,共亮碼進場74次,保障了項目評審的公正性。

 ?。ㄈ耙淮a通行”,開啟武夷文化暢游之旅。針對武夷山天游峰、大紅袍、水簾洞、一線天等旅游主景區入口,實現從購票到入園全程“一碼通行”,自此功能上線以來,累計服務游客2895人次,提升游客的通行效率和游玩體驗,以數字賦能方式,推進武夷山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

  案例27:龍巖市永定區構建數字政務“智”撐體系

  助力征納服務跑出“加速度”

  一、背景情況

  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質效,永定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稅服務廳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大力推進征納服務數字化改革,從市場主體源頭中“淘金”、從納稅服務實踐中“煉金”,解訴求、疏堵點、提質效,力爭辦事方式多元化、辦事流程最優化、辦事材料最簡化、辦事成本最小化,通過增強數字賦能、增強部門聯動、整合服務資源等舉措,努力推動“納稅人滿意度”和“稅收營商環境”雙提升。

  二、經驗做法

 ?。ㄒ唬┮浴皵怠辟x能,構建征納服務智治體系。為降低線上辦稅繳費門檻,積極探索智慧稅費服務建設,以“智慧稅務云廳”為主渠道、實體廳兜底,N個稅源管理分局辦稅延伸點、鎮街便民點等“多點服務”為補充,打造“1+2+N”稅費服務矩陣。在辦稅廳設置智能化自助辦稅區,通過虛化窗口,以“手把手”輔導、“碼上辦”服務,幫助納稅人體驗“少跑腿”到“零跑腿”的智能化流程;圍繞不動產登記這一關鍵,突出“集成化”網辦,打通稅務局、不動產登記中心、住建局數據壁壘,有效滿足購房者、開發商、中介多元化需求,推出“一個平臺、一網辦結”全流程網辦模式,常規業務較線下“一站式”辦理提速70%。

 ?。ǘ┟爰壗换?,“多跨”協同建立數據傳輸鏈。以數據匯集整合、系統互聯互通推進業務融合,建立跨系統、跨部門、跨區域的多跨協同機制,助力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通過電子稅務局、微信公眾號等渠道,“一通熱線電話、一條網線信息”就可實現“即問、即答、即辦”,將稅費服務終點從“解答問題”轉向“解決問題”,有效推動訴求響應提質、精細服務提效、營商環境提檔;為提高跨部門數據傳輸質效,進一步縮短社保繳費等待時間,稅務部門聯合人社部門打造數據交換綜合服務平臺,實現數據交互從長延時到秒級的轉變。

 ?。ㄈΑ鞍Y”下藥,精準發力助企“輕裝快跑”。為實現“矛盾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層”,開設“沒辦成,我來幫”辦不成事兜底窗口,對內集結各條線業務骨干充實窗口服務團隊,推進涉稅問題專業分析、及時處理、有效反饋,對外探索建立以稅務為中心,多部門參與的“稅務+”稅費爭議聯動調解機制,組建稅費爭議調解團隊,深化稅費精誠共治,變“辦不成”為“即時辦”;創新打造涉稅中介專廳,借助涉稅中介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廣度和深度,努力撬動稅費優惠政策落實、爭議調解等方面巨大杠桿。

  三、取得成效

 ?。ㄒ唬┟苷{解“更多元”。依托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化團隊,突破傳統調解模式,通過“云上解答”“云上調解”,將問題在“云端”快速化解,進一步實現線上線下“全覆蓋”,讓惠企利民的春風真正吹到納稅人、繳費人心中。2024年以來,辦稅廳累計服務進廳納稅人近1.05萬戶(人)次,接受線上咨詢0.93萬戶(人)次,開展遠程調解8余次,共解決征納互動平臺人工辦件157件,解決智能辦件1868件,回訪滿意率均達100%。

 ?。ǘ┺k稅體驗“新升級”。堅持將調查研究工作貫穿始終,通過常態化開展“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活動,組織領導班子成員通過下沉一線、角色互換,深入了解辦稅服務窗口的運行及業務辦理情況,不斷優化服務舉措,提升服務效率。截至目前,辦稅廳已開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動體驗16項次,發現并解決各類問題8個。

 ?。ㄈ┓沼|角“再延伸”。有效搭建與人社部門、醫保中心等外單位的涉費事項爭議化解平臺,優化退費審核流程、減少紙質材料傳遞,實現退費款項批量處理,解納稅人之所急,把涉稅費事項爭議化解在“政務中心”內。今年以來,辦稅廳為特殊人群解決退費事項530人,受理其他退費事項2000余條,退費業務平均辦理時長縮短50%以上。

  案例28:龍巖市打造智能在線填單平臺

  實現表單數據少填免填

  一、背景情況

  近年來,為進一步優化提升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能力,加快實現數據共享回填,賦能政務服務效能由“一網通辦”向“一網好辦”轉變,龍巖市積極探索在線智能填單應用,通過深度優化事項表單,開發在線智能填單系統,搭建數據融合平臺,應用OCR等技術,做到以線上填單為基礎、數據賦能為支撐,深化數據共享利用,將能不填的刪減、能調用的共享、能合并的歸集,通過“多表合一”設計最簡化表單,實現表單信息自動填報,提升群眾網上申報體驗,提高線下窗口辦事效率,助力企業群眾辦事整體提速,政務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

  二、主要做法

 ?。ㄒ唬嫿ㄖ悄芑A平臺。打造數據融合平臺等智能化基礎平臺,實現業務表單一次開發、接入、配置即可,無需考慮數據來源以及數據獲取方式,減少了大量重復數據對接工作,同時,運用OCR識別技術對紙質文件進行數據化處理,通過數據融合平臺實現數據資源整合、對外統一提供數據服務。例如“企業信息”的共享,在數據融合平臺進行一次開發對接,建立“一企一檔”主題庫,后續業務系統即可對接數據融合平臺,采取選擇主題數據項進行配置使用。

 ?。ǘ┥疃仁崂硎马棻韱?。梳理高頻事項申請表單,相同字段去重優化并進行電子化處理,實現申請表單在線填寫。通過表單電子化,推進數據項標準化、規范化。同時,全面溯源申請表單數據信息,對每張表單每個字段都有據可查,沉淀溯源成果,便于后續隨著數據開放,能夠進一步完善各信息項的數據共享,推動政務服務事項進一步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目前,已對32個高頻事項線下辦理需要提交的申請表進行梳理和溯源,500余項字段已有180余項可實現免填單。

 ?。ㄈ﹫鼍盎悄芴顔?。采用表單導引式填報,根據群眾選擇的場景化結果智能提出下一個場景化問題,將復雜表單“簡單化”。與政務數據平臺對接,提供可配置化定制表單、主題數據選擇式復用,自動化獲取信息填寫表單字段,實現表單信息“減填寫”。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依托政務自助服務臺提供自助填單服務,引導群眾分流到自助工作臺,進行線上填單;群眾只需通過閩政通掃碼登錄填寫相關信息、在線簽字后即可打印相關申請表格,無需占用窗口辦理時間填單,極大地提升了窗口辦事的整體效率。

  三、取得成效

 ?。ㄒ唬崿F表單“少填免填”。通過對高頻事項表單優化,將能不填的刪減、能調用的共享、能合并的歸集,設計最簡化表單,實現表單信息“減填寫”,提升政務服務事項申報易用度,企業群眾辦事整體提速,推進政務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如人社“參保登記”事項,申請表格通過數據共享進行部分數據免填寫,原有填報模式群眾需填寫兩張申請表約50個信息項,經過智能填單的應用,只需填寫8個信息項即可生成打印兩張申請表,精簡率高達84%,極大減輕了填表的難度,提高群眾辦事體驗。

 ?。ǘ┨岣咿k事效率。通過智能填表應用,避免資料錯填漏填情況出現,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同時有效減少填表時間,提高辦事效率。如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事項,引導辦事群眾掃碼填單,只需填寫雙方的姓名、身份證號,其他信息通過數據共享方式進行復用,助力窗口提質增效。

 ?。ㄈ┖喕陥蟛牧?。充分利用數據融合平臺,以“數據復用為主、手填為輔”的方式,深化數據共享利用,簡化申報材料,完善政務數據共享體系,讓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共享數據“用得上”,為開展“數據最多采一次”改革提供基礎條件,助力政務數據在政務審批服務領域從“走起來”向“跑起來”轉變。

  例29:龍巖市連城縣聚焦政府職能轉變

  高效辦理“游廚登記”一件事

  一、改革背景

  為助力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優化政務服務營商環境,更好地服務餐飲市場主體審批工作,連城縣聚焦政府職能轉變,主動服務市場,簡化審批流程,暢通農村餐飲行業“游廚”登記“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促進農村餐飲行業健康發展。

  二、主要做法

 ?。ㄒ唬I務集成,數據賦能。一方面,整合事項,流程再造。梳理“游廚”登記涉及的“個體工商戶設立登記、食品經營許可證辦理和健康證辦理”3個事項。對3個事項的表單進行拆解合并,對相同材料進行減并,將審批流程調整為并聯方式。通過業務集成,數據賦能,實行“一張表單、一套材料、一次申報”服務模式,將“游廚登記”一件事延伸到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和村居便民服務站辦理,扎實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落深落實落細。另一方面,承諾告知,容缺辦理。推行容缺辦理機制,符合要求的申請人作出承諾后,由窗口先行受理審批,待申請人補齊或補正全部材料后,出具辦理結果。

 ?。ǘ娃k代辦,數智賦能。一方面,上門服務,主動幫辦。在全縣范圍組建縣、鄉、村三級幫辦代辦工作隊伍,全面推行“蓮捷幫”幫代辦服務機制。組織網格食品安全協管員與村居(社區)便民服務代辦員密切協作,對登記造冊、建立檔案的流動廚師、流動酒家主動上門服務指導,代辦許可證。另一方面,遠程指導,智慧幫辦。對幫辦代辦中遇到的復雜問題,代辦員可通過電腦、微信等方式為群眾提供遠程視頻的全流程咨詢、輔導、幫辦服務,以數智賦能實現辦事“一趟不用跑”。

 ?。ㄈ┬麄饕龑?,加強“游廚”登記管理。政務服務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連著廣大企業和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期盼,加強“游廚登記”一件事政策宣傳,對提高食品安全意義重大。連城縣通過發放宣傳材料、微信公眾號推文、現場咨詢解答等形式,積極向群眾宣傳“游廚登記”一件事。截至目前,共發放相關宣傳材料4000余份,接受群眾咨詢500余次。

  三、主要成效

 ?。ㄒ唬┨嵘辗招?,便民舉措暖人心。由群眾“跑腿”變成干部代跑,申報材料減少了10份,審批時限壓縮了60余個工作日,提高了行政審批質效。截至目前,已為農村“游廚”代辦食品經營許可證178本、健康證300余本,幫辦代辦個體工商注冊登記事項共600余次,群眾非常滿意率100%,最大限度方便農村“游廚”登記,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ǘ坝螐N”持證上崗,餐桌安全有保障。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連城縣在推行“蓮捷幫”幫代辦服務機制工作中,建立食品安全協管員幫代辦隊伍,用心用情服務農村“游廚”登記管理的做法被刊登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雜志,并被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函表揚。做法實施以來,連城縣創建了省級“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示范縣”,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各村(居)便民服務站和食品安全協管員通過“家門口辦照”和主動靠前上門服務的幫辦代辦便民服務方式,有效加強對“游廚”的監管,保障人民群眾的餐桌安全。

  案例30:寧德市創新“智能+政務服務”平臺

  賦能醫保服務提質增效

  一、改革背景

  為解決醫保政務服務政策專業性強、群眾不易懂,部分業務審核周期長,網上辦應用率低,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操作難及不方便到現場等問題,促進高頻政務服務事項便利辦,寧德市政務服務大廳醫社保綜合窗口創新推出寧德市醫保智能自動辦理平臺(以下簡稱“平臺”),融合人工智能、智能語音和虛擬數字人技術,構建“智能辦”“視頻辦”“引導辦”“智能客服”等政務服務新模式,為參保群眾提供更加智能、便捷、高效、優質的新型政務服務。

  二、主要做法

 ?。ㄒ唬爸悄苻k”,實現“即辦即結”。經人臉身份驗證后,平臺全程語音交流引導,通過人機交互式對話場景,智能解析經辦人的身份與醫保繳交信息,系統智能回填表單信息,經辦人確認后系統智能審批,實現“系統審核,秒批秒辦,即辦即結”,系統以“智能秒辦”替代人工審批,極大縮短業務審批環節及審核時間,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和群眾辦事體驗。目前寧德市醫保智能自動辦理平臺已開通參保信息查詢、異地就醫備案、城鄉居民參保登記等14項高頻醫保業務的智能辦理,其中8項業務通過智能輔助審批,實現智能秒批,極大縮短業務流轉及審核時間,提高審批效率。

 ?。ǘ爸悄芸头?,便利自助辦理。應用虛擬數字人技術,打造線上“智能客服”——寧德醫保ICON“小寧”,全程引導網上自助業務辦理。匯集辦事群眾高頻咨詢的問題,創建醫保問答知識庫,提供7×24小時業務辦理咨詢、政策解答等多場景智能化咨詢服務。咨詢問答過程中,“智能客服”還進一步提供“引導辦”視頻,以更加直觀、生動的視頻展示辦事過程,大幅提高在線辦理粘合度?!爸悄芸头背蔀槿粘I務咨詢、“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的補充。隨著人工大模型進一步訓練提級和醫保知識庫的不斷充實,為參保人員提供精準政策解答服務,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ㄈ耙曨l幫辦”,聚焦特殊群體。平臺提供“視頻辦”服務專區,組建視頻專員隊伍,融合遠程視頻交互技術,辦事群眾一鍵實現遠程視頻接入,視頻專員通過遠程視頻與群眾實時交流。在提供專業化咨詢服務的同時,還可線上收件辦件,進而完成咨詢+辦理全流程視頻在線服務,落實“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平臺通過“視頻辦”可實現“兜底服務”,提高參保人辦事滿意度和獲得感。

  三、取得成效

  醫保智能自動辦理平臺應用作為2023年寧德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自2023年10月10日上線運行以來,獲得社會廣泛關注。平臺以內容視頻化、交互線上化、服務智能化等優勢,以智慧賦能醫保服務,集“問、幫、辦”于一體,使辦事群眾通過手機,即可輕松享受到在線咨詢、業務受理、遠程幫辦等服務,創新了政務服務模式,拓展了政務服務渠道,顯著提升醫保政務服務質效,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參保群眾的需求,提高了辦事群眾的體驗感和獲得感。

  平臺上線后,深受廣大參保群眾青睞。截至目前,平臺已實現“智能辦”醫保業務23508人次,其中98%以上均通過“智能辦”;提供“智能客服”咨詢服務達6169人次;“視頻辦”服務達4634人次。

  案例31:寧德市福鼎數字賦能便民服務

  推行電子證明開具“掌上辦”

  一、背景情況

  為進一步落實民生實事舉措,著力解決群眾辦事開具證明“名目多、開具難、耗時長”的問題,福鼎市行管委聚焦群眾需求量大面廣的“居住證明、門牌地址證明、‘兩違’證明”等證明類高頻事項,開啟證明直通車,推出“零跑動、零材料”線上證明開具便民舉措,實現群眾開具電子證明“不見面、零跑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二、主要做法

 ?。ㄒ唬┫到y支撐,打通數據壁壘。針對傳統方式的開具證明過程,因操作流程繁瑣、往返跑等不便捷難點問題,依托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研發“政務服務證明線上申領”小程序并入駐到“閩政通App”。小程序打通各部門業務信息系統壁壘,實現數據共享,智能審查,實現在社會保障、健康醫療、商事登記、教育入學等多領域的電子證明開具。證明開具部門經辦人通過“閩政通App”提醒功能,即時進行受理、審核、開具電子證明,實現“一端登錄、系統核實、限時開具、分享應用”。

 ?。ǘ┙C制,流程再造。針對開具證明過程中出現的辦事流程復雜、辦理時限較長等問題,制定出臺《福鼎市推行政務服務證明線上申領實施方案》和《福鼎市規范電子證明應用的通知》,明確了證明事項清單、開具時限和應用范圍,確立了電子證明與紙質證明合法性,優化再造證明開具流程,制定完善“群眾掌上申請、部門掌上開具”的電子證明申請和開具規則,把開具電子證明納入監督檢查范圍,防止懶政怠政。

 ?。ㄈ╇娮幼C明亮碼分享應用。以數字證書加持,確保申請電子證明合法性、唯一性,實現電子證明互信互認。群眾通過“閩政通App”開具的電子證明以版式證明書展示,也可以以二維碼的方式呈現。在應用時可以直接向相關部門出示版式證明書或亮出二維碼,相關審批部門將版式證明書或證明二維碼導入審批系統,以此代替紙質證明材料。

  三、取得成效

  2023年12月,福鼎市前岐鎮、太姥山鎮及其余鄉鎮各選一個村(社區)作為首批試點應用單位,并取得良好成效。2024年4月,小程序在全市17個鄉鎮(街道)288個村(社區)全部開通上線運行。隨著小程序的深入應用,持續優化證明開具流程和環節,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證明開具方式。截至目前,已開具有效電子證明660份,預估全年電子證明開具將達10000份左右。電子證明的開具實現了證明開具“零成本”和高效率,大大提升了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

  案例32:平潭綜合實驗區率先實現臺胞身份

  “兩證”互認  實現臺胞增值服務

  一、背景情況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內央和福建省關于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工作部署,進一步擴大臺灣居民居住證身份核驗應用范圍,平潭綜合實驗區以臺胞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聚焦臺胞證和居住證信息不能互認、居住證應用場景少等困擾,在全國率先實施臺灣居民居住證在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和互聯網等領域應用,推動在嵐臺胞生活更便捷、投資更便利、經營更放心,進一步推進兩岸深度融合發展先行區建設。

  二、主要做法

 ?。ㄒ唬┦崂黼y點,打通身份數據核驗接口。為支撐臺胞臺企“全程網辦”不斷創新和應用,解決臺胞身份線上核驗難點問題,2023年10月,公安部批準平潭成為全國首批獲得臺灣居民居住證身份核驗接口地區。為進一步探索臺灣居民身份證在更多政務服務場景應用,提高臺胞在大陸出行、經商、生活便利度奠定“身份數據”基礎。

 ?。ǘ┐蛲ǘ曼c,實現臺胞身份“兩證”互認。臺灣居民居住證和臺灣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均為臺胞在大陸的有效身份證件,但在實際應用中,因“兩證”分屬兩個不同系統,數據信息不互通,臺胞在辦理認證注冊、金融、醫保、社保等業務時,要求所涉環節必須證件一致或同時出示“兩證”,這對臺灣居民居在大陸生活工作非常不便利。為此,平潭綜合實驗區迭代升級綜合審批服務系統,在系統數據庫內對持證臺胞的“兩證”信息進行創建、關聯、合并,解決了臺灣居民居住證和臺胞證不能同時核查難題,即臺胞持臺灣居住證辦理相關業務時,系統后臺可自動核查相應的臺胞證信息及相關業務辦理情況,率先實現臺胞“一人兩證一檔”關聯。

 ?。ㄈ┩卣箞鼍?,推動落實“同等待遇”“同等便利”。全方位深化惠臺服務機制改革,以“小切口”推動服務“大提升”,對比大陸居民身份證應用場景,平潭綜合實驗區首期梳理出臺灣居民居住證在政務服務、日常生活、認證注冊3個類別45項常見應用場景,推出臺胞登記注冊企業“全程網辦”、臺胞跨境移動支付、臺胞醫療服務卡在線建檔辦理等常用服務項目,實現了臺灣居民居住證在實驗區范圍內與大陸居民身份證同等便利。

 ?。ㄋ模┫到y集成,打造對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強化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提升對臺服務能力。整合工商、稅務、公安、醫社保等部門的自建業務系統,拓展對臺服務內容和服務渠道,建設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窗口端、自助端和移動App端,集成涉臺行政審批、公共服務和便民服務事項,“三端”同質同源,實現“進一個網,辦所有事”,“24小時不打烊”,為臺胞臺商提供家門口的便利服務。

  三、取得成效

 ?。ㄒ唬贸尚?。實施臺灣居民居住證與大陸居民身份證應用同等便利改革,是平潭充分發揮“綜合實驗”先行先試示范作用和對臺獨特優勢,以對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為抓手,依托全國首批開通的臺灣居民居住證身份核驗接口,圍繞臺胞臺企“急用”“通用”“想用”等服務需求,聚力打造臺灣居民居住證在就業、就醫、住房、金融等領域創新應用,著力打通跨部門、跨領域的“業務壁壘”,破解在嵐臺胞臺企辦事創業的難點堵點,為平潭加快構建全方位對臺開放格局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務舉措。截至目前,累計通過國家臺灣居民居住證身份核驗接口服務2300人次,實現臺胞“兩證”關聯應用80余人次,受理新設立臺企“全程網辦”81家,提供在線就診服務臺胞102人次,累計對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已服務臺胞299人次,提升臺胞臺企在大陸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ǘ┥鐣尚?。平潭綜合實驗區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文件精神,先后在全國率先推出臺胞登記注冊企業“全程網辦”、臺胞跨境移動支付、臺胞醫療服務卡在線建檔、臺胞身份“兩證”互認、上線對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等創新應用場景,獲得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央廣網、福建日報等多家國家級、省級媒體廣泛宣傳報道。在中國新聞網刊登的《臺灣地區銀行卡在福建平潭可實現線上支付》閱讀量達60萬次;福建日報分別于2023年10月25日及2024年5月9日頭版刊登《我省首張“全程網辦”臺企營業執照發放》和《平潭在大陸率先實現臺胞身份“兩證”互認》。


責任編輯: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