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北區堅持以企業群眾需求為導向,把“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作為全區“一號改革工程”,將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固化為“新春第一會”,形成“百千萬”聯系服務經營主體全覆蓋、“小江都能辦”、西部金融法律服務等一批特色經驗,成功創建重慶優化營商環境標桿城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獲國務院激勵表彰……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4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4億元、同比增長8%,增速提升至全市行政區第1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0.9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完成區級稅收34.5億元(同比增長0.3%)、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4.4%,均居全市行政區第1位,不斷吸引經營主體投資江北、建設江北、扎根江北,助力本區域經濟發展跑出“加速度”。
致力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
高位推動。區委統籌統攬、高瞻遠矚,在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就明確提出“12345”總體發展戰略,對“環境優區”行動作了重大決策部署。目前,江北正按照市委書記袁家軍賦予江北打造“新重慶建設先行區示范區”的全新定位,奮勇爭先,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多場合指出優化營商環境是貫通“5個先行示范”的“關鍵變量”,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連續三年把營商環境大會作為“開年第一會”,每年表彰一批經濟發展突出貢獻企業,為獲獎企業戴大紅花,利用市級及以上主流媒體、江北嘴十屏聯動等載體,廣泛宣傳推介優秀企業,讓企業有滿滿的獲得感。同時,江北還開展“營商環境十佳案例”“服務經營主體十佳實踐案例”征集活動,累計1300余萬人次參與網絡投票,推選出具有“江北辨識度”的優秀案例。
專班落實。在區發展改革委設置營商環境辦公室,配備5人專職專班協調推進營商環境各項改革舉措和工作任務,構建“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綜合專班統籌推進、工作專班分頭落實”工作格局,每季度召開指標運行調度會和專項指標推進會,項目化、清單化落實營商責任,重大問題提請區政府研究解決。
措施有力。推出江北區打造最優營商環境10條并迭代升級為20條,出臺江北嘴“金10條”“滿天星”行動計劃10條、民營經濟12條等支持企業發展的惠企政策。指標牽頭單位結合自身情況,制定了《江北區提升“獲得電力”“獲得用氣”服務水平專項行動方案》《關于優化江北區法治營商環境實施方案》等專項提升方案40余個。
致力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
優化市場環境。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投用全市首個市場監管智能服務終端,實現“家門口”“24h不打烊”自助辦照、領照服務,2024年上半年新增經營主體1.49萬余戶。公開發布民間投資機會清單3期,舉行“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國資民企協同發展資產推介會,集中發布113個國資民企協同發展項目,推出五寶國際生態運動城等合作場景,儲備20億以上重點在談項目60余個以及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滿天星”計劃等項目200余個。
健全法治體系。整合法律服務功能,投用集公共法律服務、訴訟服務、檢察服務、警務服務“四大功能”于一體的西部金融法律服務中心,探索金融類案件立案、審判、執行全流程網絡化、無紙化、批量化新模式,實現案件“即收速結快執”。深度打造“示范判決+訴前調解”新模式,加強類案指導,積極引導企業以“雙贏、多贏、共贏”方式妥善化解物業服務合同、產品責任等糾紛,區人民法院與工商聯共建溝通聯系機制做法,在全國第四屆民營經濟法治建設峰會上獲評全國典型事例。
提升政務效能。升級智慧政務平臺至3.0版,在全市率先落實落地“一窗綜辦”改革,創設首席服務代表制度,搶抓新“渝快辦”平臺在區試點機遇,顆?;崂硎马椶k事流程和辦事材料,完成1000余事項流程系統配置,實現86.2%事項網上可辦。70項一件事集成服務落地,“就醫服務一件事”“收養和戶口登記一件事”在區試點,“一件事一次辦”指標晾曬位居全市前列。率先推行“房產+電力”聯動過戶,二手房交易與水電氣聯動過戶5200件,辦理不動產雙預告“帶押過戶”169件。深化“電子稅務局”應用,重慶首例非居民企業跨境辦稅在江北落地。打造“小江都能辦”品牌,實施建筑許可、用能報裝跨前服務,探索“驗登合一、交房即交證”等模式,海爾洗碗機生態工廠項目打破海爾集團項目建設最快紀錄。
激發創新活力。投用全市首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設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咨詢中心重慶代辦處,獲批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出臺《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知識產權與技術資助及獎勵辦法》等政策措施,健全“眾創空間—孵化器—產業園”、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深藍汽車“面向大規模產業化的動力電池研發與制造關鍵技術”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全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0.45件,年新增PCT國際專利申請61件,排名全市第1名。落地運營全市首家金融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西部金融培訓中心,新增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市級3家,選樹10名杰出英才,累計引育“塔尖塔基”人才770人。
完善要素保障。在全市率先啟動并建成金融服務港43個,15分鐘金融“服務圈”全面建成,開展融資對接會238次,為11185戶經營主體放款113.31億元;擦亮“紅金渝”品牌,開展“黨建增信·融資助企”活動,某公司獲得貸款700萬元,貸款利率從5.35%下降至3.8%。構建水電氣訊聯合報裝服務創新,實現“一窗受理”“一表申請”“一同踏勘”“一口答復”“一并審批”“一次辦成”,今年以來聯辦窗口累計受理咨詢、辦理1000余件。
致力聯系服務企業全覆蓋
實現“服務找企業”。創新建立“百千萬”聯系服務經營主體全覆蓋工作體系,做實“區級領導對口聯系百家重點企業、行業部門對接千家“四上企業”、鎮街園區通過網格專員保障全區近13萬家經營主體”機制,劃分網格666個,配備服務專員1200名,雙向信息“快抵直達”,推動聯系服務全覆蓋。截至目前,累計聯系服務超18萬家次,解決企業訴求近1.8萬件。
數字賦能服務企業發展。率先在“渝快辦”平臺開發“小江都能辦”企業服務專區,為企業配備線上服務專員;上線聯系服務經營主體數字化平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進一步助企紓困解難。
“三解”原則讓企業滿意。針對企業訴求能解決的,“現場辦”“當天辦”“馬上辦”“閉環辦”;對不符合政策規定、法律法規的,及時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對解釋了不滿意的,當好“出氣筒”,力爭讓企業解氣。
在打造最優營商環境這場“你追我趕”的賽馬比拼中,江北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從一點一滴做起,扎扎實實努力成為營商環境的“高地”、要素集聚的“洼地”、投資興業的“寶地”、企業發展的“福地”。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據治理、數據要素×專業服務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