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挖掘我省在推進法治浙江建設和司法行政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基層先進經驗和創新舉措,展現浙江爭創法治中國示范區的實踐探索,有效發揮先進典型案例在規范指導、評價引領和防范借鑒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浙江法治微信公眾號現開設“聚焦基層 | ‘浙里’法治優秀案例展播”專欄,對先進典型案例進行展播。
案例1:溫州龍港
推進涉企增值化改革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案例背景
近年來,龍港市經濟增速持續位居溫州各區縣前列,企業規模和數量快速上升,市場經濟不斷活躍。龍港市司法局積極推動涉企法治服務增值化改革,著力構建企業法治服務新模式,全面提升涉企法治服務供給水平,充分發揮法治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護航作用。
進展情況
統籌調度“三種資源”
推動服務體系多元融合
建立多元協同法治服務架構。充分發揮“大部制、扁平化”優勢,由依法治市辦牽頭,涉企法治服務各部門協同,公證、律師等各類社會法律服務資源參與,全面整合政府側、市場側、社會側三方面資源力量。強化前臺法律服務力量配置。在企業綜合服務中心設置法治板塊,協調法院、檢察院、司法局、公證處在四個專區分別派駐1名首席法律服務專員和1名益企法律服務專員常年坐班,實行“一板塊、四專區、八專員、一窗受理”的前臺服務模式。構建貫通聯動后臺服務模式。一體融合政務服務中心、社會治理中心、市民訴求中心及其他涉企法治服務部門職能,為涉企法治服務提供有力的后臺支撐。
建立建強“三個平臺”
推動服務載體一體協同
建強一站惠享服務平臺載體。依托企業綜合服務中心,設立法治板塊,下設2個特色專區(企檢服務專區、信用修復專區)、1個高頻服務專區(涉企公證專區)、1個綜合性服務專區(法律服務專區),增值服務沉浸式嵌入。延伸下沉涉企法治服務觸手。結合預防性重點產業合規體系和“15分鐘法律服務圈”建設,統籌整合龍港公共法律服務點、平安站、警企平安聯防哨、駐執法部門檢察官辦公室、合規驛站等站點平臺,延伸涉企法治服務觸手。推動集成協同線上服務平臺。依托“幫企云·企業之家”線上平臺,完善法治服務功能模塊,實現涉企法治服務事項收件、辦件、流轉、督辦、反饋全流程線上操作。
優化拓展“三張清單”
推動服務場景精準集成
梳理“民營經濟32條”一體融合細化清單。聚焦龍港市企業發展和主導產業鏈提升對法治服務的需求,形成“民營經濟32條”一體融合細化清單(涉企法治服務),明確涉企法治服務落實舉措、服務事項及責任單位。編制法治服務事項清單。以省級指導目錄為基礎,融入本地特色服務事項,梳理、拓展形成14類61項涉企法治服務事項清單,明確責任單位、服務內容、機制流程、服務渠道等要素,動態調整,做到任務清、流程清、責任清。制定法治服務“一類事”清單。具體承接溫州市先行先試試點,完成編制企業合規、“預約式”涉企指導服務等兩個“一件事”,完善辦事指南、流程圖及閉環機制;結合龍港實際和特色產業發展,集成高頻法治服務事項,形成商事訴訟、執行(龍執利劍)、信用修復、公安為企業助企、辦理破產等5項特色“一類事”。
健全完善“三項機制”
推動服務制度高效閉環
落實政企溝通交流機制。依托“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健全涉企法治服務情況直報、首席服務專員等機制,聯合法治服務部門開展線上線下政策宣講、政策輔導等活動。健全問題閉環解決機制。線上線下構建企業法治問題訴求收集、交辦、督辦、反饋、評價的全流程閉環,督促各法治服務部門切實履行涉企服務職責,實現涉企法治服務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同質量服務。健全政策評估優化機制。完善以法治服務領域“企業有感、群眾滿意”為指向的政策評估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不斷提升企業對法治服務的滿意度。
案例成效
今年以來,龍港市司法局以“一站集成”的法治板塊為樞紐,貫通了102個公共法律服務站、5個平安站、百余個警企聯防哨,累計為企業提供合規體檢530余次,解答企業各類法律咨詢問題3600余件,調處企業矛盾糾紛500余起,開展涉企普法講座150余場,有效推動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提升和法律問題解決,相關經驗做法被《浙江法治報》《法治浙江》報道;2023年印刷行業合規指引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重點產業合規指引目錄后備項目。
點評
點評人:
龍港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司法局局長 黃昌堯
涉企法治增值化改革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依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是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的重要牽引性抓手。龍港市司法局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聚焦企業涉法需求難點堵點,通過在企業綜合服務中心設立法治板塊,統籌融合政府側、社會側、市場側等多方力量,梳理細化法治服務清單,打造“一類事”服務場景,全力構建精準、高效、便捷的涉企法治服務新體系,深入推進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賦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提升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和法律問題解決能力,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化的環境。
案例2:麗水青田
做好普法“僑”文章 持續推進涉僑群體法治素養提升
案例背景
浙南山區的青田縣,全縣57萬人口,有38.1萬華僑,分布在146個國家和地區,華僑是青田具有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的群體,也是推進青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杠桿。青田縣立足縣域僑情實際,聚焦華僑、歸僑僑眷法治需求,以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為重點,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活動,不斷延伸普法宣傳觸角,借“僑”搭橋,打好“僑”牌,創新制定新時代涉僑普法指南,在普法隊伍專業化、陣地建設全球化、普法對象精準化、普法形式創新化上下功夫,全力打造“涉僑普法”青田樣板。
案例背景
拓展普法“朋友圈”,廣覆蓋充實普法力量。組建一支以僑領、海外調委會主任領銜的海外普法聯絡員隊伍,打造“司法護僑”普法講師團、“僑鄉幫·法律幫”法律服務志愿隊,開展歸僑僑眷座談會、僑法知識講座、紀念僑法頒布書畫展等系列活動30余場。發揮縣僑聯法顧委主陣地作用,盤活涉外法律人才資源,聘請通曉國際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法律專家組建涉僑法律服務團;發揮律師專業優勢和僑團人脈優勢,101名律師結對103個僑團,創建“百名律師結百個僑團”工作機制,深入聯動協作,提供專屬法律服務。
豐富普法“新平臺”,強基礎增強普法實效。以各鄉鎮(街道)憲法主題公園、法治廣場等為主陣地,融入涉僑法治元素,為群眾感知法治文化、接受法治熏陶搭建重要平臺。充分發揮好月里灣社區和寶幢社區的“僑法宣傳角”的典型示范作用,提檔升級普法服務,增添僑法宣傳欄、法治印齋、普法三字經等板塊。創設“海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涉僑檢務中心”“世界華僑(中國青田)國際稅收服務e站”等海外普法陣地,多層次、全角度為華僑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動。
提升普法“精確度”,優舉措激發普法活力。以提高普法宣傳針對性和實效性為著力點,根據涉外群體訴求,積極開展“點單式”精準普法。依托“中國尋根之旅”“親情中華”“情系家鄉”等夏令營,組織海外華裔青少年開展模擬法庭、法治講堂等法治實踐和教育活動15場。發揮涉外婚姻普法志愿者隊伍作用,為縣內60余名“外籍新娘”量身定制集普法、心理健康等一體的“法律服務包”。出臺華僑合法權益保護實施意見30條,常態化推進“雙招雙引法律沙龍”、僑企“法治體檢”,增強“法律進僑企”法治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打造普法“云陣地”,多維度拓寬普法路徑。發揮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實效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依托“浙里辦”“數智僑務”等平臺,孵化“法護僑安”數字化應用子場景,向境外華僑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公證業務等高頻事項“掌上通辦”。在微信、抖音、視頻號、“僑聯十二樓”等平臺定期發布短小精悍、直觀通俗的涉僑普法小視頻。以麗水“律小司”直播平臺為主平臺,打造“司法護僑”直播子平臺,不定期組織涉僑普法“云”宣講。2024年來,共開展宣傳40余場,線上直播3場。
案例成效
青田縣針對華僑、歸僑僑眷的法治需求,出臺系列“春風化雨”暖僑法治舉措,有效提升廣大華僑、歸僑僑眷對法律法規的知曉度、法治精神的認同度、法治實踐的參與度,凝僑心、聚僑智、匯僑力,譜寫涉僑普法“新樂章”。其中,“數字賦能優化涉僑法治營商環境”入選2023年浙江省法治建設主動融入三個“一號工程”揭榜掛帥典型案例;《人民日報》刊發《百名律師結百個僑團 麗水青田縣出臺浙江首個“司法護僑”實施意見》一文,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影響。
點 評
點評人:
青田縣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 林雪明
青田縣精準把握僑情,以需求為導向,制定并實施了系列有效的普法措施,不僅提升了涉僑群體的法治素養,也為優化涉僑法治營商環境、凝聚僑心僑力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在普法隊伍、陣地建設、普法對象、普法形式等方面的積極探索,彰顯了青田縣在“涉僑普法”工作上的前瞻性和創新性。青田縣“涉僑普法”工作的探索,為推動法治青田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案例3:杭州上城
創新“1+N”模式,共繪商圈法治新篇章
案例背景
近年來,杭州上城復興商圈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眾多商家、企業的集聚,隨著商圈的快速發展,一系列治理難題逐漸凸顯。該區域已有企業2000余家,加之業態種類繁多、經營主體復雜,導致矛盾糾紛頻發且類型多樣,包括消費者權益保護、合同糾紛、物業管理爭議、勞動用工矛盾等。這些矛盾糾紛不僅影響了商圈的和諧穩定,也對基層治理提出了一定的挑戰。為此,上城區司法局通過全面推進“15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建設,建設了杭州市首家商圈法治驛站,以“1+N”流動式服務模式為核心,將法治元素深度融入商圈發展,為商圈企業編織出一張緊密而有力的法治保障網,致力于打造一個便捷、高效、全面的公共法律服務驛站,為商圈的繁榮發展注入法治活力。
進展情況
法治驛站,商圈中的“法治便利店”
通過“1張法治服務清單、1個法治信箱、1塊法治圖書角”的精心布局,法治驛站為商圈企業提供點單式課程預約、坐診式法律咨詢、管家式法律服務的全方位、多層次法治體驗。同時為更好服務商圈企業,復興商圈法治驛站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理念,定期組織團隊深入企業,通過面對面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全面了解企業的法治需求與痛點。今年以來,共組織走訪商圈企業8次,開展座談會6次、發送線上調研問卷81份,量身定制精準法治服務方案,提供上門式流動服務,真正實現商圈“walk”式法治服務,構建“1+N”流動式服務模式。
律所主任顧問團,商圈中的“法治智囊團”
復興商圈法治驛站匯聚了6家商圈內知名律所主任組成的顧問團。他們憑借深厚的法律功底和豐富的實戰經驗,成為商圈法治建設的堅強后盾。處理疑難復雜的法律糾紛,提供法律風險評估、法治體檢等專項服務,“法治智囊團”都能迅速響應,精準施策,為商圈的穩健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今年以來,共化解商圈企業糾紛10余起,多次收到企業錦旗和感謝信。
法治互助聯盟,商圈中的“法治金管家”
為進一步凝聚商圈法治力量,復興商圈法治驛站建立了法治互助聯盟。聯盟成員包括物業、金融機構、街道職能部門等,法治驛站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讓這些“法治金管家”共同參與到法治宣傳、矛盾調解、法律服務等工作中來,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營造和諧、穩定、法治的營商環境。
“云端普法”平臺,商圈中的“法律一鍵通”
緊跟時代步伐,落地“云端普法”專項行動,通過商圈企業微信群,定期發送法律解讀、政策資訊及案例分析,讓企業能夠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法律動態。今年以來,共推送法治資訊和助企政策40余次,開展法治宣傳講座9次,同時,在線解答企業疑惑和問題,實現商圈法治驛站服務的即時響應與精準對接。
案例成效
法治服務精準高效
商圈企業滿意度不斷提升
通過“1+N”流動式服務模式的實施,復興商圈法治驛站精準對接商圈企業的法治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法律服務方案。這種服務模式不僅提升了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大大縮短了企業獲取法律服務的時間成本。定期的法律咨詢、法治體檢等服務,有效幫助企業規避法律風險,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商圈法治氛圍日益濃厚
復興商圈法治驛站通過多樣化的法治宣傳活動,如法治圖書角、法治信箱、云端普法平臺等,成功將法治文化滲透到商圈的每一個角落。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商圈內人員的法律知識,還激發了大家參與法治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
法治服務效能顯著提升
商圈營商環境全面優化
“1+N”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和流程優化,法治服務的效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商圈內的法律糾紛得到有效預防和解決,法治秩序得到了有力維護。同時,這種高效便捷的法治服務也將吸引更多企業入駐商圈,促進商圈經濟發展。
點 評
杭州市上城區復興商圈法治驛站通過“1+N”模式,精準對接商圈法治需求,有效整合資源,不僅提升了法治服務的效率與質量,還營造了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其創新服務模式與顯著成效,為商圈法治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下一步,上城區將持續推進中國服務第一街、湖濱商圈、錢江新城中央商務區等法治驛站的建設,通過商圈、園區、市場“15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的建設,精準對接企業的法治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法律服務方案,為各商圈、園區的繁榮發展保駕護航。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據治理、數據要素×專業服務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