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常德市武陵區采取“四強”措施夯實新時代基層法治建設基礎,助推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緊盯關鍵強體系,夯實基層法治建設組織基礎

  完善黨領導鄉鎮(街道)法治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壓實領導干部法治責任。高規格召開鄉鎮(街道)法治建設推進會議,嚴格督導鄉鎮(街道)落實法治政府建設責任,將法治建設履職情況納入單位領導班子考核重要內容。定期組織法治建設分管領導和專干參加集中培訓。將法治建設情況納入區委巡察內容,做到區委巡察與法治督察同安排同部署。每年通報法治政府建設考核優秀基層單位并獎勵工作經費。優化區司法局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增加事業編制,強化牽頭作用。通過區內調動、轉業軍官、轉業軍士安置等方式增加區司法局工作人員10人。發揮司法所參謀助手作用,全面承擔鄉鎮(街道)行政執法監督協調、合法性審核(查)、立法意見收集、人民陪審員選任等法治工作。選拔法律專業人員擔任所長,在司法所設立行政復議接待咨詢點、仲裁接待咨詢點,為其配套專項工作經費,把司法所全力打造成基層法治綜合機構。加強派駐機構屬地管理,相關人員納入鄉鎮(街道)統一指揮協調,黨(團)組織關系放在鄉鎮(街道),工作考核依托鄉鎮(街道)開展,賦予鄉鎮(街道)對派駐人員人事任免建議權,增強鄉鎮(街道)組織協調聯合執法能力。

  細節入手強規范,夯實基層法治建設制度基礎

  深入推進基層法治建設,出臺《常德市武陵區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市縣法治建設的意見>的工作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鄉鎮(街道)法治建設工作的意見》等文件。注重鄉鎮(街道)“三定”規定規范性審核與修訂,區委編辦牽頭組織區委辦、區政府辦、區司法局開展集中聯審,重點依據法治政府建設、綜合行政執法、權責事項清單等要求對鄉鎮(街道)相關機構和職責設置進行修訂完善,對建立健全鄉鎮(街道)職責準入制度作出明確規定,促進鄉鎮(街道)始終運轉在法治軌道上。優化基層綜合執法工作模式,明確常態巡查檢查、依據權限處罰、協調聯合執法3項主要任務,建立執法大隊發現、制止、移交、處置問題線索工作機制,印發鄉鎮(街道)《行政執法文書格式文本》《行政處罰事項清單》,推進基層行政監管與行政處罰有機銜接、一體高效。

  眼睛向下強保障,夯實基層法治建設隊伍基礎

  加強資源傾斜,通過公開招考、區內調動等方式為鄉鎮(街道)配備法律專業工作人員5名,下派8名區司法局業務骨干到司法所,14個司法所工作人員增加到64人。2次共為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調增編制到56個,選拔調劑128名有執法證件和工作經驗的基層人員充實執法大隊力量。加強能力培訓,常態化開展司法所工作人員、鄉鎮(街道)行政執法人員、基層人民調解員和法律明白人法治培訓,嚴格基層執法人員執法資格管理,確保全區基層法治工作者持證上崗、素質合格。加強統籌協調,積極搭建“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擇優聘請、公益活動等方式構建“法律管家”服務體系,由各司法所統一協調法律顧問、法律服務志愿者、人民調解員等專業力量,為群眾提供各類公共法律服務。

  提速提質強服務,夯實基層法治建設為民基礎

  公布鄉鎮(街道)市場準入負面清單129項,12個部門的129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部下沉鄉鎮街道、村社區辦理,693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推行政務服務事項告知承諾制,通過“自主承諾+上門服務”舉措,把減證便民辦到群眾心坎上。試點政務服務進小區行動,在小區配置24小時在線的AI智能審批一體機,實現602項審批事項“刷臉”自助申報,部分常用證件90秒即可辦理,實現政務服務“下樓即辦”。打造武陵區首檔熱線訪談欄目《武陵政務直播間》,通過電臺和網絡同步直播,村社區群眾觀看直播近50萬人次,讓政務服務更加“接地氣”“有人氣”,有效提高了企業群眾的服務體驗。舉辦全區政務服務導辦小視頻創作大賽,拍攝“一件事一次辦”、政務服務事項導辦視頻21期,把傳統辦事指南中的專業術語翻譯成“百姓語言”,讓辦事指南“活起來”。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據治理、數據要素×專業服務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