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黟縣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立足公共服務平臺職能定位,主動對標對表,巧用“加減法”,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實現“交易全程電子化、交易服務便捷化、交易行為規范化、交易流程標準化”,推進公共資源交易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一是流程上做“減法”,效率上做“加法”。中心主動為市場交易主體提供項目線上辦理、場地線上預約、信息線上發布、文件線上提交等“一站式”服務,通過落實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同時開辟“綠色通道”、容缺受理,深化推進項目交易順暢,有效壓縮項目流轉周期,實現交易流程“一網通辦”、“限時辦結”,取消投標報名、招標文件備案等流程,交易環節縮減至10個,電子化率與不見面開標率均達100%,交易效率提速超40%,有效減少交易環節人為干擾,切實提高交易效率與服務效能。

  二是成本上做“減法”,滿意上做“加法”。積極推行電子保函,企業以電子保函等形式替代現金繳納保證金,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目前通過保函形式累計為11164家投標企業釋放18.43億元資金壓力,保函替代率達96.7%,極大降低了企業投標成本和資金周轉壓力;依托不見面開標大廳及全流程電子化交易系統,實現服務事項“零跑路”、市場主體“零接觸”、交易服務“零收費”,預計全年為企業節約政府采購保證金、投標文件費、交通費等制度性成本超2000萬元,有效提升了交易市場主體的滿意度。

  三是規則上做“減法”,環境上做“加法”。中心要求招標人按照優化招標投標領域營商環境規定,嚴格招標計劃和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制度,讓潛在投標人提前獲取項目信息,有效延長投標準備時間,不允許以各類不合理條件限制排斥潛在投標人,推動項目交易競爭更充分、程序規則更透明,今年來提前發布招標計劃51條、提前公示招標計劃21條,在網站及時公開公共資源交易各環節信息1016條,不斷加大全過程見證力度,切實保障中小微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營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公共資源交易環境。

  四是風險上做“減法”,廉潔上做“加法”。扎實推進“雙盲”遠程異地評標,實現招標人、投標人和評標專家“區域隔離、遠程協同”,避免近距離接觸可能帶來的廉政風險。今年以來,中心部署建成5個雙盲遠程工位,開展遠程異地評標27次,有力破解了“熟面孔”、“圍標串標”等問題。緊盯交易關鍵環節和重點崗位,認真查找風險點,制定防控措施,堅持預防提醒、防微杜漸,消除廉政風險隱患。運用技術手段,通過機器碼比對、IP地址檢查等協助監管部門及時發現、及時制止交易現場違法違規行為,為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據治理、數據要素×專業服務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