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北京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據悉,修訂后的《條例》共六章九十四條,其中包括,規定推行“高效辦成一件事”,支持經營主體自主選擇辦理渠道,推廣電子證照、電子印章等應用;規范監管執法,規定堅持無事不擾,降低現場檢查頻次等。此外,北京市發改委提前組織各部門對《條例》實施需配套的政策措施進行了研究,共梳理出需出臺或更新的配套政策措施40余項。
探索建立信托財產登記機制
據了解,《條例》于2020年制定,2022年修正,今年修訂。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深入推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經營主體仍然反映在市場準入、產權保護、監管執法、融資信貸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為回應和解決經營主體反映集中的問題,有必要對條例進行修訂。2024年9月、11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兩次審議并表決通過了修訂后的《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法工委新聞發言人熊菁華介紹,修訂后的《條例》共六章九十四條,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細化落實中央最新要求、解決經營主體集中反映的問題、借鑒國際先進規則和實踐經驗、固化本市經驗做法等四個方面。
具體來看,修訂后的《條例》圍繞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規定推行“高效辦成一件事”,支持經營主體自主選擇辦理渠道,推廣電子證照、電子印章等應用;增加企業住所標準化登記的有關要求;強化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制度;規定實行外國人工作許可和工作類居留許可并聯審批。
北京市政務和數據局一級巡視員劉強指出,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建設完成新生兒出生、義務教育入學、靈活就業、開辦餐飲店、舉辦大型活動、企業注銷、支持科創企業創新發展、出國留學公證等106個“一件事”集成辦事場景(含40個“一業一證”改革行業),并持續拓展內容。今年1—10月,月平均辦理量約為52.5萬件。
此外,應對融資難、融資貴,規定鼓勵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多樣化服務,探索建立信托財產登記機制,為企業融資提供服務;推行經營主體專用信用報告制度,規范企業信用信息公示、修復相關要求。
規范監管執法,規定堅持無事不擾,降低現場檢查頻次;對“同標同查”“一碼檢查”、非現場監管、第三方機構專業協助、柔性執法等提出要求;規定不得利用舉報投訴謀取不正當利益,侵害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
健全監督機制,優化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要求對差評快速響應、及時反饋;明確人民檢察院、監察機關加強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監督等。
推廣住所標準化登記
北京市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林劍華表示,為切實保障修訂后的《條例》各項改革措施落地見效,北京市發改委提前組織各部門對《條例》實施需配套的政策措施進行了研究,共梳理出需出臺或更新的配套政策措施40余項。
配套政策措施重點內容集中在五個方面。在大力推動數字政務建設方面,打造全市統一的政策服務平臺?!稐l例》規定,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設全市政策服務平臺?!熬┎摺逼脚_將全量匯聚全市的政策數據,為經營主體精準匹配政策,提供政策發布、推送、兌現的全流程服務。
數字賦能優化商事登記服務?!稐l例》明確,在全市推廣住所標準化登記。此外,以數字手段保障貨運物流高效暢通。將全面整合空運、鐵路、公路、郵政、水運等運輸信息,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全程實時追蹤的貨運服務。
在優化金融服務方面,加強涉訴中小企業融資信息共享。避免金融機構因獲取信息不全面影響中小企業正常貸款的辦理。
引導金融機構提升綠色專業能力?!稐l例》明確,支持金融機構優化、創新綠色保險、綠色金融債券等產品和服務,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納入投資決策,推動被投資方改善環境績效等。針對信托機構普遍反映的財產登記制度缺失問題,探索建立不動產、股權等作為信托財產的信托財產登記及相關配套機制。登記制度建立后,將有效化解信托財產管理和轉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權屬爭議,進一步盤活信托財產,促進信托業在京健康發展。
在提升投資和建設便利度方面,針對工程建設項目許可審批時間長的問題,《條例》提出,推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豁免清單制度。今年以來,本市進一步深化分級分類審批,聚焦風險較低和規模較小的設施探索實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豁免,目前已有61個項目免于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針對工程建設項目測繪測量事項委托次數多、周期長的問題,整合測繪測量事項,制定統一的測繪測量技術標準,推進聯合測繪測量和成果互認。
建統一數字營商集成服務平臺
聚焦改善網絡通信服務,對標國際先進規則,保障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平等接入的權利。本市將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明確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列入土地出讓的規劃條件,實現通信基礎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審批、同步實施,運營商提前入場,用戶入住即可同步開通通信無線信號和寬帶服務。
同時,規定電信運營企業等不得限制其他電信運營企業使用建筑物通信配套設施,阻礙其網絡平等接入,通過在地方性法規中設定禁止性規定,解決網絡接入壟斷、不正當收費等問題。
在提高監管執法效能方面,重點解決重復檢查等問題,避免對企業正常經營的打擾。一是全面推行非現場監管。有關政府部門應當堅持無事不擾原則,注重運用技術手段及時發現問題,逐步降低現場檢查頻次。同時明確,有關政府部門實施非現場監管,應保護經營主體的數據安全和商業秘密。下一步,以本次《條例》修訂為契機,本市將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推行非現場監管,進一步提升監管的精準性、有效性。
全面推廣“一碼檢查”。行政執法人員現場檢查時,掃描經營主體營業執照二維碼記錄檢查行為?!耙淮a檢查”是優化監管方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過掃碼實現檢查留痕,提高監管過程的透明度和規范性;另一方面,通過掃碼獲取企業信息,增強對企業既有情況的直觀了解,提高監管科學性和實效性。
在強化評估評價和監測督導方面,針對有的政策不一致或銜接不暢的問題,《條例》提出,起草涉及經營主體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具體政策措施時,應開展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
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完善營商環境監測評價制度。本市將建設全市統一的數字營商集成服務平臺,通過無感監測等方式,全面客觀反映營商環境現狀和問題,指導各區、各部門有針對性地推進改革。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據治理、數據要素×專業服務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