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縣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持續聚焦政府采購管理,創新性地運用“加減乘除”策略,全方位深化政府采購領域的改革,為企業的蓬勃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一、在預留份額上“做加法”,擴大中小企業參與空間。郎溪縣對政府采購項目中的中小企業份額進行了明確的提升。對于200萬元以下的貨物和服務采購項目、400萬元以下的工程采購項目,若適宜由中小企業提供,則要求預算單位全額面向中小企業采購。對于超出這些限額標準的項目,也預留了不低于40%的預算總額專門面向中小企業,其中小微企業的占比更是高達70%和60%(分別針對貨物和服務、工程項目)。這一政策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有效促進了其發展。
二、在降低負擔上“做減法”,減輕企業資金壓力。為減輕企業負擔,郎溪縣推行了一系列減負措施。實施“承諾+信用管理”的準入制度,在免除了項目投標(響應)保證金的同時采購人可根據項目特點和供應商誠信情況,免收或降低履約保證金的收取比例,并鼓勵采用非現金形式繳納。此外,對于中小企業參與的政府采購項目,采購人還可以提前支付較高比例的預付款,最高可達合同金額的70%,這大大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
三、在優化服務上“做乘法”,提升采購效率與透明度。郎溪縣在優化服務方面同樣不遺余力。全面實施采購意向公開制度,確保各類政府采購信息至少提前30天公開,提高了采購活動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同時,縮短政府采購的時限,將合同簽訂時間縮短至7個工作日,資金支付時間也調整為收到發票后7個工作日內。此外,積極推廣線上“政采貸”業務,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支持,進一步提升了采購效率。
四、在破除壁壘上“做除法”,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郎溪縣在破除政府采購領域的壁壘方面同樣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線上日常審查和線下專項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實時審查政府采購信息公告,對發現的妨礙市場公平競爭的“壁壘”問題,及時督促相關單位進行整改。同時,全面清查各預算單位設置的歧視性、排斥性條款和限制潛在供應商的門檻或隱形門檻,為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創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據治理、數據要素×專業服務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