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執法工作最為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必然要求。內蒙古通遼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轉變執法理念、創新執法方式重塑執法之魂,采用“體檢式監管 服務型執法”模式,以柔性執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體檢式監管”即在市場監管行政執法中通過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對經營主體開展合規指引、發布違法風險預警提醒等方式,提前發現、預防經營主體生產經營中的風險隱患,指導經營主體及時改正;“服務型執法”即在堅決守牢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強化服務意識,在執法中體現服務、在服務中實施監管,積極為經營主體搭建發展和維權平臺,實現監管、執法和服務有機融合。

  推行事前“把脈式”指導,由管理型向服務型嬗變

  全方位體檢“治未病”。針對市場監管重點領域,制定“體檢式”檢查清單,采取“三級聯動”“五查五看”方式對經營主體開展“綜合體檢”;針對特種設備領域,推行“行政監察+技術支撐+行業自律”三位一體新模式,對特種設備生產和使用單位開展“體檢會診”。

  智能化監管“提效能”。依托互聯網、智能終端等載體,加快智慧監管手段應用,建立“零距離”抽檢平臺。在科爾沁區開展“廚房云直播 外賣放心點”工程試點,將“互聯網+明廚亮灶”接入網絡餐飲第三方平臺。

  保姆式服務“幫代辦”。建立常態化溝通服務機制,對31項高頻服務事項進行“企業點單”“服務進企”雙向聯動,開展“一對一”助企幫扶與“點對點”跟蹤指導。設立基層代辦幫辦服務窗口,推出“套餐式”代辦幫辦服務,深化企業登記、注銷“一件事一次辦”改革。

  多元化護企“維權益”。掛牌成立自治區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分中心和知識產權服務大廳,建立聯席會商、司法確認、訴調對接協作機制。建立9個知識產權行政裁決所,建成89家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站(點),形成“橫縱協調、點面結合、社會共治”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體系。

  推行事中“靶向式”執法,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躍升

  包容審慎監管“有溫度”。制定《市場監管領域容錯糾錯柔性執法“五張清單”》,堅持過罰相當和綜合裁量,對輕微違法和符合從輕、減輕的一般違法情形,采取說服教育、警示告誡、指導約談等柔性措施;對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財產安全的違法行為,堅決依法予以查處。對免罰后的經營主體加強合規指導和后續監管。

  服務企業轉型“有力度”。推進監管、執法、服務有機銜接,建立專題式助企機制,深入調查摸排個體工商戶業態分布,建立完善“個轉企”培育庫。推行“審核合一、一窗通辦”工作機制,為企業提供業務輔導、“一站式”幫辦代辦、“個體蒙信貸”等服務。

  規范監管執法“有準度”。扎實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強行政監督檢查計劃管理,規范日常檢查、專項檢查行為。推行跨部門綜合監管和聯合抽查,將多部門相關聯的監管事項整合為“一件事”。加大重點領域執法力度,以“四個最嚴”的標準,重點整治、果斷“亮劍”,縱深推進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

  推行事后“康復式”回訪,由“一罰了之”向“一幫到底”轉變

  分類回訪強幫扶。制定《行政執法事后“康復式”回訪制度》,對重違嚴懲類案件每年組織兩次回訪,一般處罰類、從輕處罰類、減輕處罰類案件每年至少一次回訪,簡易處罰類、輕微免罰類、首違不罰類案件每年按30%的比例抽訪,跟蹤幫扶指導。

  合規指引促自律。制定《通遼市市場監管領域經營主體信用合規建設指引(試行)》和《企業信用合規指導清單》,對每項合規事項分別列出常見違法行為表現、法律依據及違法責任、合規建議。

  信用修復煥新彩。在全區率先建立了行政處罰決定書與信用修復告知書“兩書同送”工作機制,實行“一處罰一告知(提示)”。開通線上線下修復雙通道,支持違法失信企業修復信用,依法依規實現能修盡修。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據治理、數據要素×專業服務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